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5-0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原生态——回归学生作文的底色
语文论文之原生态——回归学生作文的底色 温岭市横湖小学 张巧苹 [摘要] “原生态”作文,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生命的真实,还作文生命的本色。老师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流表达的场景,让学生觉得写作文是自己的事情。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作文题材,倡导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构建开放多元的评价方式,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地、有创意地表达,实现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释放学生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原生态” 作文 真实 个性 【引言】 如果你是一位老师或一位评委,会给下面这篇作文打多少分? 又会怎样评价它?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60分,70分?至多不会超过80分吧。就是这篇仅107字(不含标点符号)的短文《妈妈回来了》,竟然荣获首届冰心作文奖小学组一等奖,是不是令人难以置信? 【思考和启示】 是什么原因使这篇在一般老师眼里很难获取高分的作文(刚开始连三等奖都没有)的作文,能在海内外5万多篇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取桂冠呢?这篇文章的致胜秘诀在于其“自然率真,素面朝天,充满童趣,非常清馨”,正是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纯真的感情和宝贵的童趣,打动了评委。这也正是当前中小学生作文所普遍缺少的--“原生态”之美。所谓作文的“原生态”之美就是小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儿童的率真,儿童的烂漫,儿童的情趣,一种天然的单纯,一种不含任何杂质的纯真的美。《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作文“要珍视个人独特感受”,“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就是对“原生态”最好的诠释。 其实,我们从学生的“生命” 本体去考察,每个孩子其实都是天真烂漫的,每个孩子天生就是诗人,对万物有他们自己至真至纯的独特体验。儿童习作需要这种纯真本色,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说出孩子的话,让他们从小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那么学生的作文,也理应是没有经过他人强制、命令的影响,顺其自然地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练习写自然和社会,练习写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熟知的事物,学习用自己的话,准确地抒发自己“胸中”的“意思”和“情感”。 如何还作文生命的本色,展现小学生作文的“原生态”,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独白和心灵的呼唤,谈谈自身作文教学探索道路中的一些尝试。 一、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作文题材 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写出“原生态”的作文,就要撤消人为的框框,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蓄来选择作文内容,自由倾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使每个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开放学生的题材选择,做到贴近儿童的生活,建构学生习作的“生态场”。 1、让学生在自由交流的氛围中展现生命 生活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往往有说不完的话,而且童心稚趣,见多识广。有的学生喜欢看动画片,每天一见面就聊自己喜欢的角色,由此把动画片中的人物带入生活中,例如一生:昨天晚上和爸爸一起去散步,我突然对爸爸说:“爸爸,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结果被爸爸大骂了一顿…… 我就很奇怪,为什么雅典娜可以对圣斗士说这句话,我就不可以对爸爸说呢?这就是孩子们特有的语言;有的学生喜欢看《淘气包马小跳》,他们都是热爱马小跳的小读者,觉得马小跳的故事就是他们的故事,马小跳身边的人物也存在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在对人物的交流中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作文素材。 只要细心去观察孩子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发现孩子们的聊天内容中有很多值得写作的题材。因此,教师可以安排时间让他们说个痛快,满足他们交流、表达的需要,然后把说的内容用片断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既轻轻松松地进行了片断小练笔,又为写好作文积累了素材。 《心语心愿》是小学低年级倡导的写话练习方式,“交流”是这一教学方式最基本的理念,让小学生通过书面语言和老师、和他人讲讲自己的愿望,说说自己的心理话,哪怕是问一个问题。在这里没有明确的主题,没有固定的方法,没有限定的字数,孩子们在一个绝对“安全”的写作心态下,用笔与他人聊天、诉说、问候……每一句质朴、甚至是幼稚的话语都是他们生活的影子,此时此刻,小学生的心灵是透明的,生活是透明的,“作文”也是透明的。作文成了学生与自我和社会对话的最好的交流方式之一。 2、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展示生命 要让作文反映孩子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应该向生活开放,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孩子亲近自然,步入社会,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认知天地,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如参观访问、浏览观光、调查研究等等。