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2-22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重拾音乐倾听 夯实音乐课堂--对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倾听习惯培养的再思考
音乐论文之重拾音乐倾听 夯实音乐课堂--对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倾听习惯培养的再思考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实施中,很多音乐课堂上,教师仅把课改的着眼点放在易改变的具体学习方式等外在表现上,有表面化的倾向。看上去学生变“活”了,课堂气氛也变“活”了,但实际上脱离了音乐本体,没有真正达到学习音乐的目的。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音乐教师首先要静下心来,真正理解新课程的内涵,抛弃形式主义,以音乐为本,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提高学生倾听的能力,形成一种倾听音乐的习惯,重构音乐生命课堂。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即倾听习惯形成于欣赏教学中、形成于音乐表演中、形成于歌曲演唱中、形成于乐曲演奏中和形成于增加聆听音乐机会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开放课堂中真正有效学习音乐。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情景下自动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人的行为是受大脑神经支配的,习惯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中的某些神经细胞,经过多次有规律的刺激形成了稳定的暂时的联系系统,以后再遇到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出现与前相同的反应。习惯无须付出意志努力,是一种轻松自如的行为,人的许多重要的事情是靠习惯的力量去完成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音乐也同样需要良好的倾听习惯作支撑。 在新课程蓬勃发展的今天,常听一些音乐老师说:“ 新课程推进以来,有些班的学生越来越浮躁了,学习习惯也越来越差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具体原因到底是什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案例: 误入歧途——抓住了教改的壳,摒弃了音乐的魂音乐课标强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但兴趣决非音乐教育的全部。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强调要以听音乐为基础,脱离了音乐本体,片面强调趣味性,走入了音乐教学的误区。课例一:在教学歌曲《龙咚锵》时,有一位老师从情景入手,以“春节联欢晚会” 开场的视听同步情景画面导入,使学生沉浸在过新年的喜庆气氛中,接下来在《龙咚锵》的音乐中,学生一会儿敲锣打鼓,一会儿律动表演,教室里不时传来开心的嬉笑声,好不热闹。课例二:有一位老师让学生在欣赏完《百鸟朝风》第二音乐片段后,要求学生扮演各种各样的鸟儿向凤凰祝寿。老师只是根据故事情节来让学生想象表演,但并没有明确抓住这段音乐中最能充分体现这一情节的各种鸟叫声的典型特点,来引导学生表演。所以,学生只是模仿鸟儿飞来飞去向凤凰拜寿,纯粹表演情节,流于形式表面。虽然整个过程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但没有抓住音乐本质来进行聆听,因而得不到应有的音乐审美体验。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老师没有正确引导学生怎么听音乐进行表演,学生没有掌握听的方法,还没有养成一种在动中聆听音乐的好习惯。动是一种手段,是一种体验活动,必须在听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动听紧密结合,学生才能真正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吴斌老师也曾说过:“音乐是直觉经验,而这种经验必须通过音响获得,没有音响获得的经验不成音乐”。