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9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什么
2020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什么 1、 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 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 即要按照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 完成知识、 技能等基础性目标, 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 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体现学生主体, 鼓励学生探究, 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 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 正确的做法, 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 方法的建立者, 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 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 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 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 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 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 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 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 体现以学生的“学” 来评价教师“教” 的“以学定教” 的评价思想, 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 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 注意状态、 参与状态、 交往状态、 思维状态、 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 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 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 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 学习过程是否愉悦, 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 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 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 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 的一举一动; 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 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 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 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 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 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 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 和谐、 活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 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 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 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 合作, 共同解决问题。 ⑤思维状态: 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 有条理, 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是否敢于质疑,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 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⑥生成状态: 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 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 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 是否有满足、 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 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 新观点的主要内容 1. 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教师、 学生、 教材、 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 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 生活即课程、 自然即课程。 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 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 成为课程“生态系统” 的有机构成时, 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 整合的课程观, 实践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儿童是课程的主体; “生活世界” 是课程内容的范围; 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 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 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 体验、 反思、 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 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2. 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认为, 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 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 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 学生即目的。 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 自主性的存在, 又是关系中的存在。学生首先是人, 需要走向生活的人; 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 ; 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 ; 学生是“时代中的人” ; 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 3. 新的发展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 “发展” 的涵义: 全体学生的发展, 全面和谐的发展, 终身持续的发展, 个性特长的发展, 活泼主动的发展。 “学生为本” 的涵义: 价值观: 一切为了学生; 伦理观: 高度尊重学生; 行为观: 全面依靠学生。 4. 新的知识观 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 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 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 创造性思维, 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 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 而是人主观创造的暂定性的解释、 假设。 知识有多种: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原理性知识; 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 书本知识与经验知识; 规范知识与本土知识。 5. 新的学习观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 而是自主的参与者。 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 而是主动解释信息, 建构知识的意义。 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 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 自主理解就是创造。 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 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中的“对应物” 。 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 而且在于信, 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 6. 新的教学观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 与“合作” 的活动。 其中“对话” 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 A、 整合教学; B、 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C、 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结论和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 ; D、 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7. 新的教师观 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 A 学习者, B 研究者, C 组织者(学习) D 引导者(学习) , E催化者(学生) , F 促进者(学生) , G 实践者(反思性) , H 开发者(课程)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 A 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B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C 由重教师的“教” 向重学生的“学” 的转变; D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E 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F 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G 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8. 新的课堂观 课堂是对话、 沟通、 交往、 合作、 探究、 展示的平台。 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 新激情的鼓动器, 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 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 9. 新的“课标” 观 从“教学大纲” 到“课程标准” 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 更深层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 “课程标准” 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 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课程标准” 是关照绝大多数学生, 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 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阶段的共同的、 统一的基本要求, 而不是最高要求。 “课程标准” 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 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 可评估的, 而不是模糊不清、 可望不可及的。“课程标准” 的规定是有弹性的, 其范围应涉及认知、 情感、 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也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 而是教学方案积极设计者。 10. 新的教材观 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载体, 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工具。 标准是课程的“灵魂” , 教材是课程的“肉体” 。 标准是“罗马” , 教材是“道路” (条条道路通罗马) 。 树立“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的观念。 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 意识, 反对“教总比不教好, 教多总比教少好, 教得越多越好” 的经验主义做法。 11. 新的评价观 评价是一个过程, 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评价是一个共建的过程, 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 评价是民主、 平等和科学的过程。 12. 新的作业观 在作业功能上, 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 在作业内容上, 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 在作业形式上, 应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 在作业容量上, 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 在作业评判上,应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 13. 新的目标观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4. 新的方法观 新课程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法。 倡导有利于形成这三种学习方法的教学方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