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范文之我对待进生转化的点滴体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工作范文之我对待进生转化的点滴体会

班主任工作范文之我对待进生转化的点滴体会 ‎ ‎  一、何谓“待进生”‎ ‎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工作者,提出让待进生从我们的笔下消失,这个愿望是良好的,但并不现实。在实际教学中,待进生总是存在的。不是许多学校都分快慢班吗?还美其名曰“因材施教”。不提“待进生”,就意味着遗弃,意味着不关注。从这个角度讲,如果“优等生”是我们缔造的话,那么“待进生”的缔造者也不无与我们相关。当然,不同的人,对“待进生”一词的理解不同。我认为“待进生”是指:在生理心理、习惯行为、意识意志、品德理想,等方面不能协调发展或不能局部协调发展的学生,它不是智力低下的专有名词。‎ ‎  二、“待进生”的表现特征 ‎  1、身心发展不健全:身体孱弱、心理闭塞、孤僻、过分自重,是形成纪律学习都落后的主要原因。‎ ‎  2、行为习惯不良,缺乏自尊:行为习惯不良、缺乏自尊、注意力分散,是导致其成为待进生的根本原因。‎ ‎  3、缺乏自信心,畏缩不前:缺乏自信,不求创新,畏缩不前,成了他学习的拦路虎。‎ ‎  4、意识盲目,意志不坚定,缺乏毅力:意识盲目、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自我约束不严,使其步入待进生的行列。‎ ‎  5、缺乏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远大理想: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学习目的不明、没有理想,是他们学习生活中的最大敌人。‎ ‎  然而,每一位待进生都有他不同的特征,也正是这不同特征的不协调,导致他整个素质的不协调,因而他成了我们所谓的“待进生”。诚然,并非所有的优生就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就成了我们教育的神圣职责。‎ ‎  三、做好“待进生”的转化工作 ‎  (一) 注意情感交流。‎ ‎  学生是天生幼稚的,情感纯真无邪。老师对他们如何,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反馈过来,不掩饰,不伪装,好就就是好,恶就是恶。班主任的喜怒哀乐可以激发起他们的爱与憎。爱的回报是学生听你的,信任你,积极地按你意见办事,憎的回报则是对立,反抗,恶作剧。 我班有个学生,初一入学第一学期就给我添了不少麻烦。抄袭作业,侮辱威胁同学,开学才几周,已迟到二十多次,天天欠交作业,上课打瞌睡。对于这样的学生,我耐心做他的思想工作,发现其优点,小心培植,使其被感化。经过一年的教育,这位同学逐渐成为一个主动维护班集体利益,为班积极办事,好学肯问的好学生,有些科目达到合格标准。起初,我对这位学生的恶作剧行为进行“冷”‎ 处理,课后与他谈论些与学习无关的事,在适当的时候渗透做人的道理。情感交流要抓住有利时机。这就是在学生跃跃欲试,正准备着奋起的时候,你能送去及时的鼓励,在学生身置迷途,寻路而不可得的时候,你能及时给予指点,在学生失群,深感孤独的时候,你能及时地给以关怀,送去温暖,在学生犯了错误,开始感到内疚的时候,你能以语重心长的劝告,抓住这些机会,从情感上就建立起与“待进生”交融的基地。这一基地一经形成,师生之间就“心有灵犀一点通了”。我班上有个学生叫刘强,他学习能力差,个子矮小,而且与同学的关系也不好,有一次,第一节生物课下课后,有同学就说他是“呆小症”,他一气之下,冲出教室去淋雨,我得知这一情况时是我去上课的第四节课了,当时同学以为他去了我的办公室,连那个开玩笑的同学都已经意识到自己闯祸了,我叫那个开玩笑的学生去向他道歉并接他回来,可他不回来,后来我去请他回来,我首先给他擦干了头发,换了衣服,然后再做他的工作,我说他有三错,一是不应该生气耽搁了自己的学习,二是不该不接受别人的道歉,三是不该不给干部同学台阶下。他听后心服口服,以后牛脾气改了不少。‎ ‎  (二)以行导之。‎ ‎  在感化“待进生”的工作中,班主任的实际行为是无声的教育。在一些情况下,老师千言万语的说教,不如自己的一个实际行动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更好。这就是常说的“身教胜于言教”‎ ‎。因此,凡要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自己首先做到。如果班主任对学生提出某些要求而自己却做不到,这样的要求便不会产生什么好的效果,还有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例如:你叫学生不能随地乱掉垃圾,那你一定要有几次拾起地上纸屑放回垃圾桶的行为。你要学生不要迟到,你应该在教室门口等学生进来。作为班主任,应十分重视以“行”导之,以自己的高度组织纪律观念去感染“待进生”,使他们的心灵产生震动,在这种情况取得显著成效之后,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使“待进生”最终能够形成强的组织纪律观念。‎ ‎  (三)拆除心理障碍。‎ ‎  “待进生”的心理特点是比较复杂和矛盾的,他们的外表往往是一副傲慢骄横的样子,内心却很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外表是一副对犯错误满不在乎,玩世不恭的样子,内心却蕴藏着要求进步的“火种”。