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怎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小学科学论文之怎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编者按:科学课程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科学课程改革的成败。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这又是一个新课题。怎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本栏目记者近日采访了生物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人教版新课标生物教材主编之一、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主任赵占良研究员。采访记录如下。 问: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吗? 答:是的。没有问题哪来的探究。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这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能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如果具有了这种能力,也说明他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就学习过程来说,产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对于达成学习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 问: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回事吗? 答:笼统地说是一回事。仔细分析又不完全一样。发现问题是指头脑中产生疑问,但这种疑问未必非常明确。提出问题则是指将头脑中产生的疑问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中间往往要经历逻辑思维和组织语言的过程。 问:我还是不太理解。什么叫“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您能举个例子吗? 答:比如你明天要出行,关心明天会不会下雨。你可能会问:“明天天气怎样?”别人不知道具体指什么,可能会回答:“天气预报说明天有五级风”,或“明天是37度”。你还得问:“下不下雨呢?”人家才知道你想问的到底是什么。再举一个生物的例子。有的同学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感到好奇,就问:“植物细胞为什么有细胞壁呢?”问得就不够具体,可以答“这是由基因决定的”,或“因为植物细胞中有特定的酶来合成纤维素等成分,形成细胞壁”,或“细胞壁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等。如果问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是怎么形成的,或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有什么作用,问题就明确了,可见从产生疑问到提出问题,有时还需要进行深入思考的。 问:目前教学中在这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呢? 答:首先是教师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少老师仍满足于教学的释疑解惑这一传统功能,总觉得让同学把知识搞明白了,把实验也做了,就完成任务了,现实一点说就可以考不错的成绩了,其实这是很不够的。当然这里面是存在着评价机制的问题,评价也需要改革,并且正在改革。不过,学生的素质并不都能通过纸笔测验来评价。我们还是应该着眼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问:理想和现实总是有矛盾的,对现实问题既不能一味迁就,也不能视而不见。课改毕竟不是空中楼阁。能不能将二者统一起来呢?哪怕在一定程度上。比如,考试中能不能出一些考查提出问题能力的题目呢? 答:我想是可以尝试的。比如,就某一情景摆出若干个有关问题,让学生评价哪个问题的表述更具体,哪个问题更有探究价值;或者只呈现问题情景,让学生提问题,教师来评价问题的质量。 问:评价学生的问题,老师有一定难度,会不会出现评分不够客观准确的情况呢? 答:这是恐怕在所难免。现在的作文考试不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吗?可是已经实行千百年了。没有弊端的考试恐怕是不存在的,关键看利弊的权衡了。 问:您刚才谈了教师的重视程度问题。有的老师对此很重视,但在教学实践中仍有许多困惑。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答:这个问题够大的。我想首先是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听了一些新课程实验区的课,感觉课堂教学中老师问学生说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还不乏满堂齐答的壮观场面。老师问学生说是无可厚非的,但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多让学生问。人教版教材中呈现了许多学生提出问题的情景,其目的不是让学生在本节课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是在教学生提问题。比如,教师在放了一段草履虫的录像片后,就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草履虫的形态看上去像什么?”连叫几位学生都未答出“倒转的草鞋”这一标准答案,教师就有些着急了。接着老师又问“草履虫是怎样运动的?”“怎样区分草履虫的前端和后端?”等等。其实老师可以适当少问些,让学生说说他们看了录像片后想知道什么问题,甚至可以让学生发挥想像力,把自己想像成一个草履虫,在水中如何维持生命,如怎样呼吸,怎样摄食,吃什么,会被谁吃,怎样逃避敌害,等等。