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5-1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漫谈高中艺术生的管理
其他论文之漫谈高中艺术生的管理 艺术生的整体特点 艺术生在平常老师们眼里是一群好动的孩子,是一群不太听话的孩子,由于老师们很少去用心分析他们的特点,对他们不了解,所以艺术生在老师们心中印象是不太好的,有时是存在偏见的。所有这些都成为了管理艺术生的障碍。通过这些年的教学,我认为艺术生有以下特点: 1.艺术专业的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 艺术专业的学生要求在专业创作方向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这就需要他们在思维上、在创作中能够有想象、有发散性地进行,所以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同时他们追求独特的个性,认为追求个性才能激发灵感,才能创造与众不同的艺术成果;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决定自己的一切,自己独立走自己的路;而且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烈,视野开阔,敢于冲破常规,大胆创造和表现新的艺术形式,独立生活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较强。所有这些都是由他们的专业特性所决定的,当然也和他们特殊的学习经历息息相关。 2.艺术专业学生自我认知不足 艺术专业学生长期关注专业学习,经常沉迷在自己的艺术领域里,从而产生眼高手低的状况。多数艺术专业学生从小就开始专注于对艺术专业的学习,因为比别的学生有艺术特长的优势,在学校里比较容易崭露头角,得到老师的重视,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他们往往感觉自己比别人要优秀很多,从而产生对自己的评价偏高,时常处于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心态,对自我认知不足。 3.艺术专业的学生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课的学习 艺术是一种动态的、活跃的、激烈的文化,艺术类学生在入学前就需花大量的时间去练习,花大量的精力去关注他们自己的专业。所以,从初中阶段起,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就无法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扎实、牢固地学习文化知识。这些因素使得艺术类学生在高中阶段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不能与普通班的同学相比较。另外,我们也发现: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思考在面对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时,如何展示自己,把握机会,缺乏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从而容易在文化课学习上出现消极对待或放弃的现象。 认真分析艺术生的特点是搞好艺术生管理的前提。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艺术生有其可爱、可取的一面,当然也有其明显的不足和缺失。只有对他们产生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在日常的管理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管理艺术生的几点心得 一、艺术生吃软不吃硬——管理要注重情感艺术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情感是艺术的本体,情感教育影响了生命的质量。而且这种影响是深远的。”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注入丰富的情感因素,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引起学生在感情上的共鸣,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从而情不自禁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观点、技巧和方法。 1、尊重与欣赏兼有 对学生的欣赏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的。艺术生虽然个性很强,行为另类,但更希望得到别人尊重。自尊是促使人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与学生平等坦诚的交流是尊重学生的重要途径,而情感交流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经常进行换位思考,是理解学生情绪和心理活动的一种有效方法。欣赏是尊重学生的一个更高层次,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是对学生精神上最高的褒奖。这在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表扬与批评并用 表扬是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是对学生思想行为作出肯定性评价的一种形式。艺术生并非一无是处,也并非人人都差。作为管理者,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学生只要有了成绩和进步,就要拿起表扬的武器,增强学生保持荣誉的内在动力,创造一种学先进、争上游、树正气的氛围。当然表扬要明确、真实,同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批评是学校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否定。现在的高中生独生子女多,个性强,自尊心强,而心理素质和对抗能力相对较差。艺术生则表现更为明显。所以对学生错误言行不留情面的训斥或不厌其烦的苦口婆心,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对艺术生的管理一定要讲究方法,不能以硬碰硬,而要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在批评学生时要讲究以下原则: (1)批评要实事求是。学生的缺点错误一定要在弄清楚之后再开展批评,不要道听途说,轻信传言,甚至以怀疑猜测为根据,盲目地批评学生,这样学生不仅不服,还会出现僵局。 (2)批评要与人为善。我们批评学生要充满爱心,满腔热情地去帮助他们,让学生清楚地明白老师的出发点:同时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和语言,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消除学生的敌意和逆反心理,使其及时改正错误,提高认识。 (3)批评要就事论事。学生犯了错误,要及时批评并予以纠正,使其认识到错误并表示改正,不要抓住不放,小错大罚,这样会使批评者陷入困境。同时,当前的艺术生普遍存在诸如“家庭背景复杂、单亲或父母不和、文化课基础太差”等问题,在学生犯了错误时。批评者应就事论事,不要扩大批评范围,这样很可能增加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伤害学生自尊,造成师生对立。 