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2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研究报告
其他论文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研究报告 一、理论指导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不仅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作为现代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德育工作实践表明,中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来违反道德和纪律的现象,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由于缺乏心理常识、心理调节能力不高、心理失衡或心理障碍引起,并不是思想道德问题。《中学德育大纲》把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更是把心理素质培养作为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 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技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了做到与时俱进、一切为了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当前全体教育工作者面临着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同时,计算机与因特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突破了人们在信息交流方面的时空障碍,带来了网络世界全新的人际互动模式,在学校教育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目前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将网络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是一种必然趋势,由此一种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产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此,我们提出“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的课题进行探讨研究。 二、研究实践 (一)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学科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项制度落实下来。 活动课程:利用升旗仪式、班团活动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附加资料,图片) 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时向学生开放。(附加图片) (二)、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1、网络心理课堂 网络心理课堂,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之中的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它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其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崭新的心理教育形式。网络心理课堂的核心应该是课堂教学过程,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但也应包括远程教学,应贯穿整个心理教育过程。网络的特点及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心理课堂相对其他课程的网络课堂以及其他心理教育教学形式(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咨询、学校心理教育课程等)具有独特的优势: (1)、趣味性。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实现了数据、文本、声音及各种图像在单一的、数字化环境中的一体化传播,这一方面可以使人们更方便地获得信息;另一方面,它使人们享受到新的乐趣,甚至改变人们整个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因此,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对网络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就为他们接受网络心理课堂这种新的心理教育教学形式提供了情感基础。 (2)、隐秘性。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处于青春期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面对他人一般不愿意或者害怕他们的心理问题被公开或者对他们的心理问题感到不好意思,即使是面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师也不可能完全地、彻底地表露自己的心理,这就使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网络心理课堂,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虚匿性、隐秘性,让学生面对机器,在“虚匿”的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泄自己的情感,表白自己的“真心”,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这就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顺利开展提供了前提性的保障。 (3)、全面性。网络中的超文本、超链接功能,不仅大大方便了人们上网获得信息,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海洋。这个信息海洋不仅有着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而且这无数的信息之间又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给人们获得更多相关信息提供了可能。网络心理课堂就可以利用网络的这些功能,既能科学、全面地安排自身心理教育知识体系,顾及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又能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顾及知识的丰富性、趣味性。 (4)、自主性。网络传播信息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灵活性。从传播与接收信息的时间上看,网络传播可以是同步传播--如网上直播、网上聊天等,也可以异步传播--如大部分的网站新闻。这使受众在接收信息时,有更多的自主性。受众可以更自由地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包括选择信息的内容及接收信息的时间与方式。网络心理课堂利用网络传播信息的这个特点,可以让学生,尤其是心理有一定困惑、带着一定问题的学生,在丰富的心理知识体系中自主地选择针对自己问题的相关内容及学习、了解相关知识的具体时间等。 (5)、互动性。网络传播打破了过去由信息传播者单向传送信息的格局,具有极强的互动性。一方面,信息的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交流更加容易,传播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到受众的脉搏,并以此作为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与传播策略的依据;另一方面,受者与受者之间的交流也得以增强,受众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网络心理课堂利用网络传播信息的这种互动性,可以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使学生(来访者)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学生(来访者)之间的互动,他们可以相互交流,增强学习的效果。 可以把网络心理课堂看作是系统性课堂是由许许多多的子课堂构成,子课堂之间既是独立的,因为每个子课堂都有自己不同的主题;又具有一定的联系,因为每个子课堂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在网络心理课堂教学形式的探索实践中,首先,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体系为依据,根据不同的主题,系统性地设计不同的子课题,并随着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增加子课题。比如,根据目前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在处理周围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设计一个青少年人际关系网络课堂,其中可包括“青少年与父母”、“青少年与同学”、“青少年与异性朋友”“青少年与老师”等子课题;其次,在不同的子课题里,根据具体内容的性质、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版块,力图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针对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设计一个“亲子关系课堂”,然后就这一课堂设计多个版块:“亲子关系测定”等心理测量量表供学生进行自测;“亲情演绎”等心理故事供学生阅读;“家庭写真”等心理问答让学生自省;“心理加油站”与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双向交流;“心理聊天室” 与所有参与这一课堂的网友进行心理交流等,通过这多种形式全面地,系统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网络心理课堂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课堂,它的最主要的优势在于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根据自己的特殊需要选择参与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从而获取相关的心理常识,培养促进身心健康的技能。这个课堂将充分发挥网络独特的优势,给“来访者”一个最安全、最灵活的心理咨询空间。 2、 利用网络的隐匿性开展网上个别心理辅导 这一板块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和部分家长,他们可以在我们值班时间和心理辅导老师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交流。 (1)、电子邮箱: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报,向学生及其家长公布学校心理辅导专用信箱。电子信箱可以弥补以往信箱的不足,一方面学生或家长可以更为方便地发送邮件;另一方面,来信者无须顾虑其他人的看法。对于心理辅导老师来说,回复也更加方便。双方收发邮件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通过电子邮箱收集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心理辅导老师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专题,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报做集体回复或根据来信者共同反映的问题,提供相关的心理知识。 ( 2)、专线QQ辅导:用专线QQ辅导的最大优势是“来访者” 在与心理辅导老师交流时没有任何顾忌。他们能够自然地说出真话,吐露真情,甚至可以不隐瞒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尤特别是与性有关的心理、生理问题,在面对面的情景下,他们可能难于启齿。而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对性知识的渴求有为明显,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往往很难作出当面与老师交流的决定。利用网络资源,才用QQ辅导的方式为我们能收集到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了难得的途径。它很大限度上弥补了面对面咨询的不足,另外,QQ的留言功能与电子信箱相似。对于一些没有申请电子邮箱的同学来说,QQ留言,也是寻求心理帮助的一种途径。 QQ咨询有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在于:(1)QQ咨询时,心理辅导老师无法通过“来访者”的肢体语言,对他当时的内心世界作尽可能准确的判断,并有效进行下一步的辅导。(2)一旦“来访者”即将或已经产生某些过激或危险行为,而他(她)又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或所处的地点,则对我们的必要干预工作非常不利。 为了解决以上矛盾,在采用QQ咨询时,同样在需要应用到面询技巧。有些学生可能不会直接谈到他(她)想要咨询(解决)的问题,因为他们内心还存在顾虑,特别是初次尝试采用QQ咨询的学生,这种表现更为明显。那么,怎样使他们愿意或真诚地与你沟通呢?这就需要咨询老师很好地把握心理咨询技巧的运用,所以,QQ咨询从某种程度来说,更考验咨询老师的耐心和判断能力。首先,要耐心地“倾听”,给“来访者”一个缓冲期,让他(她)觉得你是可信任的,而且能给他(她)带来安全感。这是咨询关系建立初期最为关键的一步,这种信任感为接下来的沟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在线论坛交流。在学校的校园网上,我们开辟了心理咨询论坛专栏,老师或学生均可留言,就某些心理问题进行在线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大大打破了时空限制,也不限于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同行之间均可进行,交流的渠道更宽阔了。 (4)网络博客。我校邱迎春老师利用专业优势,在网络上开了一个名为“阳光小窗”的博客,意为打开一扇小窗,让阳光进来的意思。一段时间,很多学生点击博客,并在上面留言。 3、用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在校园网上开设主题论坛,论坛分为学生区、家长区和教师区。学生区讨论的主题以咨询过程中收集到的学生在一定时期内普遍关注的问题或产生的困惑为主,学生可以自由加入讨论;家长区讨论的主题以家长关心的子女教育问题为主;教师区则以教师在日常德育工作所碰到的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问题为主题。心理辅导老师定期做指导、整理。 这种方式的团体心理辅导具有的优势是,参与者可以避免面对面的尴尬,畅所欲言。大家通过对自己所关注的问题的分析或自己的经验交流,产生“脑力激荡”的效果。对于参与者来说,他的问题能得到更深入的澄清,进而获得更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这种方式的辅导和传统团体辅导相比,它不受参与者的时间(特别是家长)、年级(学生)的限制,更易于组织。 4、校园网上开设“心理健康知识”栏目 这个板块的服务对象为:学生、家长和教师。它可以分别为不同的服务对象提高他们需要的信息。 学生区,为学生提供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包括,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其解决方法等。从心理辅导工作中发现,青少年学生出现的大部分困扰来自于心理常识的缺乏。比如,与父母沟通的问题,中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性明显提高,在处理有些问题上经常出现与家长的分歧。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由于他们不理解,不懂沟通技巧,加上中学生情绪的冲动性,往往使矛盾尖锐化。所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是必要的。 家长区,为家长提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信息。几乎所有的家长对子女的身体健康、学习成绩的十分关注,然而却忽略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比如,许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再比如,代沟的产生一方面是孩子的原因,而家长的专制型(粗暴型)的教育方法也是一个主要诱因。所以,这一内容为心理教育校刊中的“家教之窗”起到补充作用。 教师区,为学校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最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会议、培训信息。为教师开辟了一个理论学习空间。 (三)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师—— 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互动模式。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多是以教师辅导为主,学生接受辅导,解开心灵枷锁的方式,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心理咨询或辅导的双方的身份变得不可确定,可以设立由学生担任心理辅导员,同年龄阶段的人可能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四)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全学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立体心理健康立体教育模式。 我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确定为:培养高中生心理自助能力,掌握自我调适和自我改变技能;进一步完善人格,能以更为成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去对待学习、人际交往、情感及自我发展等问题。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结合学校每个年级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我校将总目标分解为年级分目标,作为每个年级组教育、教学的目标的一个方面。 高一年级 :适应高中学习环境与学习要求,学会学习,增强集体感和人际交往能力,掌握自我调适与自我改变的技能。 高二年级:培养学生更为完善的意志品质,增强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进一步完善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发展创造性。 高三年级: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选准自己的发展前途与人生目标,能较好地运用所学技能调节好自己的心理。 (五)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人力保证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师资队伍等条件作保证。 1.组织机构 我校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较为完善的网络体系。在校长的领导下,健全了从分管校长、德育教导、团队干部到专兼职教师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承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同时还负责与学校教学、行政管理等机构协调,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学校教育一切领域和教育的全过程。 2.师资队伍 (1)提高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加强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 三、研究成果 1、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 我校学生拾得“千万元”上交; 学生个体自我成长分析材料。 2、教师心理素质的提升: 师生关系融洽; 一本论文集; 教师个人成长。(成长之路) 3、探索出多种网络心理健康新模式,并逐步尝试取得一定的效果。 4、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心理保障,为学校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人。近几年来,学校并无重大事故发生,高考升学率稳步上升,我们的学生在各大高校的表现都比较好,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反思与不足 1、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还在探讨中,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还未成熟。理论上也显稚嫩。 2、由于我校是一所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学生学业负担重,在线时间难以保证。 3、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意思普遍增强,能够找到适合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与学生相比,大部分老师反而迟滞不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