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计划总结之语文教学,授学生以渔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之语文教学,授学生以渔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之语文教学,授学生以渔 ‎ ‎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自从登上三尺讲台起,我就习惯于用这句名言自励与勉励我的学生。从教十六年来,我时刻向“好士兵”的目标努力与探索,我越来越深刻的感悟到: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她的课堂绝不是“授学生以鱼”,而是“授学生以渔”。   一、“授学生以鱼”,没有前途。   有些语文课堂之所以停留在“授学生以鱼”的层面,是因为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不深入,缺乏个性化的感悟。   记得刚刚做一名语文教师,在备课中“教参”是我形影不离的法宝。我从教参中收集对文本的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解读信息,分门别类进行标注,这就是我的第一次备课。然后在上课前我会再次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课堂上以“提问-----点拨”的方式传输给学生。有时为了不使问题的答案偏离主旨,我会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我标注的甚至没有进行过“加工制造”的“信息”轨道。学生虽然得到了标准答案,但极少能谈出答案的“之所以然”,至于运用,那就更是只知皮毛或者混沌模糊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基本没有形成。所以即使他们学得再多,也只是接收知识的容器而已——书包装得鼓鼓、分数考得高高、却“高分低能”。于是,有人就算了一笔账:一个小学生6年大概要上1000余节语文课,强烈的谴责也随之而来:许多小学生字写不正确、文读不通顺、话说不流畅,这1000余节语文课干什么了?面对现状与谴责,我们许多老师深感无奈与委屈:我们该教的都教了,尽心了,也尽力了。我觉得这一切都与“授学生以鱼”有密切的关系。教师把教参看成了“神”,唯“教参”是尊,不敢偏离半步,缺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就知识教知识,把文本教的过于死板,学生的思维限制过窄,没有了“举一反三”的意识与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只会吃教师“喂”的一条条鱼,而不会捕鱼的方法,学生的手、脑、口会越来越僵化,又怎么能达到能说会写的要求呢?由此可见,“授之以鱼”是没有前途的。   二、“授学生以渔”,走出新路。   事半功倍是我们做事追求的目标。语文教学虽非一日之功,但也要追求效果的事半功倍。如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认为“授学生以渔”是一条捷径。   首先,从备课做起。每一篇新授文章,我都会自己先把文本读上一两遍,回味自己的阅读收获,琢磨文章的教学点,思考如何定位教学目标;同时斟酌结合所教学生现状,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何确定;深思通过文本要教给学生哪些方法,从而对文本的 解读有了个性化见解。个性化解读文本后,我才会去阅读教参、查阅资料,丰富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长流水。”我觉得只有教师自己个性化的感悟与相关资源进行融合,才能保证长流水的久与鲜。   其次,在语文教学的不同环节,教给学生不同的方法,引导许学生学会用方法自学、自读、自悟。   预习环节的方法:第一要务是把文章读通、读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主旨;查阅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进行质疑,尝试联系上下文初步解决心中的疑问。   新授环节的方法:把空间与时间留给学生。针对学生的质疑,大家互相讨论,依据文本与生活经验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不仅“情入”,更要“心入”。引导学生表达感受的方法----可以把理解与情感送回文本,通过朗读来表现;也可以倾注于笔端,以写批注、写小诗、写一段话的形式表现。   练习环节的方法:强调不同题型不同的策略。例如找近义词、反义词,可以联系文中例句,也可以自己用词语造一个句子,运用换一换的方法,结合语境就会把令学生感觉吃力的问题化难为易。再如阅读题,引导学生读透文本,渗透问题答案都在文本中的意识,打消学生对阅读题的惧怕心理。   曾经读过《要为成功找方法》的企管书籍,我们教学不也这样吗?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授学生以渔”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