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偏与正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偏与正

语文论文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偏与正 ‎ ‎   泽国镇中心小学 潘小霞 ‎  【内容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学习模式,它不仅能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并使之得以巩固提高,而且能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但许多老师误认为它无关紧要,教学中往往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草草了事。本文立足教学现状,思考有效对策,从教师指导,活动过程,学生体验,学科融合这四方面来谈谈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 ‎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综合性学习  偏与正 ‎  语文综合性学习打破了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封闭状态,强调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也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更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深入人心,教师也正逐渐转化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欣喜地发现:综合性学习被重视起来了,活动形式也增多了,实践内容也丰富了……但欣喜之余,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问题,如学习过程 “走过场”,活动形式过于“花哨”而没有实效,综合意识不强等等。‎ ‎  问题一:蜻蜓点水--缺乏教师指导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实践非常重要。但是自主实践是否就不需要教师的指导了呢?当然不是。在综合性学习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很多老师的指导并不到位。有些老师课前给学生分好小组,学生的活动过程却不去参与过问,最后也只是“例行公事”检查一下结果,结果这种活动就变成了少数学生的展示会。‎ ‎  反思:也许有些老师认为这样就是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能给学生一个发挥创造潜能的空间了,但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由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所强调的自主性也就没有真正得到落实的。而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有些老师认识有误,他们认为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附属”和“装饰”,可有可无,于是就在教学中缺乏计划性、实效性;二是因为有些老师行动有误,他们有时将综合性学习上成阅读课,有时又只是作为“观众”,让学生“尽情表演”却不作指导。‎ ‎  矫正策略:活动指导--严谨有序 ‎  1、教师是调控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因此,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就是一个调控员,在学生实践活动中起协调作用。‎ ‎  如在人教版五上《用字调查报告》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上课伊始,教师通过谈话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调动起来后,教师要把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指导各小组制订计划,然后分组围绕“用字调查”这个专题分组展开实地调查活动,让学生合作交流,为每个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等各个小组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有了不少的发现和收获时,就是指导各小组分享劳动成果的时候,教师又要组织学生有序地交流汇报。每小组可以推荐1人,代表小组发言,该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发言。学生在团结合作、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在交流中互相借鉴,在争论中彼此启发,在汇报中倾听,在倾听中补充,充分展示了调查过程中得到的收获。‎ ‎  2、教师是指引者   语文综合性学习成功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师也要参与整个活动之中,但是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只是一个指引者,要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在引导过程中也需要创设活动情境,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不墨守成规,不人云亦云。‎ ‎  如在六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之成长足迹》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自主制订计划,准备创编“班级纪念册”,教师可把纪念册分为“金色足迹”、“同学情深”、“难忘师恩”、“我家我家”、“依依别情”‎ 五个栏目,指引学生下阶段的活动;在编辑作文集时,老师要先指导学生编写作文,尽量要求学生创编自己的生活经历,让学生感受自己成长的印痕;最后就是《作品集》的展示,课堂上,学生拿出自己的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心智上的成长,把自己最想说的话献给同学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丰富了感知,又发展了语言。‎ ‎  3、教师是“主持人”   “主持人”的角色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他的作用就是贯穿活动过程,但他决不是活动的主角。而这时候的语文老师就要像主持人一样,把学生的展示、交流串联起来,在他们谈认识和感悟,给予相应的认可、适当的点拨。综合性学习强调学习成果的开放性,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因此,教师要及时组织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而且要把它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 ‎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这一内容,学生搜集到了各种“有趣的汉字”、“有趣的谐音”、“字谜”等,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中,再让学生互相欣赏作品,教师适时进行激励让学生进行点评,最后学生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自改。对于学生的作品教师要择优进行汇编成一份小报。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成功成功,在评价中成长,互相提高。在交流作品中,教师要重视活动评价的指导,对学生各种信息进行处理、整合学习成果,充分肯定、赏识学生的成果。这样使学生得到启发,收获成功,从而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  问题二:华而不实--忽略活动过程 ‎  一些课堂实践与观察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课堂成了“秀场”,为了“作秀”‎ ‎--公开课,才去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效果如浮云一般费时耗力,让学生疲于奔命,却收效甚微。教师只是为了“作秀”而忙碌着,他的设想里需要什么就让学生去收集什么;对于学生要在课堂上汇报的资料,要经过一再地修改与完善;对将要在课堂上“展示”的学生也是指定的,还要经过再三“排练”;甚至有些质疑、回答都要进行反复地训练,直至公开课上从开始到结束,能够一气呵成。‎ ‎  反思:试想这种过分重视探究的结果而忽视了过程的行为是真正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吗?这实在值得我们去思考。综合实践活动就应该要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而非探究的结果。教师要注重的是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注重的是如何帮助他们解决?注重的是学生在活动中是否获得了体验和个性的发展?‎ ‎  矫正策略:活动过程--脚踏实地 ‎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要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做到有把感受,有所发现,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步一个脚印。‎ ‎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安排了《遨游汉字王国》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翻开这一组,我们会发现它的编排方式与其他各组截然不同,也与近几十年来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面貌迥然而异。这是小学课本里第一次不再以课文为主体安排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而是分成“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 两大板块。