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用问题开启语文课的对话之门
语文论文之用问题开启语文课的对话之门 语文论文之用问题开启语文课的对话之门 语文论文之用问题开启语文课的对话之门 语文论文之用问题开启语文课的对话之门 刘丹老师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期(中文核心期刊) 内容提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对话过程,“问题”是教学对话的源头与核心,提问与理答串联着教与学,是教学的一种重要策略。课堂提问应注意控制问题的难度、梯度、密度、开放度。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合理控制候答时间,确定答问对象,掌握理答技巧。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师生共享的一场“盛宴”。关键词:提问、难度、梯度、密度、开放度、理答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教学对话的源头,也是教学对话的核心。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多种类型、不同层次问题的交织搭配,能使得问答之间产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信息的交流、情感的共鸣、思维的碰撞。学生的知识生成,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都将借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得到实现。因而,问题具有定向、整合、导行、启发的功能。也正因如此,提问作为“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就成了教学的一种重要策略。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不该问而问,重复性应答式的低效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并非少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因此,课堂提问应注意控制问题的难度、梯度、密度、开放度。问题的难度如果问题或过于简单无需思考,或过于艰深难以回答,学生就体验不到探究与创新的乐趣,这样就会极大地降低教学效率,更戕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问题应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有思考的价值,对学生理解文本能起关键作用。如果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密切联系,又有中等程度的分歧,就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教育测量中的“难度”概念可以为问题设计的难度控制提供数量依据。难度PH=1-P/W,W表示班级学生总人数,P表示答问正确人数,PH在0—1之间。当PH为0或接近0,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正确回答,问题太容易;PH为1或接近1,表明几乎所有学生都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太难。比较适宜的PH的数值应在0.3—0.8之间,这样大多数学生经过积极思考就能作出正确回答。问题的梯度心理学家把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并据此分为四个梯度:微解答距(不用思考,看书即可回答)、短解答距(书本内容的模仿与简单变化)、长解答距(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新解答距(采用自己的方式创造性解答)。无解答距和微解答距的问题比较简单,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但不利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的问题联系性紧、探究性大、穿透力强、覆盖面广,能给学生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更多的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智慧生长。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因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情趣、看问题角度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调配四种梯度的问题,为学困生设计达到基本要求的辅助问题,为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回答出不同梯度的问题,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问题的密度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满堂灌”自然不好,而“满堂问”也末必可取。这样的课堂教学,都是因为没有掌控好提问的密度。一堂课应该提多少问题,怎样的提问密度才合适,应视具体教学而定。教师组织提问时,要结合课堂教学的进展与变化,结合教学需要与教学视角。学生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或思维囿于狭窄范围,或学生注意力涣散,或学生认识产生冲突,或教学达到教材的关键处、疑难处、矛盾处、深奥处、精华处、转折创新处,即为提问的时机。只要是抓住了时机,不管问题是多是少,都可说是把握了合理的提问密度。问题的开放度教学对话是多元与开放的,问题也必须具有开放性。教师的提问应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可引发各人不同的体验和观点,能够形成多种可能的意义;思考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具有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教学对话更具有丰富性;问题结论具有可争辩性,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理解去限定学生的思维,也不能用权威专家、教学参考的答案去排除学生的奇思妙想,而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使学生在围绕问题进行的讨论、辩论、争论乃至激烈的论战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演绎出课堂合唱的“多声部”,使课堂生成精彩。提问的开放性还表现在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探究的结束。巴赫金指出:“世上还没有过任何终结了的东西;世界的最后结论和关于世界的最后结论,还没有说出来;世界是敞开着的,是自由的;一切都在前头,而且永远只在前头。”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问的智慧不仅在于提问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在于提问能否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我们的教学不应该是“去问题化”的教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应开启学生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将学生引进新的天地,展开新的问题探究。除了提问时注意控制问题的难度、梯度、密度与开放度之外,教师还需重视理答,包括合理控制候答时间,确定答问对象,掌握理答技巧。控制候答时间从教师提出问题、指名回答到学生说出答案经历的时间,其本质是一种教学等待。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将已经内化的知识,从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并与问题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做出决策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适时的教学等待是增强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学生答问需要时间酝酿,过于急促会导致思维结果草率,过于漫长会导致学生思维重心发生偏移而使注意力涣散。候答时间长短与问题的性质及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学生个人的认知风格,从教学实践效果来合理控制候答时间。确定答问对象有些教师常常先指定学生再提问,或按照座位顺序提问。这样做虽然省事,却产生了明显的弊端:答问对象先行确定,使其他大部分学生不再投入思考问题。所以,教师在确定答问对象时应遵循普遍性原则,先要求全体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之后再确定答问对象。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遵循量力性原则,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确定不同知识与学力水平的学生回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回答问题产生成功的快感,激发其学习自信心。掌握理答技巧理答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及表现给予的明确、有效的评价,其实质是教学信息的反馈。学生的探究意识是在师生互动中生成的,教师理答的态度及策略,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与积极性。教师要重视理答的态度:注意倾听,尊重学生;注意期待,信任学生;注意鼓励,赏识学生;注意宽容,理解学生。教师应以期许的目光、专注的神态、真诚的赞美、中肯的建议、细致的指点、耐心的辅导,创设出情感融洽、交流和谐的教学心理环境。教师还应重视理答的策略:或以追问使学生深思,或以反问促学生反思,或以假设供学生想象,或以留白给学生再思空间,或以延迟评价使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以匡补使学生答案深化升华。适时点拨、相机穿插、点睛式评说、机敏地调控等多种策略,或激发问题,或明确问题,或深化问题,或转换问题,纵横捭阖,开合自如。这些理答策略使教学对话充满了问题,使问题在对话中生发、展开,却不让人感到教师在逼问,而是富含着智慧与激情。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对话过程,提问与理答串联着教与学,开启了对话之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在提问与理答的对话中,师生间情感的流动、精神的交往、心灵的理解、人性的共鸣、人格的相遇,使课堂教学成了师生共享的一场“盛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