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0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中小学音乐视唱教学探析
音乐论文之中小学音乐视唱教学探析 一、中小学视唱教学的现状 视唱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看谱即能唱,也就是排除听唱法和教唱法的那种对音调的直接模拟,独立地把乐谱转化成有声的歌唱的能力。“视唱能力是学习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技能。无论是学习声乐、器乐,还是单纯的欣赏音乐,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视唱基础,否则就不能更深入地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视唱教学贯穿中小学音乐教育始终,包括近年来新开设的高中音乐欣赏课也离不开视唱,对欣赏曲目的主题、主旋律的视唱无疑会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善欣赏的过程。” 正因为视唱如此之重要,近年来,教师们对它予以了极大的关注,也都在想方设法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应该说这些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些尝试和努力的成效并不显著,步伐还很缓慢,视唱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据调查了解,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音乐教学以教唱一支歌为主,乐理知识、视唱练习、音乐欣赏等基本知识被丢弃,中学毕业95%的学生不识简谱,更不用说五线谱。多年来,音乐课被其它课占用现象极其普遍,现在虽逐渐得到转变,但在音乐课中做其它作业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据我对教育实习的高一年级10个班大约300人进行的测试了解,能独立视唱简单乐曲的仅有十几个,大多数同学依赖老师教唱,现状很令人担忧。不过学生中的一些想法和现象倒引起了我的思考:比如学生中存在着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特别不喜欢学乐理视唱的情况;还存在课堂上教的,教材上要求会的曲目不会唱、唱不准,而他们爱唱的歌曲,特别是一些通俗歌曲大都学的快、唱的很准的现象。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视唱到底该怎么教,怎样才能教好,确实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中小学视唱教学的目的 现今视唱课存在的问题不完全是出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而是对视唱课的认识上,方法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对其本质、其目的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则方法的实施就是盲目的。 “视唱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单纯让学生学会视唱的技能,而是要通过学习技能的过程和学会的技能去感知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去审美。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以健康其身心,完善其人格,提高其素质。这个目的和美育乃至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提出的:‘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明确了视唱教学的目的,我们就要注意克服教学中的只教音符不教音乐,注重技能而忽视情感的单纯技术技能教学的倾向。应引导学生在音乐美的感染下,逐步培养学习的兴趣,学会用心去聆听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进而摆脱视唱教学那种“‘上课认符号,下课全忘掉’、‘延时线、减时线,光能看见听不见,一年一年又一年,不会唱歌只会念’的状态;带着学生从‘考完数理化,又要去背多来咪’的应试教育阴影中走出来,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 三、视唱教学的四个重要环节 那怎样才能使视唱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前提是要教学得法,即有赖于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具体来说,应抓住以下四个环节: 1、识谱 要做到视谱即唱,首先必须识谱。识谱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学习音乐,它是学习音乐的必备工具。识谱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全面掌握乐理,能识别各种音乐符号、标记,并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只有这样,看到一份乐谱,才能根据记谱法准确辨认出乐谱中的调与拍子、音高与时值、节奏与强弱等,也才能把无声的谱转化为有声的唱。当然了,识谱也是要讲方法技巧的,首先应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育的特征入手,“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是‘先理性后感性’,即‘先教识谱后听音乐或唱奏音乐’,不是‘先发展视觉后发展听觉’,而是‘听觉先于视觉’”。如教歌之前先将要学的歌曲录音放给学生听,进行歌曲的“整体输入”,经过几遍这样的听,虽然歌曲还没学,学生们却能轻声跟唱了,达到了“似曾相识”而还不十分“熟悉掌握”的状态。心理学家称之为“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最佳状态”。乐谱只是音乐信息输入的载体,还不是音乐本身,机械地练习识谱、唱歌所学到的是死板的歌曲,很难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美,也不会激发人们内在的情感,应让学生通过听、唱、奏、拍、跳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在感受、理解音乐的过程中自然地去熟悉乐谱。。在这样的状态下识谱既轻松又有效率。 2、音准 音准是一种基本的音乐素质,我们要想把一首歌曲唱好,把音高唱准是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内容。