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5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六篇与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六篇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六篇与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六篇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六篇 【篇一】 【摘要】在新课程的推动下,高中信息课堂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高中信息技术一线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系列有效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得以提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策,即实施个性化教学、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互动。 【关键词】有效教学;信息技术;问题;对策 有效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应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恰当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深入课堂,反思每一节课,探索总结出以下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做法,希望能给同行一些启发。 一、关注学生差异性,实施个性化授课 虽然新课标认定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为非零起点,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基础不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和掌握水平也就不同,不仅不同班级学生整体水平不同,即使在同一个班级内,学生也分多个层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在大方向上,教师应针对不同的班级,设置不同的课程难度,不同的班级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一些班级学生比较活泼,能很好与老师互动,那么课堂就可以多充实一些理论性的内容;而学习氛围比较严谨的班级,教学流程中可多添加一些互动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而在一个班级内,可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任务,因材实教,学习基础好、接受能力强、自信的学生,可以设置更高的课程难度,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课堂中提高型的任务,还要能够完成探究型任务,做到举一反三;基础差、接受能力弱、有些自卑的学生,要尽可能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如一次认真的思考、一次大胆的回答、一次积极的互动等,都要用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引导他们掌握基础性任务的前提下,争取让大部分学生掌握提高型任务。 例如在讲授编写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时候,可将任务分成三个层次:基础性、提高性、探究性。基础型任务:理解教师所给的程序算法,得出该算法预计得到的结果,再按教师所给的程序进行运行,看是否能得到最终想要的结果;提高型任务:提供不完整的程序给学生,让她们按照自己的思路补充完整,并且得到预期的结果;探究型任务:只给学生程序的算法,让其独立完成所有程序并运行得出正确的结果。基础型任务是每个人都要会的,提高型任务教师应该做到绝大多数人能完成,而探究型任务就留给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而针对需要分组完成的任务,必须做到各组综合水平一致,将学习能力强与学习能力弱协调到一起,做到互帮互助,达到共同进步。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态度不端正,自控能力不足,教师必须运用一系列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对老师的授课产生兴趣,就能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 例如在讲授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时,可先播放一段有关春节的视频,由此引出春节的很多习俗,把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去。再通过提问春节的由来,进而引导学生网络搜索获得精确的答案,这样通过生活实例的导入及教师的演示,学生可以直观了解网络搜索的便捷和精确,让学生理解这堂课的意义,只要学生觉得课程有用,就能对课程产生兴趣,课程的有效性自然大大提高。 三、统筹课堂教学,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由于不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感兴趣的地方不一样,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首先教师应制定严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了解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同时有效的控制教学流程,规范教学方法,提高对课堂气氛的掌控能力。比如教师要演示的时候,应及时进行系统广播,有效地协助学生进行自我控制,使课堂处于一个严谨的学习氛围中。只有在严谨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会正确对待教学内容。教师还应经常布置任务,通过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了解学生是否学到了所讲授的知识点。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单渠道的授受关系,是讲授式的专制关系,这种关系导致学生的消极与被动,从而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我们需要通过多方式的授课向学生传递学习内容,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将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发学习激情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发展,还要让他们以创造者的态度进行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对比分析式教学,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授认识信息资源管理时,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平时去图书馆借书情况,图书馆的书是分类排放的,我们可以轻松找到要查找书的区域。如果不分类摆放的话,在浩浩书海中,我们要找一本书,就会很麻烦,所以对图书进行有效的管理是非常重要。引申到计算机里面有很多的文件,这些文件会有各个类别,我们只有对文件进行分类存放,查找起来才比较方便。这样导入学习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就能体会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只有学生认为其重要,才会有兴趣去学习,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关注学生本身,优化教学互动方式 传统教学中的教与学是单向性的,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则是强调教与学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从而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适应自己的教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同时刻充分与学生互动,并且与不同水平的学生以差异性原则进行互动,互动的主要形式为教学评价。 我们信息技术课前,可以设置一些预习环节,将一些课前的引入和题型放在网站上,让学生先行浏览学习,这些题型要能在书本中找得到,促使学生提前去看书预习。而且教师在此环节可以设置成学生可多次登录,多次做题,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学习新的知识。同时给那些题目设置一定的分数值,做完题目统计其分数,课堂上对那些获得好成绩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被表扬的学生会以更高的激情去学习,并且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能很好的互相影响,相互学习、相互进步。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环节,将一些与本课堂授课内容息息相关的进阶性问题放到数字化教学平台上,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这些题型须是书本上找不到的,充分考察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在此环节可以设置成学生只能一次登录,学生提交练习后,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绩,这样在无形中给学生一种压力,而适当的压力有助于学生认真完成课堂练习,通过这种课堂练习,教师可以准确的掌握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情况。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课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进阶性题目给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思考,安排一些时间给那些有学习兴趣的同学进行学习和互动交流。以达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 五、结束语 有效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仅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发展,更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他们以创造者的态度进行学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保持自身教学风格的同时,也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有效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伟伟. 浅谈如何促进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J]. 科教文汇, 2010(4). [2] 孙向军.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初探[J]. 新课程研究, 2010(6). [3] 李娟.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J]. 新课程研究, 2008(12). [4] 王海燕,常会玲.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与思考[J].信息技术课堂, 2009(10). [5] 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7). [6 党 斌.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探讨[J]. 中国信息界,2010(5). [7] 于晓英. 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理论课中的探究[J]. 文化与教育技术,2013(7) 【篇二】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一天天地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发展的可谓是如日中天,并将广泛地应用于现实生活。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也走进课堂,当今社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对我国教育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与此同时,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有关核心素养的教学中也存在些许问题,本文就对“互联网+”时代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核心素养;高中信息技术 引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立德树人的要求,在2014年我国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发表了“教育部将会组织研究提出适用于各个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点名当代学生应具备的适应其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必须能力和重要品质”的看法。由此可见,“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代不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所应当必备的能力。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核心素养”逐渐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部分,也成为了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人才所必备的一种内在品质。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互联网+”是由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经过快速发展交织产生的成果,并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与日常的学习和办公融为一体,惠及到人们身边的每个地方。