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7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人才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计划
2020年人才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计划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高层次人才引育:以“高精尖缺”创业创新人才引育为重点,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共组织推荐14人申报国家千人计划、20人申报省级“千人计划”,组织推荐8人申报省级海外工程师、15人申报市级海外工程师,新建博士后工作站企业1家,引进进站博士3人,入选省级“国外引智项目”7个(全市共10个),第一批“南太湖精英计划”入选32个人才项目。 (二)产业聚智人才引进:全县引进大学生等各类人才10500名,其中刚性引进紧缺专业人才3150名、高层次人才365名,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402名;引导帮扶创业大学生272名;吸纳XX籍大学生就业 2450名。 (三)高技能人才开发:全县培训各类技能人才7280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428人,完成任务102%,高级技师102人,完成任务204%。 (四)大学生就业创业:全县引进大学生等各类人才10500名,新增大学生创业主体1315家。 二、具体举措 (一)大力开展创新创业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育。一是依托重点人才工程集聚高端人才。全面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引进工程”,依托“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海外工程师”、“南太湖精英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加大对高端人才智力项目的引育力度。配合县委人才办做好“千人计划”组织申报工作,分别推荐了14人和20人申报国家和省级“千人计划”。开展“省151人才工程”选拔推荐工作,择优推荐了8名优秀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经市评审,有3人被推荐报送至省参加统一评审。分别组织推荐8名和15名外籍专家申报省、市两级海外工程师。协同县委人才办牵头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第一期申报工作入选32个人才项目,其中领军型创业团队14个、领军型创新团队3个、创新人才12个、院士工作站3家。二是承办重大人才活动吸引高端人才。成功举办了我县首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205人报名,其中,创业人才项目195个,创新人才项目10个。经过初审,进入初赛项目67个,创业项目60个,其中65人为海外留学人才。项目主要分布我县四大产业,占比达到70%,其中高端装备21个,人工智能9个,新能源9个,电子信息8个,最终有14个项目获奖。成功举办了2020 “德国智能制造专家XX行动”。在省外国专家局和浙江省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的大力支持下,组织11位德国高层次专家在9月2-4日期间来长开展人才项目对接活动,与企业面对面洽谈、对接,并赴企业现场指导,帮助解决实际技术难题,为企业创造与德国知名机构交流合作的契机,得到乡镇、参会企业的积极参与和一致好评。成功举办了“中国海外学子报国行·XX站”活动。19名来自美、法、日等国的海外学子、60余名各省部共建留学人员创业园负责人、有共建创业园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人力保障部门留学回国工作或服务机构负责人和我县“50强”企业负责人、乡镇、平台和科技招商有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三是优化重要人才平台服务高端人才。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引才、留才的软实力。在加大政策吸引力、激发机制活力的同时,优化重要的人才平台以提升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按照“最多跑一次”的改革要求,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的管理运行机制。推进“人才服务绿卡” 扩面提质工作,办理和发放人才绿卡61张,探索高层次人才绿卡信息化服务改革创新,10月底第三方开发完成,11月投入试运行。全年办理23人的高层次人才和积分制人才购房申请手续,审批人才购房补助资金560.6万元。年内,顺利组织举办2020年高层次人才疗休养活动。 (二)深入推进产业聚智计划提档升级。围绕大力集聚大学生等人才,扎实推进产业智汇TGM313计划,相关工作被人民日报、浙江日报、浙江人社杂志等媒体宣传报道。一是加强需求调查预测。开展年度企业需求调查,发布紧缺人才目录,力求精准服务。开展2020—2021年企业用人需求调查预测,着手制订全县企业人力服务保障工作实施方案。二是百企引才联智高校行活动。拓展云南、四川、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合作高校,联盟高校达130家。开展活动73场次,42批组织330家企业赴82所高校开展政策推介及人才招引,引才4500多人;协助乡镇组织活动17场,协助盛发纺织、龙之梦、吉力汽车等30多家企业邀约式招聘人才。三是百名专家XX行活动。加强县乡企联动、校地及人才中介互动,强化刚柔并举引才,37批次组织350多名南京、武汉、兰州、大理、成都、杭州、合肥、西宁、呼和浩特等地高校专家、行业专家对接人才智力合作。四是百校实习实践对接活动。延伸引才链,7批次组织76家企业参加高校实习对接会,先后邀请兰州、湖州、合肥、杭州、武汉、西安等地20多所高校到XX对接实习实践,新建实习就业基地80家,吸纳实习生840名。五是百项科研融智示范行动。推进新一轮教授博士柔性工作站试点,全面推广“课题+人才”科研融智机制,累计参加创站企业60家,吸引81所高校院所教授博士260名,与企业联合科研103项,带动了产学研人才合作扩面提质。