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心得)之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信息技术(心得)之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论文之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创新能力 因材施教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创造教育是最佳选择,也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信息技术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也是技术的核心。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教育教学的基本途经,它具有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功能。信息技术教学在开展创造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又怎样实施创新教育、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激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的最好老师,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如: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我们先提出问题:“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玩游戏;可以看影碟;可以辅助学习……我接着问:“信息技术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 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有限,感到这个问题有些困难。这时我们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讲解,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当学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都是用信息技术传出的、家里用的自动洗衣机、微波炉以及手腕上的电子表都是由信息技术传出数据时,学生感到非常神奇,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在这时,我又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人新课“在美丽的大森林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可是,随着人们的乱伐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的破坏,动物越来越少,为了能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动物王国决定召开大会,让各地的动物都来参加。今天,我们用学过的方法,在大森林的背景图上,填上你们喜欢的动物,将它们变多、变形、转向,使我们的图画更加美丽。”导语刚说完,学生就争着开始画了,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思维创造力,画呀涂呀,一会儿,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便跃然纸上,这时,我又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还可以创新、变化颜色,勾勒出更加神秘莫测的大森林。学生这时积极性又被调动起来,创作的潮水源源不断地涌出来,最后我将画得好的作品让学生进行现场观摩展示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对单纯打字学习无兴趣,认为这部分内容“不象游戏那样好玩”。我送给他们一句话:“生活中不只有糖和蜜,还有茶和咖啡。”糖和蜜吃得过多,就可能觉不出甜,甚至会感到苦,而茶和咖啡初尝时可能觉得苦,细品后却会体味出甘甜与清香。学习也是这样,贪图安逸舒适,是难以学到真本领的。为此,我要求学生       “向追求安逸的思想挑战,增强学习能力。”与此同时,也提醒自己承担起对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所负有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整节课,让学生在想象、在兴趣中培养了创新能力。二、设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切新的东西都是从“疑”‎ 字开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也是从对苹果落地的疑问开始的。教师教学设计时要巧妙地设疑,启发学生从疑难中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要留给学生多一点的创造空间,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告诉我们的是:只有善于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积极思维源于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消化、吸收。我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重视指导,处理好讲解与实践的关系。善于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问题及时指导,这样易于学生克服操作中的薄弱环节,并不断体会知识点,从而增强学习信心与决心。在实践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现教学互动效果,启动学生独立学习、积极思考,让其创新思维不断地开发。例如在教给学生"画笔"时,在作业中给他们提出:怎么实现画立体镜框的问题。学生们积极思考,结果创造出了不止一种解决方法。如有的学生,美术观念较强,从光学的角度思考出一条三维的立体线段,就可以用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线构成,而有的聪明但比较喜欢投机的学生将windows窗口的边框线在"画笔"里放大发现边框的立体竖线也是由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线构成。这样教师善于设置疑问从而更好的为学生创新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埋下了伏笔。我注重在实践中应用教育技术理论,形成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并且愿意学好。在每个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习的每一节课,我都请学生回答一份问卷,以了解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及对学习的态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他 们愿意学好并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我为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感动,更加确信只要公正地对待学生,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能有所进步、有所创造。同时我还确信:充满爱心和个性化的课堂,是以促进达到最根本教学目标为中心的; 在这样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不论学习好坏都受到欢迎。三、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         创新就是要求异,不要雷同,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意识,敢于参与,敢于提出,就是成功。我还积极发现学生创新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    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 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争论。这时,我为了培养学生有求新、求异的思想,有自己的设计风格,于是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创新闪光点,即使很少,也通过扩大广播系统,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并鼓励大家一起试一试。而被展示的学生得到我的表扬,高兴万分,创作越来越起劲,就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创作的思想大胆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再如在讲画小房子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想象,我先用多媒体演示了几何图形搭建的小房子的图画,然后依次提问:1、图中的小房子分别由哪些图形组成?你们还见过哪些形状的房子呢?(学生会很容易讲出生活中见过的各种各样的房子的形状出来,让学生形成真实的表象) 2、除了现实中的房子,你们还可以想象出什么样的房子?(让学生从刚才的表象出发进行想象,创新,形成新的东西)就这样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头脑中具备了新图画的大致形象,但这种表象是头脑中的。接下来,我要求学生再在实践操作中创造出来,然而预想的效果往往与实际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学生还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或与同学讨论或自己想办法,进行再修改,进行新一次的创作。这时学生的思维又得到启发,一些更好的想法也随着创作出来了……如此反复经过多次的想象和创作,最后有的同学用苹果瓣来做房子的烟囱;有的用大树作为房子的外壳,上面还有几只小动物住在那里呢;还有的用香蕉皮作瓦片;还有的画出自己想象出的太空房子,有的画童话中公主的城堡;有的画自己的家;有的画生活的校园……‎ 学生经过创新的作品,每一个都是新颖的,充满神奇的色彩,这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的成果。通过以上这种方式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效果良好,而且从中更大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培养。创新教学是面向未来的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是新时期、新形势、新环境下的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对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励思维;不仅是灌输什么和为什么,更要启发他们怎么思考,教会他们勇于去发现真理。在课堂上,我努力地探索创造新方法的路子。又如在每节课结束前的十分钟左右,我会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这是对学生创新表现的肯定和鼓励,每当这时,学生都是争先恐后的要求展示自己的作品。当他们见到作品展示出来时,脸上非常高兴,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又会发现他会更加努力地探索新的学习方法。除此之外,我同时结合学校的各种绘画比赛,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创作。         学生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求知欲的锦囊,你如何将里面的东西展示出来呢?这就要不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发掘学生内在潜藏的无限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是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你有没有一把“开启锦囊”的钥匙,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多留一点空间给学生作为创作的天地,那就会多一份创造的成果。四、注重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开发创新才能。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必须“因材施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已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还难以完全做到“因材施教”。信息技术的特点则决定了“因材施教”‎ 可以在教学中很好地实行。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有的学生学过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有的学生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学生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针对这种状况,我在讲课时先向学生提出:学过这部分内容的同学可以不听课,但要学会自学,把时间利用好, 要借助已掌握一定程度的技能能力的优势,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走在其他同学乃至老师的前面;没接触过的同学不必心急,踏踏实实从头学起。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长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练习与实践,如让基础好的学生学习语言、程序等,让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怎样收集信息等等,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使他们分别得到提高。那么,怎样让学生去迎接学习上的挑战?怎样培养他们勇敢地去面对和熟悉一个复杂、令人迷惑不解、始终变幻的世界?思考着这些问题的同时,我深信:尊重学生个性发 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他们健康成长,比教给他们知识本身更重要。当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健康成长以后,他们的创造力无疑会得到最充分的开发。  参考文献:1、孟宪凯,《英特尔         未来教育改》(英特网)        2、祝志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英特网)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