-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浅谈农村初中历史兴趣教学
历史论文之浅谈农村初中历史兴趣教学 历史论文之浅谈农村初中历史兴趣教学 历史论文之浅谈农村初中历史兴趣教学 历史论文之浅谈农村初中历史兴趣教学 历史论文之浅谈农村初中历史兴趣教学 历史论文之浅谈农村初中历史兴趣教学 历史论文之浅谈农村初中历史兴趣教学 关键词:农村、历史教学、乐学 内容摘要:历史学科在初中是属于“边缘学科”,农村的家长不理解,学生不重视,在学校处于“副科”地位,面对着这种情况,初中历史教师只有用愉快教学法唤起学生亢奋愉悦心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初中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注意力不稳定,持续时间短,听课时不易长时间集中在一个事物上。加之历史学科在初中是属于“边缘学科”,农村的家长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面对这种状况,初中历史教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并充分发挥主动性,出色的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教学就能获得成功。我认为愉快教学法能唤起学生亢奋愉悦心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那么该如何进行愉快教学呢?我想在本文中就初中阶段学生年龄特征,因地制宜开展愉快教学的实践,谈些浅见。 一、 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心里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某一知识内容时,首先要布设情景,造成”乐学”的氛围。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调动起来。 初中生的心里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务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我们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里因素,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布设不同的教学情景,总的来说,我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是情趣结合。在教学中配合恰如其分的神色手势传情,以姿势助说话。譬如,我在讲述马克思出生的大事年表时,为了使学生便于记住,我在讲马克思诞生时,是这样讲述的:“一巴掌又一巴掌(1818),打得资本家呜呜地哭。”因马克思是在1818(一巴一巴)年出生,由于他的诞生,才有了后来的《资本论》,才揭露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所以说打得资本家呜呜地哭。在讲述“闭关锁国”政策时,我就叫学生把全部窗户关起来全部窗帘拉起来只开着前门,然后所有的学生站起来丛开着的前门向外看,之后让学生代表谈感受。这样,通过这些语句,配以适当的神色手势和姿势,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了“1818”这个重大的历史年份和“闭关锁国的危害”这个重大历史事件。 第二是情意结合。让学生“情于心而会于意。”譬如,在教学“虎门销烟”时,先让学生看有关录像片断,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或编故事复述。在譬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让学生观看《甲午风云》后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表演邓世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另一组学生表演李鸿章赴日本马关同伊藤博文谈判时的对白,学生兴趣很大。就这样在复述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领会了知识要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好。 第三是语言启发,特别是优化导语,引发学生好奇心。 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必须做到,语言形象生动,感情充沛,情趣横溢。因此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的情趣出现在教材开头比分布在后面效果好,所以在教学时,首先要优化导语,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从而使导语引起学生长时间的,甚至是整堂课的积极化,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时常用谈话法、故事法、图示法、等导入新课,同时我在教学时,非常注意喜欢学生看电视、电影这一特点,对于电视中播放的有关历史剧,只要能与当时教学有联系的,我从不放过,常用来引导新课,如电视剧《天龙八部》,在讲辽、北宋、金并立时用之导入新课,再譬如电影《林则徐》、电视剧《康熙王朝》用之导入新课,会使学生兴趣大增,劲头十足,教学新内容,学生容易接受,教学也会随之达到最理想的效果。第四是中外历史知识纵横,相互融会贯通。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做到了语言形象生动,感情充沛,中外历史知识从横,融会贯通,历史课就不仅会是一堂生动的情趣横生的课,而且会是一堂险象环生、扣人心玄的史实课。譬如: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时,美国为什么只签订《天津条约》而没有签订《北京条约》呢?这就设了一个悬念。再譬如:讲述“1898年,世界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为什么是德国首先瓜分中国而不是英国?层层设悬,步步紧扣,中外贯通使学生情趣横生中激发了求知的欲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也会达到最大的效果。二、 将史实故事化,变枯燥说教为生动描绘,让学生轻松欣赏,愉快接受 初中历史内容实际上只是一些历史线索或梗概,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只照本宣科,学生听着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我在讲述新课时,把握知识要点,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中去,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让学生在故事欣赏中,接受新知识。譬如,在讲述巨鹿之战时,先讲“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的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解,使学生知道项羽军以少胜多,击败秦朝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光辉战例。在讲“东汉与边地各族”一章时,先讲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让学生深深地认识到班超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外交家,对东汉西北边疆的巩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 创设“主体”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作用 初中生已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根据这一特点,我将所要教的知识,分为几个要点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质疑问难,通过学生的热烈讨论分析,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让所要传授的知识在学生的创造思维过程中融会贯通。例如,在讲“中国资本主义短暂发展的春天”时,提问设疑,让学生去讨论、分析,通过讨论和分析一战期间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和情况,从而使学生明了中国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得到短暂发展的原因。 再譬如:在讲“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为什么不向日本所取军费?”时,提问探究,从而发挥了学生的自我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学生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四、 历史与时事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初中生对时事政治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一讲起时事,学生就来劲。这对上课不爱听讲的学生很有吸引力,同时又能使读书较好的同学开拓视野,积累知识。教师如果能恰当地将历史与时事结合起来,效果肯定不错。我在讲《南京条约》第三条“开放广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时,联系中国当今的改革开放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学生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再如:在讲《马关条约》割台湾,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回台湾,现在的台湾没有回到祖国怀抱的现实,这样把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即把历史知识和学生所关心的时事结合起来,这不仅解决了他们对知识的疑惑,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五、 课外要经常组织或引导学生“乐中求知”,“乐中温故”。