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共产党员2020个人事迹材料5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优秀共产党员2020个人事迹材料5篇

优秀共产党员 2020 个人事迹材料 5 篇 【篇一】 自考入 xx 国棉一厂以来,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她凭着自己的勤奋、积极和自信练就了一身过 硬的技术,凭着自己的操心、用心、细心、虚心赢得了干部职工的放心。过硬的技术和“四 心”成为 xx“责任”的全部内涵。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在这纱车嗡嗡、银丝飞绕的三尺 弄档里,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 20 年光阴里,xx 凭着对企业的忠诚,对岗位的热爱,对 姐妹们的赤诚,默默地将责任扛在肩上,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0 世纪 90 年代初,刚满 17 岁的 xx 和身边的同龄人一样,带着憧憬、带着欣喜在众多应考 者中脱颖而出,考入 xx 国棉一厂,成为细纱车间一名值车工。培训结束后,xx 因技术好成 为同批新工中第一个上车顶岗的。可谁知在看管精梳品种时,东边跑、西边窜,在弄档里没 了计划性、灵活性,整天手忙脚乱,而且还出现练车的情况。师傅说:“练车心里不是滋味 吧!我看你干活挺利索的,关键是你技术还不行。”“技术还不行”简单的一句话,深深地刺 痛了 xx。在教练帮助下,xx 用心悟出了其中的道道:好的技术不仅仅是把头接上,还得有 科学的巡回路线与方法,合理的目光运用,还得积累一定的经验。从此她调整好心态,每天 早来晚走,无论是单项的接头换粗纱,还是巡回,样样认真。练接头,手指不知被纱线割破 了多少次,拔纱管,手掌不知被蹭破几层皮,晚上睡觉脖子和腰痛得难以忍受。功夫不忘初 心人,1992 年,进厂还不到一年的 xx 就参加了公司“梦桃杯”比武,并被评为“梦桃杯” 操作技术比武新秀。 2002 年,经层层选拔 xx 获得了代表企业参加全省职工技术大赛资格。这次大赛上,她的操 作技术打破省纪录并取得综合第五名的成绩,被授予“xx 省技术能手”称号。2004 年再次 代表公司参加省纺织杯技术大赛,为企业取得团体第一立下汗马功劳。2003 年被共青团 xx 省委、省劳动厅、省经贸委联合授予“xx 省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04 年被团中 央等联合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xx 早在 1996 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入党的那一天起,她就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 格要求自己,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继承赵梦桃先辈的光荣传统,牢记赵梦桃“不让一个姐妹 掉队”的谆谆教诲。2006 年 9 月,xx 担任了细纱教练员。随着大批青工的进厂,xx 感到自 己的责任更大了。在带新工方面,xx 根据每个人的资质高低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对 于那些理解能力快、动手能力强的就直接上车教,对于那些理解能力差的就理论结合实际反 复教动作,熟能生巧,勤能补拙,一步一步掌握要领。薛肖肖是进厂的一名新工,在三个月 的集中培训期,xx 发现她是有潜力的好苗子。她就一边耐心讲解动作要领,一边作示范。 经过她的悉心指导,进厂不到一年的薛肖肖参加了“梦桃杯”比武,并以换粗纱 29 秒的速 度,打破了厂级纪录,并取得了“技术能手”称号;2008 年,在“梦桃杯”比武中以第一 的成绩被评为“技术标兵”;同年参加省纺织技术大赛被授予省级“操作能手”称号。在 xx 任教练员的几年中,轮班操作技术始终排在四班之首,经她带出的徒弟好几个都已是企业公 认的技术尖子。 