当然,在各种与生活密切接触的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启发者、点拨者,应适时地结合自然景物和名胜古迹,讲述科学知识、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同时适当引入课外文本资源,以激发孩子的观察热情,帮助孩子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体验生活、丰富脑海中的生活和阅读积累。 孩子们有爱玩的天性,有许多的兴趣爱好,玩得有趣,玩得开心,而学校又每学期都在开展各种形式各具特色的活动,如学校每周开设“兴趣活动”,孩子们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兴趣自主选学,象棋、书画、科技制作、航模、电脑、网球、英语……每年举办“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比赛项目丰富多彩:歌舞、体育比赛、小制作比赛……这些活动趣味横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课外活动、兴趣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的生活注入勃勃活力,也为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这些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体验,然后写成作文。学生完全能把自己所参与的活动过程、心情、感受写下来。有了丰富的生活作底蕴,学生的笔下自然就能流出一篇篇佳作来了。当他们下笔作文时,那种倾泻的情感、开放的思想、大胆的表达,使文章妙趣横生,这样的作文正是展示学生生命活动的最好体现。 3、让学生在奇思妙想的生活中活现生命 儿童时代是幻想的时代,他们想象天空广袤无边,漫游时空隧道,探索未知世界……在一堂语文公开课上,教师问学生:“花儿为什么会开?”第一个学生说:“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第二个学生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个学生说:“ 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漂亮。”突然,有个学生问:“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儿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脸,笑了。”其实,教师课前准备的答案是:“花儿开了,因为春天来了。”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常常把周围的动物、植物甚至物品人格化,自编自演童话。因此,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奇思异想,思别人所未思,想别人所不敢想,引导学生写童话作文、科学幻想作文,对未来的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等想象性作文。如命题作文:《假如我有 》、《如果我是圣诞节的 》、《来到2050年的学校》等等;自由作文:我独自一个来到了一座荒岛上……,小象的耳朵大得像翅膀会怎样?一只狗怎样看他的主人?做一只小鸟有哪些快乐?…… 在童话世界、科幻天地中,有许多成人都已经幻灭了的想像,可儿童天生具备这种想像的能量,只要给他们一张白纸,他们就能在想象的天地里展开翅膀,尽情翱翔。 二、倡导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 审视以往的作文教学,我们有些时候,给学生设定的条条框框过多,主要表现在命题作文多。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少一些束缚,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广阔思维空间。根据所写内容自主命题,自行立意,不强求一律,可运用多种形式表达,让他们从感兴趣的材料入手,敞开心扉畅谈感兴趣的话题,写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体验。 从表述方式上,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气质和性格,有的擅长抒情,有的擅长叙事,有的喜爱书信体的亲切,有的喜爱诗歌体的凝练,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自选写法来表达,倾心中所想。低年级学生所学的文体不多,根据其特点具体采取的表达方式有: 1、口述式表达 从一年级实际出发,当学完拼音,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后,在班上开展“口述日记”,孩子们的语言富有童真、童趣、很有想象力,读起来总让人忍俊不禁,特别快乐,是一种享受。 “口述”日记对开发孩子思维,提升孩子的“认”与 “知”十分有利,启发了孩子的潜能,会让她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留心每一件事物,也为以后孩子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2、拼音与文字结合式表达 新学期开学初,有一节语文课,想了解一下班上小朋友这两天来对一个新环境的真实感受。于是,对他们说:“小朋友,你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学生了,请告诉老师,跟幼儿园相比,你们觉得上一年级怎么样呢?”沉默了片刻,小手纷纷举了起来,有的说:“我觉得还是幼儿园好玩,因为在幼儿园一天不用上那么多节课!”有的说:“我觉得上一年级好玩,因为我们发了许多新书,还认识了一些新同学。”有的说:“我觉得上一年级很开心,因为我妈妈也在小学教书,我就可以整天和妈妈在一起了”…… 多么真实,童贞的话语呀!一年级学生会写的字不多,但学生的表达却有着原汁原味的童真,为了不让这份难得的童真流失,一年级半学期过后,学生已经开始识字了,就可以通过拼音与文字的结合把自己每天想说的话记录下来,一句或几句,这样也有助于对今后习作素材的积累。 3、图画与文字结合式表达 画画是学生表现自我最好的形式之一,动手画画,小学生特别喜欢。学生通过涂涂抹抹出可爱的小兔小猫之类的,用以表现自己观察和感受到的生活,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心理需要,这种涂鸦其实是创造性的萌芽。教学拼音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每天画几幅简笔画,写上音节词,开展“每日一拼”活动。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丰富,喜欢涂涂画画,他们私下学着画。慢慢地,简笔画下已不再是音节词,而是音节短语、句子了。