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逐渐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其教学模式都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而发生着改变,单一乏味的课堂教学渐渐出现了微课、微视频、多媒体等多样的教学形式。对于当今的高中生,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虽然不是高考必考的文化课,但其仍旧在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它能发挥出不同的作用,最基本的能够作为学习查阅资料的工具、放松自身的玩乐工具、做沟通交流用的社交工具等等。因此,“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与当今高中生的生活、学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新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要使人才全面发展培育出新世纪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在经历过新的课程改革之后,我国普通高中各学科的课程也都有了新的标准。其中,令最多人关注的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高中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根据已公布的内容了解到,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即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几个方面[1]。 “互联网+”时代下培育学生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就需要在“素养教育为本”的基础之上,借助“互联网+”时代数据信息的高度共享性、实时性、多样性等特点去丰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教育中的问题 自从2003年高中教育改革之后,信息技术开始逐渐走入了广大高中学生的视野,信息技术成了学生们必修的课程,为了更好的适应全球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人,但我国在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教育方面仍旧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 当前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授课方式是“理论加实践”,也就是分为理论知识和实际上机操作两个部分,以理论课程为基础、上机实践为巩固,二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然而,即便是看似完美无缺天衣无缝的教学模式也存在其漏洞,这个“漏洞”就在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对计算机游戏比较感兴趣,从而对实际上机操作有较大的渴望,这样一来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对理论课程部分失去了兴趣以及认真学习的耐心。众所周知,实践是理论的体现,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没有一个端正认真的学习态度,无法融入到现有的授课模式中去,认为当前的授课方法会影响到自身兴趣爱好的发展。如此以来,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上机操作都不能掌握到精髓,将无法真正领会到国家为高中阶段开设这门课的价值。信息技术教学也应当扩大视野扩大范围,联系社会以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材之中,从一些实际案例中让学生领会到提高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真谛、主动培养自身素养。由此可知,高中阶段学生自身核心素养是影响学生能否学习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重要影响因素[3]。 三、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例,关注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万万不可批量灌输、一口吃个胖子,需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细心地为学生创造出有利于学生信息意识发展的氛围,将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紧密联系,从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的不经意间培养了自身的信息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生活中的情境为原材料去设计教学情境、设计教学任务等。小的方面,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对当今生活质量的改善,大的方面,对国内经济的发展、军事实力的增强、政治格局的稳固都是强大的推动力。 例如,在讲授“数据与信息”一课时,可采用实际生活中的数据,并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对数据应用的方法进行深入探索和具体分析,感受“互联网+”时代下数据对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使用“网络购书”的例子,组织学生们对“网站给用户自动推荐商品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索,探查到网站所获取的用户数据的基本类型,同时考虑网站收集用户数据将会对用户产生哪些影响和这些影响的利与弊[4]。 (二)设计信息技术活动,重视问题解决 “计算思维”是指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方法策略形成问题解决措施的过程中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利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二是利用知识能够巧妙解决难题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程序设计”一课的时候,可设立程序设计的任务,使得学生能够在问题解决掉的同时了解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的性质,运用小组学习探究的模式,设计出解决问题的算法。引导学生通过编写程序实现“百钱买百鸡”,通过设计基本程序来联系自身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找到在学习这门课程中的乐趣。 (三)指导数字化学习,培养创新习惯 “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已经来到,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缺点,指引学生使用数字化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共享资源,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活动,养成创新的习惯。 在进行“网络基础”教学时,对于新型的网络应用,在让学生学会如何熟练运用软件的同时,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中和信息技术有关的各类事物和资讯,深入了解创新网络服务的价值。教师可让学生试着运用各种网络源文件的共享,比较各类方法的优势和不足,掌握不同方法的所适用情况,进而利用互联网便利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核心素养。 四、结束语 全球的经济、科技都在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也已经到来,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方面也应当大力响应时代的号召,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方法的改变来引导学生端正态度、努力学习技术,全面发展其自身能力,形成自身良好的学科素养,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人。 【篇三】 摘要:信息技术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它服务于信息社会的同时,还对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产生的很大的影响。在发展信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信息教学的优势作用,发挥它最大的服务作用。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整合起来,形成信息技术与生物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生物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文通过介绍信息技术下的中学生物探究式教学的理论研究过程,通过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提出提高中学生物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物 ; 探究式 引言: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生物教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在生物教学方面更新了教学理念,重视教育的功能,在生物教学中,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中学生物探究式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自主总结生物知识,能够建立生物的知识框架,电子信息的介入,使生物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学生能够深入探究生物,研究其内部结构,拓展知识层面。 一、信息技术模式下的中学生物理论基础的研究 中学生物体系的理论基础是不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上的,但是它又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传播,中学生物教学应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充分运用信息成果,利用先进的技术,通过创造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们置身其中,建立生物的知识框架,另外,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帮助学生更快的查找生物信息资源,通过交流建立生物的总体框架,另外,学生之间的互助是实现公共教学的基础。有利于学生们自己发展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教师也应该重视因材施教,重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轻实践,教师应该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学生能提供方便的学习条件,帮助学生更好的查询相关资源,同时,要发展学生之间的互助作用,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重视小组成员的共同作用,研究生物中的某个项目问题,结合自己的观点认识生物科目,教师应该组织实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认识生物,了解其研究对象。 二、信息技术下的生物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发展 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近年来比较提倡的一种综合性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恢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是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它从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代教育家广泛提倡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积极组织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们能够自主挖掘一些学习资源,根据这些资源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探究生物的规律。 三、信息技术作用下发展生物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学生拓宽了接受知识的层面,同时,使生物知识能够综合起来,满足学生的综合需求。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提出,中学生物教学模式向更加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发展,而新课标改革的本质要求还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再次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掌握更多的学科内容,有利于使他们建立学科之间的互相联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育源于生活,它是生活的一个结晶,通过生物教学使学生能够将生物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 (2)信息技术作用下的中学生物探究式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中学生物的授课时间是有限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学习无限的生物知识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学生学到的只是皮毛,如果仅仅依靠书本知识,学生很难建立生物的知识框架,对于生物的模型的理解也比较有局限性,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下,会使学生迷茫,他们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也是不利的,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广泛的知识平台,它将生物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加以整理,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查阅到有关的信息,积累更多的知识。