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征文精选四篇与家风征文范文四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家风家训征文精选四篇与家风征文范文四篇

家风家训征文精选四篇与家风征文范文四篇 家风家训征文精选四篇 ‎【篇一】‎ ‎“老猫房上睡,一辈留一辈……”儿时起,妈妈的这句话就时常响在我们的耳边。那时候,我们都似懂非懂,但知道:人,要有教养,要辈辈传。长大了,才知道这是北方的俗语,也真正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对后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的模仿,是一种家风的传承……由于父母的言传身教,现如今我们兄妹四个各自成家立业,生活的不错,也算事业有成,最主要的是我们及我们的孩子们都孝顺。‎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更是我家祖代相传并引以为骄傲的事。父母没给我们讲什么要孝顺啊如何,而是从小看着父母对长辈的孝顺、对亲人的关爱长大的,孝老爱亲,在我们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我的父母都是老师,他们于1964年结婚,养育了我们兄妹4人。本是六口之家,但没有真的是6个人生活在一起:先是老舅来读书,几年后,老姨参加工作住到我家;老舅当兵走了,姥姥、姥爷搬到了我家……后来四舅的儿子来学前班读书,一住就是近十年……我们从没听见父母喊苦,说累,看到的都是每天微笑的面孔……至今,姥姥瘫痪在床的画面还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那是1993年春天,一向要强的母亲哭了,哭的特别伤心,姥姥瘫痪了!从那时起,母亲每天下班回家,不仅忙家务,还要侍候姥姥:擦屎擦尿洗身子,每天定时背着姥姥去医院针灸,回家来锻炼腿部肌肉,50多岁的母亲每次帮姥姥锻炼完都是气喘吁吁,大颗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流……紧接着是大块的尿布一堆又一堆的浆洗……母亲怕屋里有味,无论春夏,还是秋冬,都是在屋外的院子里给姥姥洗尿布。春秋还好,冬天,冒着刺骨的寒风,放上些热水也转瞬变冷,母亲的手粗糙开裂……都说老年人真的像个孩子,由于瘫痪在床,姥姥时常大便干燥,医生让吃果导片,姥姥就偷偷多吃,结果又止不住,弄得满炕都是,但母亲依旧耐心收拾,没有一丝怨言……‎ 正是父母的孝老爱亲感染着我们,我们兄妹4人从小就都非常懂事,都会做饭、做家务,还从不吵架。一九七几年的时候,烧柴都靠自己家上山弄。父亲母亲领着二哥去树林里砍柴,大哥领着我和弟弟在家做饭。大哥也还小,就蹲在锅台上做饭,我负责烧火。等父母他们回来的时候,饭也熟了……那时生活比较困难,父母又怕耽误我们长身体,每天中午都吃饺子,但大多是菜馅。中午下班到家,全家动手:和面的,剁馅儿的,擀皮儿的,包饺子的,烧水的……边干活边讲着见闻、笑话,忙的是不亦乐乎!等到一九八几年,大哥上了大学,每到寒暑假,我们哥几个就成了家务及做饭的“主力军”。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更是无需父母动手,大哥、二哥掌勺,我备料,弟弟负责做米饭、摆放碗筷、酒水等,父母偶尔监督一下,挑挑毛病……真是有歌有笑,其乐融融……一直到现在,我家过年都是大团圆!大哥住在呼和浩特,弟弟远在山东,但每年春节务必回家。虽然只有几天的假期,虽然要开十几个小时的车,虽然旅途劳顿,可到家后没有谁歇息,马上开始“战斗”:我们哥嫂弟妹七八个争着当主厨、备料,一日四餐,餐餐丰富;席间推杯换盏,题词助兴,顿顿有彩;餐后轮流陪着父母玩牌,哄他们开心;睡前全家围坐在一起,说各自的工作、生活,滔滔不绝,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父亲母亲总是看看这个,瞅瞅那个,笑得合不拢嘴,眼里满是自豪……‎ ‎“谁都有双重父母,要同样对待……”这是妈妈经常说的,她也是这样做的。我的爷爷一直在各大局当领导,生活的一直不错,但每逢年节礼物却不能少,即使是在最困难时期。我家最困难的时候是大哥刚刚大学本科毕业,二哥读大学本科,我上中专,弟弟在高中上学。父母工资本就不高,又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每月除去给二哥和我的费用外,所剩无几。母亲每天晚上下班再去买菜,这时是最便宜的,一般不买肉,更不要说添置衣物。妈妈的鞋底开胶,就用绳子绑上,单位的同事调侃:“王园长,您这是新式鞋子啊……”母亲一笑而过……接着,弟弟又考上大学本科……这几年,我那在天津的姑姑生病,妈妈总是寄钱;2017年秋天,我二叔生病,妈妈直接给了1万元,叔叔婶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老猫房上睡,一辈留一辈……”现在这句话又成了我们这一代教育子女的“名言”。我的侄子、侄女、女儿、儿子耳濡目染,也是“孝”字为先。你看:我那十岁的儿子正在为姥姥、姥爷开门……‎ ‎【篇二】‎ 中国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我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风是:好读书,勤读书。‎ 父亲总是教导我,要养成阅读的习惯,无论条件如何,都不能放弃阅读。他说,这个习惯,要从爷爷当年讲起。‎ 爷爷生在了一个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年代,但他一直保持着好读书,勤读书的习惯。1938年,爷爷随着学校一路从长沙逃到昆明。路途遥远多半是靠步行。而当时他的行李,只有一箱书。后来,战火烧到了昆明,昆明城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可爷爷始终抱着那箱书,人走到哪儿,那箱书就背到了哪儿。‎ 抗战结束后,爷爷留在了云南教书。爷爷对孩子看书的要求异常严苛,什么时候看什么书,一天要看多少页都有严格规定。