自担任教练员以来,xx 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狠抓职工规范操作不放松,在日常工作中, 她摸索分析各种纱疵的形成原因,对每项不标准操作可能产生的疵点亲自试验跟踪分析,先 后总结出精梳棉品种纱疵的形成与预防措施;纯涤品种条干产生原因分析等很实用的理论材 料,在每周的技术课上,她从因果两方面给职工讲解每一项不规范操作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观看疵布,共同分析,从而让大家主动规范操作,自觉增强质量意识。在每天的巡回检查中, 她不厌其烦地及时纠正每个不良操作行为,对新工多示范帮教,对明知故犯的严格考核,不 讲情面。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下,从她眼前过目的纱,她一眼便能辨别出合格与否,以及造成 不合格纱的操作行为。大家很佩服,称赞她是“金牌”教练。在她的刻苦钻研下,20xx 年 她取得高级技师资格证书,20xx 年被评为 xx 省首席技师。 在 xx“责任”的全部内涵里,用心、细心、虚心帮着她练就了过硬的技术,帮着她赢得了 青工的信赖。但这并不是全部,在她的责任里还有着一份操心,而这份操心正是她无私奉献 的写照。在当值车工时遇到轮班人员紧张,她主动要求扩台,增加自己的工作量;当班上工 友忙不过来时,她利用空隙时间帮助邻岗的姐妹做好清洁;每当试纺高新品种时,她都主动 请战,去新品种区看车;组织业余活动,她是轮班长的得力助手。就是这样,xx 不仅用她 的操心征服了一批批青工,也赢得了车间和全公司干部职工的信任。2004 年被陕纺总公司 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5 年被评为咸阳市第七届十大杰出青年和咸阳市青年突击手标兵; 20xx 年被咸阳市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xx 年 12 月被评为“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 【篇二】 蓝色的工作服、高高的个头、憨厚的笑容,他就是合肥燃气集团蜀山区服务所所长 xx。踏 入灶具维修这个岗位已经 20 多年了,他对这个岗位始终保持着热爱,把用户的事当成自己 的大事,敬业、奉献,将平凡的工作变得不再平凡。 一片真心,架起为用户服务的桥梁 xx 说:最难的工作是与人打交道,最有意思的工作也是与人打交道。 2002 年一个冬天的晚上,xx 年仅 12 岁的儿子正在家眼巴巴地盼着爸爸回来做饭,而此时此 刻的 xx 却默默地等在省测绘局大院刘先生家所在的黑暗寒冷的楼道里……原来,这天下午, 在市里做生意的刘先生打电话报修他家的燃气有问题,希望 xx 马立就去修理。正在值班的 xx 犯愁了:“所有维修人员全部出去干活没回来,如果我走了就不能接到其他用户的电话了, 如果有问题怎么办?”xx 耐心向用户解释,并许诺当天下班一定去帮他家修好。下班后, 当他急匆匆地冒雨赶到用户家时,刘先生还没回家!xx 在楼道里一直等到晚上快 7 点钟, 刘先生才回来。当故障排除完毕时,已是晚上 8 点多钟。面对此情此景,刘先生连声道谢并 挽留 xx 吃饭,被他婉言谢绝。从此以后,刘先生同 xx 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后只要家里 有燃气问题,刘先生总是打电话点名要 xx 服务,xx 每一次都是那么耐心、细致。 在一次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xx 已经成为燃气优质服务的代言人。遇到难题,他总是最后 那个“啃骨头”的人,甚至有的用户直接点名请 xx 前来解决。xx 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 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解决了一个个棘手的问题。 一份爱心,给用户带去无私的温暖 2008 年 1 月的一个夜晚,时针已指向 11 点了,xx 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西园新村一位 80 多岁的空巢老人,半夜起来做宵夜发现灶具坏了,于是就想到了经常上门看望她的 xx。虽 然已是深夜,而且又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可是 xx 二话没说,立刻钻出被窝,拿起工具 包快速赶到用户家,经过检查修理,终于排除了故障。看到老人满意的笑容,xx 也觉得心 里暖暖的。 