“待进生”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生活环境中形成的。究其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其中有学生本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和家庭的原因,还有教育的失误。客观环境和人为的因素使这些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其结果就是他们的信心被吞噬,上进的意志被削弱,班主任的神圣天职,就是在别人对“待进生”失去信心和希望的时候,仍然能满怀信心和希望,善于发现在学生自己都未曾发现的才能,给予明确、肯定和扶植,相信自己有学好功课或做好其他事的能力的时候,就会创造出几乎连他们自己都估量不到的成绩来。这时,“待进生”所感受到的进步和喜悦,是一种比什么都强大的再激励因素。这种幸福是无以伦比的,它将进一步激发他们做出更大的成绩。‎ ‎  (四)放走“敏感”点。‎ ‎  在感化“待进生”的教育中,如果把“敏感点”放在“问题”上,对“待进生”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视如“泰山、“大象”,而对他们的闪光点,成绩反应迟钝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把眼睛盯在消极的方面,经常采用批评、处分等高压办法作为教育手段,就会把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学生管得死气沉沉,呆头呆脑,甚至产生“对着干”的严重对立情绪,这种消极制裁的方法,所带来的教育效果必然是较差的。相反,如果不把“敏感点”放在成绩上,善于捕捉“待进生”被掩盖得不明显的闪光点,积极地进行正面激励,调动潜在能力,发现他们的“一技之长”,就能促人奋起,催人上进,使“待进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班主任在工作中,应通过诚恳的交谈,处理好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心平气和地等待他们觉醒,赢得他们的信任的爱戴。感情贴近了,感化教育也就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的感化教育要求班主任放正“敏感点”,善于发现“待进生”的长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  (五)激励“兴奋点”。‎ ‎  据专家考证,不经过激励的人,内在潜力只发挥30%-40%,而经过激励的人,内在潜力可以发挥到80%-90%,这个数据有力地说明激励的作用,不容忽视。 激励点落在被激励对象的兴奋点上,同落在抑制点上的效果大不一样,激励点落在兴奋点上,如同干柴火种,一点火便起燃,而且可以熊熊燃烧,激励点落在抑制点上,犹如湿柴遇火种,虽然也可以燃烧,但要有一段的“烘干”过程,这就告诉我们,感化待进生,应尽量首先在兴奋点上予以激励,容易获得预期的成功,这个成功同时有“烘干”非兴奋点的作用,这次激励成功之后,再去激励非兴奋点,往往也就比较容易了,班主任应从日常的观察中,了解“待进生”的兴奋点,抓住兴奋点,想方设法,进行激励,就会使他们产生宝贵的进取动力,并使其积极性向多方面扩散,从而促进其终生成就。‎ ‎  二、转化。班主任工作是教育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在感化教育的基础上,“待进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变化。此时,班主任要抓住时机,进一步做好“待进生”的转化工作。‎ ‎  (一)善抓“领袖”。‎ ‎  善于抓住最有影响的“顽童头子”做工作,这是转化“待进生”的关键环节之一。因为这样做往往能收到“获一将而溃千军”的奇效。‎ ‎  (二)“失”中取得“得”。‎ ‎  工作中,班主任遇到诸如打架等突发事件时,该怎样处理呢?轻率地训斥一顿?还是简单地裁判是非曲直?作为班主任,应该通过高人一筹的辩证思考,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各人自己身上,让每一个学生看到,在突发事件出现时,自己是什么态度,从而引导学生,尤其是“待进生”去发现当时周围出现的一些积极因素和闪光的东西。接下来,班主任还要用动情的语言,精辟的分析,去思考,主动地帮助“待进生”解决问题。“待进生”就会在一次次令人不快的“失”‎ 的事件中锻炼得越发成熟。从“失”中索取了“得”。‎ ‎  (三)磨炼意志。‎ ‎  转化待进生,不仅要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而且必须重视优秀道德行为的训练,即磨炼他们的意志。如果在转化待进生的教育工作中,只强调道德标准和规范的掌握,而忽视让学生去遵守,去形成习惯,言行脱节,是不行的。转化待进生的教育工作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抓住心理特点,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进行优秀道德行为的训练,真正实现转化的目的。‎ ‎  总之,转化“待进生”一定要有决心、恒心,还要倾注入真情,我们所付出的劳动必定有收获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