活动中,教师不是采用语文课堂教学常见的讲、听、读、练的方式,而是通过猜字谜,搜集利用汉字谐音特点的文字材料(如歇后语、诗词、对联),调查街头错别字,举办书法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汉字的神奇和有趣,提升对祖国文字的感情。这种活动是寓教于乐的,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游戏;活动中老师要提倡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不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答案;在活动中要求每个学生亲历和体验,而不是只听老师和同学的讲解。‎ ‎  在“收集广告语”活动中,学生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兴趣盎然地参加了这个有意义的活动,有的从街上的横幅上抄下广告词,有的从店门上抄下该店的广告词;有的从某商品的宣传员中收集广告词;有的趁外出旅游时收集广告词。除此之外学生还从媒体收集广告词。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我们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二条广告词进行探究。金陆涵同学将广告词从形式上进行分类,第一类从商品的价钱上做文章;第二类从商品的质量上做文章;第三类从商品的用处做文章;第四类从店名上做文章。潘家诚同学对自己喜爱的脑白金的广告词由原来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变为“今年需要送健康,送礼就送脑白金”‎ 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自己写的的广告词更加通俗易懂,主题鲜明,还很有号召力。也有的同学认为有些广告词都不符合语言规范,有意写成错别字,这样容易造成混淆字词的现象,对小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于是他们就写信反映给有关部门;也有的同学发现有些广告,乱写乱贴、影响城市形象,就写了建议书呼吁有关部门加强管理。‎ ‎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兴趣浓厚了,思维拓宽了,能力提高了,更主要的是活动也不是昙花一现,学生是切切实实去实践了,并且从中领略到实践过程中的成功与快乐。‎ ‎  问题三:浮光掠影--缺乏学生体验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活动提倡学生人人参与,让不同的个体能在综合性活动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既展示自己的特长,又在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自己的学识、胆识。但是,从一些教学实践来看,有些老师并不十分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致使许多学生在缺少老师的督促下,常会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或者干脆省掉准备、探究的阶段。‎ ‎  反思: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一定要“动”起来,这个“动”既有“思维”上的也要有“行为”上的。有些老师在开展综合性学习中,并没有让学生从根本意义上动起来,上述事例就是个典型,教师敷衍,学生则是走马观花。如果说学生都是“千里马”的话,我们就是“伯乐”,那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就是学生无边无际的草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一个明确的方向,在适当的时候,用恰当的方法,让他们纵马驰骋而不误入“泥沼”。这样,学生在“策马奔腾”的过程中收获的,将往往会比我们给予的更多。‎ ‎  矫正策略:学生体验--自主充分 ‎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通过实践。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将学生的自主体验放在首位,引导学生思考研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  如在六年级《轻叩诗歌的大门》(第六单元)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安排了“走近顾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老师在活动中要找准位置,转换角色,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选择子课题,如去研究顾城的生平、研究顾城的图片、研究顾城的作品、研究他人对顾城的评价……学生根据研究的内容自由组成小组,自主确立搜集方法,自主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自主选择展示方法。‎ ‎  这一活动充分尊重了学生自主研究的权利,打破了教师课前设计好条条框框的传统做法,真正体现了“研究课题由自己选,计划由学生自己定,研究由学生自己做,报告由学生自己写,成果由学生自己评”的综合性学习新思路,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以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  问题四:徒有虚名--缺乏综合意识 ‎  作为语文老师都比较喜欢让学生多动笔写写作文,有些教师就在“大自然的发现”‎ 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导致学生为作文而选择活动主题,为作文而收集、取舍素材,为作文而制造故事。事实上,学生没有亲临观察记录、调查访问、材料整理、交流展示等过程。整个活动也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单一、呆滞刻板的教学模式。‎ ‎  反思: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但从实际操作中来看,由于有些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刻,于是就只是在形式把握,却不能从实质上作出全面的认识,有的甚至还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堂作业来完成,也有的把它作为自己作业设计的一种素材来处理。‎ ‎  矫正策略:学科融合--相得益彰 ‎  语文综合学习内容和一门学科,甚至是几门学科都是相联系的。学生不仅仅只是看看书,从书中获取些知识,还要调查、走访、表演等,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语文,学习语文,提高实践能力。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它课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将各科各类知识大融合,校内校外大贯通,学生在语文教育活动中亲身体验语文教育,享受语文乐趣。‎ ‎  在六年级上册 《轻叩诗歌的大门》(第六单元)这一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设计了“诗歌综合知识大比拼”‎ 这一活动过程,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诗词歌曲大奖赛”。教师把语文知识和音乐学科联系起来,课前组织学生分组去搜集由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然后再请音乐老师帮忙学唱歌曲。学生兴致很浓,一下子搜集了很多优美的古现代诗词改编的歌曲,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春晓》、《七子之歌》等。最动人的声音,莫过于音乐;最美丽的语言,莫过于诗歌。唱诗歌作为综合性学习中最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  课堂上,优美的旋律、经典的诗文合在一起,称得上一杯上乘的佳酿,心灵的香茗。借比赛的形式,目的是就是调动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优化学习成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没有这丰富多彩的活动,就不会有丰富的成果。教师科学地发挥各科功能,互相渗透,使教学左右逢源,触类旁通,让学生在相互交叉中理解各学科知识的丰富内涵,开拓了知识面。‎ ‎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语文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起来,给学生创造出施展才华的展示台。我们也要在目前新语文探索的大背景下,在提高教学实效的实践和思考中,精心设计每一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让综合性学习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姿的花朵。‎ ‎  参考文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  [3] 梁龙开,黄伟。“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坚持语文性[J].课程·教材·教法, 2008,(3)。‎ ‎  [4] 王芝玉。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与反思[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4)。‎ ‎  [6] 郑丽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困境描述[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3)。‎ ‎  [7] 裴吉圭。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起始课的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2012,(5)。‎ ‎  [8] 徐 泽。 丰富语文实践活动的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1(10)。‎ ‎  [9] 冯启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性推进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教育,2012(1-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