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语文论文之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江苏省盐城市双语小学 乔虹 制作精美、菜香四溢的佳肴令品尝者回味无穷。语文课欲开学生之“胃口”,亦要讲究其味,即要有“语文味”。最早提出这一理念的是广东深圳市教研室的程少堂先生。他对“语文味”作了如下界定:“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来说,是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学互生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和谐统一。语文味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语文味”之理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义和精神,对当前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十分明确的指导意义。然而,我们又不能不看到,不少语文课,仍存在大量异化变味的现象---课件代替语言品味,问答冲击诵读,人文掩盖词句,以说代写走过场······“语文味”依然远离我们的语文课堂,致使学生听,听得懵懂;说,说得肤浅;读,读得做作;写,写得俗套。难怪有的学生说:“ 我在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哭了,而老师在讲它时,我却睡着了。如此缺乏生命感召力的课堂又如何能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从而留下形象,留下语言呢?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走在回家的路上,让学生乐学,活学,活用,笔者试图就个人的理解做一些探讨。 一、设境激趣,充分初读,入境”闻味“ 在一堂低年级阅读课上,执教的女教师让学生读了几遍课文,认读了几个词语后便开始引导学生探究、想象,结果教学进程”举步维艰“。课后有人问她:”课文中许多长句比较难读,生字也很多,怎么不抓一抓呢?“她说:”这些句子学生课前都预习过了,不会影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因此我没把更多精力放在初读上。如果过多地处理长句朗读指导,我担心会冲淡学生兴奋点。“其实,如果初读环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游离于文本之外,精读时必定难以纵深挺进,也就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新课伊始,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在教师的激情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撼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书不读通不开讲“ ,读通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教师不应简单追求教学场面的轰轰烈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初读,以期达到正确、流利的初读效果,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初读体会,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初步感受文章的韵味。在此基础在轻松、活泼、和谐的氛围中上进行识字、写字教学,落实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统一,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二、诵读吟咏,感受语言,注重”读味“ 在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中,重吟诵、重语感、重表达,提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读“在语文课堂里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主角就是”读“,”读“是体现语文味的主要手段。演绎到位、指导到位、感情投入的各式各样的”朗读“是语文课区别于社会课、政治课,能够真正体现语文味的主要看点。因此,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教读“、”练读“、”自读“的读法体系,让学生在读中学习语言文字,感受语言的魅力。”教读“,即通过教师”范读、导读、引读、讲读、接读“等形式,教给学生读字、词、句、段、篇的具体方法和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和意思的具体方法。”练读“,则是通过学生朗读、默读、美读,训练和强化教读的读书法,使学生达成由”读“到”读会“。”自读“这是读法系统中的根本,学生通过”圈读“、”精读“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意上的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在读中提高认识,升华体验,养成语感。 三、揣摩咀嚼,品词析句,潜心”品味“ 作家陈建功说过:”我读屈原,感到自己的卑琐;我读陶渊明,感到自己的势利;我读李白,感到自己的狭窄。“ 在读与感之间为自己的卑琐、势利、狭窄而愧疚不安,就是人格对话所催生的精神增长和心灵提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饱蘸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生命。语文课本上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飞扬着灵性光辉的文章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艺术之美,它无不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发展着学生的个性、培养着学生的人格素养,使学生得到由内而外的美的享受。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在文本的熏陶、冲击、融汇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 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地。在文本关键处,激荡洗涤人心处,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慢慢赏读,感受语言文字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获得体验与感悟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语文上的”品茗“。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发展语感,触发灵感,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化品位和人格的健全得到提升。而有着这样”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执着探究精神的语文课堂,语文味得以极大的体现。 四、强化实践,留下语言,不忘”写味“ 吕叔湘曾说:”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叶老也曾指出:”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持之以恒地强化学生的实践,才能让学生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所以语文教学不需讲学生置于训练的主体地位,着力于”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就是在语文学习中,对文中的字、词、句、段等语文基础知识,多问个”为什么这么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是什么?“或利用”换词、换句法“和”换位思考法“,加强对文章语言文字和人物形象情感的感悟。动手实践就是多写多练。教师应经常引导督促学生将文本中学到的知识,通过遣词造句、口语交际、写日记、读书心得或办黑板报、手抄报等种种形式加以实践,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激发自身的语言文化积淀,培养语感。当然,学习语文,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所得就非常有限了。社会是一个广阔的舞台,自然充满了神奇魅力,引导学生到书海中遨游,在生活中阅历,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才能,才是学文之道。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如何突显语文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是个实践性的课题。相信,倘若我们的语文课堂能真正散发更多的”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享受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一定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语文味“诗意地栖息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