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3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让出课堂五分钟,学生尽知天下事 ——“课堂五分钟新闻报道”的实践尝试
历史论文之让出课堂五分钟,学生尽知天下事 ——“课堂五分钟新闻报道”的实践尝试 历史论文之让出课堂五分钟,学生尽知天下事 ——“课堂五分钟新闻报道”的实践尝试 历史论文之让出课堂五分钟,学生尽知天下事 ——“课堂五分钟新闻报道”的实践尝试 ——“课堂五分钟新闻报道”的实践尝试政治课堂离不开时政新闻,政治考试也离不开时政新闻,这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与时政热点紧密结合。因此,如何养成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际形势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是每一位政治老师必须面对的研究课题。在多年的教学经历中,遇到不少由时政引发的问题反思。反思个案一:2005年的广东省中考政治试卷中,有一题以“苏丹红一号”事件为背景材料的简答题。我们在全市统改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轰动一时的“苏丹红一号”事件是缺乏了解的,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居然是不知道“苏丹红一号”事件究竟是什么。虽然个别不能代表全部,但也反映出学生日常对时政新闻的关注是十分欠缺的。反思个案二:在一节初三的公开课中,教师提到了关于两院院士、北大教授王选病逝的消息,并问学生是否知道王选是什么人,最大的贡献是什么,被人们尊称为什么。结果,一个班上只有寥寥几人说出王选发明了“精密汉字照排系统”,使中文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大步跨进“光与电”的时代,被人们尊称为 “现代印刷之父”、“当代毕升”。然而学生们对港台明星们的一举一动,反而是了如指掌、津津乐道的。慨叹之余,我更加觉得,培养学生关注时政、提高综合素质,作为政治老师任重而道远。一、设计课堂五分钟,提高学生的时政关注度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在培养学生关注时政习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方法是:进行“课堂五分钟新闻报道”的实践尝试。就是每周选择两节政治课,利用上课开始的五分钟,让学生轮换报道最近两三天的新闻,老师或其他学生作适当的补充或点评。实践与具体操作过程如下:第一、明确要求,落实任务。教学措施的开展与落实,既要有周密的准备过程,还要有学生的紧密配合,因此必须让学生明确老师的要求,清楚自己的任务。第一步,要求学生每天利用19:00-19:30这半小时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也可以看报纸),学习时间分配得当的学生,还可以观看“焦点访谈”节目,看节目过程要把重大的国内国际新闻记录下来。第二步,把记录下来的新闻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进行整理,并对那些与初中思想政治科有联系的新闻作出简要的评析。第三步,每星期按学号轮两位学生上讲台进行五分钟新闻报道,作为听众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整理记录,作出适当的补充或提出个人不同的评析见解。第二、家长支持,家庭配合。学校教育若能得到家庭教育的配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一项教学措施的实施效果如何,也与家庭的支持配合有莫大的关系。在开学初的家长会上,我会把自己的教学设想和一些教学措施与家长们交流,其中就包括“课堂五分钟新闻报道”的教学设想和措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的普遍心态,为了让子女能专心学习,很多家长都是限制子女看电视及上网的。为此,必须让家长了解思想政治的学科特点,要求家长配合督促子女每天观看 “新闻联播”、“焦点访谈”节目,并希望家长在茶余饭后多与子女讨论国内国际大事及社会热点话题,提高子女的学习兴趣。第三、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每一种教学尝试都是在不断的摸索中改进、完善,这需要教师的持之以恒。学生在适应一种教学措施的过程中也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循序渐进。在实践初期,由于学生还没有掌握方法,报道新闻时把握不准确,常常是该讲的大事没报道,却把鸡毛蒜皮的小事报道了,或者是一条本来可以简单报道的新闻,却用了很长的篇幅来报道,更有甚者把旧闻当新闻,随便找一张报纸上讲台读一下应付了事。每次遇到这些情况,我都会及时指导,对学生的新闻稿进行修改,让所有学生清楚了解新闻首先应具备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例如:2005年12月28日(时间),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事件)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地点)隆重举行,胡锦涛(人物)会见与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初步掌握了新闻的基本要素,我再提出新的要求:对新闻进行分类。例如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又分为经济新闻、政治新闻、外交新闻、科技文化新闻和体育卫生新闻等等。