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这方面,可成立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组织课外阅读、开展历史角等等,这样的活动能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而且能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总之,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其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和场合,因地、因人制宜,创设“乐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要让学生逐渐把学习历史当作一种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让学生进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新课程初中教学评价》复习提纲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教学评价2.质性课程评价 3.教师评价原则4.双主体5.教学评价类型6.教材呈现方式答案:1.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系统地、有步骤地从数量上测量或从性质上描述师生的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并作出价值判断,据此判定是否达到了所期望的教育目标。2.质性课程评价是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内涵,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它主张评价应全面反映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的真实情况,并对改进教育和课程实践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3.一是方向性原则。指教师评价一定要有利于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二是客观性原则。指教师评价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科学进行评价。三是全面性原则。指教师评价的标准和过程一定要全面。四是主体性原则。要充分尊重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五是可行性原则。教师评价一定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取得教师的认同。六是综合性原则。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评价必须遵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4.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更要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任何教学活动都应体现“双主体”。教师的主导性要体现在“导”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发展和训练上,要“导”学生的学习态度、组织纪律、注意力、兴趣意志、情绪情感、智力活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的提高上。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讨论和质疑,体验和表达,实践和操作,合作与交流贯穿于学习的活动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这“两个主体”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学生最大的发展。5.可以分为广义评价(宏观评价)和狭义评价(微观评价);相对评价(常模参照标准评价)和绝对评价(目标参照标准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预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6.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科学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打破教材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还学生自由创新的空间。因此,教材的呈现方式应注重体现学科内容的生活化,静态知识的过程化,教学内容的弹性化,学习材料的多样化。二、简答题1.教师的科研素质包括哪些方面?2.发展性学生评价应如何注重评价的过程性?3.即时性学生评价应讲究哪些策略? 4.为什么要改进传统的考试评价方法?答案:1.答:一个教师的科研素质总体上说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二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三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四要注重科研的实效。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具体指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具有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精神、理论造诣、治学作风以及执着的奉献精神等。2.答:首先,评价的过程性应具体体现在收集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和资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而不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下一个结论,无论这个结论是等级还是分数。其次,在过程性评价中,要将定期的正规评价如小测验、表现性评价和即时的评价如学生作业、课堂表现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利于改进下一阶段的教学和学习。第三,要确立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设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方法并收集数据和资料,达成和呈现评价结论并及时进行评价的反馈。第四,评价必须同时关注评价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提高评价的实效。3.答:一要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和温馨的评价氛围。一个民主、平等和温馨的评价氛围,有利于反馈信息的畅通和学生的自我调控,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火花的迸发,从而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作用。二要注意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的和谐融合。评价活动不应过多地占用教学时间,而应追求评价与教学过程的和谐融合。三要关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的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学生在发展上必然存在差异,我们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再达到目标,以此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经过努力取得进步。4.答: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这是教育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不要在考试制度上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业性失败感,考试总会反映出一些学生在学习上比较优秀,一些学生差一些。而考试评价应该是更加合理、更加全面。人无完人,有的学生在知识性方面表现比较优异,但有的学生在其他方面很有才华,对一个人的评价应该是完整的,评价应该是对人的一种全面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要使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短处在哪里,怎样在自己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育的真正意义,应该是使每个人的个性在自己的身心素质的基础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辨析题1.评价学生完全是教师的事。2.新教材比老教材难教,因此新教材不如老教材好。答案:1.答:传统的学生评价所关注的主要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优劣,许多学生成为失败者,被纳入了差学生的行列, 而老师认为是好学生的同学一般也以学习成绩好作为评判标准。