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1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其他论文之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今天,我们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这种竞争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就应培养出千百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呼唤、民族的呼唤,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必须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指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的教育。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中小学生创新,重在发展价值。举凡学生别出心裁地解决一道题,虽无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却锻炼了心智,是甚为宝贵的。创新比常规性解决问题有更多的困难。在排除困难的过程中,如能累中得乐,苦中知甜,锲而不舍,那就具备了创新必要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这就是创新精神。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打开局面: 一、营造适宜的环境,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是一种潜在的育人因素,适宜的创新环境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敢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敢想前人没有想过的事,敢改进生活中碰到不称心、不方便、不满意的事。 营造宽松的创新课堂环境。课堂教学应该由传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设想的创新环境。课堂上学生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犯错,但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因此,教师多给学生有“犯错”的机会,不断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敢说“不”字,把整个课堂营造成既是学生学习、求知的地方,又是学生敢想、敢说、敢干的园地。有了这样一块创新教育的沃土,通过悉心的栽培,就会孕育一个又一个小发明的成果。 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校园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感悟。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校园建设要绿化、净化、美化、精品化,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举办小创造、小发明实物展览,开放科技、艺术展览馆,利用宣传橱窗刊登最新的科技信息,成立科技活动小组,举行科普讲座等方法,浓厚学校科技、创新气氛,让学生在有浓厚创新的环境中,潜移默化,从中得到感悟和受到启发。 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让创新教育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适宜的社会环境对于创新甚为重要,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学校致力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理所当然。但仅有学校的努力,不仅因缺乏大气候而不成“气候”,因此,社会各个部门或行业都要提供创新的场所,大兴创新之风,使学生不仅在学校而且在社会都受到创新风气的薰陶,感到处处有创新用武之地。 二、建设学者型、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保障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依靠教师。“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在大兴创造教育的今天,需要的是学者型、创新型教师。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并且有独到的见解。如果教师没有正确的理论来武装,没有丰富的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是不能担此重任的。而正确的理论和丰富的知识只能由教师在长期的理论学习中进行积累、辨析、取舍、融汇,经过一个复杂的内化过程,自为地获得。建设学者型教师队伍,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教师岗位自学和学校有组织的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着力引导教师步入理论殿堂,最终渗透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为创新教育服务。 全员参与教改实验,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教、科、研齐头并进,努力造就“学者型”、“开拓型”教师。学校开展“实施创造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总课题研究,每个学科围绕总课题设计一个子课题,让全体教师参与教改实验,开展课题研究,根据课题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师进行培训,让老师们掌握创新教育的目标、特征、实施途径等。使教师在学习——研究——实践——总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合理设计教学程序,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 ⒈教学组织中,必须处理好个别与群体的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行政班级, 实际上每个学生创新能力是不一样的。即“新”是有层次的,而学生的特长、爱好、能力有差异,这就决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区别对待,因势利导,谁能把握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不同学科、不同学生方面的特殊性,谁就能获得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敢于向传统的行政班级宣战,改变传统的固定班级的模式,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尊重“个别”。针对学生在各科知识、能力差异,按学科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或A、B、C、D四个层次,分层次在不同教室上课,这样,学生各个学科的特长也就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每个学生均可在自己的知识殿堂中遨游,往往经老师的点拨,容易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⒉课堂中必须建立活跃、宽松、民主、高效的课堂气氛。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彻底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模拟训练为重点”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和批判精神。教学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问题——结论——应用” 式为“问题——讨论——探索——实践——结论——应用”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做到三个提倡:“提倡学生上讲台,提倡自由讨论,提倡标新立异。”教师既是学生心目中的老师,又是学生心目的朋友,课堂上师生是平等的,要充分发挥民主,鼓励学生开展想象的翅膀,允许“七嘴八舌”自由发言,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⒊教学中必须根据知识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心理规律,采取灵活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过程,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和内容又非常丰富,教学中要克服教学模式的单一化,故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教育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教学的这种灵活性、复杂性认识不足,教学往往固执于某一种模式,几种“优化”的方法,不管适应不适应,都要套进去,弄得很僵化。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在“创”字和“新”字上下功夫,具体的策略有: ①营造问题情境。牛顿当初坐在苹果树下,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地,产生了“苹果为什么掉下地面而不飞上天”的问题,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就说明思维必须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问题情境具有强烈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 ② 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克服思维定势影响。人的思维往往易受已形成的思维习惯控制,按固定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这样,思路有无形框框束缚,使思想僵化。思维定势在对某一问题的创新、发展是有害的,克服这种障碍的方法有:“反向思考法”。例如,一般计算加法和乘法,是从低位到高位,史丰收就是从高位到低位运算,创造了一种效率很高的速算法。“拟喻思维法”。有意识地把熟悉的事物当作陌生的现象;对陌生的事物用已经熟悉的知识去思考。当遇到陌生事物难以发现新关系时,可以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将其转化为熟悉的,即借助联想等消除其陌生因素。结果,“熟能生巧”,新思想迸发出来。相反,有时面临熟悉事物,由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思想“驾轻就熟”,新意难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将熟悉的事物转化为陌生的事物,有意识地保持一种认识上的陌生感,把已经有所认识的事物当做并不认识而需钻研的对象。“松弛法”。把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有意识暂时搁起来,中断思维定势,摆脱老框框,往往这时,是触发灵感的好机会。 ③在质疑、问难中启发学生提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不仅善于设疑,还要激发学生提问。要鼓励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大胆的讲、大胆的提、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拓宽了学生本人的思路,又对其他的学生一个很好的启发,使每个同学都积极参加思考,解决问题,获得成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则问,学生探索知识,总是在设疑、问难、提问中得到发展、创新。 ④运用自然辩证法指导创造。自然辩证法为科学创造提供最根本、最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爱因斯坦对哲学有极大的兴趣,就是从中获取方法,获取创造的指导。我们要把学生从传统的静坐、静读、静写中解放出来,用科学的思想指导学生大胆地动手去干,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课外活动是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堂教学的时间总有限的,往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讲述基本原理,学生进行讨论、探索、提出假设,要得出结论和验证还需通过课外的实践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课外走进实验室、科技馆、图书馆和社会,让他们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实际,拓宽感情的视野,扩大知识的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让他们得心应手、无拘无束地自己动手做实验,搞发明创造,查资料写论文,让课堂内与课堂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书本知识在此得到升华,使创新教育喜结丰硕的成果。如,我校学生黄翔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创造了《草地落叶捡集器》获湖南省十五届青少年科技创造发明金奖,并获得全国宋庆龄奖学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