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影响“语文人文性”实现的几个因素
语文论文之影响“语文人文性”实现的几个因素 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认识、语文教师的人文素质、语文教学的策略是影响语文人文性实现的关键。 关键词:语文;人文性;教师素质;教学策略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影响语文人文性实现的关键是什么,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语文人文性”的正确认识 (一)语文人文性是什么 语文人文性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把教材中蕴含的人类优秀文化、思想、情感,通过学生的语文学习渗透进学生心灵,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影响学生人生观和行为的教育活动。它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在提高学生 “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目的,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 高效的语文人文教育,能净化学生灵魂,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二)语文人文性和其他学科的区别 语文人文性,是通过学习对象对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人文性内涵品味、领悟而产生的独特理解、感受、体验来实现的。其他学科就不同,如历史课是以历史的客观真实事件给人以人文教育;思想政治课则以客观真实的社会生活为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二、教师人文素质与语文人文性的实现 语文教师的人文素质决定语文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深度,并影响人文教育的效果。教师对人类优秀文化、思想、情感有广泛的了解和感悟,热爱人类优秀文化思想和情感,在教学中言传身教,启发学生,在学生心中播下人文的种子,人文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语文教师要加强人文阅读来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人文阅读“读什么”?第一,应读文史和哲学类书籍。文史让你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哲学是关心人的存在和灵魂。丰富的文史哲学书籍的阅读,会洗涤你的灵魂,加深你对人类的存在和人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其次,阅读人文经典,与经典对话,与大师的对话。经典是古圣先贤伟大的心灵结晶,是一个民族、全人类的优秀思想、情感、智慧和优秀文化的一座座丰碑。 例如,从孟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观点中,我们看到中华的先贤一向提倡和平处事;从孔子的语录中,可体会到纵贯古今的教育精髓和“仁义”思想的光芒;杜甫的诗谱写的是他忧国忧民的情怀;鲁迅的作品中,浸透的是一种探求救国救民的民族忧患意识;毛泽东的诗涌动的是一个伟人的革命的豪情…… 与时俱进,多读书看报,了解我们身边发生的感人的事情,为人文教育收集鲜活的素材。例如,从感动中国2005年人物丛飞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散尽千金,用生命诠释对弱小群体无私关爱,震撼人们心灵的崇高的“爱”的形象;在王顺友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二十多年来在孤独寂寞的山间邮路上奉献自己美好青春的感人的形象。他们都向我们诠释生命的意义。撷取这些鲜活的材料,融入我们的教学中来,将使我们的人文教育更贴近生活更加能感染和熏陶学生,让学生更容易明白生命的意义。 实证案例:苏教版有一个有关影视视听欣赏评价的语文实践活动。有一位教师在上这个内容的时候,安排学生观看了《泰坦尼克号》的两个情节:男女主人公落入大海后,男主人公杰克在冰冷的大海中把女主人公推上浮板并反复鼓励她好好活下去;另一情节是女主人公醒来,发现自己的心上人已闭上眼睛永远也无法唤醒后,悲伤不已,顽强唤来救援队活了下来。教师在上课时提了几个问题:同学们观察画面上有什么?故事发生在哪里?这个故事片讲述了什么?教师在评价学生活动时,用了这样几句话:你观察很仔细,在大海上,还有冰,很冷;这是一个讲述海难的故事;你认为画面很美。 但是,她始终没有触及的是影片那个震憾人心的人文内涵:人类的爱。因为爱,杰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露丝,让人性闪耀着无私的光芒;因为爱,露丝顽强坚持到了获救的时刻,让生命演绎了绝处缝生的奇迹。 教者没有发现这个影片中的人文内涵,在组织教学时仅驻足于画面表面,只是为视听而视听,忽视了影片中最具有人文教育作用、最有价值的人文内涵。因而把影片最震撼人心的,最本质的部分,最精采的人文内涵给忽略了。 这个例子说明了教师本身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文教育,无法实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三、实现“语文人文性”的实施策略 1.文本策略 编者应让文本关注人文内容;如价值观、文化观、生命意识等人文内涵。教者要立足于教材,深挖文本中的人文内涵。抒写爱国情怀的---如《最后一课》、《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人生抱负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抒写坚贞不屈的---如《过零丁洋》、《别云间》;抒写少年时的理想与奋斗成功经历的,如《十三岁际遇》;只有当教师准确挖掘出文本中的人文内涵,课堂教学才会有的放矢。 文本是语文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载体,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特点是离不开课文及与之相关的材料。如果完全脱离文本谈人文教育,这不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而是思想政治教育。 2.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和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对学生尊重,将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放在人文教育的首位,是语文人文性的首要特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想法不着边际的,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引导;想法有新意、有创造性的,教师应给予鼓励和赞许。 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学生也一定学会做到尊重、关爱、善待别人。 3.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 教会并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本身就是人文教育的体现。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人,他们总是要独立面对人生,他们在人生中要完成的事情是教师和家长无法代替完成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动手能力,只有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学生才可以形成自已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4.人文教育需要教师有创新的教学设计 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巧妙引入人文教育,避免人文教育形式化。这一点确实很重要。如果语文教学中仅把归纳中心思想作为揭示文章的人文教育意义的话,那么这种做法必定是形式化的人文教育,是浅层的人文教育。 以《木兰诗》为例,它的人文教育在于木兰的形象。如何引入对木兰形象的感悟并让学生吸收木兰这一形象身上的人文精神呢?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自由朗读和疏通完全文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分析、感悟,并让学生将自己与木兰作比较。切入的问题是:请大家仔细阅读全文,感受木兰的为人,请你与木兰比一比,说一说,你比出了什么?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勤劳,我有吗? 替父从军——孝敬、爱、报答亲人,我会这样想并做吗? 女扮男装——灵活变通,创新,我会吗?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吃苦,我能做到吗?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贪求名利,检查我的思想,我有这样的意识吗? 通过对比,既让学生感悟文本,又将文本与现实,木兰的形象与学生自己连在一起,从而很好地将文本的人文内涵与学生的人文教育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学习,他(她)能不有所感悟吗? 5.选用富有人文内涵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让语文能力训练和人文教育完美结合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立足于教材,但并不只是局限在教材的文本。教材之外有许多经典的文章,可以作为同类人文主题比较阅读,以阅读训练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教学中。 如一篇有关母爱的文章:讲述在一个极度缺水,滴水贵于油,一滴水都不能浪费的地方,边防战士遇到的一件事,一头母牛挡在公路中间拦住战士们的运水车索要水喝,任凭战士们如何驱赶,母牛就是不走,它身上留下道道渗血的鞭痕,动手打它的战士们都流下了眼。最后战士们给了它两加仑的水,但是,出乎战士们的意料,母牛自己并不喝水,而是唤来躲在附近的小牛,在看着小牛喝完水之后,领着小牛走了。虽然这只是一头母牛,但反映的是震撼人心的母爱!而母爱是相通的,很多学生读了这篇文章都极为感动。他们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想到了自己要感恩。 6.注重有计划安排课外人文阅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要使学生有深厚扎实的人文底蕴,就得让学生有计划地多阅读优秀作品。只有大量有效的阅读,学生才能逐步“内化”,丰富人文底蕴。 阅读面的扩展、量的递增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中,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浸润在作品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与文本对话,领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思想方法;品味作品,领略其中的美韵,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外阅读首选经典。阅读经典,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智慧,引领学生的人生。如果一个人没有阅读过最基本的经典文选,那么他的人文素养必然是有严重缺陷的,这就影响了语文人文性的实现。反之,则有利于人文性的实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