这种对学生的片面评价损害和挫伤了学生自尊心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进步。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因此,依据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前的教育和实践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教学围着考试转的现象,反映在学生评价的内容上,出现了将评价内容进行主次分配,对考试涉及的内容优先考虑,重点保证;而对考试不涉及的内容则较少关注。虽然这种现象的存在与社会、家长或上级部门的压力有密切关系,但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坚持教育的追求和理想,把教育的公益性放在首位,坚持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其次,要明确全面评价学生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符合学生的长远利益。社会对人的要求正在变得多元化,全面发展意味着更强的适应能力。全面发展不仅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爱生活、会生活的人。2.答:任何知识的价值都应该包含发展人的智力和发展人的道德情感两个方面。中学教材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比较充分地展现学科的知识精华。因此,教材评价应根据教材的知识性维度和思想文化维度来确定,而不应该是以教师角度而言的好教或难教。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具有如下优点:一是新教材形式新颖活泼,图文清晰精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新教材大大减轻了不必要的繁琐记忆负担,克服了“繁”和“难”的弊病。三是新教材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避免了“偏”的弊病。四是新教材强调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新成就的联系,内容大为更新,克服了“旧”的弊病。五是新教材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克服了“知识为中心” 的片面倾向。六是新教材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七是新教材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的选择性,从而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八是新教材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从而克服了“书本为中心”的倾向。九是新教材首次以课题制形式采用行动研究的模式。十是新教材在创新的前提下继承了我国五十年教材建设的优良传统与宝贵经验。四、观点论述题1.您赞同“任何教学活动必须体现双主体”的观点吗?请阐述理由。2.新课程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答案:1.答:赞成。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既反对过去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全面落实知识和技能目标,去实施教学;也反对教师一味追求表面化、形式化,或事先安排好的“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平时我们听课经常看到学生似是“非常投入、非常有组织、非常热烈”,或教师一味退缩到旁观者的地位,完全放弃必要的讲解和传授,将应该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完全放弃,改为所谓的“发现式、探究式”。教师不敢引领学生的思维,放弃教学中教师应有的主导性主体地位,盲目地跟着学生走。其实过度地突显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完全放弃教师的教学应有的主体性,都无法实现教学的最好效果,也无法实现学生最大的发展。任何教学活动必须体现“双主体”,且教师要非常贴切地处理好“双主体”的位置和距离,教师的主导性要体现在“导”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发展和训练上,要“导” 学生的学习态度、组织纪律、注意力、兴趣、意志、情绪情感、智力活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的提高上。学生的主体性则要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讨论和质疑,体验和表达,实践和操作,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体现。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自主这两个主体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学生最大的发展。2.答:新课程给予教师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为教师的自主发展、专业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要主动适应变化,不能等待变化来适应自己。因此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角色,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教师要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和素质结构,既要学有所长,又要广泛涉猎;既要精通一门学科,又要研究相邻学科等,将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相结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教育智慧,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追求更高的人生理想和学术境界,这些都需要通过终身学习和不懈奋斗来完善和现实。五、案例分析题案例1.档案袋也可以这么用阅读案例: 在一个全校公认的重点班中,由于个别家长只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所以班中有几员“大将” ,上课打闹,即使在班主任的语文和数学课上也接下茬、说闲话。这样的行为不但影响了自己,也使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整顿纪律,讲课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经过交谈了解,王老师发现其实他们的好胜心很强,愿意获得大家的肯定。王老师就把最有影响的几位“大将”集中在一起,建立了纪律档案。接着王老师欣喜地发现了他们的变化。张威同学是有名的闲不住,上课闲话最多,可这节课他竟然一次闲话未说,下课时,他跑过来说:“王老师,憋死我了,我特别想说,可还是忍住了。”我及时表扬他:“你今天还有两个问题回答得很好,这也是你的优点,只要你有信心,你一定会更好的。”随后我还用鼓励的话语给他写了一份评语,盖上了印章。这样,虽然他还是有时说闲话,可只要老师一看他,他马上就能改正了。实验刚刚开始,学生们已尝到收获的快乐。王老师也体会到了教育的效果,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只要在教育过程中坚持“平等原则”、“差异原则”、“无错原则”、“激励原则”这些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会使学生都有收获的快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回答问题:(1)学生成长记录袋作为学生评价的一种新的形式与成绩册相比具有哪些新的功能?(2)您是如何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这一评价活动? 案例2.再现历史,展现才华阅读案例:学生分析: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对新教法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学生通过看电影、电视及其文学作品对戊戌变法有所了解,为学习本课内容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初步具备了运用图表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图表形式,概括分析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二是通过了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在国势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培养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和品质。教学准备:老师预计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根据课本中的师生搜集的资料编演历史课本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甲午战争失败后,大清帝国居然被小国日本所打败,震惊了国人。当时的清朝人会怎样做?如果处在那个年代,同学们会怎样面对这个现实呢?生:迁都再战、血战到底、学习西方、联合欧美、拒不签约……(二)设问导学,引发思考师:维新运动是在什么情况下兴起的?维新派为变法做了哪些前期准备工作?