这样学生参与的程度提高了,探究的欲望也就强了,学习的效果也就好了。 问:老师没有让学生放开提问题,有没有怕自己应付不了的原因? 答:这种原因也不能排除。我认为老师可以打消顾虑。要让学生知道,老师不是万能的,大学教授和科学家也不是什么都知道。老师就像是他们学习之路上的一根拐杖,一些路标,而不是他们的腿和脚,可以给他们支持和帮助,但不能代替他们走路。教师的任务是让他们最终扔掉拐杖,在没有路标的人生之路上披荆斩棘,阔步前行。如果什么问题都可以从老师那里很方便地找到现成答案,他们的腿脚很可能会残疾。从技术层面说,有些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或其他探究活动来解决,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寻求答案。 问:有时有这样的情况,老师让学生提问题,可学生提不出来,或者提出的问题不伦不类,不是科学问题。老师应该怎么办呢? 答:老师要营造提问题的氛围,创设提问题的情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分析和评估。宽松和民主的氛围非常重要。老师要放下架子,不去扮演学术权威,倒是可以扮演天真好奇的孩童。学生头脑中往往有一些自以为是的错误概念或者说前概念,老师要事先了解这些不正确但对于学习过程有重要意义的概念,针对这些概念创设问题情景,引发认知冲突,这样问题自然就产生了。如果是生硬地说:“好吧,现在你们提问题吧”,学生是很难张口的。 问:怎么创设问题情景呢?您能举个例子吗? 答:总的来说,问题是来自于实践活动的。创设问题情景的途径有多种,总之是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老师创设问题情景的办法就是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比如关于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不少学生有生活经验,教师可以让他们回忆,然后鼓励他们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如果学生课前没有相关经验,比如都没有看到过草履虫,老师应先让学生获得相关经验,比如让学生观察草履虫,当然,观察可以是看实物,也可以看录像、模型或挂图,甚至图片。看过之后,再联系学生熟知的一种生物来类比,比如同人类比,想一想他所熟悉的这种生物是怎样维持生命活动的。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提出关于草履虫的问题了,如吃什么,怎么吃,等等。有时,问题情景就存在于学生的活动过程中,不需要老师刻意创设。教材中一些探究活动中的背景资料,也是用于启发学生提问题的。 问:怎么来评价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呢? 答:我认为对初中学生来说,从三个方面去评价就可以了。一是看是不是一个科学问题;二是看问题的表述是否明确、具体;三是看问题的探究价值高不高。 面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比如,面对一棵枝叶繁茂的松树,科学家可能会问它的分类地位、树龄、虫害等问题,诗人可能感叹它历经多少风霜,商人可能关心它值多少钱。前者是科学问题,后二者则不是。科学课以探讨科学问题为主,其他问题也不能一概排斥。问题是否明确具体,前面以经谈过。关于对问题的探究价值的评价,则主要看提问题时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关于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大花生的果实中有个小的吗?”这一问题就比较简单;“把大花生的种子种到贫瘠的土壤里,结出的果实会怎样呢?把小花生的种子种到肥沃的土壤里,结出的果实又会怎样呢?”这一问题就有一定的深度了,它调动了学生关于性状与遗传、变异和环境关系的知识,探究的价值更高。此外,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往往还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从学生想像空间的广阔程度来评价问题的价值也是重要的。 问:有老师反映课时较紧,而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会占用很多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对此您有什么建议吗? 答:课时紧有多方面原因。七年级如果按照每周3课时上课,没有超过教育部规定的课时比例,课时紧张情况就会缓解。这里面有一个对教学任务怎么理解的问题。如果把教学任务主要集中在知识教学,花一些时间让学生提问题,自然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其实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本身就是重要的教学任务。为保证这一任务的完成,在有限的时间内,有些比较简单的知识性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当然,也不是每一堂课都必须安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首先要保证教材上有关提出问题的技能训练、习题等内容的完成,再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课时情况适当安排一些就可以了。同知识教学一样,提出问题也要重视内在的质,而不是表面的数量。 问: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最后还有什么要跟大家说的吗? 答:谢谢!您今天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我所说的只是个人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不一定对,欢迎广大网友批评指正。总之,今天所讨论的问题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很有挑战性的,还需要广大教师共同探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