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阅读教学语言的生命之音
语文论文之阅读教学语言的生命之音 「摘要」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语言,语文教学更离不开教师的语言,伴随着新课程的深入人心,我们的教学语言究竟应赋予怎样的内涵?王菘舟老师的课堂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王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就像是一首奇妙的乐曲,它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前奏,有“情深深、意切切”的主旋律,还有“绕梁三日不绝”的余音,让听者心驰神往。而由这首“乐曲”弹奏出的“生命之音”,更让听者和学生深深感悟到了它的无穷生命力:一、生命之音,奏出了文本的生命内涵;二、生命之音,奏醒了孩子的生命潜能;三、生命之音,奏响了教师的生命价值。 「关键词」生命 语言 生命之音 “听他的课是不需要记录的,因为当你置身于一个满目繁花的境界了,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迷醉,你的目光里充满了惊奇与渴望,你不愿错过玫瑰,你不愿错过牡丹!一处一景,一不一叹。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精彩。沉醉在这样的境界里,你惊喜不已,扼腕叹息。你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跟着他游走,你和学生一起,心甘情愿地哭了,笑了,愤怒了,又欣慰了。制造这个奇迹的人,就是王菘舟。” 这是山东济南的特级教师闫学来对王菘舟老师课堂教学的一段评价。确实如此,曾经有幸听过王老师的一堂课《万里长城》,当王老师的一声“下课” 响起时,竟没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他们还陶醉于万里长城这一伟大的奇迹之中,此情此景,令听课的老师都情不自禁、热烈地鼓起掌来,王老师教学中的“玫瑰”、“鲜花”已把学生、听课教师深深地迷醉,尤其是那动情的语言,犹如一曲奇妙的乐曲,激荡着每一个学生和听课教师的心弦,让我们心驰神往。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前奏「片段」师:(课件出示:万里长城)起立!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万里长城)。请坐!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过: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憾的古代建筑。美国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同学们,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赞美?读课文!放开声音读,大声地读,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读完以后,咱们来交流一下,课文当中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感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入境方使儿童真情动,记忆深,而王老师的一段“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万里长城)。”,自然地将学生从课堂上“带” 到了万里长城,阅读文本变成了登长城、看长城、游长城,让学生身临其境,倍感亲切;而一段国外元首对万里长城的题词,甚似神来之笔。自己说自己美,不能信服,而由别人说自己美,才是真正的美。对长城的赞美,借用国外元首来道出,更能激发出孩子心中的自豪感,更能催发学生去读课文、去理解课文、去感受课文的积极情感。 “歌曲的前奏,拉开了歌曲的序幕,由它牵引着歌唱部分的到来,于是情绪由此生,歌声源源来。它向听众预示着歌曲将要出现的某种基调,并为听众对后段音乐的了解创造出有利的气氛,它是听众与演唱者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桥梁。”而王老师的导语,就像一首歌曲中的前奏,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出了感受万里长城,赞美万里长城,因万里长城而感自豪的浓郁的情感氛围,为学生铺设了一座与文本交流的情感桥梁。 二、“情深深、意切切”的主旋律「片段」生:(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 (学生体会略) 师:体会得真好,请坐!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蜿蜒曲折的长城图像)(读)“他像一条巨龙……(略)全6500多公里。”书上说长城像巨龙一样,咱们找一找,长城跟巨龙之间哪些地方是一样的? 生(略) 师:是啊!你从人们看到龙和长城的心情角度找到一样的地方。真好,同学们真会读书!但是,同学们请你注意,在现实中真有巨龙吗?(生:没有)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上它根本就不存在,而且我们的长城呢?他确是实实在在地魏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他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坚强;那样的刚毅;那样的庄重。当你想到这个的时候,你再读这个句子。读!把自个儿的感受读出来。(生自由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 「感思」长城的气魄雄伟是长城的特点之一,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长城比作巨龙,以此体现长城的气魄雄伟。曾经我也教过这篇课文,也把此句作为教学的重点品读语句。我的设计如下:(1)、学生谈自己对长城雄伟气魄的感悟和理解。从“巨龙、横卧、崇山峻岭、高高低低、蜿蜒曲折、6500多公里”等词的读悟中感受长城的伟大。 (2)、谈“巨龙”这一比喻运用的巧妙。