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语文论文之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许多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对当今课堂教学持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态度。笔者认为,无论是教学一线者还是教学研究者都有必要静下心来对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作一些反思,必须正确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等,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所见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和形式,确实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我们也看到,有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似乎有点“放任”,时效不高。[教例]老师说:“这个问题,请哪位同学来回答?”学生们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来,我来……”有几个都离开了座位,手举到了讲台前。当老师说:“××,你说。” 其他同学的手依然高举着,甚至随意大声地发表起自己的见解来。这是不是缺乏教师应有的引导呢?自主学习不能理解成老师撒手不管的学习,应当是在老师的引导、暗示、有效监督下的自主性学习。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分享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能倾听又怎能分享别人的独特的感受呢?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积极表达,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如果教师也沉浸课堂活跃的情景中,而忘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那课堂的高效又从何谈起。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思维的灵动和方法的掌握。如:在读文时,有的老师说:“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学生的读书水平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不见提高,这大概主要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点拨、适当的引导、和适当的范读也是非常必要的。如:王崧舟老师教《两小儿辨日》片断: 师:读书要读懂、读出感情、读的有韵味。我来读你听听到底该怎么读?(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并配上悦耳的音乐。读完,教室里一片掌声。) 师:刚刚老师读的是否有韵味? 生:很有韵味,你怎么会读的这么好? 师:很简单,一边读一边想,然后进入画面。试试看,保证你比老师读的好,再自由读读课文, 王老师在指导读文时,精彩的范读,迎得学生的一阵阵掌声,学生在不经意中感悟到了读书的方法,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指导,表面看是范读,其实教师指导读书的方法已隐含在其中。所以,课堂上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自主和引导必须“合二为一”,必须“高度统一”,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二、处理好生成和预设的关系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非常关注和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不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确定性因素,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这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倾情奔涌,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课堂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同学的启发下,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这便有了创造,这便有了新的生成。生成的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更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要求。 但是,动态生成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他们之间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有我无你” 的。相反,生成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却依赖于预设的质量。在教学中,预设也同样重要。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地思考和安排。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真正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要出现的情况,努力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同时,预设的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创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生成的是不是顺利。如:美国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堂阅读课《灰姑娘》,这节语文课是由教师预设的几个问题贯穿始终,这几个问题当然是教师深入品读文本后所预设的,每个问题独具匠心,源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如:第一个问题:“你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表达喜好憎恶。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灰姑娘)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呦!”第三个问题:“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第二、三两个问题教师则善于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挖掘文本潜在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追求,更要学会爱自己。第四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则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这几个问题是展开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阅读的支点,可以说这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因此,我们在强调和追求生成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预设的价值,应让预设和生成“ 两相媲美”。 三、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 改革,是要继承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克服以往的弊端和缺陷。改革弊端需要勇气,继承好的传统同样需要勇气。步入现代化的轨道,我们发现课堂教学变了: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文本,清一色的课堂变成了多姿多彩的课堂,单调的声音变成了美妙的“交响乐”……这种变化将带给我们什么?带给我们的是思维的启迪、内心的激动和情感的愉悦。在这个变化当中,课的形式美了,课的情趣浓了,语文课的效率高了,语文课的内涵深了……一句话,语文课更精彩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闪亮的一面,也总有其暗淡的一面。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的课堂似乎有些变“花”了,变“虚”了,甚至“变味” 了。因为人们在追求现代化本身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丢掉了传统。其实,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仍然应保留着传统的成分。比如:对知识的看法,不少教师有一种错觉,以为新课程不大需要知识了。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知识是必须的,否定知识,课程便不复存在。关键是学习哪些知识,怎样获得知识。以往的教学过于注重口耳相传,教师常常是一味地灌输。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知识。以往的教学把目标主要定位在认知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改倡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又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课堂上,适当的“引导、讲解”也是非常重要的,粉笔加黑板也是一种充满创意的、无拘无束的、显现灵感的、师生互动的重要领地。板书的过程,是释放和记录师生迸发思维火花的过程,是师生互动、情感交融的过程。它体现的是一种简洁的美、灵活的美、传统的美、艺术的美。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求现代而丢弃传统,现代应基于传统,让传统生成新的意义,才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