关键还在于听。所以,音乐教学的根本还在于把握音乐的魂。 结论:通过以上课例可以看出:眼下部分音乐教师仅把课改的着眼点放在易改变的学习方式等外在形式上,给音乐教学披上了一件“美丽”的外衣、披上了一件“皇帝的新装”,如此引导与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习态度不浮躁都难。所以,我觉得我们首先要静下心来,真正理解新课程的内涵,自己先远离“浮躁”,抛弃形式化、表面化,以音乐为本,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提高学生倾听的能力,形成一种倾听习惯,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开放课堂中真正有效学习音乐,重构音乐生命课堂。思索: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关注音乐的“听觉感知”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我们都知道,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声音,任何一个音乐成品都是由各种不同结构、不断变化的有序声音组成的,而这些仅仅是诉诸于耳朵才能为人所感知,它是一种信号,刺激人们的听觉,使人的感觉器官及中枢神经发生一系列的反应。所以,“听觉”是音乐教学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一个人总是先学会说话,再去认字。音乐学习实际上也应该有这样一个过程,在大家熟知的奥尔夫音乐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是在具有大量音响体验之后才开始学习识谱的。我国在战国末期最重要的思想家、先秦乐教思想之集大成者荀子十分重视“听觉”在审美中的作用,强调 “乐”之同“听”,与审听之“和”,有“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之说,他认为要从音乐行为基本而又最特殊的特征——“听”着眼,达到乐教审美中“和”的境界。再看看古希腊文明的缔造者,他们大多是文盲,所有诗歌、历史、哲学,大多通过口头流传下来,或从戏院听来,就这样,他们凭耳朵听、心里记,创造了灿烂的希腊文化。由此可知,“听觉感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仅此与视觉的重要媒介,在以声音为其物质基础的仅仅诉诸于耳朵的音乐及音乐学习中,“听觉”及“听觉感知”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不学礼,无以立——倾听习惯依然是新课堂的需要 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音乐教学,从小训练学生专心倾听音乐的习惯,对学生的将来无论是做一个专业的音乐工作者,或是一个纯粹的音乐爱好者、欣赏者都有特殊的意义。培养倾听音乐的好习惯要从欣赏、表演、歌唱、演奏、增加聆听机会等方面去着手。 一、惯成于鉴——学会欣赏中倾听 1、随风潜入夜:在引导和训练中提升“听觉感知” 一个人如果不会通过听觉来听声音,又怎么能形成好的倾听习惯呢?每个人的听觉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尽管有的孩子有着惊人的绝对音高记忆力,能准确无误地听出音高,然而真正的音乐耳朵的形成确是要在听力训练中获得,而不是天赋式固有的。 大千世界的声音是音乐最原始的素材,而音乐世界里的声音又不同与单纯的声音汇集,它存在着生命和感情,人从单纯感知声音,到反复聆听声音而感知它所代表的一些特定的情感色彩,需要一个听觉的训练过程。世界上的音乐家一直在议论人们清除“耳垢”的必要性,加拿大著名音乐家莫雷.沙弗尔将其称为“清耳”,他诊断通过练习可以拥有特别的“听觉”,人们可以被教会有辨别、有目的地听。一开始先让学生判断一些简单的声音,比如在某一特定时刻听见了多少种声音,在寂静的教室里听楼边、马路上的声音,闭着眼睛指出发生的位置;感觉单声道和双声道播放音乐的区别;教师敲一件乐器或弹琴声音的大时请学生慢慢走过来,声音小时慢慢离开,使他们感受声音的大小和远近等;带领学生“聆听散步”,找出最高、最低、最响亮、最优美、最讨厌的声音,然后慢慢地过渡到有方向性地听音乐,比如听音乐的情绪或特点,再比如听一段陌生的音乐,分配不同的小组以不同的作业:一个小组跟踪旋律、一个小组跟踪乐器数量,另一组跟踪具体乐器,感觉音乐中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以其中的一个音乐要素为主;然后再慢慢地根据年级的升高不断提高要求,不断地进行引导,学生的听觉会变得越来越灵敏,也会更专注地倾听。 