没有这个东西作为保障,其他的什么都会逊色。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是艺术就会有天赋和悟性。由于大家对音乐的敏感程度和感受能力不一样,所以会形成大家对音高感觉和节奏韵律认知把握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辨别音高能力和节奏能力的不足会导致演唱时候无法分辨和感受出音高节奏。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试着一边开着原唱一边让学生看着谱来边听边模唱。这样即可以练到音准,也可以练到节拍,而且声音的位置跟着原唱也可以找到唱曲的感觉、声音的位置。鼓励学生多听多唱歌谱,逐渐积累就会形成一种音乐记忆,以后再看到谱子时,看谱速度就会提高,歌曲旋律也就学的越快,而且不容易走调。 3、节奏 节奏是长短相同或不同的若干音符按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总概念。人们常常把节奏比作是音乐的脉搏,也就是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德国音乐家奥尔夫曾提出“节奏第一” 的口号。节奏在音乐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常用的单纯音符、附点音符、切分音符及休止音符的时值有准确的认识,并通过练拍或练唱,让学生体会各种时值及长短的搭配,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增强节奏感。我们还要让学生养成数拍子,打拍子的习惯,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借助一下节拍器来帮助没有数拍子习惯的学生。当然了,节拍器的使用只是借助一下外力,从根本上来说,我们自己有拍子准确的概念和感觉才是关键。有的学生在练习时并不去感觉节拍的分组,节奏的特性等等,而是机械地数着拍子,我们要把这种被动变为主动,从内心去感受节奏。通过不断的练习,长期的积累,从而更好地表达音乐。 4、强弱 强弱的训练应先从拍号入手,先让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拍号(四二拍是强、弱,四三拍是强弱、弱,四四拍是强、弱、次强、弱,八六拍依次是强、弱、弱、次强、弱、弱等)不同的重音关系及其特点和强弱规律,再分析曲谱中有没有改变节拍原来强弱规律的切分节奏、三连音节奏等,从而通过对特殊部分和典型部分的单独反复练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整首乐曲的强弱感。 四、改进视唱教学 当我们掌握了视唱教学的四个重要环节后,就要以此为基础找出视唱课的弊端,探求改进的方法。 1、教师备课是关键 首先,教师要研究教材内容。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课文后的视唱曲一般都与课本的歌曲内容相一致。学生练好视唱,也就掌握了歌曲旋律的重点或难点;学习歌曲,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巩固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以保证学生在视唱教学中认真练习,在歌曲教学中得到巩固。其次,要研究学生的视唱认知规律。中小学生学习视唱大致需要历三个过程:一是接受信息,即耳朵和眼睛把音乐信息输入大脑;二是对信息的整理、加工,即大脑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形成一定的经验;三是信息的输出,即大脑对形成的经验进行转换,用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学习视唱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为此,我们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识谱能力的提高。再次,要研究课堂教学流程。我们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学生要“学什么”、“学到什么水平” ,学生的学习时间如何保证,以促使及时、全面、正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如何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切实有效的点拨和纠正。 2、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的音乐课大都是这样一种模式,即:学视唱讲乐理在前,学唱、演唱歌曲在后。“新课伊始就挂出视唱曲,然后就给学生介绍‘这是四分音符’,‘这是八分音符’、这是‘多’,那是‘拉’,就让学生开始划拍视唱了,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识别各种音乐符号,连范唱、伴奏都省了,这样就导致学生对音乐符号所表达的乐意一无所知,这种唱实为念,当然是不可能唱好歌的了。”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看到的视唱曲往往是完全陌生的符号,符号教学成了视唱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样完全遏制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厌倦心理,害怕上音乐课。 所以,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音乐课的模式。一是我们可以先用听录音、模唱等方式让学生对乐曲旋律有个大概了解,然后介绍乐曲创作背景、作者及乐曲内容、特点、所反映的思想内涵,有了这样一种认识再让学生视唱,这样的视唱唱出来的就不再是干巴巴的音符了,而是带有情感、富有表情的音乐了。二是要改变以往那种用琴带、跟琴唱的传统教学。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不动脑筋,依赖钢琴或教师的习惯,使音高节奏概念都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这种鹦鹉学舌的学唱方法和学敲节奏的方法都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为了避免这种无思维的盲听和盲唱,改革过分强调记忆和模仿的传统教学,在视唱教学中我运用了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大伊教学中的柯尔文手势唱名教学法,收到较好的效果。练习时,首先不用钢琴,只要求学生集中思想注视教师用直观形象表达的手势变化,迅速反映音高的变化,然后准确的把音唱出来。