1993 年为方便帮助老人们解决燃气问题,燃气集团蜀山区服务所为 12 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开 展了“为孤老用户献爱心”活动,老人们成为燃气工人的定点帮扶对象。如今,这些“特殊 用户”已发展到 200 多位,xx 和他的工友们每人都把多位孤老用户作为定向服务对象。有 空时,xx 和他的工友们就会去老人那里走走看看,给他们送上最贴心的燃气服务。 有一次,xx 在结束了假日小分队的活动后赶往西园新村,要去看看住在那里的两位老人。 两位老人一个 82 岁,一个 86 岁,虽然身体都很好,但他还是放心不下。在老人家门口,他 细心地从维修包里掏出准备好的鞋套,说:“老人们年纪都大了,弄脏了地面他们打扫起来 很费力。”走进老人家里,xx 习惯性地走进了老人的厨房,先看看灶具再看看热水器,发现 老人的灶具打火有些问题,他放下工具包便修理起来,由于气温比较高,不一会儿 xx 就满 头大汗,他顾不得擦汗继续着手中的修理工作。老人说,自己年龄大了,为了方便他们的生 活,xx 给他们留下了手机号,只要家里燃气有问题就可以直接找 xx,xx 有事来不了时也会 第一时间派人上门修理。逢年过节,xx 都会过来看看,帮助检查燃气安全。“xx 做事认真负 责,我们都非常相信他。” 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19 年来 xx 和他的工友们将燃气的贴心服务,将共产党员无 私奉献的爱心带到老人们中,共上门对这些特殊用户服务了 15.5 万人次。 一种坚持,二十年如一日履行承诺 熟悉 xx 的人都知道,xx 有三个工具包,一个放在所里,一个放在站里,还有一个放在家里, 这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随时拿到工具,第一时间上门为用户解决难题。20 多年来,3 个工 具包坏了又换、换了又坏,而不变的是他一心为民服务的热情。 2005 年正月初五的晚上,xx 正在与 20 年未见的老同学在饭店吃饭。突然一声急促的手机铃 声响起。电话接通后他了解到,原来是长江中路一用户报修燃气灶具坏了。xx 抱歉地说: “老同学们,实在不好意思,我不去,用户家就断炊了。我可以负你们但不能负用户呀!” 他满怀歉意地走了,以最快速度从距离最近的点拿到工具包,向用户家赶去……一个多小时 之后,蓝蓝的火焰在用户家里燃起了。 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是小的,为了能让更多的用户得到优质服务,xx 组织成立了“xx 假日 服务小分队”,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的时间免费为市民提供燃气服务。从 2000 年 4 月份开始, xx 就带领小分队成员,主动深入社区、学校,义务为用户服务。10 多年来共开展活动 1184 次,出动人员 7927 人次,义务维修了 111804 户,发放安全宣传材料 79000 份,上门安检 更是不计其数,将方便和安全送到了用户的家门口。而“xx 假日服务小分队”也先后荣获 “第九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江淮百万志愿者和谐活动优秀志愿者服务队”、 “第七届中国百个优秀志愿服务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优秀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等光荣称号。 一直进取,传承劳模精神永葆先进 服务用户只有一腔热情远远不够,还要有坚定的政治理论知识和扎实精湛的技术做基础。开 始时,这对 xx 来说并不容易。 1990 年调入燃气集团的 xx,只有高中文化程度。但他坚信:“365 行,行行出状元!”“缺 什么就补什么,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没什么高不可攀的!”生活并不富裕的他,从牙 缝中省出了钱购买化工知识、电子技术、钳工和管道工之类的书籍。3 年后,他拿到了本科 文凭。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外,他也十分注重动手能力,注重在实践中摸索经验。近年来, xx 在提高自身技术的同时,通过“传帮带”,主动向同事传授技术和实践经验,培育出了新 的技术能手。 如今,他思考得更多,尝试着推行标准化服务,提出“六带一清一签字”维修规范服务法, 即上门服务带一张服务名片、一块工作台布、一块抹布、一双鞋套、一张统一价目表、一份 安全宣传单,维修结束清理现场卫生,请用户签置满意度意见,极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真诚、为民、坚持、进取,让 xx 在这个岗位上越走越远。