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更好的学习近平台,学生通过这个平台,能够了解很多学科以外的信息,对于他们的个人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3)信息技术下的中学生物探究式学生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新时代下教育改革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目标也发生着变化,现代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发展以学生为核心的综合性教学,培养更多专业性的人才,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当今时代的主题已经成为科技的竞争,科技力量不仅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教育事业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针对中学生知识接受能力有限,思维模式也不够全面,他们对于生物中的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很难理解,但是,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将这些知识转化为简单的知识,将生物群体动态处理,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同时,多媒体技术的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通过整合信息与生物理论知识,使之成为一个更大的知识平台,能够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4)信息技术下的中学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证指导了学习的方向。有利于他们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信息技术不仅为中学生提供了丰富了信息资源,而且信息还实现了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能够完成他们终生学习的目标。 三、信息技术运用在中学生物教学的关键举措 (1)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 首先,要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过程中建议使用多媒体设备,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验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将别人已经做过的实验给同学们展示,这对于一些条件比较落后的学校比较适用,能够减少教学资源的投入,同时,还能提高教学质量。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重理论的过程中,也要提高实践能力。其次,生物教学内容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进行设计,教学内容要以丰富学生的认知层面为主,实验设计要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验条件安排,另外,要拓展生物知识的学习范围,通过信息设备查询相关信息,在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相关内容。最后,要注重情景教学的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发展课堂趣味性,重视课堂的有效性,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将教学任务分配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中心,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将信息技术,生物探究式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整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教师在设置课堂授课内容时,应该重视挖掘重点信息。给学生们大致的学习方向。注重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信息技术的引入,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但是另一方面它也增加了课程难度,需要学的知识多,学生能很难把握哪个是重点,学习没有目标,长期下去,对于他们专业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要注重课程重点内容的划分,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另外,生物教学还应该多举例子,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学科内容,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模式要尽量遵循简单的选择,将教学表达的内容直观的体现出来,发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内容的时效性。 (3)要重视信息技术与教师讲课时间的比例,权衡两者的利弊,把握好力度。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一个教学辅助手段,要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减少消极影响,课堂模式应该以中学生探究式教学为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思维,发展学生的交流,要把握好信息技术的使用力度,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教师不能过分解读信息技术的优势,要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为主,把学生当作学习重心,课堂模式应该以学生探究问题,发展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的重点内容,通过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为教学提供更多与实践接触的机会。发展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相融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是现代生物教学的主要方法。在实践中运用也比较广泛。 【篇四】 摘要:当前,互联网在快速发展,并作用于教学领域。微课是依托于互联网的教学新模式,微课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在教学中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借助微课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数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方式;微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学方式的创新,微课逐渐被引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中,微课具有许多优势,学生借助微课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学过的知识点可以深化,学生参与课堂教育的主动性会增强,带来的是学习效果的提升。 1.微课的引入 “微课”是指教师借助微视频、动画等作为主要媒体,学生通过手机、IPD等终端实施互动教育的一种信息化教学方式。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考点等内容实施特殊教学。 微课的内容可以实现多样性,可以有具体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实现和学生互动交流,还能加入和教学有关的资料,进行教学测试、评估等多个项目。微课可以把教师和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微课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和原有的教学模式相比,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微课教学的主要特点 微课通常是针对某一特定知识点实施教学,因此微课的教学内容很集中,教学内容比较集中,教学时间也就几分钟的内容。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微课教学具有片段化的特点,教学的知识点更加集中。 微课可以重点解决某个单一类问题,所以教学中可以集中知识点,不如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针对多个问题进行讲解。微课解决的是“点”知识,课堂解决的是“面”知识。因此微课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微课教学方式由于借助了媒体,所以学生可以灵活的学习,还可以反复学习,很适合学生的复习。 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加丰富的知识。由于信息可能加载的丰富的资源,在教学中,可以对数学知识进行很好地扩展与处延,可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面更宽了。 3.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学科,数学的实用性特别强,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微课”应用于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微课”教学可以针对一个知识点展开教学,实现了学生和教学的互动.“微课”教学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教学过程包括了教学设计、反思、练习、问题反馈等多个环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高中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微课”教学的优势,以提升教学效果。 4. 微课的制作 4.1 教学内容设计 微课的制作要紧密结合高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微课强化教学难点。因此在制作微课前,要认真选择内容,所选内容要注重具有代表性,可以最大限度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的概念。比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观察模型或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图形,学生难以理解相关的概念。“微课”可以解决难以理解的概念,可以借助三维立体图像,展示出图形的立体效果,帮助学生们理解空间概念。 4.2 微课的录制 一个好的微课件,必须要保证结构清晰,内容生动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录制微课时,为了取得获得更好的效果,教师要和制作人员配合,结合授课内容进行屏幕录制。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微课的教学效果,还要注重画面的美化,制作微课时还要添加相关的字幕并附加标注,并借助声音,可以增加微课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比如三角函数的性质、等比数列、空间向量等都是高中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制作成微课,帮助学生分析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实现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5.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要点 5.1 教师教学和微课要有效结合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但微课只是教学辅助手段,教学不能完全依赖微课,要注意到微课的应用范围。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要借助微课外,还要采用其它教学手段加以辅助,比如板书、交流讨论等。此外,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要主动去思考分析,思路要紧跟教学内容,教师教学要和微课有效结合。 5.2 注重把握整体和细节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微课和数学的特点相结合,从总体上把握数学的知识结构,要将数学的知识点有机的串联起来,知识点要借助微课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此外,微课教学要注意设计一些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层次思考。比如对于“三角函数图像及性质”的讲解,可以使这些内容制作成视频展示给学生,三角函数的图像可以采用动态形式展现出来,抽象数学知识可以变得生动有趣,能有效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 5.3 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 采用微课进行教学时,要注意课堂教学的互动,教师还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和启发,帮助学生们理解相关的概念,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上的重点内客选择一些典型数题借助微课展现出来,与学生实现互动,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增强数学思维能力。教学还可以结合例题中提出一些相关的典型问题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学生就有了学习自主性,可以自主控制学习的进度。 6.使用微课的效果 由于微课的教学内容特别突出,知识点很具体,所以一个微课程就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而探讨的知识点可以是来自于多方面的,可以针对某个具体问题,也可以来源于某项专题内容,因此微课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和范围扩大了。 