当然,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做的又快又准,但这种训练方法能使学生思维高度集中,大脑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同时,学生也能自觉地做到用心用脑去唱,使音高概念真正印在脑子里。 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认真学习视唱曲,然后当一次“填词家”,并和他们一起唱一唱自编的歌曲,争取再次的成功。这样可以激起他们演唱的欲望,较成功地歌唱,以逐渐提高他们的视唱积极性。 3、强调音乐聆听 视唱教学是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单凭改变一下教学模式是远远不够的,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依赖于听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聆听,通过“听”来更好地指导教学,以提高视唱课的质量。 视唱教学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每学一首新歌之前都多放几次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用心体会,每听一遍都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第一遍 要求听出音乐情绪、速度;第二遍可以拍手、跺脚或身体的其他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拍、力度;第三遍就可以轻声跟唱,然后抓住歌曲的内容、思想内涵进行简短讨论,以加深乐曲在头脑中的印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歌曲的意境。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对音乐的旋律轮廓、节奏运动和乐句结构变的敏感。 其次,随着学生听和唱,指导他们意识到有关旋律、节奏、结构等基本概念,使他们在边听边唱的过程中发现音乐特征。再次,可以指导学生制做简易的敲打性乐器来表现音乐,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的需要自行制作、演奏一种节奏乐器,形成多层次的效果。而且要求边敲边走,边敲边舞,既训练了学生的记忆力,又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同时还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然后,引导学生试着将所学的歌曲编上动作,边听音乐边发挥想象力,用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的美,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内在听觉。“内心音乐听觉是一种可贵的能力,它的自如应用是音乐听觉高度发达的标志,是长期的、有意无意的外部音响刺激下所形成的内在音乐听觉的积累。发展内在听觉的方法很多,如视唱中的背唱和听写中的背记,背唱是将已经熟悉的乐曲通过回忆的用声音予以再现;还有听写中的背记,就是将已经熟记的乐曲通过回忆后以书写的形式予以再现,但要求更加深刻、准确和牢固。”通过这方面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视唱练习更清晰化。 4、诱发学生的审美感受 教师备课、改进教学模式、强化音乐聆听,确实能增强学生的视唱基本技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视唱水平。但如果只是纯粹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那就违背了音乐视唱课的根本目的。新课标提出:“ 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其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所以说,我们应把新课标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音乐视唱教学始终,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那怎样才能在视唱教学中贯穿审美理念呢? 首先,可以利用歌曲的立意和情境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之后在解决难点的情况下鼓励学生独立地视唱歌曲旋律。可通过配有背景绘声绘色的朗读歌词或轻声学唱,以此来诱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使学生在轻松、优美的氛围中学习歌曲。 然后,引导学生处理歌曲。歌曲的处理不能只停留在强弱、速度的对比之上,而要从情感入手,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在其情绪的勃发和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身心。比如:《妈妈的爱》一课,教材展示了一幅母亲呵护宝宝入睡的情景,使人自然联想到,每一个来到世上的生命都源于爱,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离不开爱,妈妈的爱是最真诚、无私的情感,学生们都有亲身的体验。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想要表达内心感受的欲望,就使得他们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用心去演唱歌曲。 另外,我们不能忽视的是音乐只有在结构相对完整时才能体现美,单纯的一个音符是没有审美意义的。一位音乐家曾说过,视唱要在学生能唱一个完整的乐句时才能进行。说的就是要保持音乐结构的完整性这个道理。有的教师遇到复杂的作品,往往就肢解作品,把复杂的小节肢解成一个个单音,放慢数倍让学生视唱,结果学生打不到强弱,把握不住旋律线,唱来唱去只唱出了音符,而没有了音乐。这样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音乐审美需求,效果当然不容乐观。所以说,视唱教学一定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综上所述,视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我们要以新课标为依据,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不断提高视唱教学水平,引导学生用学会的技能去感知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以提高其综合素质,从而达到以美育人的目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