他一如既往地用真情服务践行着 作为一名党员对用户的庄严承诺:“不管有多难,只要你肯说!” 【篇三】 曲 xx 现任 xx 省玛沁县雪山乡卫生院院长。自 1980 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坚守在玛沁县雪山 乡卫生院工作岗位上已经 33 年,他从牧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师,从一名年轻 医师成长为管理有方的院长。曲 xx 扎根高原雪域,融入到雪山乡广大牧民群众之中,用自 己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高原病诊治经验,挽救了无数群众的生命;他用自己的朴实真诚和无 私奉献,为 xx 牧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用心贡献,在切除整个左肺的状况下,仍然 尽职尽责服务患者、造福群众。 解除乡亲们的病痛就是我的天职 曲 xx 经常说:“人不能忘本,我是牧民的儿子,是党培养了我,是乡亲们推荐我当的乡村 医生,我不能计较个人得失,为乡亲们解除病痛是我的天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 的。曲 xx 坚持“救死扶伤”的职业操守,把“服务无双休,温馨在雪域”作为他对患者最 朴素的承诺,不论深夜黎明,还是雨雪寒风,只要病人需要,他总是第一个赶到现场,不知 疲倦地救治患者。2008 年一个冬夜,雪山乡下起了大雪,接近深夜 12 点时,曲 xx 被一阵 求救、呼喊的声音惊醒。当他得知一名产妇由于难产引发大出血、生命垂危的状况后,曲 xx 拎起桌子上已经备好的孕产急救包,随报信的人出诊。从卫生院到产妇家要走五公里山路, 曲 xx 踏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前行,冰凉刺骨的雪水钻进鞋子里,他都浑然 不觉。到产妇家后,他立即开展检查和处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接生,婴儿顺利产下,母子 xx、状况稳定。而此刻,曲 xx 的脚已麻木起来,还伴有针扎一样的刺痛,在稍微缓解之后, 他就回卫生院继续上班了。这只是曲 xx 无数次出诊中一个最普通的场景。他带领医生、护 士经常深入牧民群众定居点、放牧点,开展普及卫生知识、计生政策宣传、免费检查、上门 诊治等便民服务,为牧民群众免费发放各种药品,经常给困难的患者垫付医药费,为 患者消除病痛、解除忧愁。他勤奋好学,两次到果洛州藏医院藏医进修班学习,努力提升自 己的业务技能和医治水平,在实际工作中,把现代医学与藏族医学结合起来,摸索总结出一 些医治患者的“土方子”,深受广大牧民群众的称赞。牧民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草原上的好 ‘曼巴’”。33 年来,曲 xx 的足迹踏遍了雪山乡的每个角落,跑坏、更换了 3 辆摩托车,行 程近 40 万公里,抢救危重病人、孕产妇 1500 余人。 历经苦难痴心不改 雪山乡是纯牧业区,山大沟深,道路崎岖,平均海拔 4500 米,气候十分恶劣。曲 xx 在行医 诊治病人期间,经常遭遇到翻车、摔伤等意外事故,许多次他与死神擦肩而过,至今身上还 有十多处伤疤。2009 年春季的一天夜里,曲 xx 在去产妇才 xx 家的半途中,因摩托车大灯出 现问题,他连人带车冲出公路、翻下山坡,身体剧烈的疼痛让他从昏迷中苏醒过来。他忍着 痛,咬紧牙关,艰难地把摩托车从坡下推到公路上,发现车还能发动,于是又骑上摩托车向 才 xx 家驶去。在顺利完成接生,确保母子 xx 后,他一下就瘫坐到了地上。后经检查发现, 曲 xx 的第四根肋骨断裂,胳膊和腿部多处擦伤,在理解治疗近两个月后才完全恢复。 由于长期在高海拔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超负荷工作,他的身体出现发烧、咳血、呼吸困难等症 状,可为了救治和照顾病人,他坚持带病工作。2006 年 3 月,在妻子的一再坚持下,他才 到 xx 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被医生确诊为“肺瘤”,经过手术治疗,曲 xx 的左肺被切 除。在西宁休养一年后,他凭着留下的右肺,又义无反顾地重返工作岗位。 