微课是“碎片化”的教学,可以针对一两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决,可以针对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特别的人群进行传授。学生原有的学习过程包括两个部分,先是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对知识进行消化吸化。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练习强化知识点。微课教学是一种新的方式,打破了原有的教学过程,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重新构建。微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信息提前用课件进行了准备,由提供的微课通过教学互动平台完成。 课件要保证内容清晰,形象有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是所有的知识要点都适合采用微课教学,因而教师要对知识点进行选择,精心设计课件,根据学生的需求制作课件。学生虽然由原来讲台下被动接受的“填鸭”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可以构建出不同特色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学的方式呈现出多样性,但基本的目标却大同小异,有效的教学可以将学生从被动的接收转变为主动的吸收。微课数学问题的设计要紧密结合实际,这样可以避免内容上的枯燥。数学问题的设计要力求生动,具有引导作用。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探究问题与分析问题,并从思维方式上引导。教师要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以实际能力为基础。教师要注重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学生数学思维的变化情况。数学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能力。 7. 结束语 微课的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的过程,教学者要结合过去传统教学的经验,结合现在媒体教学的长处,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对微课教学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发挥微课教学的作用,提升教学效果。 【篇五】 【摘要】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其宗旨就在于转变学习方式,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关键在教师和课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已成为课程改革中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创新是我国新时期人才培养所追求的目标,如何把创新融入课堂,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时代教师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模块组成,把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社会科学类创新活动实施过程贯穿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学习态度从“不学,轻学”转变成“想学,爱学”,成功激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字】信息技术 课堂 创新活动 有效性 社会科学 课堂有效性,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学习后,能达到高中课程标准要求的发展成果。《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 “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倡导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信息技术的内容,更应该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一种学习工具,学生要学会利用这样一种工具,进行创新实践,去开避更为广阔领域,这是培养新时期创新型人才必顺具备的信息素养,也是检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把信息技术当成一门技能学科,只注重操作技能的习得,而忽视了创新意识的挖掘和培养,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有无创新意识来源于对生活、社会、科学现象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以及责任感,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和责任感?我校近几年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并取得了一些成绩。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成果展示方式和比赛机制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那么能不能把科技创新活动融入到信息技术课堂中,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科技创新活动涉及到各个领域,其中社会科学领域以论文为参赛成果,内容包括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考古学、教育学、动物行为学、人种学、语言学、城市问题等,涵盖面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而社会科学类创新的参赛材料实施过程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要求相符,可以把它作为教学实例,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在准备科技创新作品的过程中学会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现结合两者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 选题立意阶段 创新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是确定主题,对主题进行查新,对应的教学内容是信息的特征及获取。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大部份学生已经掌握了在网络上搜取信息的方法,在主题查新时,通通问“度娘”,信息获取方法过于单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信息、获取信息,此时可跟学生一起分析身边信息的特征,如通过百度搜出信息的真伪性,价值性;探讨网络搜索的方法,如通过专业在线数据库网站进行进一步查新,以便我们更快地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确立研究的方向和主题的同时,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辨别能力。鼓励有相同研究方向的同学自成一组,利用本章节学到的信息获取方法,分工合作,高效收集支撑主题的材料和资源。 二、成果制作阶段 创新活动的第二个阶段,成果的设计制作阶段,对应的教学内容是信息的加工和表达。论文设计、调查问卷设计,必须用到文本的加工,此时教师向学生介绍word这个工具,学生由被动学转化为主动学。在制作设计过程中不知不觉掌握了利用word进行排版的方法。通过excel的学习,学生可以应用excel进行调查数据的分析,制作图表,为主题提供强有力的论据。在准备支撑性材料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图像、视频、音频的采集方法,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还需要对原始素材进行加工,比如利用photoshop对图像进行处理、合成,制作展板;利用premiere对视频进行剪辑、合成;利用cool edit制作配音等。 三、成果展示与评价阶段 创新活动的最后阶段,成果展示和答辩,对应的教学内容是信息集成。学生通过了解比较信息集成的工作,基本上选择了powerpoint这个信息集成工具来完成。在利用powerpoint制作成果展示作品的同时,学生不仅掌握了powerpoint的操作,而且也了解了信息集成的过程,与课标要求相符。 作品的赏析和评价阶段,教师把之前制作好的量化评价表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充当评委,在评价别人作品的同时完成自察,让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取出优秀的作品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把学习转化为成果,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告诉学生每个阶段的进展,并提供必要的建议和帮助,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积极、自主、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加容易,不仅掌握了课程知识,创造思维能力也变得更加活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师生关系从喂养模式的传统教学过程转换为有指导性、目标性、更为自主的放养模式教学过程,学生在这样潜移默化的教学环境中,拥有了创新的精神,激发了创新的思维,培养了创新的能力,从而激活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资源: 1、《浅谈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 http://wenku.baidu.com/view/805f90bcc77da26925c5b099.html 2、《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http://wenku.baidu.com/view/49ed7a335a8102d276a22f8e.html 【篇六】 【摘要】 国家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国家战略,对教育影响,产生教育的新形态——“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教育”推倒了学校的围墙,两者的深度结合,轻松共享各种在线教育资源,改变教育模式,加速教育的自我进化。再到面对“互联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如何改变现状;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信息技术教师要认清本学科不同于文化课的学科那样一成不变,它的教学内容是随着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而不断更新。 第二、信息技术教师要扩充自己学科外的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其它学科知识融合到信息技术教学当中。 第三、信息技术教师在每个模块教学中要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给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关键词】 互联网+、互联网+教育、课程的整合、慕课、翻转课堂、创课、信息技术的整合 【正文】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互联网已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引擎。我们国家正式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国家战略,是一种创新的互联网模式。教育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并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将互联网融合于教育,那么提升教育的创新和质量,就产生了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工具的教育形态——“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推倒了学校的围墙,两者的深度结合,轻松共享各种在线教育资源,改变教育模式,加速教育的自我进化。 面对“互联网+”信息技术老师该如何去面对?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在这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教育环境里,教育不再是封闭教学,知识领域是开放的,各个学科之间是有交集,人和人之间交流方式也是多样,即共享知识,也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计算机教学”到信息技术课的转变,这是从用学习工具到利用工具的转变,再到“互联网+教育”。 我们要深思怎么发展“互联网+教育”,要怎么着手,要有一个创新教学思路与模式。我将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在“互联网+”下的转变。 一、 信息技术教师要认清本学科不同于文化课的学科那样一成不变,它的教学内容是随着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而不断更新。 1、信息技术教师应避免把信息技术教育照本宣科来上课。它的教学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不能框死在教科书上知识,应当建立创造性的学习环境,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如教科版的选修课《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第二模块《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就不能单单介绍课本的那些软件,学生可能更感兴趣手机图像软件APP如美图秀秀,手机相机的再处理功能,微信、QQ本身对图像的再处理功能;第四模块的视频播放软件,超级解霸已经淡出了历史舞台,学生自己会说出当前大众化的一些播放软件。 2、 在教学中着重从让学生明白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只是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手段。