爷爷一生历经磨难,却不忘生活的美好。把他的孩子们都抚养成人。因为对于爷爷来说,读书是驱散生活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没有什么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 爷爷说:读书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的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爷爷一生清贫,过世时没有留下万贯家财,却把“好读书,勤读书”的家风传给了下一代。‎ 爸爸出生时,恰逢三年自然灾害。爸爸的童年,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忍饥挨饿中度过的,但就算这样,他一直从未放弃读书。‎ ‎16岁时,他便去林场当了伐木工。伐木工作枯燥而乏味,但在工作之余,爸爸依然坚持读书学习。79年恢复高考,坚持读书的父亲顺利考上了云南师范大学。‎ 大学毕业后,父亲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中学老师。他为人谦和,学识渊博。在学校里,很受老师和学生的尊敬。‎ 爸爸说:因为好读书,勤读书的家风,让自己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有一个平凡但不平庸的人生。‎ 爸爸和爷爷一样,时常督促孩子们读书。从童话故事到诗词歌赋,从自然科学到人文历史,他都亲自教读,并要求学会思考。他常说: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庄子说:吾生也有崖,而知也无崖。书读得多了,才渐渐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实在太少。在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之后,才会尽量促使自己去学习新知识。多读书,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工作后,在工作之余,我自学了心理学,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并把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我多次帮助困惑迷茫的违纪违法人员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目标,适应环境,积极改造,重新做人。‎ 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我则教他们释放压力,从负面情绪中尽早的走出来,远离负能量,不断蓄积正能量,接受自我,憧憬未来。我深切地感受到,能用自己的所学所知帮助到他人,也是一种幸福。‎ 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好读书,勤读书的家风,是我受用一生的财富。我将会继续传承给我的下一代。‎ 家风是正能量,应该从每一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中华文化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好的家风可以使我们坚守自我,不受外界的种种诱惑;好的家风可以使我们受益终生,完善自我人格;好的家风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石。‎ 组工干部要树立“舍小家顾大家”的“好家风”。有一种乡愁,叫做组工干部过节不回家。又是一年中秋节,万家团圆庆相聚。然而,在组工岗位上,依然有许多组工干部坚守在一线,放弃了个人中秋休息时间,不图名、不计利,默默为党工作、为民服务。他们欠父母一顿温馨的晚餐,欠爱人一个深情的拥抱,欠孩子一份成长的陪伴。为此,作为组工干部,要学习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意识、勇挑工作重任的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埋头工作、无怨无悔,用行动守初心担使命,诠释忠诚和担当。‎ 组工干部要树立“夹着尾巴做人”的“好家风”。习仲勋教育儿女要“夹着尾巴做人”,家风之严甚至“不近人情”。组工干部作为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管人才的人才,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把自己“不当一回事”,因为这不仅能培养虚怀若谷的心态,还能预防“骄傲自满病”,对我们来说是守住政治生命线的有效“法宝”。组工干部要深知夹着尾巴做人是为了更好地挺直胸膛,扑下身子干事业,对组织的栽培要常怀感恩之心、对人民的拥护要常怀敬畏之意、对同志的信任要常怀珍惜之情,做到公权不私用,谦逊待人、韬光养晦,不显山露水,不摆官架子,履行好识人选人用人之责。‎ 组工干部要树立“坦诚宽厚待人”的“好家风”。坦诚宽厚待人是一个人的好品质,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组工干部肩负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选好、用好干部的重任,具备坦诚宽厚待人的好品质,有助于与领导、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推动组工事业蓬勃发展。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有一颗坦诚之心,言而有信,一诺千金,老老实实做事,诚心诚意待人,用言行去感染、管理身边的干部,以良好的道德品行展示组工干部特有的人格魅力,让领导放心、让同事服气、让群众满意。‎ 家风反映作风,作风影响家风。