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试论高中语文第三册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语文论文之试论高中语文第三册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试论高中语文第三册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汉寿县第三中学 朱培赋 美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著名学者王国维云:“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乃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亦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思维品质,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有利于发展健康个性和形成健全人格。”由此可见,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同时,作为最富人文底蕴的学科——语文,其课文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极好教材。尤其是作为最早出现的文学形式——诗歌,它语言精炼、感情丰富,讲究韵律,形象性强,它的教学更有利于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第三册前三个单元皆为诗歌,其中包括《诗经》至六朝诗歌、唐宋诗词,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那么在本册诗歌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针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情经历很缺乏,其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和审美兴趣都在成长之中的特点,我认为在教学中主要应从诗歌的“三美”—— 音乐美、意境美、意蕴美入手,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审美观,这样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反复吟唱,感受音乐美 诗歌富有鲜明的节奏感,有一种内在的音乐旋律。它像音乐一样抑扬顿挫、婉转激越,它能用一种甜美无形的感觉震撼我们的身心,从而获得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我国的古典诗词,可以说它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密不可分。汉武帝时设立“乐府”机关,广收民歌以供宫廷演奏,使诗歌和音乐融为一体。初唐时期,产生了一种合乐(燕乐)歌唱的新诗体——词,此时诗歌与音乐已是合二为一了。 例如,我在教《虞美人》、《一剪梅》和《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时,就是反复播放其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欣赏中感受诗歌的艺术和内在美。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为广大学生所喜爱,而且为广大学生所接受。《虞美人》的凄凉忧愁、亡国之恨;《一剪梅》的哀婉凄清、离愁别绪;《沁园春·长沙》的激越慷慨、豪情壮志;《再别康桥》的雅谈飘逸、依依深情;……一切的一,都跳跃在音乐河流上;一的一切,都浮现在听众的脑海中……教者,陶醉了;听者,痴迷了……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有些诗歌,虽不能合乐而唱,但若能反复吟诵,亦能让人尽情尽兴,如痴如醉,并能像音乐一样激发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诗,反复吟诵,就可感受到诗人灵动文笔中流动的音韵美: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超雄壮,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两弦之音,各尽其妙。“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或流转凝涩,或高亢雄壮,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诗中对音乐的描绘,真是出神入化,让人如醉如痴…… 需要强调的是:诗歌要美读。即诵读诗歌时,要富有感情,根据其徐疾、轻重、高低与韵律,把自己融入于诗中。另外,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语势的缓急、语调的抑扬、语气的强弱、停顿的长短等方面的变化,以及适当地运用一些气音、颤音、拟声、拖腔等特殊技巧,准确地传情达意,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诗中的音乐美,达到一种临其境、感其情的美育效果。 二、丰富想象,创造意境美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审美境界,就是广阔的自然画面或生活图景,渗透了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虚实”结合是创设意境的主要手段。 “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诗歌的意境美,主要隐藏在内容中,它是诗人刻意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实体景物与虚化情感的和谐统一。但学生一般无法体会其广阔深遂而优美丰富的内涵。因此,要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意境美,就必须紧扣两个字——“情”和“景”,即让学生体会情中有景,景中含情,虚实相交、情景相融。 首先,鼓励学生大胆联想、想象,去领会感受诗人在特定的景中所产生的情。如杜甫的《登高》,全诗通过写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甫“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诗人围绕蘷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蘷州向来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谷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之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达到了奇妙的境界。颔联集中表现了蘷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茫无边、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 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窸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很有道理的。总之,这首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动人图景,决非偶然,它是融合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的。 “风高”句画面惨淡,映照出诗人心中的凄凉;“无边”句,境界阔远,显示出诗人心情的激荡: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使他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飘泊的生涯何时是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登高》一课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确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而这一切,都是*想象、联想去加以完成。 其次,创设意境,让学生闭目遐思,把枯燥的字面意思化为意念中的立体形象,使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动,从而感受到诗中幽深的意境。如王维的《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涧照,清泉石上流。”闭着眼睛想一想:山中月夜优美的景色,新雨后秋山格外明净,月光照着松林,清泉潺潺流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姑娘洗罢衣服,笑语喧哗从竹林里回家,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随之飘摇,这样的景致,又有谁人不为之留连忘返呢?此诗在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而成为山水诗中的名篇佳作。故一代文豪苏轼有云:“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总之,联想、想象、创设意境的方法既拓展、美化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也提高了学生感知、再现诗歌意境的能力。 三、揭“蓄”显 “秀”,品味意蕴美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是优秀诗歌意蕴美的真切体现,它使诗词具有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梁启超曰:“向来写情感的,多半以含蓄蕴藉为原则,像那弹琴的弦外之声,像吃橄榄的那点回味儿……。”例如杜甫的《蜀相》,意在抒发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仰之情,是颂扬诸葛亮的无数诗篇中最优秀的一篇。诗的前四句皆为写景。老杜风尘澒洞,流落西南,定居锦城,心中头件大事就是拜谒武侯祠。“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郁郁葱葱,阶前碧草尽收眼底,叶外黄鹂婉鸣耳际,不由使诗人百感中来,万端交集: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在这里,你可看到一位老诗人,独自一人,满怀心事,徘徊瞻眺于武侯祠庙之间。没有这两联,诗人何往?诗心安在?只因有了这两联,才读得出下面所说的三顾频烦,两朝开济。一方面是知人善任,始终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这一切,老杜不知想过了几千百回,只是到面对着古庙荒庭,这才写出诸葛亮的心境,字字千钧之重,句句含情之深。莫说古人只讲一个“士为知已者死”,难道诗人所理解的天下之计,果真是指“刘氏基业”不成?老臣之心,岂不也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一生志业,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秋风瑟瑟,大星遽陨,天地失声…… 想到此间,那阶前林下徘徊的诗人老杜,岂能不泪澜被面,老泪纵横?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只益伤情。老杜一片诗心,全在此凝结。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也,切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老杜一生,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实。然而,老杜又绝不是单指个人。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此篇者,无不流涕,岂偶然哉?! 一言以蔽之,教者须通过揭“蓄”显“渗”,方可将学生引入作品所写的特定意境中,通过理解、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形成稳定的情感性格,并将获得的审美经验转化为行为的技能、技巧乃至理念、信念、世界观,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情操的陶冶、意志的锤炼……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总而言之,我认为诗歌教学美应引导学生在美的体验中观察、感知、想象、记忆、巩固获取知识,使他们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培养美的情趣,唤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从而使诗歌教学达到一种“其情也泄泄,其乐也融融”的审美境界,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氛围之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