曲 xx 多方争取项目和资金,在 20xx 年 7 月建成了 400 平米的卫生院新门诊,添置了 50max 光机,心电图、生化设备、B 超等诊疗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创 造了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在担任院长期间,他推行了一系列加强管理的措施,全院未发生 过一齐医疗事故,医院各项业务得到进一步拓展。 【篇四】 xx 原本可以安享平静的离休生活,但她却开始了为民服务的新征程;原本应该与儿孙共享 天伦之乐,她的心里却始终放不下贫困学生;原本能够使自己的生活更舒适,她却为贫困家 庭倾注了满腔热情。十几年来她坚持不懈资助贫困学生 150 人,资助金额达 10 万余元。 离而不休 永葆先进 xx 几十年如一日,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离休以后,都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始终 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竭尽全力为党和人民作贡献。 在职期间,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忠诚敬业,不计名利,甘于奉献,对每项工作都是精益求精。 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帮助其他同志完成各项工作,而且从不计较得失。在担 任原临汾地区电业局工会副主席期间,组织多次找她谈话,让她担任工会主席的职务,她总 是说,“让有能力的年轻人上”。 离休之后,她仍然积极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坚持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心系 国家发展,情系贫困学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困难群众办好事。每当得知一些地区遇到困 难或有重要工作时,她都积极捐款帮助。先后为 1988 年吕梁地区洪灾、2003 年抗击非典、 2003 年临汾市市容改造、2008 年南方抗击冰雪灾害等捐款。2008 年 xx 汶川发生特大地震 后,她在捐款的基础上,又积极交纳了“特殊党费”。 心系未来 捐资助学 xx 始终关心关注国家发展。她说,国富民强,关键是人民素质的提高。而素质的提高又必 须从小抓起,让更多的孩子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使他们以实际行动热爱祖国、热爱党、热 爱我们的伟大民族。 1997 年,xx 得知 xx 女知青程女士离职舍家自筹资金来到大宁县搞扶贫开发,深受感动,当 即决定要尽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力量去支持和帮助她。1998 年,她让儿子专程将 1 万元 钱送到了程女士手中,解决了 19 名儿童的上学问题,从此她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捐资助学 善举。2000 年 7 月 1 日这天,xx 和老伴向临汾市尧都区区委、区政府和临汾供电分公司党 委写信,以书面形式郑重承诺:在每年 7 月 1 日党的生日这天,每人拿出 1000 元,共 2000 元捐助贫困学生,直至他俩离开人世。2002 年 6 月,与她相濡以沫度过 58 个寒暑春秋的老 伴因病去世。7 月 1 日那天,她仍按时把 2000 元钱送到临汾供电分公司机关党总支部书记 手中。2003 年年初,临汾市妇联开展“春蕾”行动,号召全市妇女为帮助失学女童开展捐 款认领活动。得知这一消息,她一次就认领了 5 名特困女童,决心帮助她们完成九年义务教 育。2004 年“七一”前夕,年近八旬的她又不顾山路颠簸,来到永和县交口乡南坡头村, 一次认领了 10 名特困户小学生。 xx 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钱要用在打紧处。2005 年以前,她资助的基本都是小学生。2005 年,国家出台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处在九年义务 教育阶段的儿童上学难问题得到很大缓解。