六是百企协作育才示范行动。探索“1+N+X”协作育才示范基地试点,7个协作育才基地试点吸引120多家企业加盟,培育技能人才2000多名,开展经营管理和专技人才素质提升培训3000多人次。七是优化人才交流平台,与合肥东方英才人才有限公司、泓毅道远(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毕业邦”网络平台,新开发XX产业智汇TGM联盟网,拓展了人才网络平台辐射功能。 (三)着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开发建设。一方面,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一是继续开展“一乡一品”职业技能培训。至10月底,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7280人,其中企业在职职工2770人,农村劳动力2843人。在原有特色培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县酿酒文化历史的传承,计划在李家巷建立酿酒师培训基地。二是计划推进各类技能大赛。会同县总工会制订我县全年技能大赛方案,并将纺织、茶艺大赛列入市二类技能大赛,顺利开展县级技能大赛9场,推荐15名选手参加国家、省级技能大赛,获国家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是加大协作育才推进力度。召开协作育才工作会议,布置全年工作任务,制订验收考核办法。增加煤山、泗安、李家巷3个乡试点镇平台,全县试点乡镇达7个,联盟企业达120家,培训企业在职职工2000多人。四是积极参与上级部门各类评选活动。经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共组织推荐市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市首席技师4人、市特支计划5人,省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省首席技师1人,省万人计划5人(其中1人被市推荐到省厅),国家技术能手1人。五是精准服务大项目。服务“龙之梦”项目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结合,服务“吉利”项目与技能提升工程结合,技能培训始终以就业为目的,以服务企业为宗旨。全年开展“龙之梦” 专项培训28期,培训本地农民1120人。另一方面,创新人才评价方式。一是创新职称评价方式。积极申请浙江蓄电池专业高级工程评审权限,制订蓄电池专业高级工程师评审方案、评价标准。4月18日召开全省专家论证会,6月25省人社厅、省经信委下发了《浙江省蓄电池行业高级工程师职称改革方案(试行)》〔2020〕70号文件。目前蓄电池行业高级工程师评审已进入申报阶段,全省共有42人报名,计划12月完成评审工作。县纺织行业协会组织纺织中级工程师评审工作正常开展,申报人数20人,16人通过中级评审。二是创新技能评价方式。印发《XX县机械装备行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办法(试行)》文件,授权机械装备、新能源(汽车)行业协会承担协会内企业技能人才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自主评价职能。县机械装备、新能源(汽车)行业协会根据文件要求制订《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方案》,专题召开了理事会议并通过方案论证,截止10月有底,共有259人申报自主评价,其中高级112人。主动联系中国纺织行业协会,争取在我县设立纺织技能鉴定所,为达到建立鉴定所的标准,先后组织6名优秀技能人才参加全国纺织考评员培训,为下一步开展纺织技能鉴定打下基础。 (四)扎实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加大政策扶持、平台支撑和服务保障,壮大创业创新生力军队伍。帮扶创业大学生272人;吸纳XX籍大学生就业2450名。一是大学生创业星火工程。开展创业新政发布、意向征询以及第6批创业之星系列宣传活动。加强创业贷款、项目对接、项目孵化、创业培训等支撑,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2笔,总金额1876万元;依托县内招聘会等活动为27名大学生推介创业项目;加强创业孵化园等平台的指导,推动湖师院创新创业学院XX分院等孵化平台建设,入园孵化项目77个;完善县、乡镇、村联动服务体系,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二是充分就业促进计划。春、夏两季大型人力资源交流会参与企业700家,推出2.1万个岗位,应聘2.28万人次;会同开发区举办人才集市15场,参与企业240家,达成就业800多人;XX人事人才网发布岗位信息3.7万条次;规范就业见习,评估见习基地57家,审核见习对象206人,补助总额54.7万元;完善县、乡镇、村联动的就业服务机制,加强了求职指导、就业推荐、就业援助等服务。三是人才回归助推计划。组织全县乡镇(街道、园区)开展XX籍人才回归宣传引导活动,通过网络等平台推送招聘活动、企业人才智力需求等信息,引导人才回乡就业、创业、实习,XX籍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达2450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领军人才引育力度。一是加大引育力度,提升领军人才集聚力。加大“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实施力度,努力发挥“千人计划”和“南太湖精英计划”两大引才工程对海内外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的集聚作用,引进“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专家15人以上,其中自主培养5人,入选“南太湖精英计划”领军人才45人左右。加大高层次人才平台建设力度,新建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以上、市级院士工作站2家以上,新引进院士2人以上,招引进站博士5人左右。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突出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着力培养在我省具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水平的领军人才和团队,力争入选省151人才2人、市1112人才工程15人以上。