(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归纳的逻辑方法,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原因)(三)重现历史,加深印象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分组编演了历史课本剧,上课时对同学们说:哪个小组愿意为大家表演一下,来个才艺展示呀?其他同学在看表演的时候,希望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变法?二是变法遇到了哪些困难?三是变法为什么会失败?(老师轻松的话语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氛围,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演历史课本剧,使学生主动地搜集历史信息,自己完成对历史的学习,达到“不教而教” 的目的。)当同学们表演到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激烈论战时,达到了课堂活动的高潮。双方各抒己见,互不相让,从而大大加深了大家对论战意义的认识,成为本节课的亮点。在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表演你同意进行变法吗?(检测学生的判断能力。)维新派是从哪方面进行变法的?起到了什么作用?(指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来掌握本课的内容,同时结合内容来进行分析其作用,最后归纳为三个“有利于”。)师:变法最终演变为一场流血事件,谭嗣同等六人为变法献出了生命。我们应该怎样向谭嗣同学习?(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学生的回答是我始料不及的。一开始我只想让学生学习谭嗣同为变法献身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有的学生在讨论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听到政变的消息后,谭嗣同留下来——为变法流血牺牲,而康有为、梁启超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流亡海外。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这一问题,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最后形成了三种观点:有的同学赞成谭嗣同的做法,主要理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谭嗣同以死来唤醒民众,死得其所;一种观点赞成康有为、梁启超的做法,主要理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有保全了性命,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一种观点认为两种做法都有道理,他们的做法都有合理的成分在里面。通过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四)留下伏笔,延伸课外师:自从有了生命,就有了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今天,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同学们回去后查找一下资料,看看人们对生命价值还有什么不同的观点,你怎样评价这些观点?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示?回答问题:(1)这节历史课本剧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留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2)您如何评价这节课?您认为这节课的教学亮点是什么? 案例1.答:(1)学生成长记录袋又称为档案袋评价、成长袋评价,是一种用代表性事实来反映学习情况的质的综合性评价方法,是指将学生在学校及课外活动中的各类表现归档,然后根据这些资料,用一种具体明确的、完整定义的程序进行评价。成长记录袋强调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全面发展。不仅体现了过程评价思想,同时也体现学生自主评价和纵向比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目前成长记录袋被更多地应用于促进学生的学科学习,通过建立学习档案袋来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正确地评价自己,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同时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及时认识和改正自己存在的缺点,上述“纪律类” 档案袋的建立与应用,给了我们另一个有益的启示。(2)学生活动过程档案袋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不可缺少的评价方式。通过档案袋的运用,可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记录下来,并可将其作为总结性评价的依据。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好活动过程档案袋,通过它的使用,引导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具体做法一是指导教师对学生放入的作品提出一定的要求,通过让学生在档案袋中放入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开始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鉴赏或当众展示,逐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独立性。二是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一些新颖和对应的栏目,使学生乐于参与这一活动,记录个人的成长经历,展示自己的青春活力。案例2.答:(1)一是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要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教师要甘当“配角”,尽职尽责地做好指导者;三是注意创设矛盾化的问题,在冲突与比较中引发学生的思维高潮;四是要多创设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2)这节课符合课程改革的基础理念,把时间交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注重了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锻炼。同时有意识地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尽量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历史常识来解决历史问题,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向“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标迈进了一步。学生的回答既出于老师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并没有按照自己事先设计的思路“牵” 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按照学生的思路、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把学生带向一个新的思维高潮,这比单纯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在小结时老师通过继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和未来,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成长。从传统意义上看,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是不完整的,但与单纯传授知识相比,过程和方法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老师抓住了这一契机,师生共同创造了一个思维高潮,所以这是一堂成功的历史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参考答案(2)一、名词解释1.教学评价功能2.教学结构3.教师评价功能4.教法选择5.教学评价方法6.优化教学过程原则答案: 1.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 2.教学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顺序、时间的分配,它是教师的教学手段,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等有机结合体。3.一是导向功能。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激励功能。通过评价使被评价者看到自己的成就和不足。三是鉴定功能。对评价过程、方法、手段要力求科学、全面、客观,使评价结果更为公正。四是反馈功能。通过评价的反馈,促使教师不断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方法。选择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决定一堂课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选择教学方法,要坚持启发式教学,要有利于全面完成目标任务,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1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