要培养学生选择合适的信息处理软件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引导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计算机已成为人类继自然语言之后的一种工具,并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出行。 3、老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充电,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要充电再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对各种软件的更新换代要及时掌握,处理不同形式信息的软件是繁多的,至少掌握处理某种信息一款软件并用到轻车驾熟。 二、信息技术教师要扩充自己学科外的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其它学科知识融合到信息技术教学当中。 这里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而不是其它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主宾不一样,整合手段也是不同的。前者,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就是要注意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内在联系点,用学生身边的事实去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浓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加工其它学科知识点。后者,其它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主要是教师借用的软件有PowerPoint、几何画板、Flash等,有时也会用到手机APP等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在教学过程应用这些工具来传递本学科的知识内容,当然比传统教学传递的内容更形象丰富多彩,信息技术只是其它学科的一个教学手段和学习工具。 那么这里强调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体现出来呢?例如: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课本的第一章节《信息及其特征》时,这节课完全可以说是一场文学诗词盛宴,学生从古诗词中去细细品味让学生明白信息的定义及特征。如:杜甫《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家书指的是家人音讯,这就是信息;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中的锦书指的是她丈夫的书信,这就是信息;杜牧的《七律●寄远》中的“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南唐诗人李中的《暮春怀故人》中的“梦断美人沈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柳永的一首《满江红》中的“鳞鸿阻,无信息。梦魂断,难寻觅”。在这些文人骚客的诗词里,这个“信息”就是感情的积累和寄托,就是思念的积淀和释放,就是牵挂的描述和抒发。再讲到信息的特征时,用一些典故更能加学生的印象,比如:烽火戏诸候、飞鸽传书、一骑红尘妃子笑、鸣金收兵,这些个曲故都体现信息的传递性;再讲到信息真伪性时,让学生讨论,并通过互联网来查资料,他们都能举出一些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孙膑的减灶退敌、诸葛亮的空城计吓退司马懿、蒋干盗书等故事。这节课就是信息技术与人文融为一体,无疑能更好地发挥学科作用。再比如: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文字处理软件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编辑、修改排版并打印出自己的作文,这样做学生就能更用心地去钻研WORD排版功能,可能每个人心理都会暗暗较劲怎么处理使排版更美观更专业,不仅能掌握课堂的教学知识,而且还会自主学习更多知识来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再比如《信息技术基础》教科版第三章第二节《信息的编程加工》这一课中,内容是通过“描点法”绘制函数图像的简单实例,教师分析代码功能,帮助学生理解代码,然后让学生修改部分代码,绘制不同的曲线图像,观察函数图像变化,那么学生就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内容编出各种函数公式,在人工无法绘出来的函数图像,编程可以实现其图像,让他们进一步体验编程加工的魅力,也能感受到数学图像的美妙,也可能有部分同学就会去钻研数学领域。 三、 信息技术教师在每个模块教学中要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给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学生应掌握21世纪的技能,如学习创新技能、数字素养技能、职业生活技能等等。在“互联网+”背景下,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社交网络到大数据再到云计算无不在刺激着每个人的神经。数字素养技能的内涵将更丰富,更重要。这些无不对培养创新型的时代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今天的学生们早就是真正意义上纯种的“数字公民”了。他们从小就接触数字化资源。学生获取知识的通道不再仅限于传统的教材,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就要创新教学,打造适合于学生的学习空间,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当然要适当引导学生,做好学习任务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获得学习经验并且要从技术上支持学生学习,各种软件的出现都会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如微课,它能提供针对性的在线学习素材,是借助互联网分享资源,提供分解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更好地接收知识。一个个带有互联网思维的改革引入到教育平台,如:慕课、翻转课堂、创课等都是以互联网为应用平台的现代化教育。 “互联网+教育”来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无边界化。传统“教”的功能以及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将更多地交由互联网去完成。使得所有领域的教育资源都能通过互联网便捷分享。学生可以在全球性的广泛教育资源系统中,汲取所需的知识资源,可以以几乎免费的方式,获得任何一门成熟课程体系最受欢迎的讲课视频及学习资料等,如网易公开课,百度传课等等。 信息技术教师要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开展跨学科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把学生置于课程中心,让学习与生活联系,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师随时注意自己知识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更优的教学式,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2】 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 2001年3月。 【3】 陈 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探析》 中国电化教育 2001年4月。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章剑卫等,2001年4月) 【5】《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立项报告(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1998年12月)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六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六篇 【篇一】 摘要:我国教育改革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注重效率的提高,同时不断革新教育方式。笔者将浅析构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的相关策略,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顺应课程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全方位提升我国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效率;科学;课堂教学 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化、高速化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主要特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越加重要。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课堂应积极改革,提升效率,提升学生对当今主流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实现高中课堂教育的目标。下面笔者将针对此目标的实现提出相应策略,以供参考。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提升课堂参与度 在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视输入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的输出过程,将其作为一个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活动过多是教师的知识讲解过程,学生课堂参与度低,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自己做好引导、规范的角色。“项目教学法”是当下一种较为典型的教学策略,它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应作为引导者,教学内容应看作独立的项目,而学生是项目负责人,能独立对项目进行讲解。这一教学法极大程度上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的教学似乎能从这一教学法中得到一些启示。例如在学习《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在班级内抽取一个小组,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内部自行分工,合作完成对《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相关信息的搜集,搜集的范围可以跳脱出课本的框架,利用手机、电脑等多媒体对知识进行课外延伸。上课时,由组内推选出的代表上台为大家进行讲解。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担当的只是答疑解惑的辅助角色,当学生在知识理解方面遇到问题时,可以自主向教师请教。这一教学过程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同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他们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创新教学方式,增添课堂趣味性 向往有趣生动的事物是人们的天性,高中生更是如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对来说较为枯燥,知识点繁琐,识记内容较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新型教学方式的运用,在科学的前提下,尽可能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例如,积极利用多媒体,注重声音、图画、文字等的多重结合。相关科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利用多种感官学习时,大脑皮层相较以往会更加活跃,思维更加敏捷,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所提高,同时课后遗忘速度也会减缓。 以《因特网信息的查找》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以将信息查找的相关步骤制作成视频,同时将查找的内容设置为动听的音乐、色彩鲜明的图画等,查找完成后向同学们进行展示。在这一过程中,视频的应用强调了信息查找步骤的连贯性,使学生们对步骤有整体的认识,贴合该章节知识连贯的特点;音乐、图画的展示有效的刺激了学生的兴奋点,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这赋予了课堂更多的趣味性,为学生们营造一种轻松、欢乐的学习氛围,寓教于乐,学与玩并存,提升教学效果。同时,教学方式的多样,也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每次课上接触到的都是完全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学生来说,每堂课像是一次未知的探索旅程,这样可以有效缩短他们的学习倦怠期,优化学习效果。 三、结合课程特点,科学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以科学、繁琐、与时俱进为主要特点,课堂教学应从其自身特点出发,提升教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教学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高效的教学方式都应遵循科学发展规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也是如此[2]。例如,在学习“信息的集成”相关知识时,教师应选择与本章节知识琐碎的特点相契合的教学方式。此时,“微课”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微课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学习内容,运用多媒体将其呈现的新型学习方式。”《信息的集成》知识点琐碎,可以利用“微课”的方式进行讲解,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短时间的小视频,将《信息的集成》的内容进行分解,植入到不同的视频中,让学生分块记忆,避免将相似内容混淆。 