2 、为有源头活水来:教给孩子听的方法 学习习惯是学习方法的系统化和经常化,没有好的倾听方法,也就不可能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孩子对于听音乐还处于一种无绪状态,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教给一定的方法,在科学的方法中逐渐养成倾听音乐的好习惯。 (1)闭眼静静地听——用心聆听 一般是在第一遍欣赏音乐发挥想象的时候,我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充分调动听觉器官来用心聆听。音乐所传达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感情体验,这就要求学生在对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情绪作出判断,进而通过想象和联想的心理活动,使声音的艺术形象由感觉的有限性通向想象的广阔性。这就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聆听音乐。现在有一点似乎已经形成一种共识:主动参与就是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动起来,或游戏或讨论或表演。那么,课堂上学生外显的“动”是否就是主动参与教学的最佳模式或唯一模式呢?我认为不是。有一位哲人曾说过:“音乐是心灵的语言”。心灵语言只能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沟通。静穆中,音乐融及灵魂,在人的精神上空升腾、泛化,那该是欣赏音乐的最高境界。课堂上,师生表面的“静”深层的动——内心深处的感动,这何尝不是主动参与呢?这恰似音乐中休止符的作用 ——此时无声胜有声。 (2)有目的方向地听——入乎其中 一首乐曲欣赏以后,要感受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可能一下子面面俱到,只有在教师言简意赅的问题导引之下,有目的有方向地听音乐,学生必定“耳听脑想” ,才不会迷失方向,自然而然就培养了专心倾听音乐的习惯。引导孩子欣赏有所方向,不论是无标题音乐、标题音乐或绝对音乐,一定要让孩子“听之有物”,老师的提问将乐曲的音乐要素引领孩子有方向地去聆听音乐的内涵。如:欣赏河北民歌《小白菜》,第一遍粗听时我问学生“这首曲子的情绪是什么?你的心情怎样?”;第二遍复听,让他们带着“请你画一画这首曲子的旋律走向线,有什么特点?”的问题去仔细聆听,学生从而明白了下行旋律的作用;第三遍再听时,我让学生轻轻跟着旋律哼一哼,来进一步体验下行旋律和悲凉情绪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白音乐要素间是有相互关联的。 (3)辨别比较地听——出乎其外 教师指导学生对音乐中不同的音色、织体、节奏、风格的听辩,将刺激学生的听觉,唤起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愉悦、轻松地进行音乐学习。反过来学生就会更爱专注听音乐,达成一种良性循环。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音乐情绪活泼欢快和抒情优美时,我就选择一首非常跳跃有动感的曲子和一首连贯、优美柔情的曲子放在一起让学生听辩,先说说对这两首曲子的不同感受,(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跳跳的、活泼的和连起来的、优美的)并用律动把这两种情绪表达出来。这里我用了有对比地听,更刺激学生的听觉,抓住学生注意力。又如:在复习民歌的三种不同类型—— 山歌、小调、劳动号子时,我把《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沂蒙山小调》和《舂米号子》放在一起让学生聆听,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进行区别、比较,然后再说出三首歌曲各属于民歌的那一种类型。