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阅读教学四部曲
语文论文之阅读教学四部曲 一些语文教师说:“现在真不知语文课该怎么上才会是高效的。”我是教了近十年语文的小学教师,对语文课特别是阅读教学课该怎么上,有着自己的理解、看法、体会与经验。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奏响感悟、对 话、熏陶、训练这“四部曲”。 一、感悟——阅读教学的序曲 1.读中感悟与思中感悟相结合。感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目标,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境,读中悟情,读中悟意,读中悟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读书感悟”。朱熹主张“熟读精思”,“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可以说,读和思是两种最基本的感悟方式。“口诵心惟”,才会有所感,有所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读中感悟与思中感悟有机结合。 2.整体感悟与重点感悟相结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如果把一只胳膊从躯体上砍下来,那就不是胳膊了。” 每篇课文都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学时要坚决摒弃那种把课文肢解得七零八碎让学生感悟的做法。只有进行整体感悟,学生才能感受到课文的整体美,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使认识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否则单凭一些局部的感悟很难获得正确、全面的认识。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反复读,仔细品,认真想,入情、入境、悟法、会意、明理,把感悟引向深入。在重点感悟的过程中,要有整体意识,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联系上下文、联系全篇课文来感悟。 3.自主感悟与指导感悟相结合。阅读感悟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任何人不可能代替。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感悟的主体,应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感悟,让学生用心去品味、揣摩语言文字,感知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只有充分地自主感悟,学生才能心领神会,真正学有所得,获得一些感性的或理性的认识。但是,由于受自学能力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小学生的自主感悟往往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偏差和错误。因此,他们的自主感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自主感悟前,教师可提示感悟方法,提出感悟目标和要求;自主感悟中,巡视并做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自主感悟后,组织交流与对话,进行点拨和引导。尤其是“交流与对话”,能提升感悟的质量,是感悟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二、对话——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必须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学生将无话可说,或言不由衷。下面略述几种对话的表现形式。 1.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教材虽是语文教学的凭借,但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是供学生学习、记忆、汲取语文知识的文本。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获取语感的积累,得到人生的感悟。 2.师生对话。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是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通过交换意见、思想碰撞、合作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发展。学生与教师对话,是教学民主的体现,课堂教学应该把学生从被灌输的客体地位中解脱出来,还学生以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3.生生对话。生生对话,指的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交流、讨论。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共享知识、经验、智慧、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诚如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借助对话,学生由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人地位拉回到中心地位,语文课堂由此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熏陶——阅读教学的间奏曲 一堂成功的阅读教学课,同时也应该是一堂美的熏陶课。教师应该凭借文本,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真挚饱满的情感浸润学生、感染学生,避免空洞、生硬的说教,奏响“熏陶”这阅读教学的间奏曲。 1.营造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朗读氛围。如果在充满情感的氛围中朗读课文,学生会被这种朗读氛围所鼓舞、所浸染,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朗读,提升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品味,有利于对文本语言的内化、吸收。朗读氛围要靠教师精心预设和适时生成。 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朱光潜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谈起》中说“文学是人格的流露。”语文教材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佳篇美文,容纳了众多著名作家的不同审美感受。文章中所反映的真善美,对学生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是非辨别能力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读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默读自悟、互读感悟、美读领悟……形式多样,层次分明,循序渐进,要使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边读边悟,潜移默化地接受文本情感的熏陶。 四、训练——阅读教学的尾声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毛泽东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因此,阅读教学应给学生内化书面语言的时间空间。语言文字的训练,必须在学生对文本有所感悟之后进行才会有效。 1.积累训练。就是以积累规范性语言材料为主要目的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训练。小学生学习语言,主要途径是对语言的感受和积累,而不是理性分析,只有让他们大量接触语言规范的作品,才能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的感性认识,才能积累多彩的语言材料,为准确运用语言文字奠定坚实基础。“积累训练”的主要方式有: (1)朗读与背诵。教科书上的课文都是精选出来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多读多背,对积累规范性语言是大有裨益的,在自读自背的基础上可采用学生之间“对读对背”的方式进行训练。 (2)补充阅读材料。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量、适度地补充阅读材料,对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语言表达的操练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一篇课文以后补充适量的同类文章让学生阅读,并交流阅读心得。 2.仿造性训练。课文中有些段落表现力强,或句式整齐,或结构典型。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好好领会这些段落的写作特色及表达功效,并仿照它的结构特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述,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创造性训练。在仿造性训练的基础上,可逐步增加一些创造性训练,其主要步骤为: (1)教师提供操练内容或范围。比如借助文本的空白处,要求学生结合语境补白。 (2)学生酝酿口述或笔述。(不定模式、不限格式) (3)口述或笔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