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心得)之初中物理“问题一探究”式教学研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心得)之初中物理“问题一探究”式教学研究

物理论文之初中物理“问题一探究”式教学研究 ‎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指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而发展的有效教学模式,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尤其值得广泛推行。近年来,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对“问题一探究”式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一些认识,取得了初步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就“问题一探究”式教学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问题一探究”式教学的理论       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问题是联系已知和未知的桥梁,人类的知识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增多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更有意义。问题是思维的前奏、是科学探究的源泉、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抓手。因此,问题意识是教学过程的起始和归宿。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老师或教材上所描述的内容而是要学活知识、培养能力、学灵脑子。教学活动必须引导学产生进行积极主动的问题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物理学习动机的发生是以兴趣为支撑的,而问题意识是兴趣发生之源,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则始终充满着兴趣。因而“问题一探究”‎ 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内驱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二、“问题一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问题一探究”式教学以“疑”为核心,以“探”为灵魂。教学中,应让“疑” 和“探”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充分体现一个“疑”字,突出一个“探”字,要通过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思维氛围,为学生自学、观察、思维、发问、讨论、探索等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把知识变换为一系列的研究性问题,促进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1、通过提问,激发兴趣,引导探究有趣的问题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能够立时激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教学实践反复证明的事实。因此,教学中应精心设计问题,同时巧妙安排问题的引出方式。可以通过与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例直接引出,也可以把具有趣味性科普知识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发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思考、讨论、探索。例如,在学习“浮力”知识时,学习了浮力的概念后,可以直接向学生提问: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猜想和探究,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再进行点拨,为学生的自主探究铺设一定的台阶,让学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起更强烈的探究兴趣。  2、借助实验,发现问题,引发探究 ‎ 知识源于实践,始于观察。实验是物理课程及教学的显著特点,物理实验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是研究和发展物理的基础,许多物理问题都是由实验引发的。因而,物理实验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物理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和优势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比较,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防止学生“只做不看”或“看而不思”,引导学产生捕捉现象、才找原因、揭示本质。在实验中可以通过“为什么”型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探究;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综合讨论寻求规律和结论。例如,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学生没感性经验,让学生猜想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在实验过程中加以启发和诱导,当学生在实验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物体、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应该怎样摆放?如果把凸透镜遮挡了一半,能否成完整的像?为什么物体、凸透镜、光屏的中心要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如果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通过凸透镜能否在光屏上成像?等等。实事求是说,这些问题的提出科学探究的角度来说似乎探究性不强,但基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探究的广义性来认识,已经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程度。在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并给以恰当的激励性评价,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热情,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的思维和实际探究进行方向性提示,以确保学生的思维和探究不偏离正确的轨道。3 、设置障碍,启迪思维,协同探究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设疑”‎ 布障,在常规的途径中设置非常规的问题,或在一般层次中设置较深层次的问题,或在单向问题中设置多向问题,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一些“学习障碍”,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另辟蹊径的意识和热情,从而自行扫除障碍。例如,在学习“密度”知识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用一只量筒和适量的水,如何估测一块橡皮泥的密度?测定固体密度的力一法有多种,基本原理是公式p=m/v从只要测出质量和体积问题就解决了。就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排水法”测橡皮泥的体积,但如何用“排水法”测橡皮泥的质量?这就是问题的思维障碍,就要求学生积极动脑,共同讨求问题解决的方案。4、问题连锁,环环相扣,深入探究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问题一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由一个貌似平常的问题入手,让大家讨论,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一问题的解决又产生出新的问题,环环相生,步步深入。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系列问题: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在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压、电流、电阻的规律有什么不同?在实验过程中应分别注意什么事项?等等。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动机和兴趣,另一方面,促使学生进行实验反思,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让学生带着有研究力一向的问题参与探究,同时让学生充满自信地走出课堂,使学习自然地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三、“问题一探究”式教学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1、学生主体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是“问题一探究”‎ 式教学的根本原则,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有教师的精心设计,更应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发现——通过教材内容和相关知识的创造性处理,使之转换成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讨论、实验,并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探究”有师生交流,还要有学生之间的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应高高在上或袖手旁观,应当热情地走到学生中间,作他们探究新知的引导者和同路人。    2、启发性原则 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说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要能够成为学生思维的引发剂和促进剂。教师要时刻注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参与知识的研究,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手、眼、脑并用的研究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质疑解难。 3可接受性原则 问题的提出应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即正确估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目标定在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高度。囚为,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无需思考,而过于深奥,又会使学生无从下手,使探究的勇气和信心受挫。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须充分考虑,精心设计对于较难较大的问题可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化难为易;对于较浅的问题也要精心处理,使之易中生趣。  4、准确性原则 问题切忌笼统含糊,要准确具体。过宽过大的问题会使学生无从下手,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也就失去了思维的起点。    ‎ ‎5、艺术性原则 问题设置应尽可能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设问方式也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这样教学才会自然和谐。轻松活泼的指导会更适合年轻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师生互动才能顺利开展。    6、灵活性原则   备课时的教学设计往往带有教师较强的主观性,在教学过程中则应依据学生的反应情况随时做出调整—如改变问题难度,转换“设疑”方式,给予适当帮助等。不可生搬硬套,强迫学生按照自己预先设计的思路进行思维,否则不仅不能起到启迪思维的作用,反而会扼杀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问题一探究”式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学习讨论,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新问题,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同时,该教学法的实施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有能深入浅出,将深奥知识转换为浅显示例或问题的能力,能及时准确地把握演示状况的能力,有因势利导、驾驭课堂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