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0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心得)之对高校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
班主任论文之对高校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 摘要:高校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首先应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特征有准确的把握,即有创新素质的大学生应具有对创新需求的敏锐预测与准确把握、善于观察、等特征。更要从创新教育思想、构建富有创新性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等几方面进行富有实效的实践努力。 关键词:高校 科技创新 能力“十一五”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期。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点,如何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高层次人才,是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那么究竟大学生创新素质有怎样的特征?高校又该如何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呢?一、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特征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不仅要有高知识水平,更要有科技创新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对创新需求的敏锐预测与准确把握 班主任论文之对高校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 摘要:高校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首先应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特征有准确的把握,即有创新素质的大学生应具有对创新需求的敏锐预测与准确把握、善于观察、等特征。更要从创新教育思想、构建富有创新性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等几方面进行富有实效的实践努力。 关键词:高校 科技创新 能力“十一五”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期。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点,如何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高层次人才,是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那么究竟大学生创新素质有怎样的特征?高校又该如何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呢?一、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特征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不仅要有高知识水平,更要有科技创新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对创新需求的敏锐预测与准确把握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人们对现实的及潜在的社会创新需求判断、把握的准确程度,预测的敏锐程度,都直接决定着创新活动的自觉程度、创新行为的有效程度。否则,创新活动就会因缺少科学的目标定位而出现盲目性,从而使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由社会创新需求与人类创新活动的基本关系决定,创新型人才素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必须具有对社会创新需求的准确判断、把握及敏锐预测的能力。这就要求创新型人才必须主动关心经济社会的发展,积极投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去。一方面是主动地把自身的理论研究、科学研究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相结合,从而有效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创新需求;另一方面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创新需求,自觉地开发自身的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使创新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二)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并勇于挑战对于创新型人才素质的要求之一,就是必须学会观察,具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新发现的获得,新认识以及新见解的形成,不仅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需要善于挑战的勇气。挑战意味着对传统见解的突破,对已有认识的超越;挑战也意味着不断追求思想的解放。不固守己有的结论,不盲从别人的结论,不迷信权威。(三)有充分的知识准备与有效的知识综合 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获取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综合化,并具有知识创新的能力。(四)有张扬的个性创新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就是一种“标新立异”的过程,是一种求异性思维。没有求异,就不可能有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就不可能有独到的发现,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标新,而标新正是求异的结果。因此,无论是标新,还是立异,都体现为鲜明的个性。这种个性特征是创新的内在要素。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同时这种个性化的程度也决定着创新的有效程度。不承认个性甚至扼杀个性,也就是否定了求异性思维,创新也就失去了内在的基础。就创新人才的素质而言,必须十分重视个性的形成,尤其是必须创造各种环境和条件,使个性得到张扬。二、高校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正 在研究、探索的课题,它涉及到教育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涉及到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社会环境及经费投入等多种因素。从高校角度着眼,应重点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一)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最本质的职能是培养人,既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性思想品德、知识和能力、治学态度和方法,进而为其发展创造条件,打好基础。做人、做事、做学问要突出时代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就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最本质的要求。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人本价值、知识的传递与创新、教学中的主导与主体、共性与个性等关系,克服以往只强调教育是社会发展需要而忽视教育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制止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而忽视教育的人本价值,只重视知识的继承和传递而忽视知识的发展和创新,以及不重视个性发展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等。抓住教育思想创新的几个主要问题,就可以带动许多具体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next](二)构建富有创新性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首先,通过改革,从体制上确立起教学和科研在学校全部工作中的中心地位。首先要精简行政机构、理顺各部门职能,干部选拔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改革增强干部、后勤人员为教学科研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其次,通过改革,构建适应创新教育要求的现代化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管理手段。创新教育环境的形成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前提,创新教育要求建立符合实现创新教育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它包含了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管理手段,这种模式和手段无不体现了教育的创造性和开拓性,它为创新教育的实现创造了前提。(三)构建适应创新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教育而实现的。构建创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就是要克服目前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专业口径过窄、课程体系固定死板、只着眼于把己给定的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的做法。一方面要根据大学各自特点,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构建完全学分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现创新,加强基础,压缩课时、扩大选修课比重,避免重复,而必修课时每周不应超过20学时。要鼓励教师创新性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的选课机制形成富有创新个性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教学方法要体现创新性。一是要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讲课,并以启发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为目的。二是学生的作业、考查、考核应以锻炼和检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考查。三是注重多媒体教学的实施,激励教师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方法进行教学,如对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其工作量加倍计算等。(四)建立和培养一批富有创新性的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学管理干部是教育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创新教育体系中,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应占主导地位,富有创新性的管理干部则是使教师发挥其创造性的重要保障。因此,实施创新教育体系,一是要构建一支富有创新性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有时间去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学历、访学进修,以更新知识结构,研究教学方法,提高创新性教学水平。只有创新水平较高的教师才能教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其次,通过选课制度、教学评估和督导制度、人事制度改革等手段,在教师队伍中形成竞争上岗、动态流动机制,促进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提高创新性教学的积极性和紧迫感。二是要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管理干部队伍。教育教学的评价机构对实施创新教育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教学管理者不能对创新性教学做出科学的评价,就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过程考核,无不包含管理者的心血。因此,教学管理干部必须具备较高强的创新精神,并积极地用于教学管理实践,大力支持教师在创新教育中采取的各项措施,并对教师在创新教育中所做出的预想不到的事情采取宽容的态度。参考文献:1、武贵龙:《高校科技工作回望与发展思路》,《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 01期2、李定君 陈吉林:《关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思考》,《中国冶金教育》 2000,(0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