再如:在感受合唱歌曲的魅力时,我把独唱版的《国歌》和合唱版的《国歌》让学生一起对比聆听欣赏,老师就不需要多说什么,两首曲子带给他们的不同感受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4)抓住特点专心地听——自然中入境 任何音乐都是由音乐要素组成的,包括节拍、节奏、音色、音高、力度、速度、旋律等,各个要素有不同的表现意义。每一首曲子由于重点要素的不同而显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老师要充分抓住重点要素引导学生倾听音乐,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这种音乐特点的感受,学生一定会有很大的兴趣并且更专注地去听音乐。 A、乐曲的节拍特点。如:在欣赏《大象》这首曲子时,我就引导学生抓住三拍子音乐的节拍特点和音乐沉重的感觉来想象音乐形象,并让学生在三拍子音乐的强拍处模仿自己想像的音乐形象走动,学生非常喜欢,而且效果很好。 B、音的节奏特点。第四册中《加伏特舞曲》活泼明快又略含幽默色彩,作曲家用紧凑跳跃的八分音符和顿挫有力的四分音符一前一后、八度大跳来表现,非常特别。在欣赏这个曲子时,我就抓住这个特点,选最主要的旋律让学生把每一个音的节奏都用脚踩出来,就能充分感受音乐的情绪和幽默特点。我记得学生听得格外仔细,而且喜欢得不得了,一遍又一遍的要求重做,说明他们从这个律动中真正感受到了轻快幽默的音乐所带给他们的快乐。 C、音乐中“特殊声音”的特点。第三册中《调皮的小闹钟》这首曲子的主要特点是第一部分用秒针俏皮走动的声音来表现小闹钟的顽皮形象(是短短的声音)以及第二部分四次用音乐模仿闹钟铃声(那种长长的声音),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小闹钟,仿佛是一个有生命的孩子。因此我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仔细聆听两段音乐中的“特殊声音”,并让他们用图示、线条来表示秒针走动音乐和闹钟铃声音乐,孩子们的答案可形象了,我可想都没有想到,这关键得益于专心听音乐,真正地听进去了,而且就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体验到了小闹钟顽皮的形象。又如:在欣赏《跳圆舞曲的小猫》时,引导学生听出用小提琴的滑奏来表现“猫的叫声”,然后请学生模仿猫叫的动作或是小提琴的演奏动作来进一步体验“猫叫”音乐的特点。 D、创作表演音乐剧情特点。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序奏与狮王进行曲》音乐,可以抓住角色进行剧情想象,序奏森林中的各种动物兴奋、紧张、期待的心情,主题的前奏、卫兵、狮王的前导队伍,主题、狮王、狮后、小狮子、狮子家族威风凛凛的行进队伍,模仿狮子吼叫的音乐,狮子、狮子吼叫及其它装饰性的音型,森林中的各种动物欢呼、呐喊、致敬。只是设计音乐剧动作,一定要从音乐要素的各种表现中引发想象,以音乐来设计动作,不应以完全凭空想象的故事勉强和音乐凑在一起 …… 总之,老师如何去理解乐曲并充分抓住乐曲的主要音乐要素的特点去引导学生喜欢听音乐、专心听音乐,形成倾听音乐的习惯 二、惯成于悟——学会表演中倾听 开放的音乐课堂上经常要让孩子们离开座位在教室里听音乐自由表演,一般包括律动、游戏和创造表演音乐剧情。表演的目的在于以动作表现对音乐的反应,只是表现音乐的一种外在形式,音乐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背景而已。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在表演中倾听。 1、 “有序”是倾听的保证——安全又舒畅 如果没有很好的、有序的表演习惯作保证,一般就会呈现无效状态,无法正常进行开放的课堂。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循序渐进中形成 表演中学生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可以是站、坐,也可以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自由流动,但要求快速。我说“一、二、三”后必须找到自己喜欢的地方,不能相互碰撞。不行,再来!一定要达到要求为止。这时,聪明一点的孩子会站在原来位置上,因为大家都离开座位了,留在原地是最宽敞的。在表演时,不能说话、不能嬉笑、不能碰撞,看见对面有同学过来了要礼貌谦让,哪里有空位置就往哪个方向流动。这样学生表演肯定非常有序,真的是“动而不乱、动而有序”。在第一次和学生介绍这些规定时,我不是单纯地要求学生这样、那样做,而是采用了“游戏法”。