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历史教学中的“逆向教学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历史教学中的“逆向教学法”

历史论文之历史教学中的“逆向教学法” ‎ ‎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事件的教学,习惯于按照原因(包括背景、条件等)、经过(包括时间、人物、地点、性质等)、结果(包括意义、影响、启示等)的三段式教学法,并认为是水到渠成,线索清楚,笔者称之为“顺向教学法”;然而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有时把这种教学顺序倒一倒,教学效果会更好,笔者称之为“逆向教学法”。逆向教学是一种启发智力的方式,它有悖于通常人们的习惯,但正是这一特点,使得许多靠顺向不能或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就如数学证明中的反证法;而一些顺向虽能解决的问题,在逆向的参与下,过程可以大大简化,效率可以成倍提高,并进一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向和逆向就象分析的一对翅膀,顺向和逆向教学法如能合理使用,便能使教学效果有一个质的飞跃。下面笔者就教学实践进一步谈一谈如何来使用逆向教学法。‎ ‎  如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笔者设计思路如下:‎ ‎  师问:“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实在太熟悉,往往异口同声地回答“鸦片战争!”教师追问“为什么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对这个问题,基础好的同学也能马上回答,不能回答的同学老师便可指导学生阅读第二节《鸦片战争的影响》进行归纳,因为此处课本是以提纲的形式出现,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归纳出因为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发生变化,此时教师便可板书鸦片战争的影响:( 1 )中国社会性质变化;( 2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3 )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然后教师再问“这三大变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共同分析后便可得出结论,三大变化的基础是“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教师便可再追问“那么中国的社会性质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对于第一问学生一般都能够回答是因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了《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对于第二问“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时便可板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并重点分析三大条约特别是《南京条约》的内容(可补充一些材料)。通过分析便可归纳得出政治上中国的哪些主权被破坏,经济上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当然也可组织学生讨论“思想上会不会产生影响”,这样关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个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了。此时,第一课时便可结束。如此处理,便能有充分的时间很好地突破《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两大重难点,深化对它们的认识。‎ ‎  第二课时,承接第一课时思路,首先要学生回答《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协定关税等,然后提问“列强规定这些条款的目的是什么?”‎ 便自然过渡到鸦片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因为英、美、法等西方列强刚完成工业革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原料和市场;再对中、英两国进行比较,便可顺利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国战败的必然性。最后可按正常顺序简要分析交代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及鸦片战争的经过等。‎ ‎  这样的设计思路基本上是按照“结果 ---- 背景 ---- 经过”把课本上第一节和第二节关于“鸦片战争”的教学内容整体进行了逆向整合,把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这三大重点都放在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前半节课,并运用追根究底、层层深入的方法使各个知识点能够更好的有机联系,首先让学生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深化了认识,加深了理解,更好地突出了重点,并能提高记忆效果。‎ ‎  以上是一种“整体逆向教学法”,有时我们还可使用“局部逆向教学法”,比如在学习《红军的长征》一课时,遵义会议是在长征途中召开的,按正常顺序,我们的教学应该是红军开始长征 ---- 初期失利 ---- 召开遵义会议(并重点分析) ---- 继续长征 ---- 长征胜利,这样的教学当然未尝不可,但如果按照“局部逆向教学法”‎ ‎,先教学长征的完整经过,对遵义会议只作为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稍点一下,长征结束后再回过头重点学习遵义会议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首先,它让学生对长征有了完整清晰的认识,不会因中途分析遵义会议而割裂;其次,更突出了遵义会议的重要地位,更能使学生认识到它的转折性地位和意义。同时对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的分析,我们还可采用逆向教学法,即先接受它的历史意义,然后逆向分析为什么称之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为什么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为什么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样学生就不得不更好地联系遵义会议的内容和遵义会议的前后形势,便能更好地准确理解并记忆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遵义会议这一重难点内容便得到了突破。‎ ‎  逆向教学法该在什么时候使用,这当然要依据教学内容而定,一般情况下,它比较适用于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事件以及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已经形成的定论的理解,还有在历史复习课中也不妨大量使用这种方法。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逆向教学法,比如我们很多老师在课堂上都习惯于拿出一组材料或一组数据来说明一种历史现象,然后分析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局部逆向教学法”。合理运用逆向教学法不但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难点、深化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很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做到历史学习中的“论从史出”,深刻理解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  在教学中如果能够顺逆向互用,有些问题既引导学生用顺向思维去解答,也用逆向思维去求证。便培养了学生从顺逆两个方向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顺逆向思维的联结,使两者相互检验、相互补充,进而产生良好的交叉效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