以《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这一章节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采取“体验式教学法”,使学生自主对所学知识进行体验,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电子明信片、个人网页等作品制作,目的是使其体验相关技术的革新,真切感受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这种“体验式教学法”与此章节强调变化的特点相适应,可以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加强印象。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丰富,针对不同知识的不同特点,就有多样的教学方式与之对应,教师应深入研究相关知识的特点,选择与之相契合的教学方式,科学教学。 四、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实行情感式教学 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的环境,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帮助学生缓解沉重的学习压力,以一种轻松娱乐的方式融入学习。在营造轻松教学氛围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受中国几千年历史传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严肃、高高在上的形象,师生之间距离较远,无法产生亲近感,这种距离感的存在于无形中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当他们对课堂教学有建议时,往往会选择沉默;学习遇到困难时,由于害羞、害怕等,也往往不会主动询问教师,这就导致了他们学习时产生盲点与误区,学习效果大打折扣[3]。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解答,使他们在心理上减少与老师的距离感,把老师当作朋友来相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学生做些小游戏,例如,在端午节时,可以让学生们在电脑上制作自己喜爱的粽子图片,并将其打印,然后让学生去讲台上描述自己喜欢的粽子,其他同学猜测粽子的馅料等,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了解网络的便捷与信息的重要性,同时减少课堂的严肃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精神。这不仅能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也促进其文化修养的提高,顺应了课程改革的要求。 五、推动教学内容革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互联网的充分发展,推动了各方面的资源共享。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充分与大数据及互联网平台相结合[4]。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寻找新颖材料,推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革新,将其作为课外内容对课堂知识进行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帮助其增加自身知识储备,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时知识迁移的能力;另一方面,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革新,可以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新鲜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将成为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原动力。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吸收国际前沿研究成果等,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时代性以及对新鲜知识接受的准确性,培养新时代人才,也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 六、结束语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与现实结合逐步探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可以提升个人竞争力。我们应积极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与时俱进,采取科学措施实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提升人才素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李建明. 目标导向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科技风, 2015(17):224-224. [2]孙美玲. 目标导向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学周刊, 2015(19):188-188. [3]戴志国. 目标导向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4(1):197-198. [4]张英歌. 构建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J]. 学周刊, 2014(19):195-195. 【篇二】 摘要: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晰了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及“信息社会责任”等4个核心内容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该文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提出了强化信息意识,提高信息敏感力及甑别力;启迪计算思维,感受数字化特色,培养数字化学习及创新能力、强调信息社会担当,赋予信息社会责任等可行的思路及实现的途径,调动学生的主观努力来实现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教学思路;培育途径 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要把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规范学生的信息道德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基于以上分析,本人认为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实际解决问题的需要,恰当选择信息工具,具备信息安全意识;主动关注信息技术工具发展中的新动向和新趋势,有意识地使用新技术处理信息。”显然,高中阶段对“甄别信源”的要求更加强调“主动”,对获取信息的方法要求更加“恰当”,信息意识水平要求更高。 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提供适当的项目,置学生于与生活经验相关的场景,主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恰当地完成可行的任务,从而强化信息意识,实现教学目标。 项目:分析下列案例,谈谈遇到这种情况,如何处置才能防止被骗。 案例:去年10月,永康的胡女士和同事准备去北京,订好机票的第二天上午,胡女士接到短信说航班取消,改签需20元改签费,航空公司赔偿200元误机费。按照“客服”提示,胡女士在ATM机上输入所谓代码,结果卡内钱被转走。 分析:胡女士信息意识弱,在没有甄别信息的真伪的情况下,轻信“客服”提示到ATM机上转了钱,导致个人信息泄露,造成损失。 处置:遇到此类情况,要有防范意识,不能着急转钱。首先要主动甄别信息的真伪,选择适当的方式,如打电话或上网查询航空公司或熟悉的机票代办点,求证实航班是否取消,然后再做决定。即便航班取消为真,也不能完全按照“客服”提示转钱,也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至于外泄。 二、培养学生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 项目:“四色定理”的证明。 钱学森说,早在100多年前,数学家就发明了一个猜想,这个猜想就是所谓“四色定理”,说画地图,不管多么复杂的地图,只要四种颜色就够了,三种颜色不够,五种又太多了,四种正合适。在以前,数学家要证明这个定理碰到很多困难,因为一步一步推理需要做的事太冗长了,以至于一个数学家一生也做不完。一直到1976年,美国两位数学家才用电子计算机完成了这个定理的证明,这是用电子计算机费了1200个小时,做了200亿个逻辑判断,才完成的。有人估计过,要是没有电子计算机,用人工算要用30万人年,也就是一个人要搞30万年。 要求:根据以上叙述,完成以下步骤: 观察地图,并试着用不同颜色着色,研究使用几种颜色能区分不同的区域,从而了解“四色定理”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查阅资料,了解以往人们都用了什么方法去证明“四色定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1)设计用计算机证明“四色定理”的方案,并用形式化的方式表述; (2)要实现你的方案,分别估算人工操作及使用计算机证明“四色定理”需要花费的时间; (3)写出你的项目研究报告,并与同学分享。 这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对给定的任务进行需求分析,提取问题的基本特征,进行抽象处理,并用“形式化”的方法表述问题,运用基本算法设计方案,最后编程解决问题的实践案例。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不断实践并强化,会逐步形成稳定的思维方式,启迪“计算思维”并使之迁移到其它课程的学习方面乃至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使其终身受益。 三、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在教学中为落实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素养,应使学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创新的习惯。 例:使用“几何画板”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1)确定立体几何学习的具体问题; (2)选择“几何画板”软件或网络学习近平台; (3)使用该学习软件或学习近平台的工具及资源解决实际问题; (4)与同学或网友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学习资源; (5)研究该软件或平台的拓展应用,如能否用3D设计等,关注几何学习的其它软件。较好地落实了数字化与创新的核心素养。 四、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案例材料:2013年8月19日,“秦火火”在沈阳被北京警方抓获。警方查明:2010年3月以来“秦火火”伙同他人,通过微博、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组织策划并制造传播谣言、蓄意炒作网络事件、恶意诋毁公众人物,以此达到谋取私利目的。 阅读案例材料,同时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思考下列问题: (1)“秦火火”在现实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网络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2)“秦火火”的主要罪行有哪些,我们应该从“秦火火”案中吸取什么教训? (3)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我们应该怎样用法规、道德准则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个信息时代合格的公民?教学中应使学生理解到自己的信息社会责任是什么。应具有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关于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应采取案例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 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虽然由四个方面要素组成,但这些要素并不是孤立的,他们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反映在学生身上也必然是综合的表现。所以在教学中也应该通过梳理的学科大概念: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提供综合的研究项目,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发展。 例如,项目活动:导航软件使用与研究。 (1)选择一种常用的导航软件,下载、安装并使用; (2)选择不同的目的地,规划最适合的出行路线; (3)了解导航软件工作原理,解释实时路况实现的方法; (4)分析历史数据推测使用者生活、工作相关信息,并由此提出使用建议; (5)写出你的项目研究报告,并与同学分享。 该项目涉及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方面:采用(信息意识),会用(数字化学习能力),用好(计算思维);数据分析(数字化创新能力);提出建议(信息社会责任)。在指导学生时,如果能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理清“数据、算法、系统、社会”的线索,整体一盘棋,全面考虑,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总方针,教育部也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必然要围绕“立德树人”总方针,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整体目标服务。因此,在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与各学科教学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参考文献: [1]任友群,黄荣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说明[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1-3. [2]李维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 中国电化教育,2017,(5)364. [3]李锋,赵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理念与内容[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4-9. 