组工干部要把好定盘星,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把树立“好家风”当成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为自觉,真正以家风带政风、促部风。‎ ‎【篇四】‎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是社会风气的涓涓细流,家风兴,社会风气才能正,国家才能强。作为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表,干部的家风不仅是其家庭理念的“显示器”,也是党风政风的“风向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领导干部须念好“规、防、行”三字经,方能涵养清廉的家教家风,永葆清廉的政治本色。‎ ‎“规”字当头,打造立身处世的“传家宝”。“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规矩,长幼不分、尊卑不辨,就画不出家庭的“同心圆”。家规是为人处世的价值尺度和行为标杆,好家规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才能孕育出好家风。“四知先生”杨震立下“清白吏”家规,杨氏后人德业相继、清白处世;颜子推以《颜氏家训》传家,颜氏后裔勤俭清正,颜杲卿宁死不屈、颜真卿刚正不阿;曾国藩以家书训诫子弟,曾家后代清廉自律、德才兼备……古代先贤的清廉家规家训充分证明,立规明矩是涵养家风的根本保障,家规清白,家庭就清正,家风就清廉。领导干部须立好清白家规,指导家人言行,约束家人举止,为涵养清白家风奠定坚实基础。‎ ‎“防”字为重,善做廉洁家庭的“守门员”。“患生于所忽,祸发于细微”。要防止“后院失火”,领导干部不能仅依赖家人的自我约束,更要关注家人的生活细节,警惕那些披着“外衣”的诱饵投向家人。习近平总书记曾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焦裕禄教育子女不搞特殊化、不准看“白戏”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在发现儿子看了“白戏”后,他不仅让儿子补上戏票钱,还依此类推制定了《干部十不准》。“明者慎微,智者识几”,领导干部要树立清白家风,须在防微杜渐、坚守底线上下足功夫,扎紧“廉洁篱笆”,把好“廉洁家门”。‎ ‎“行”字挂帅,当好家风建设的“先行者”。“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领导干部在引导家风中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砥砺理想抱负,筑牢责任意识,锤炼个人作风,则廉洁家风自然水到渠成。常言道“一步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战斗英雄张富清就是这样一个起而行之的实干家,无论是革命年代一心为家国,还是转业之后“把位置站‘正’”,他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树起自强不息的家风。家风建设路漫漫,而身先垂范为捷径,领导干部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表率胜于表态”,让清廉的种子扎根于家风的沃土;做好清廉家风的“代言人”,让“廉洁小家”的星星之火汇聚成国家、社会发展的燎原之势。‎ 家风征文范文四篇 ‎【篇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风兴则政风兴,政风兴才能国家强。现实告诉我们,家风的优劣已经影响到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甚至一个区域,直接关系着社会的进步与否,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树立什么样的家风,与财富无关,与地位无关,但与个人的素养、品质和梦想有关。‎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诸葛亮在《戒子书》中对八岁的儿子的谆谆教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对儿子治学的劝勉告诫。无论是诗文中教子的古训,还是“孟母三迁”、“岳母刻字”的身体力行,无不向后人昭示着好的家风是一盏明灯,照耀着游子前行的道路;家风是一把火炬,传承着家族的火种;家风是一艘大船,于无形中载着家族抵达平安的彼岸;家风更是千百年来不变的一种传承,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向来注重家教家风,自西汉时期就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之一,时至今日仍需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儿时,父亲经常教育我,做事要宁缺毋滥,学会去粗取精。但对于一个尚未入学的孩子来说,要消化吸收这种“高大上”的理论,显然力不能及。直到有一天,他把我带进一片庄稼地。‎ 那是一片辣椒地,由于受到干旱天气影响,辣椒苗稀稀疏疏,在杂草间隐藏得很深,不仔细观察,还以为是块草地。父亲说,这些草如果不除,不仅会抢去辣椒苗的营养,使秧苗生长缓慢,还会影响年终收成,来年由于大量的草籽被深层土埋,杂草仍会疯狂生长,到时又得大费周章。父亲边说边教我拔草,告诫我务必要连根拔起,否则夏天雨水一到,杂草又会长出来。后来,我经过一片“独具特色”的玉米地时,忍不住在土埂边驻足观望,眼前的景象顿时让我诧异,邻地玉米都长得粗壮清秀,唯独这块地的玉米,光杂草就有一尺来高,稀疏的玉米苗都开始枯黄了,就如同饱经风霜的长者,已近灯枯油尽之日。可是,他们还没有成长,就要灭亡,难免让人暗自扼腕,很想出手拯救,但又觉得无能无力。我为此甚是纳闷,同是土质优良的地块,庄稼的长势为何大相径庭,回来一问父亲,才知是因这块地的主人好吃懒做,不为它除草、松土和施肥,故而长势欠佳,也就不足为奇。从那时起,我似乎对去粗取精的含义有所理解。