我要求所有学生都扮成小鸟,对学生说:“ 我想所有的小鸟都在音乐中自由的飞舞,尽情地玩耍,不过大家要当心相互不能碰撞,要礼貌谦让,这样的小鸟,才飞得最高、最远、最安全。等音乐停了,你们可要马上找到自己的家哦!”(听适合飞的三拍子音乐) (2)美丽“惩罚”中提升 在自由表演中,一个班中肯定有一、二只“猴子”会乘机捣乱,做不到上面的很多要求,我就来一个小小的“惩罚”:“请你到位置上静静地欣赏,(就是双手摆平坐好)不用表演,等你觉得自己也会像他们一样做了,再来加入。”这时候,没有动对孩子来说是最难过的事情,一般学生都会以同伴为榜样来改正,马上让他再次进入集体的表演。一旦孩子尝到没有表演的“苦果”,心里就会有一种紧迫感,自然会吸取教训,重犯的可能性就少。这种教育方法叫做“自然后果惩罚法”。 2、自由让倾听频出彩——学习真快乐 学生单个人在教室里听音乐自由表演时,一定要听音乐,要合着音乐的节拍、节奏、情绪或其他音乐要素来进行,但脚步声、拍手声等不能超过音乐,就像弹钢琴时伴奏不能“盖”过旋律一样。为了培养学生在动中专注听音乐的能力,有时我会把音乐突然停住,要求学生在音乐停住的瞬间把动作凝固,变成一个造型,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此时的你像什么?有的会说:老鹰飞;有的会说:孙悟空来了;有的会说:锦鸡独立;有的会说:拜佛…… 小朋友们可喜欢了!久而久之,我就不需要在中间把音乐停住。现在,我的学生已形成一个习惯:一段音乐完了,就会在教室里某个位置以造型停住。然后,我让他们原地转成面向老师,接着再上下面的课,学生可喜欢啦!他们会觉得很新鲜、很有趣,因为位置变过了…… 3、合作是倾听的摇篮——互动中成长 新课程强调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所以在表演中也不乏“交朋友”。我对学生有要求:不是跑过去对“朋友”说“我们一起表演吧!”,这样的课堂会乱而无序。而是在什么样的音乐中用什么样的身体动作走过去,用眼神和某些体态动作示意与对方或多方一起表演,如果在规定合作表演的音乐中还没有走到“朋友”面前,先一个人边走边表演,走到对方面前了再加入进去一起表演。比如:与朋友一起表演《拉勾勾》时,我先播放音乐《拉勾勾》,学生必须随着这首乐曲柔和的情绪,用柔美的体态动作走到朋友面前一起表演,不能用活泼蹦跳动作走过去,与音乐相违背。同样,如果活泼跳跃的曲子就必须跟着音乐的节奏蹦跳过去。又如:与同学一起表演《玩具兵进行曲》时,就必须是踩着进行曲的节奏很精神地走过去“找朋友”。 三、惯成于练——学会演唱中倾听 1、润物细无声:用泛听培养兴趣 建立孩子们歌唱听觉习惯,是提高儿童歌唱水平并值得大家重视的有效途径。首先教师从欣赏的角度作为切入口,在上课前或休息时间,有意播放一些优秀的儿童歌曲的磁带或CD音乐,不要强迫学生聆听而是作为愉悦身心、放松心情,渲染环境的手段,培养孩子们听歌曲音乐的兴趣。通过听音、听节奏、听旋律等步骤加强听觉训练,建立歌唱听觉习惯。2、灯火阑珊处:让思维聆听歌声 在歌唱训练中,引导孩子们从要求自己怎么唱的关注点转移到集中听自己歌唱的声音上来。从幼儿园刚过来的孩子,唱歌喜欢放开嗓子尽情地大声唱,不管音准不准。虽然能自信大胆的歌唱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但音准始终是歌唱的生命。这时老师应该帮助他们学会轻声唱歌,注意听自己唱的音是否准、是否合着钢琴伴奏、是否向老师所要求的方向靠近了一点点。尤其是一定要养成前奏一开始就专注听的习惯。 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们开始接触合唱。接着就要给孩子进行二个声部的和声音程训练,唱前先明确二个声部合在一起的音响效果,一边唱一边听一边调整合唱音响效果。在训练中,教师从一个单音、一个音程、一个和弦开始入手,逐渐过渡到听一个乐句,再到听一首乐曲。多声部节奏训练对建立孩子的多声部的听觉能力是非常快捷的一条途径。可从卡农式的二声部节奏训练入手,训练声部的稳定性,训练听觉对声部的识别、跟踪的能力,再通过不同节奏织体的二部节奏训练加强声部的独立性和声部间的合作能力的训练,感受不同节奏织体交错发声的合作美。歌唱的听觉训练是没有捷径可言的,教师必须耐心地、扎扎实实地 进行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听觉训练,培养孩子们对旋律、和声音响听唱紧密相联的听觉能力,养成歌唱中倾听的习惯。 四、惯成于谐——学会演奏中倾听 奏包括两类:一类是单纯的器乐演奏(齐奏、合奏),另一类是用器乐为歌曲、表演做伴奏。演奏教学与歌唱教学有许多近似,只不过在音乐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所以在奏中倾听与在唱中倾听的培养也有许多相似。 