【篇三】 摘 要:伴随着社会进步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如今,信息技术已经走入校园,深入到学生学习当中,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通过互联网搜取信息,能够更立体地向学生展现社会环境的变迁,便于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本文主要阐述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堂的深度融合方式及实践意义,以期为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历史;融合;意义 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无疑是信息时代高中生历史学习的主导方式,也将成为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主要方法。伴随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融合的不断推进,历史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意识不断加深,传统的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模式必将有所转变,“信息技术+历史教学”模式将成为主流教学趋势。 一、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历史是一门庞大的学科,它跨越的时间大,包含的信息量多,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对社会、国家的变迁和发展会形成基本认知。学习历史是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国家、感知过去的有效工具。回顾高中历史学科的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也提不起兴趣,只是被动地接受。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历史学习内容距离我们生活的时代较为遥远。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信息来源较为单一,教师很难凭借一己之力营造真实的历史氛围,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只能死记硬背,学习效果不能尽如人意 [1]。 二、引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融入信息技术的高中历史教学能够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历史直观资料,如影视资料、音频资料、图片资料等,基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信息技术资源,教师能够设计出最佳教学方案。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学科有效地结合起来开展教学还具有诸多优势。首先,可以有效的将课本内容进行放大。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依靠课本进行学习,学习效率较低。但是借助多媒体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将课本内容直观的放大到屏幕上,加强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大大提升。其次,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可以很方便的搜集到不同老师的教案设计,拓展教学内容。比如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音频、视频或者影视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活跃课堂的气氛。第三,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实践中,面对一些内容复杂的课程时,信息化教学可以将课本内容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效加深学生的理解,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历史教学,教师在借助互联网搜集素材时并不是漫无目的的选择,而是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有针对性的选取素材。教师搜集的素材应与主题紧密关联,并对大量信息进行整合归纳,条理清晰,不是素材的简单罗列,而是整理好后创造最佳情境展示给学生,使这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素材发挥最大的价值,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素材的选择应该与生活息息相关,便于学生在自身经验基础上,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2]。 三、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的深度融合有效途径 (一)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媒介扩展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在大多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进入教育领域也是大势所趋。我校对信息技术的推广近几年卓有成效,基本每个班级都接入了多媒体设备。借助多媒体,将高中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放大至屏幕上,加强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拓宽课堂的维度。借助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教师在互联网上可以搜到较多资料辅助教学,一些图片资料、视频影像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高中历史必修二“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一课时,可以为学生播放影片《大国崛起》,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角色,活跃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课前准备阶段,可以将PPT制作、准备视频、搜集图像等各个工作分配给指定小组,让学生自己查找需要的资料。上课时,在小组中选出一名代表发言,为同学们讲解,一方面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方面在生生互动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课堂总结阶段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当的加以补充并对学生们的表现做出点评,鼓励学生多进行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角色,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逐渐转变到主动掌握知识。这一转变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极为有益的。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所提升,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也会更加高效[3]。 结束语: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建立从古到今的时间轴是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记忆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在过去没有信息技术的时候,老师最多的是利用课程板书来帮助学生理顺思路,这往往并不能直观的展现历史进程,对帮助学生记忆也收效甚微。当多媒体教学出现以后,老师可以利用它展示与历史进程相关的图片,加上文字总结,能够拓宽历史课堂的维度,更清晰展现出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时间轴的重叠。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一课,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当时国外世界和国内世界的对比,从而突出世界文明发展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深刻记忆,不会过一阶段就忘记这一历史事件,让学生时时保持清晰的思路,做总复习时更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佚名. 精准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与反思——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背景[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9, 205(01):44-47. [2]佚名. 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及启示[J]. 学周刊, 2019, 392(8):144-144. [3]佚名. 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可行性[J]. 东西南北:教育, 2018(2):97-97. 【篇四】 关键词:生活 教育 信息技术 摘要: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信息技术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拥有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生活即教育,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技术课程要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及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信息技术教师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任务的执行者,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真正地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后天养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在这一点上它区别于更多受先天因素影响的“素质”;因此,素养的养成更多取决于环境与教育,素养是可以培养的,素养的养成是一个从低到高逐步发展的过程;作为发展中的人,教师与学生一样,伴随着时代发展,他们都处在素养提升的某个点上,都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的需要。我的教学主张是“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培养学生拥有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采取的作法有: 1.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教材中有些知识和操作,因为学生的社会知识、生活体验的欠缺,往往理解困难,思维停滞。在教学实践中可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讲解分析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实例,通过情境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指导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乐在其中”,就能取得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攻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时,在最开始播放一段春节热闹的视频,由此引出春节的很多习俗,把学生带入到故事情境中去,再通过提问春节的由来,并通过网络搜索获得十分精确的答案,这样,由生活实例的引入,让学生直观了解网络搜索的便捷和精确,让学生理解本节课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在选择和确实活动内容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1)来源于现实生活,体现一定的地方性特色的区域性特点。(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感知、易于操作的,同时又是富有挑战性的,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知识经验水平相适应。(3)有利于观察、设计、操作、评价、交流等学习过程的展开,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4)蕴含着广泛的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有利于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育内容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迁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5)因地制宜,考虑学校软硬件设备配置的可行性。 2.制作“微课”,辅助教学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它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也逐渐步入了微时代,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越来越普及。微课程作为微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教学模式,也逐步进入 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通过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微课”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自主选择学习难以理解、易于混淆的重点和疑惑点,学生通过在线远程学习真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微课堂高效的特性影响着课堂,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教学互动体验。