再经过一段时间,学生熟练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后,我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对新闻事件进行简明扼要的评析。例如:2005年11月14日山西沁源县第二中学的学生在公路上 跑操,一辆带挂车的大货车撞向学生队伍酿成事故,共造成20名学生和一名教师遇难,16名学生受伤。这则新闻带给我们警示:国家、政府必须切实加强校园及周边的安全管理,保障青少年的生命健康。同时,青少年也要提高安全意识,学会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防患于未然。通过对新闻事件进行简明扼要的评析,学生懂得了学以致用。第四、鼓励为主,赏识点评。一种新的教学尝试,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但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差异,一些胆小的学生进行新闻报道时,低着头,声音很小,有时坐在第一排的学生都听不清楚。这种情况在实践初期就被发现,我及时想出应对方法,就是多鼓励,增强自信。每次学生上台报道新闻的前后,我都带头鼓掌,下面的听众学生自然也会跟着鼓掌,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这看似平常的热烈掌声,给了上台学生更多的支持与鼓励。我还强调听众学生即使听不清楚也不能起哄喧哗,给予上台学生更多的尊重。此外,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一些学生在新闻报道时往往不能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特别在新闻评析的环节上更是不尽人意。实践中我会在学生报道新闻以后作出简要的点评,点评时注意使用鼓励性语言作出赏识点评,让学生感觉已经讲得不错,如果再注意到某些问题就可以讲得更好。学生在这种鼓励、赏识中对时政新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并越来越追求精益求精的报道质量。这正是恰到好处的赏识点评所带来的理想效果。二、让出课堂五分钟,有效延伸课堂教学效果判断一种新的教学尝试是否有成效,除了要看实践过程的效果以外,还要看其效果的延伸。课堂四十分钟是宝贵的,但只要合理地分配和使用,即便只是让出短短的五分钟,也能带给学生无穷的学习乐趣、丰硕的学习收获,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第一、学生做练习或考试时看到时政背景,不再茫然。过去,学生在做练习或考试时,只要遇到有时政背景材料的题目,第一反应就是“难”,心理紧张、不知所措。接下来就是翻课本,随便找些相关的内容,盲目地抄下来,根本不会结合题目所给的时政背景进行审题,更谈不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经过“课堂五分钟新闻报道”的实践以后,学生在遇到时政背景材料的题目时,由于平时关注了时政新闻,积累了评析新闻的经验,做起题来就不再茫然、不再紧张,自然而然地把平时的所想所思与时政背景、题目问题相结合,组织出较为灵活、客观、理想的答案。第二、学生上课时会有意识地把课本内容与时政问题相联系。过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有教师在讲课时才会引入一些时政热点话题作为例子,学生是不会主动提出来的,只是教师在唱独角戏。经过“课堂五分钟新闻报道”的实践以后,学生会在课堂上积极、大胆地提出一些与知识相关联的时政新闻或社会热点。例如, 2006年4月26日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0周年纪念日,那几天媒体都在回顾、评论事件。这段时间刚好初三复习到“环境” 专题,不少学生在复习时都举了这个例子,因为学生都十分关注相关的报道。有学生说:英国《泰晤士报》引用专家的话说,虽然发生泄漏事故的反应堆核原料已经处于封存状态,但它的放射危险性将持续10万年。又有学生讲: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最少需要800年。最后,学生联系课本知识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类必须善待地球,保护环境,因为环境极易受破坏,却又极难恢复。第三、学生课余时间明显多了时政话题的谈论。过去,学生课余时间的谈论话题,生活上的主要是同学之间的所见所闻,学习上的则是数理化等科目的问题居多,而最让学生津津乐道的当数明星偶像们的新闻了。至于时政话题的谈论,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讲,除非发生了如“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大海啸”般震惊世界的大事,不然的话,是很难听到学生谈论时政新闻的。经过“课堂五分钟新闻报道”的实践以后,学生课余时间对时政新闻或社会热点的谈论明显增多了,因为学生已经养成了每天看新闻的习惯,回到学校自然多了相关的话题。诸如“连宋大陆之行”、“北京2008奥运主题口号与吉祥物”、“神六升空”、“伊朗核问题”等等都成为了学生课余谈论的话题。 从这些可喜的变化中可以看到,学生无论是学习兴趣、学习意识,还是学习能力,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和提高。换一个角度来看,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上,也有着不同程度的转变和创新。可以说“课堂五分钟新闻报道”的实践尝试,对教师而言,过程是可行的,成效是显著的;对学生而言,收获是丰富的,影响是终生的。这种实践尝试,可谓做到了“让出课堂五分钟,学生尽知天下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