1、专心听指挥:培植认同 在器乐演奏练习的课堂上,首先要听老师的指挥,一定要等老师讲完了具体的内容,拿出乐器先放在腿上,先找到乐曲地第一个音准备好,老师说“预备开始!”才可以集体看着乐谱或跟着钢琴伴奏进行练习,等老师说停时必须停。如果大家在课堂上你先吹一下,我再多敲一下,这样岂不是乱套了吗?那就变成噪音课堂了。 2、演奏中反馈:形成归属 在演奏学习中,不仅要听教师介绍乐器、听教师范奏、听所学乐器演奏的乐曲、听讲授器乐演奏方法,还要注意演奏中的反馈听,即注意用耳朵听自己演奏出来的音乐的音高、情绪、速度等,随时调整自己的演奏技能。只有这样,演奏训练才会有一定的效果。在合奏和伴奏时,更应该倾听自己声部什么时候进出、与其他乐器配合的效果以及各声部间的和谐等等。 五、惯成于境——学会积累中渐成 习惯的养成要靠积累,多听自然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多听。 1、精选:给孩子一种需要 教材不是圣经,只是一个范例,老师要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新课程给了老师选择教材、重组教材很大的自主性,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聆听喜爱的作品的机会。 在音乐课中除了听教材中的歌曲与乐曲外,老师还可以利用各套教材,精选一些学生喜欢的乐曲作为补充,根据本册教材目标,放在相应的单元中进行欣赏或演唱。比如:一年级学生在欣赏摇篮曲的时候,为了增加学生的视野,同时引起听的兴趣,老师可以在教材外选一些中外的、南北地区的、古今的、器乐演奏的和声乐演唱的摇篮曲让小朋友欣赏,从而总结出摇篮曲轻柔、安宁的风格特点。 2、换用:还孩子一份贴近 新教材未必十全十美,有些曲子学生也不太喜欢,就达不到专心听音乐的要求。老师可以换用别的曲子来进行教学,只要达到同一个目标就可以。如:浙江省版教材中一年级有一首欣赏曲《砍柴山歌》是一首湖南民歌,歌词全都是用当地方言唱的,学生一点都听不懂,完全没有兴趣。所以我还是换了一首《太阳出来喜洋洋》来替代,只要让学生能感受山歌高亢嘹亮的特点就可以了。又如:新教材第一册中《小宝宝睡着了》这首歌曲太难了,可以换用老教材的《小宝宝睡着了》,既好听又简单。只要能让学生用轻柔的声音来演唱摇篮曲的风格就行。 3、拓展:赠孩子一个空间 每一个音乐老师都有特长,班级里也有乐器演奏得很好的学生,我们要充分利用可用资源,老师和学生都可以现场演唱或演奏来引起学生聆听的兴趣。我常在学生进教室时,给学生弹奏理查德的现代钢琴曲,如《水边的阿迪丽娜》、《致爱丽丝》和《秋的私语》等,学生经常会发出“哇!太好听了!老师你再弹几首吧!”的感慨。这时,一切 语言都是多余的。 4、明理:送孩子一席思索 就连乐理知识,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倾听音乐中感受、学会。如了解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时,我用同样的曲子《走呀走》,在不同的音区弹奏,并分别用上面三种节奏音型伴奏(低音区用二分音符伴奏、中音区用四分音符伴奏音型、高音区用八分音符伴奏音型)问:“你觉得是谁走来了?”让学生仔细听音乐,根据上面三种伴奏音型的节奏走动,扮演想象中的“谁”,就是让学生在听音乐中感受了三种音符的时值。这不是又增加了一次听的机会了吗?真是一举两得! 音乐课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课,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乐课里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倾听慢慢引领着孩子们向音乐的殿堂迈进。而我们音乐课追求的音乐性,也只有在倾听音乐中才能进一步凸现出来,一如飞得再高再远的风筝也不会迷失方向。因此,我想说的是我们要多花一些精力去研究学生,用我们的睿智走近学生,让他们知道倾听习惯的重要性,而不是让他们害怕上音乐课或是在音乐课上无目的地玩。只有让孩子们养成倾听习惯,我们才能在音乐课堂中发现更多意外通道和美丽图景,才会有师生共同创设的音乐激情旅行,也一定能让孩子们喜欢音乐课、喜欢音乐,从而为他们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 《中国音乐教育》2005年第1、7、9期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外国音乐欣赏》 钱仁康编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