微课能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考点,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灵活方便,随时学习。 信息技术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节课时间非常有限,将微课程引入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可以通过学习—操作—学习—再操作,这样反复的动作来落实课堂重难点,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避免了学生一开始就接收大量的知识和内容,让大脑处于饱和状态,而突出自我发现、自我学习、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的过程,使学生的主体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微课程的引入,可以基于一个问题,层层深入,顺势而下,剖析到点,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钻石其中的难点。在微时代的背景下,微学习应运而生,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3.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育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大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教师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发现、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思维活跃了,在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现式学习方式。教师的主导性应体现在教学的构思上,以解决问题过程为线索,组织动态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的师生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主体学习精神,以达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教师不仅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发展,而且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他们以创造者的态度进行学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与教师互动起来。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才能让学生学习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平时可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及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锻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生活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定能使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创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尤为重要,这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探索寻找实现高效课堂的途径和手段,信息技术课堂才会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诚信深.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4 [2]邓尉中.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做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5 【篇五】 【摘 要】本文阐述如何全面地运用以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组织英语听、说、读、写教学内容并实施教学过程,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其适应新时代信息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使枯燥知识生动化,使语言学习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高效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 英语教学 深度融合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提倡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发现。学生是已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学生建构意义上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善于组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促进学生的知识探索朝着有利于学习的方向发展,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是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通过声、文、图三位一体的效果帮助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信息技术已然成为用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进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1] (二)现代信息技术理论 现代信息技术是借助对声音、图像、文字、数字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是指全面地运用以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组织教学内容并实施教学过程,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其适应新时代信息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精心设计,让声音叩响思维之门 传统的听力教学方式单一,主要通过录音机和教师口述来完成。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英语听力教学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形象生动,语音语调纯正规范,情境交融,内容时新,材料丰富,从而让学生融入到听力场景中,有效地提高听力水平。比如学习必修一Unit1 Friendship这一单元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A friend for life 这首英文歌曲,将歌词中体现友谊的关键词挖空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边听边填词。这样,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捕捉特定信息,训练学生听力技巧与能力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又如,在教授必修一Unit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这一单元时,教师在教材原有的听力材料中增加曼德拉生前演讲视频,让学生更直观感受伟人的品格与魅力。此外,在必修三Unit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以及选修八Unit4 Pygmalion这两单元的戏剧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原声电影,精彩的内容能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视听冲击力,让学生体会地道的发音,品味语言,进而产生口语交际的需求。 (二)巧用信息技术,营造氛围,让语言点燃思维之花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工具性的特征。学习语言的最高境界是掌握其形式以实现交流的目的。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又真实的空间。[2]信息技术已经走进教学领域并且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转变传统以对话和角色扮演为主要模式的口语交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优秀学习软件辅助课堂教学。针对提高英语口语的软件有英语趣配音、英语魔方秀、英语流利说等。比如,英语趣配音软件提供最新最热的英美剧集、动漫、歌曲、演讲等视频资源,教师可选取当中适合学生英语水平的片段让学生模仿跟读,并进行视频配音,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情境,学生可以摆脱枯燥无味的磁带跟读方式,从而真正爱上英语。此外,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教材话题能够让口语教学更精彩、更真实。在教授选修七Unit5 Travelling abroad这一单元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走遍美国视频导入口语教学,激发学生讨论出国旅游、出国留学的欲望。在学生熟悉了单元教材话题之后,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连线外国留学生,让学生在线与外国留学生交流,在这个对话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应用并巩固了相关词汇,而且同英语本族语使用者交流,接触纯正发音和地道表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训练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学习,契合了核心素养所强调的文化品格的培养。 (三)善用信息技术,搜集资源,让阅读浇灌思维之田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基于信息技术的英语阅读教学突破了传统阅读教学单一枯燥的讲解文本的局限性。教师利用互联网搜集时效性强、内容新颖的文章作为阅读补充,既是对课文的延伸拓展,又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3]例如,在必修二Unit3 Computers阅读教学过程中,Pre-reading部分教师利用图片呈现计算机发展演变过程,让学生通过看图直观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While-reading部分通过课件展示思维导图,提供关键词让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对文章长难句的教学,让学生结合微课学习,更深入地理解知识。Post-reading部分,教师组织计算机优劣辩论大赛,引导学生浏览英语学习网站,查阅英文资料,让学生全面认识计算机对于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融合信息技术的阅读教学使英语学习不再局限于教材文本,学生有更多机会品尝原汁原味的英语,接触外文文献,进一步拓宽阅读面,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四)活用信息技术,分析评价,让文字传递内心情感 写作是运用语言传递书面信息的手段。写作过程通常分为构思、拟提纲、起草、校订、定稿、展示和评价七个步骤。根据不同的写作话题,教师利用互联网收集资料,制成课件,呈现生动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其行,闻其声,然后有感而发。在展示和评价环节,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应用软件,教师把学生作品通过手机拍照传输到电脑上,通过对学生作文的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然后教师参与评价,分析长处,指出不足,学生发言补充,交流体会。这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写作教学能够集思广益,实现教学相长,达到在评价分析中提高的目的。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另一种途径就是建立班级写作博客。教师创建博客后每周提供一个话题,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与体会,每周评出博客之星,将优秀习作拿到课堂上共同欣赏,实现智慧共享。如此一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多层次全方位地锻炼写作技能,针对性给予评价,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三、结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英语教学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实现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教学的主要模式。信息技术为英语教学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为英语听、说、读、写教学带来无尽的动力和源泉,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更新,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成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为英语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王凯丽,李悦,赵颖.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高爱芳.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相融合的研究[J].基教与成才研究,2016(14). [3]王晓娜.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任务型英语教学的融合[J].现代阅读,2013(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