从比喻的准确、形象角度加以引导。 (3)、朗读体会。鼓励反复朗读,细体会,加强朗读指导。 相比之下,我的教学过程,教师参与的痕迹是如此的鲜明,学生感情的激发是如此的牵强,抓住词句分析太过理性,理性分析下感受到的“长城的伟大”显得那么的苍白,而比喻句的教学太过“工具性”,可以想象,这样教学中到处充斥着教师烦琐的语言,老师烦琐语言中的巨龙只是一条死龙,老师烦琐语言中的长城只是一座没有情感的建筑物。 反观王老师的教学没有过多的语言,语言精练而又显得“情真意切”,在学生自由的读悟中,得出长城确实像巨龙,但王老师没有到此戛然而止,而是话锋一转:“真好,同学们真会读书!但是,同学们请你注意,在现实中真有巨龙吗?(生:没有)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上它根本就不存在,而且我们的长城呢?……” 是啊,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而长城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他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坚强,那样的刚毅,那样的庄重。这样一比较,学生的潜在情感便奔涌而出:我们的长城真是一个奇迹,能把想象变成现实,长城是多么的伟大,我们的人民是多么的伟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多么的自豪!有了此番感悟之后,再让学生去朗读这段话,让我们感受到的不再是一座冰冷的建筑物,而是充满奇迹、充满智慧、充满血汗、充满民族自豪感的生命体! 三、“绕梁三日不绝”的余音「片段」师:对,真好!同学们,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想看看吗?(生齐:想)请看(出示课件:展示长城各方位的视频影片) 师:(深情地)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万里长城;这就是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建筑年代久远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工程浩大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施工艰难的万里长城;这就是用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万里长城;这就是令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永不低头、永不流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掌声) 师: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把你的话写下来! 「感思」你见过如此长的排比句吗?你能用这么多词语来形容万里长城吗?在课件的直观感受中,在王老师句句深情地诵读声中,你还能掩饰自己心中沸腾的情感吗?我想,作为任何一个中国人 ,都会被这段话打动!每个人都会自豪的呼喊: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听课老师的掌声可以说明一切。“情动而辞发”,此时,学生笔下的题词,不仅题在作业纸上,更是题在他们的心里!这份情感,我想,不止“绕梁三日吧”! 有人说,一名教师只要有了丰富的知识,懂得了一定的教学方法,就不需要去刻意地追求语言表达。也有人曾以“教学中怎样注意使用语言技能技巧”这个问题,调查过200余位中小学教师,结果答案完全一样:没有考虑过。——教学语言真的不重要吗? 王崧舟老师的一课,让我豁然开朗,他让我见识到了语言的艺术,也让我认识到了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他的教学语言是一种载体,一座桥梁,是引导学生走向语言百花园的魔针,是点化学生思维的魔杖。他的教学语言更像是一个个“生命之音”,奏响了课堂的生命乐章! 一、生命之音,奏出文本的生命内涵。 语文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于漪说:“汉语言文字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没有生命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 人文性在我们的文本中正是这样的一个“精灵”,它璀璨夺目,熠熠生辉,却不易被学生发现。教师作为一个知识的引导者,应该引领孩子们去感悟文本的精华。而教师的教学语言就要从文本的“精神”与“生命”处获得。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文本的生命内涵融于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基础在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就是教师挖掘文本生命内涵的过程。倘若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能够“见人所之未见,发人所之未发”,那课的成功就有了一半的根基。 长城有生命吗?有,在王老师的眼里,长城有着无穷的生命力:长城是王老师心中的长城,是中国人心中的长城,他为之骄傲、国人为之自豪。因此,在课始,他会以国外元首的题词来导入。当长城从法国总统密特朗、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总统克林顿这些我们所敬之人嘴中道出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因此振奋,长城不仅仅是长城,长城不仅仅是伟大的建筑物,长城更是中国的标志,是炎黄子孙信仰的图腾! 长城是王老师心中的老人,是一位从没有低过头、流过泪的人人敬仰的老人。“对,六百多年。同学们,看!你现在看到的长城有六百多年。那是一个老人,一个六百多岁的老人。你们在座的有谁看到过六百多岁的老人?(生笑:没有)大家想象一下,这六百多年里面,我们这位老人不知要经历多少次风雨的洗礼,不知要经受多少回战火的考验。但是,这位老人低过头吗?(齐:没有)流过泪吗:(齐:没有)是啊,当你体会到这点的时候,你(指刚才读的女生)再读读刚才这个句子!”