“美丽的白雪公主”“孙悟空神通广大” “我坐火车上北京”走进了学生生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最基本的句式,从而初步打下写话的基础。 利用画画带动写写,是培养学生作文表达意识的好方法,因为画是学生自己画的,学生有内容可说可写。对于以画带写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还可以这样诱导:“你的画这么漂亮,给你的画配上几句(或一段)同样漂亮的解说词不是更好吗? ” 于是,每次的兴趣课,学生就随心所欲,动手画画、写话了,教师主要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画画、写话,有从美术书上找的,有从语文书上找的,更有甚者到课外书上去找,画虽取自书本,但不照搬照画,他们总是将书本上的画进行剪辑、加工、再创造,写的句子更是不迷信书本。 4、纯文字式表达 把课文中学过的词语写出几个,让学生串词成段,在运用中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种作业虽然有一定难度,但避免了单调性,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学生还是很有热情的。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学习的活动中,学生更愿意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由于没有内容的限制、形式的约束,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能得到充分展示。串词成段其实是对生活的原始积累的再现和梳理,低段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的意识,因而不需要太讲究立意,只需要词语运用恰当即可。 多样化的文体,不拘一格的写作方式,诵儿歌,猜字谜,写诗歌、编童话,科幻想象,剧本表演,让学生自主、自定,使之想写、爱写、乐写。将这些“花盆中的学生”放回到肥沃的土壤中,让他们汲取土壤中的营养自由的成长,让“孩子气”、“童稚语”随处可见,让童心飞扬,让童言无忌,让童趣横生,返朴归真,这样才能使我们看到一篇篇闪烁着个性,流淌着真话的“原生态”作文。 三、构建开放多元的评价方式 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作文评价也是如此。“原生态” 作文教学的评价方式多元而开放,不固定一套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价值判断体系。在发展中巧评价,评价中求发展;民主评价,标准开放。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多元评价体系。具体的评价方式: 1、开放评价内容 张化万老师说“不要用经验作为评价未来的唯一准绳,不要因我们的迟钝否定儿童新奇的故事,不要过分强调合理性而扼杀孩子大胆新奇的想象。”因此要去掉我们惯有的作文评价原则,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换一种眼光看学生的作文。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力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重视学生作文的过程,使他们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把评价贯穿到构思阶段、口述阶段、书面表达阶段。在各个阶段,都要求师生共同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的作文本上,不仅评点立意、选材、构思,还抓住学生修改中的闪光点,写些鼓励性的评语:“这句话改得妙,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这个结尾改后比原来好多了,你听讲评时真专心!”这些鼓励修改的评语费时少,效果好。 2、突出评价主体 作文评价让老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参与,每个人的评价侧重点和层次性又有所不同,让家长监督孩子是否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对孩子的作文作纵向比较,看是否有进步,指出努力方向;让老师对学生作文过程及结果进行终端评价。自评,互评,家长评,老师评…… 评价过程也是学生们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合作共事、共同提高的过程。因而,鼓励学生参与作文评改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评价者。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评选本次习作的最佳开头人、最佳结尾人、最佳细节人,最佳字体人,最佳构思人,最佳态度人、最佳情感体验人等等,最佳越多越好。做到人人参与,既是评价的裁判,又是被评价的队员。 3、改变评价形式。 (1)建立习作过程型的档案袋。学生每次习作的成果显示并不局限于练习本,可有“图片与文字”的作品;学生自己录制的声音、及言语介绍的磁带(录象);可有手抄报或个人作品集等。组织学生将自己一学期的习作成果搜集并展示,让学生家长检测孩子所取得的进步成果。(2)班级作文册。教师将本班学生一学期的优秀习作组稿、打字、印刷。(3)出版班报、上墙报、教师为优秀作文配音乐朗读、评比习作标兵、推荐到刊物发表……让学生在教师的多元评价中充分享受习作带给他们的快乐。 杨再隋教授说:“作文是一种生命状态和生活行为,与人的心灵情感有最真实最朴素的联系。作文不需要任何虚假的做作,要展现生命的原生态,真正成为生命的独白和心灵的呼唤。” 任何展示也比不了生命原生态的展示,任何力量也比不上生命底色的力量,哪怕这种展示、这种力量是粗糙的、简单的、幼稚的,但这是非常真、非常纯的。原生态的魅力也就在于此。原生态是陶,可以让人感受到泥土的质地和芳香;原生态是粗粮,它保留了那来自阳光和大地的原始味道;原生态是黄土高坡上牧羊人嘴里的信天游,唱出的是生命最本真的力量和渴望。因此,“还习作教学以生命本色,将习作过程中的学生置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世界中寻觅、体悟、创造,追求习作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的和谐统一,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益。”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 杨再隋 《呼唤本色语文》 中国教育报2005年12月23日第5版 [3] 曹燕 《也谈儿童习作中的原生态之美》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第11期 [4] 张祖庆《原生态:作文教学的迷人境界》 [5] 周平《教育呼唤生命的原生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