‎ 作为平凡而普通的我们,会努力将父辈的优良家风传承下来,让它成为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 良好家风伴我从懵懂无知走向成熟,也必将继续激励着我和我的家人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也让我懂得,良好的家风,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熏陶。你无法拒绝至爱亲朋对你的影响,你不能阻碍父母亲人对你的熏染。家风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深刻到无法替代!只有我们每一个社会的细胞充满活力,我们的社会才更加充满希望。只有我们每一个家庭的家业兴旺、家风良好,我们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篇二】‎ 有人说,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但是在我看来,每个家庭优良的家风便是我们每个小家共同的信仰,无论我们是否有悠久的家族文化历史,我们的信仰一直藏在千百年的中华文化里,藏在各式典籍之中,藏在爷爷奶奶讲给我们的故事里,也藏在人们日常的行为礼仪之中。‎ 中华民族自古至今被称作“礼仪之邦”,向来重视家庭教育,优良的家训家风并不鲜见。看《文言》中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汉中王刘备临终前给刘禅留下了:“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明代《朱子治家格言》中说:“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晚清名臣曾国藩经常教育子女“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家书中为女儿梁思顺写到“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其实,中华民族从不缺乏信仰,这些家风便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信仰。‎ 我的家庭就有这样的家风信仰。“做人要有正气,做事要有责任心。”是外公给我们的家训,而他也一直践行着。外公年轻时是供销社的仓库管理员,一次在巡察仓库中发现有两个小偷在盗取仓库中的货物,他不顾危险一边大喊抓贼、抓贼,一边撩起墙边抵门的木棍冲上前,谁知小偷当时带了刀,外公没有防备,背部被小偷砍了三刀,但外公没有退缩,制服了其中一个小偷。后来在医院中外婆责怪外公太傻,都不懂得逃跑,外公笑笑说:“做人嘛要有正气,工作嘛要有责任心,我怎么能让他们在我眼皮子底下把东西偷走呢?”从此,这句话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家训,更成为了我的信仰!‎ 丘北县腻脚乡腻脚村的舒支书家也有这样的家风信仰。支书的父亲在他14岁时去世,家中7个孩子的生活重担都担在了母亲瘦弱的肩膀上。他说,小时候母亲生病舍不得看,衣服破了舍不得买,忙忙碌碌的讨生活,但经常教育他们:现在家里穷、困难不要紧,只要勤俭肯干,兄弟姐妹团结,日子迟早会好起来的。果真,通过全家的努力日子越过越好。舒支书说:“从小到大家中兄弟姐妹从未吵过架红过脸,团结互助,亲情融融,就算现在兄弟姐妹们都各自成家了,但只要一家有困难,其他的都会来帮忙。我们要把母亲从小教导的话教给下一代,让它一直传承下去。”‎ 由此可见,家风像仓库,它存储着一个家庭长时间的知识观念和行为礼仪,这种存储形成后便会具有调动精神和行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巨大的。‎ 耳际边经常响起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 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让家风成为信仰和力量,成为坚守和传承,永远支撑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道路上行进!‎ ‎【篇三】‎ ‎“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是社会的细胞,家庭连着地方、社会和国家,《朱子治家格言》道出了家与国的关系:“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他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对此,在当前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抗击新冠肺炎的行动中我们有着深刻的感受。‎ 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石月欣,北京天坛医院感染管理处副主任护师,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除夕夜她在工作岗位上度过了自己的59岁生日。出征前,她没有向家人做过多的解释。“除了4岁外孙女,家里都是党员,用不着解释。”这是石月欣给主任的答复,也是响应党的号召,不负人民重托的果敢与决绝。这是一种家庭认同的力量,也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取向,更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和炽热情怀。当千万份认同感集结到一起,就是我们战胜病魔的强大利器。‎ 家风,对家族的传承和民族的发展都起到重要影响。纵观历史长河,从“惟德惟贤,能服于人”到“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从司马光教子有方到吉鸿昌不忘父训,可以看出良好的家风对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如今面对疫情,为了国家的安宁与强大,无数先锋、勇士主动投身到最辛苦、最危险的防控疫情第一线,他们对国家的付出和贡献,离不开家人的支持。