从这段点拨中可以看出,在王老师的眼里,长城不是建筑年代久远的建筑物,而是历经沧桑的六百多岁的老人。于是,与文本的对话变成了与作者的对话,与老人的对话:老人,六百多年,你低过头吗?老人,六百多年你流过泪吗?回答的是坚定的“没有!”于是读者与髡咭黄鹪尢荆琳哂肜先艘黄鸶找悖こ遣辉偈浅こ牵撬浔ゾ缢 从凶偶嵋愕牧撑印⒓嵬Φ难耍涝兑倭⒉坏沟睦先耍?/DIV>…… 每一个文本都有它的打动人心之处,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充分挖掘到文本的生命内涵的时候,充满真情的教师语言自然奔涌而出,在这样的生命之语中,文本的生命内涵就会生动的凸现! 二、生命之音,奏醒孩子的生命潜能儿童的心田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人文的种子就定一会得到行为的收获。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文本的内容都富有人文性,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的种子。我们语文教师犹如一个播种者,一个耕耘者,应该在儿童的心田里及早地撒下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种子,让它们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 而在这片奇异的土地上,我们的“播种”与“耕耘”需要我们用“情”投入。“唯真情,才能使人怒;唯真情,才能使人怜;唯真情,才能使人笑;唯真情,才能使人叹服”。如果教师能用满面春风的语态,脉脉含情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就能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与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唤醒孩子的生命潜能。 再次品味王老师那长达十一句的排比句, 犹如黄河之水排山倒海般地涌来,此时的万里长城激荡着每个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们都处在感受伟大长城的氛围中,此情此景,令听课的老师们都情不自禁地、热烈地鼓起掌来。此时此刻,让学生写出心中最想说得话,那怎能不是学生的生命之语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学生那感人肺腑的真情告白吧! 1、我爱我们伟大的长城,更爱我们伟大的中华! 2、我爱长城!我爱中华! 3、长城是我的骄傲,我们的骄傲,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正如美国总统克林顿所言:“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4、万里长城下的一砖一瓦、一土一石,都蕴含、都渗透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5、这万里长城,不是石砖建的,而是由千万个生命、千万滴血汗组成的。坚强、刚毅、庄重的万里长城不是风风雨雨、电闪雷鸣所杀得了的。(掌声) 6、万里长城,你是我国人民的骄傲!你是代表中国坚贞不屈的精神!你象征一条正在腾飞的中国巨龙!(掌声) …… 三、生命之音,奏响教师的生命价值叶澜老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指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的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当老师“动情”于自己的工作时,正是他实现生命价值的一刻。 1、与文本一起动情,获得生命新的生长点。 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提炼于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中,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时代的良心,常常包蕴动人心魄的艺术美。教师在获得情感性语言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欣赏性阅读,也是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观其“言” ,还要品其味,悟其神。如此,阅读过程便成为一次审美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程!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在随之受到净化。当教师的人性被文本的内涵所震撼时,教师与文本一起动情,教师的生命也必会在此时获得新的生长点。 2、与学生一起动情,感受生命的成功。 教师真挚、深沉的情感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唤醒学生的生命潜能,于是学生与老师一起动情:高兴着作者的高兴,伤感着作者的伤感,赞叹着作者的赞叹,愤怒着作者的愤怒……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真正感受到了职业的快乐与成功,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可爱与可贵! 3、对教育事业的动情,实现生命的价值。 教师在课堂上富有激情的语言,源于他对文本的入情,源于他对学生的动情,更源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正如王老师所说的:“在我的眼里,自己创作的教案是有生命有灵性的。这正如画家之于他的谱子、作家之于他的小说、设计师之于他的时装……”想起了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当一个老师动情与自己的教育事业时,才真正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当我们在新课程实践的满目繁花之中,不要遗忘了对教学语言的锤炼,不要遗忘了教学语言生命力的张扬,关注、实践新课程,让我们从关注自己的教学语言做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