二是强化载体建设,提升人才工作合力。围绕扩大建站总量、提升运行绩效的工作目标,2020年计划将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和特色工作来推进。对已建站单位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规范工作站运行的同时提升绩效;对符合建站条件的企业,主动对接,帮助企业了解博士后工作站对企业集聚高层次人才、转换科技创新项目的积极作用,同时,协助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三是优化服务平台,提升留才软实力。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拓展人才“服务绿卡”覆盖范围,打造智能化、更便捷的高端人才联系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就医、住宿、休闲旅游、子女就学等高效、全方位的服务,着力将人才服务打造成为XX引才聚才留才的“金名片”。 (二)深化产业聚智实施成效。构建规模企业用人供求动态监测和大项目“一企一策”服务机制,按照《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服务保障(2020— 2021年)实施方案》,深入推进产业智汇TGM313计划,引进重点产业紧缺人才3500名以上,其中刚性、柔性高层次人才各400名,引育中高级技能人才3000名以上。一是百企引才联智高校行。巩固地校联盟,拓展一批职业类院校,开拓人才来源;推行线下线上联合、分行分类联动等招聘新方式,组织100家以上骨干企业深入高校精准引才。二是百名专家XX行。加强县乡企联动、校地及知名人才中介互动,深化刚柔并举人才邀约,邀请100名以上高校专家、行业专家深入企业洽谈智力合作,更有效吸引智力资源。三是百校实习实践对接。延伸引才链,举办校地实习实践对接系列活动,组织100家高校及人力中介机构与企业洽谈合作,新建实习就业基地50家、组织实习实践岗位1000个,促进企业超前储备人才。四是百项科研融智示范。推广“课题+人才”科研融智机制,规范提升企业教授博士柔性工作站创建,以100项课题攻关为重点,力争新试点企业20家以上、进站教授博士达100名以上、新认定工作站10家以上。五是百企协作育才示范。会同相关部门抓好“1+N+X”协作育才基地试点,提升联合育才水平,年度协作育才示范基地试点达8家以上,吸引100家以上企业加盟,培育中高级技能人才3000名以上。六是优化企业用人生态环境。抓好产业智汇TGM联盟网推广,打造人才交流信息化服务新平台;加强HR素质提升平台建设,举办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研习班,进行政策和业务系统性培训;优化“人才绿卡”、县人才公寓管理服务平台,协助、引导企业解决人才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三)提升技能人才队伍水平。一是着力推进职业院校发展。实施师资能力提升计划,畅通职业院校教师招聘通道,提高师生比例,扩大办学规模,2020年,培养技能型学生2000人,其中高级工以上500人。技师学院办学规模达到3000人,高级工、技师段招生比例达到60%,筹备资金建设标准化智能示范车间,智能化实训大楼投入使用,争取国家级公共实训基地申报成功。二是充分发挥职业培训机构作用。围绕产业区域分布和产业升级,加大职业培训机构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师资力量配比、优化考核机制度,围绕“一乡一品”加快推进技能培训品牌化建设,加大劳动力转移就业、企业在职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力度,2020年开展农村劳动培训3000人,企业在职职工提升培训3000人。三是 探索建立“工匠”培育长效机制。着眼培育高技能人才,制订“XX工匠”管理办法、“工匠”积分制度、“工匠金摇篮”评选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方案,引导企业加大“工匠”型人才培养力度,促进“工匠”自身发展,充分示范带动作用。2020年,通过“工匠”长效机制引领,培育“XX工匠”40名,“XX大匠”8名、“XX名匠”2名、“工匠金摇篮”4个,组织开展“工匠”学习交流活动2批次。四是合力建设“1+N+X”协作育才示范基地。着眼推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升级,引进县外优质培训资源,整合企业内部培训项目,通过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成本共担形式,降底企业职业教育培训成本,扩大职业教育培训范围,提升职工职业技能。2020,建立协作育才示范基地2个,联盟企业300家以上,每年开展职工职业教育3000人以上。五是深化完善企业人才自主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形成以行业协会为载体,企业为主体的人才评价制度。2020年开展全县机械设备、新能源(汽车)行业技能人才评价200人,其中高级工100人。组织开展全省蓄电池行业高级工程师评审30人,全县纺织行业中级工程师评审20人。 (四)拓展创业型就业引领计划。深入推进创业就业引领计划,着力推创业促就业,从政策扶持、平台支撑和服务保障着力,力争吸纳XX籍大学生就业3000名以上,帮扶大学生创业主体300家以上。一是助推创业创新。深入推进大学生创业星火工程,从政策宣传、典型带动、平台服务等方面再加力,完善县、乡镇、村联动服务体系,优化大学生创业生态环境,引领大学生创业拓面提质,实现高质量创业型就业。二是促进充分就业。着眼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会同相关部门搭好人力市场服务平台,办好春夏大型人力资源交流会、人才集市和网络人才市场,年度组织推出岗位5000个以上;落实好就业见习政策,创设见习基地达120家、组织见习岗位500个以上,增加就业见习机会;加强求职指导、职业培训、就业推荐、就业援助等服务,提升县、乡镇、企业互动的就业服务保障效能。三是引导人才回归。围绕经济社会重点领域需求,统筹各方资源力量,组织开展政策环境宣传推介、大学生回乡实习实践、智力回报家乡、人才回乡考察系列活动,力争吸引人才智力回归1000人以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