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的探索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的探索

历史论文之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的探索 ‎ ‎   摘  要] 优化历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要准备好三个前提条件,再从设问方式、板书方式、讨论方式与练习方式等四个途径进行优化。‎ ‎  关键词] 优化教学 提高效率 三个条件 四大途径 ‎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深入与新理念的学习落实,课程评价有了新的发展,中考命题也有了许多突破,特别是社会实行了开卷考试,试题在挖掘题型功能、加强能力考查、提高试题水平和质量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特别是历史知识明显加大了能力考查,使能力的考查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考生对于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得分普遍不理想,反映了传统的历史教学的不足,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不足,历史课堂教学仅仅是依赖教材,教学停留在教室与教材中,教学效率低下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加快历史教学改革进程,优化历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优化历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经过实践和探索认为,首先应该要具备三个前提条件,然后在设问方式、板书方式、讨论方式和练习方式等四大方面进行优化。‎ ‎  现将我的经验和体会概括如下,敬请批评指正。‎ ‎  一、前提条件 ‎  (一)优化教学设计。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考试说明》、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在中考中的难度值和命题趋势进行综合分析,认真备课。一备学生,了解学生知识底细;二备目标,明确教学目标;三备教材,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四备教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教纲为依据,“说明”为指导,教材为中心,充分把握教师的“教”与学生“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多方面有机统一。精心设计教学结构,研究和采取与之相符的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组织形式,以利于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使历史知识简明化、系统化和整体化。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归纳、比较、概括、分析、评价等非智力能力也将会在教师的熏陶下逐步形成,从而为优化历史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准备第一个前提条件。‎ ‎  (二)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路人,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进度等,因此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而现实是在广大农村初中,历史课大多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职”。因此积极推进历史教师的学历进修和培训工作,尽快提高教师素质,为优化教学提高效率准备第二个前提条件。‎ ‎  (三)指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预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目的性预习,就是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教材。所谓“粗读”就是浏览教材,抓住章节子目,知其大意;所谓“细读”,就是对教材要逐字逐句地读,掌握时间、人物、地点等历史基础知识;所谓“精读”就是对背景、影响等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成要点。通过阅读思考,最后达到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学生以其自身水平分析教材的结构和层次,认识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目的性预习的进行,为优化历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准备第三个前提条件。‎ ‎  二、优化途径 ‎  (一)高悬念的设问方式 ‎  教师应该善于提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且能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事物本质的各种问题。高悬念的设问,即教师的提问具有强烈的悬念感,极大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兴趣。思维层次高、力度大,不是简单地局限在“是什么”和“怎么样”的思维水平上,而是进入更广阔的领域。不仅达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中,较好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史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兴趣性、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等思维特点。高悬念的设问方式,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适用于导入新课、课中设问和小结式设问,当然,问题要求设计科学,设问巧妙,逻辑严密,分析透彻,解决彻底。如在讲授中国革命史“西安事变”的内容时,教师在导入新课中,开门见山地组织高悬念的设问:“蒋介石是一个屠杀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刽子手,双手沾满了人民鲜血。张学良、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发动‘西安事变’,以‘兵谏’方式捉住了蒋介石,如何处置他呢?是杀?是关?还是放?这三种处置方式利弊如何?中国共产党赞同哪种方式?为什么?”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积极主动投入思考中。通过提问学生和教师深入分析,学生讨论的结果大致有:中国将更加混乱,内战将扩大,便利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无法建立,中国有可能被日本征服……由此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博大胸怀和远见卓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提问法不仅巩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增加历史思维分析能力。‎ ‎  (二)结构图示的板书。教师将课堂教学的有关知识点,按其之间的相互联系,设计成互为联系的结构图示板书。它是一种由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组成的教学媒体,体现知识的逻辑性和浓缩性,展示了整体知识和局部知识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并列关系和种属关系。教师辅以精辟的分析和归纳,从历史现象中逐层揭示其本质,知识点、线、结、面互为一体,具有科学性、逻辑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等的特点。结构图示的板书,将知识点构成有机网络,配以相应的箭头、线条括号和要点序号等多种符号,教师边讲边画,使学生产生新奇感,保持较长久的注意力。该板书知识的浓缩性强、跳跃性大、知识和思维的空间广,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加以联想,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加快了教学过程。同时,由于简明扼要,化繁为简,化具体为概括,化分散为集中,体现了历史现象间的相互联系,便于学生迅速和准确地记忆知识,从而揭示历史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如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内容,这段历史是封建国家统分、民族融合和朝代更替都很频繁的时代,头绪比较复杂,用结构图示板书后就清楚了,并易于记忆。‎ ‎  (三)多层次的课堂讨论方式 ‎  多层次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多种组织形式的师生活动方式。使学生更多更好地扮演“发现者”和“探索者”的积极角色,大大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学生参与程度越高,兴趣就越大,思维活动就越频繁越有效。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感情,减少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理距离,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还能从多层次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多层次的课堂活动按组织方式区分有四种:小组活动、整个班级的活动和自由组合式活动。按时间方式区分有两种:课外准备性活动(即教师指定题目,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准备,一般针对思维量较大、思维程度较高、较为复杂的内容)和课堂即时性活动(学生在课前未作准备)。以上方式,可按实际情况采用一种或多种结合的方式。如在讲到中国近代史的“辛亥革命”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中华民族如何才能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题目,让学生分小组在课外去访问调查、查阅资料。学生从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均由于其阶级局限性,在探索强国御侮之路上先后失败。只有无产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强国之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把分散、复杂的历史现象联系起来,形成历史体系,把握历史规律,提高了学生分析与综合、对比与演绎的历史分析能力。‎ ‎  (四)一题多变的练习方式 ‎  习题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众所周知,“题海战术”在当前教育中负效应极为明显。正确的练习方式是精选习题,要具有典型和针对性。在此基础上一题多变,深化习题,变化习题的发问角度和题型,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理解和掌握,能收到明显成效。一题多变的练习方式,做题速度虽然慢一些,但以其思维的变通性、探索性和深刻性等诸多有利特点,使学生知识和能力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巩固提高。能多角度地训练历史思维,虽慢犹快,达到理想的练习效果。例如:试概括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基本原因,这是一道问答题;在学生分析和归纳之后,教师紧接着引导学生将答案概括精炼成若干个具体要点,将问答题转化成组合型选择题;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追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将组合型选择题转化成最佳选择题。通过上述变式练习,多角度地训练学生历史思维,效果大大高出单纯做一种题型的练习。‎ ‎  如何优化历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是长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将坚持长期探索与实践,以期收到更好的成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