3、根据个性情感特征选择有效的情感沟通技巧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情感特点,在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时候,要让情感艺术达到最佳效果,就应在充分了解和分析交流对象情感特质的基础上,选择相对有效的沟通技巧。比如,有些学生感情强烈,情绪波动大,易冲动,这时就需要运用情感艺术上的“缓”和“柔” ,柔缓的语言和情感如涓涓细流慢慢沁入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适当宣泄自己的情感:有些学生性格内向、敏感、腼腆,这时就需要用情感的力量来激励他,让学生敢于直面老师,表露内心,正视自己的缺点,积极向前;有些学生看似漠不关心身边一切事物,既不流露自己的情感也不关心他人的感受,游离在班集体之外,对这部分学生,就应以循循善诱之心进行引导,把情感交流当作敲门砖,敲开他们的心扉,触动他们的心灵。 二、艺术生个性强——扬长避短正确引导 艺术生中普遍存在重个性、轻共性,重自我、轻他人,重个人、轻集体,对与自己利益关系不大的事儿漠不关心,理想信念淡薄,盲目自尊,对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不以为然,文化课基础太差等现象,针对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进行正确引导。 1、引导方向——做“德艺双馨”艺术人 (1)身心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毋庸置疑,但如果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为艺术献身”也只是空谈。艺术生由于专业特点或创作或深思或追求灵感,往往作息时间紊乱,不顾或不屑参加早操等课外体育锻炼,忽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强健的体魄加上健康的心理,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只有心理健康才会人格健全,只有身心健康才会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2)文明修养。“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艺术学院的。” 虽是网上颇具调侃意味的口头语,但足以表明艺术生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言行举止都有些独特独行、我行我素。彰显个性没有错,但要注意身份和形象。艺术人也并非平日里人们想象中的不修边幅、自由散漫和随意不拘,真正的艺术人是集智慧与内涵、才华与修养、境界与德行于一身的。所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做个懂文明、重修养的艺术人从学生时代就应该培养。 (3)发展能力。艺术生普遍存在自制力较差,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及读、写能力不强,协调合作能力欠佳等情况。对此应引导他们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学会沟通与合作,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做一个具有以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为核心的有发展能力的艺术人。 2、引导方法——整体创建与个体塑造相结合 (1)整体创建。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培养优良的班风和传统,最根本的是树立学生的是非观和荣辱观,通过举行各种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来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时间观念、整体观念和竞争观念。同时,在学生中树正气、反歪风,有意识地建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导向,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2)个体塑造。要时常走进学生中间,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距离。一句日常的问候,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一次病床前的探望,都将可能给学生以鼓舞和安慰,消除各种不良心理。唤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从心理上摆脱厌学等不良情绪。对于家庭和生活上有问题的学生。及时伸出关爱的双手,让学生体会到学校和集体的温暖;对心理上有负担或不良情绪的学生,更要密切关注,与其沟通时更要注意方式方法,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网上谈心,用老师的爱心、耐心、恒心和真心,为学生树立起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三、教师是搞好艺术生管理工作的有力保障 1、保持自己的个性。对于个性比较强烈的艺术专业的学生,作为他们的管理者,老师们也要保持自己独立鲜明的个性,用人格力量去感染他们,塑造他们高尚的品质。只有当老师自身的能力与才识成为一种别人无法替代的财富时,才能真正形成独立个性对学生的引导 2、做好学生的榜样。首先,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都会尽职尽责地对待学生管理中的任何一件事。通过在平时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会对学生有所影响,引导他们努力塑造自己的坚强品质。其次,教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师不仅应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在日常工作中以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作为示范,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3、积极引导艺术生学会自我管理。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最突出的一方面是个性强、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强烈。为了适应艺术专业学生的这种个性心理,我们可以采取学生自主管理模式进行学生管理,找到机会并给他们舞台,让他们增加自信心,以利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意识的形成。 结束语 艺术生的管理还有更多更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因人因事具体对待。而作为艺术生的管理者,我们还应努力加强自身修养,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知识能力等方面不断勤奋学习,深化自身涵养,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以高尚道德情操引导学生,以无形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以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无私奉献精神服务学生,从而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