于是,从 2007 年起,她又开始将资助的主要对 象转为成绩优异但家庭贫困的高考生。 艰苦朴素 奉献终身 xx 对别人总是“落落大方”,对自己却“斤斤计较”。她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好了,但艰 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她现在居住的还是老伴单位的宿舍,最拥挤时全家五口老小三代人 挤住在 36 平米的房里。没有时尚家具,没有高档电器,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红色的表彰佩 带和各级组织颁发的证书、奖状、奖章。在 xx 家中的餐桌上,一只粘补过 3 个地方的塑料 托盘仍在使用;而在洗面盆边,一个 1984 年 xx 搪瓷厂生产的白色搪瓷杯子已斑驳褪色,但 清亮的水珠还闪闪发光;衣服多是十几年二十几年前买的,时间最长的一件呢子大衣已经伴 随了她 50 多年。 xx 不仅自己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也经常教育子女要艰苦朴素,积极向上。老伴去世以后, 子女们多次要找个保姆照顾她,她不同意,说能省则省。其实,她还惦记着失学的孩子,惦 记着对党组织的承诺。在她的带动下,全家老小都投身到了扶贫济困的行列,积极向贫困家 庭捐助衣物及生活用品。 20xx 年,xx 从报纸上看到,全省还有 276 万名年收入在 1500 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又坐不住 了。4 月 18 日,已 86 岁的 xx 向党组织郑重申请,每年在捐助贫困家庭大学生 1 万元的基 础上,再拿出 1 万元捐助贫困家庭。xx 每年捐助的金额已经达到了她养老金的 40%以上。 xx 扶贫济困的举动不仅改变了那些受帮助孩子们的命运,也深深打动了他们的心。曾受资 助的乡宁县文科状元董亚红在给 xx 的来信中写道:“解奶奶,是您让我知道了好人很多, 善良的人就在我身边,我会将您的爱心接力棒传递下去。” 【篇五】 谁都希望到城市工作,可他却偏偏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到偏僻山乡教书;谁都希望有一个 相知相爱的终身伴侣,可他却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毅然推开了爱情之神;谁都希望有更多 的收入让日子过得舒坦些,可他却偏偏把有限的收入奉献给一个又一个贫困的学生。他,就 是 xx 省 xx 竹镇中日友好希望小学的年轻教师 xx。 梦想让他更执著 1977 年 4 月,xx 出生在 xx 县泉水乡四合村一个偏僻小山村。父母务农,只靠种田有限的收 入维持生活。他从小看到农村学校少、老师少,很多农村孩子的读书梦生生夭折了。于是, 他从小就立志当一名乡村教师。 为了这个梦想,xx 三次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留在了家乡 xx 县任教,到全乡最穷、 最缺教师的村里去当教师。三年后,因学校调整,他如愿调到了母校枣林小学担任教导主任。 当年的枣林小学是 xx 县出了名的条件差、师资缺、人心散的农村小学,全校只有 76 名学生、 6 名教师,当地流行这样一句口头禅:“家有一缸粮,不来枣小上。”他的到来,令枣林小 学的孩子们欣喜异常:徐老师能讲一口悦耳动听的普通话;徐老师会写一手潇洒漂亮的粉笔 字;徐老师上课时会随时吟诵出优美的诗句;徐老师还会教外语;下课时,徐老师还会和我 们一道做游戏、下象棋,给我们讲好听的故事! 同事们也发现这个貌不惊人、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年轻人,工作极为认真。他家离学校最远, 每天总是最早到校、最后一个离开。他不仅制订了详尽的教学计划,而且每一堂课都做认真 的备课笔记,还经常把来不及批改的作业捆在自行车后带回家。为了让学生受到正规的英语 口语训练,他自掏腰包买了录音机,放在办公室公用。学校教辅资料奇缺,教师外出培训机 会又很少,他每次都把缺少什么记在本子上,利用年底进城开会的机会一一买到,无偿送给 需要的老师。 病魔压不垮的钢铁战士 2002 年 10 月 6 号,深秋的止马岭,柿子红了,板栗飘香,25 岁的 xx 老师将在这天举行婚 礼。然而,造化弄人,婚检结果中的“肾衰竭、尿毒症”,如晴天霹雳一般,改变了 xx 的生 活。他把自己反锁在屋里,把十多年辛苦摘抄的几十本读书笔记、文学作品提纲、发表过的 文稿、获奖证书以及与朋友间往来的书信统统付之一炬。 “老师,下学期您还来给我们上课吗?”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成了他心中抹不去的痛。“就这样 放弃吗?不!我无法选择命运,但可以选择对待命运的态度!我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却可 以拓展生命的宽度——我得回去!”忍痛与未婚妻解除了婚约,向父母隐瞒了病情,xx 又一 次回到了讲台上。 为了控制病情,他每天必须服用 7 种药物,除了买书之外,每个月的工资几乎全部花在买药 上。复查的结果一次比一次糟糕,xx 的听力、视力、记忆力开始下降,头发不断脱落,每 天早晨都会呕吐。尽管如此,他备课、上课、辅导孩子、批改作业、质量检测从不落下,教 学质量始终名列前茅,班级管理更是井井有条。 一次手术前,医生让他选择血透还是腹膜透析。血透效果相对好、副作用也小,但费用高、 还要经常去医院,而腹膜透析价格便宜、可以在家做,但容易感染。他想都没想,选择了后 者。从此他在学校宿舍里,每天自己做腹膜透析两次,每次要在体内注入 2 公斤药水,代谢 出 2 公斤左右的血水,时间要 2 小时左右,其痛苦是常人无法体会的。即便如此,xx 常常 是这边拔掉透析的针管,那边就走上讲台。他还主动向校长提出申请,担任三年级的班主任, 除教三年级的语文外,另跨学科兼教五年级的英语,一周上 19 节课。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xx 挤出时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他说,只有自己充好电,才 能教好学生。他先后取得了双大专文凭,还抱病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了英语、计算 机等级证书,被全国高等教育自学委员会授予第三届全国自学成才“自强不息奖”。 无私奉献换来孩子的希望 山村老师面对的多是留守儿童,不仅要承担教学的任务,还要承担父母的责任。每当新学期 开始前,xx 对所在班上的同学都要一一家访,了解学生情况,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王家的俩兄弟,家庭贫困,只能依靠年迈的爷爷种地过活,xx 家访得知后立即向校长汇报, 为他们减免了学费,并主动从自己的买药钱中挤出一部分给他们;一位学生先天缺少耳廓, 听力受损,为了让他掌握汉语拼音,xx 从零开始,手把手地教,一遍一遍地帮他正音,终 于让他走出了自闭,和小伙伴们顺畅地交流玩耍。 2008 年大雪封山,xx 不顾病情,一次又一次护送路远的孩子回家;xx 汶川特大地震后第二 天,他主动捐出了当月工资……多年来他一直默默地从微薄的薪金中抽出钱来,资助那些需 要帮助的孩子,即使病情危重也从未间断。 xx 的老同学、竹镇民族中学的一位教师说,xx 对学生的关心并不会随着学生毕业而终止, 病中醒来的他还打电话给这位老同学,一再叮嘱要多关心几个当年他带过的学生。手术不久 后尚在康复中,他又偷偷乘车来到竹镇民族中学,给几个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打气鼓劲…… 从 2002 年查出绝症到现在,从枣林小学到后来合并成立的竹镇希望小学,xx 从没把自己的 病情告诉学生,当有人无意间向他任教三年的 16 个孩子透露了徐老师生病的消息后,孩子 们呜呜地哭开了:“请你劝劝徐老师赶快去看病,我们不能没有徐老师。” 2006 年以来,xx 身患重病、坚守三尺讲台的事迹开始在群众中传扬。这个普通的山村教师, 凭着对教师岗位的热爱和逆境中的坚守,感动了社会。很多素不相识的人自发来到学校,把 鸡蛋、板栗、捐款送到 xx 家中。而他却说:“请转告好心人不要给我捐钱了,给孩子们捐 一点书吧,山里的孩子太缺书了!”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20xx 年 3 月,xx 成功进行了换肾手术。xx 感动地说:“我想早一点 回到课堂上,我想和孩子们在一起!” 有人要问,xx 放着繁华的城市不进,到农村图的是什么?在他写的《笛》这篇散文中可以 找到答案:“山道弯弯,从山里一直通向山外,连接着山里山外两个世界。我啊,愿做那吹 笛的人,将牧童引向山外。”凭着这份信念,在他的生命随时可能停止的时候,仍然尽职尽 责做一个好教师,把一个一个山里的孩子托出大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