正是家国一体、休戚与共的责任心、使命感,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就是我们战胜疫情的精神支柱。‎ 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随着肺炎疫情席卷而来,山东省兰陵县磨山中学一名八年级的学生陈向奇把自己过年时候攒下来的压岁钱和零花钱凑在一起,交给了磨山镇党政办公室工作人员。“我不知道能做些什么帮助大家,这是我的心意,希望医护人员早日战胜病毒,希望我的家乡早日热闹起来,希望我们的祖国早日好起来。”“少而清虚寡欲,好学有家风”,孩子的爱心和奉献,离不开父母的支持和鼓励,这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更是“润物细无声”般良好的家风传承。‎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疫情让我们空前团结,也让良好的家风吹遍祖国大地。我们在中华文化滋养下茁壮成长,在民族凝聚力中砥砺前行,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厚植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田,她定让山河无恙,定还岁月静好,定能在抗击疫情的大考中不负人民、不负历史。‎ ‎【篇四】‎ ‎“彭妈妈来了吗?”“她没来,快过年了她在家里忙。”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腾冲和顺古镇考察调研时与沿途游客的亲切互动,不少网友直呼“接地气”,是“邻家大大唠家常”。‎ 在农历鼠年到来之际,刚刚结束缅甸的访问之旅,习近平总书记又马不停蹄到云南考察调研,看望各族干部群众。总书记与游客的交流,不禁让我看到了“家人”“家庭”“家风”的影子。总书记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建设良好家风的重要性,同时也以“习氏家风”的榜样力量为我们诠释好家风是怎样“炼”成的。‎ 家风关乎党风政风民风。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肌体”的“细胞”,是整个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包括党员干部在内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好的家风,能促进家庭和睦幸福,带动社会良好风气,助推国家繁荣发展。一名党员干部的作风如何,很关键的一点就要看其家风表现;一个社会的风气如何,家风是需要考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家风家教,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不会“扣”好,从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跑偏”与“错位”,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材带来消极影响,特别是当走上掌握公权的岗位时,也必然导致基本规则与操守的丧失。许多领导干部因亲属子女、身边人员而落马,往往是从家风“失察失治”甚至“姑息纵容”开始,对家属以权谋私、借机敛财不管不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还明目张胆、授意支持,一步步走上沦为“阶下囚”的不归路。无论是公职人员还是普通百姓,蜕化变质的起点往往是生活作风的颓废、道德情操的滑坡,一旦个人作风、家庭作风出了问题,对社会风气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以良好家风带动党风政风民风激浊扬清。每到春节,不少家庭的春联内容都有“家和万事兴”“家风翰墨香”“忠厚传家久”等字眼,可见,良好家风的传承与弘扬一直受到大众的重视。不论社会如何进步,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坚持把培育和传承良好家风作为促进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撑。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重视家风建设,从改进自身作风做起,从管好亲属子女与身边工作人员做起,端正思想认识,戒除贪欲恶念,远离低级趣味,培养高尚情操,始终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坚决防止手中的权力成为滋生贪污腐败的土壤。要将家风建设作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挥党员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褒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引导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民风社风。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赤子情怀、家国情怀,引导干部群众将“小家”与“大家”相统一,把个人、家庭的拼搏努力融入到国家、民族的梦想实现之中。要注重家教、家训在家风传承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让良好的家风世代相传。‎ 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为官者、为民者,都应把家庭经营好,把家风建设好,为个人、国家、社会集聚起昂扬向上的强大正能量,毕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