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中的“模糊教育”实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中的“模糊教育”实践

语文论文之语文教学中的“模糊教育”实践 ‎ ‎  “模糊”字典解释为指客观事物的不稳定性、不精确性、不清晰性。语文教学中字词和文章以及听说读写本身就包含着许多的不稳定性、不精确性、不清晰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恰当的运用这些“模糊”的内容进行教学,会给我们和学生带来更多的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因为我们和学生学习的对象是文本,它们是作者对事物或者事件的具有独特的角度的认识或者体验,有精确的一面也有模糊的一面。作为阅读者的认知也有一种精确性和模糊性的一面,在一定的条件,能够大致地把握文本,但却不一定和作者的认识和体验完全相同。学生学会对学习材料的模糊处理,不仅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抓住本质和从整体上、宏观上认识事物,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  一、“模糊教育”与解词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文章中有许多不能准确解释的字词,而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多时候不可能也不允许借助工具书,此时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回到课文的语境中去理解,也许解释不完整但却能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本身完整的理解和感悟,不会破坏理解的完整性,花的时间会更少,学生对词理解会更贴近文章本身,更富有语文味。表面上看学生的理解似乎是模糊些,也不太准确,但学生恰巧就能从这种“模糊”‎ 中学得更精确、更细微,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现在的教育中也更推行这种教学方式。语文会变得更灵活,更有趣,更轻松。‎ ‎  二、“模糊教育”与诗歌在新课程教学中,加强了诗歌的份量。因为诗歌不仅有优美的意境,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诗歌更简练,更有意蕴,因而也更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力。在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文意与意境常常不是三两个词能解释清楚的,而且如果用一两句话去翻译往往会破环诗歌的意境,诗歌中很多东西本来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多的需要读者的个人领悟。况且诗歌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统一的、迁强的理解会破坏诗歌本身的意境和韵味。让学生多读、多悟,少讲,这样的“模糊教育”表看来学生的理解似乎模糊些,实际上,这是 “模糊”中见精确,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意境、韵味及妙笔所在定会体会得更深、更好。‎ ‎  三、“模糊教育”与阅读人类认识事物有一个由粗到细、由浅到深、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因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文本看,所选课文名家名篇居多,一篇精读的文章,内容十分丰富,教学中要做到面面俱到,几乎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尤其是初读课文时,如果过于纠结于细枝末节的知识点,反而破坏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印象和把握,分不清主次。利用“模糊教育”‎ 去整体感知,反而更好。还有教学中会发现每篇文章中有许多的知识点,如果每一个都去讲,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人累了,戏不好看。与其这样不如抓住重点讲透,一课一得,其余很多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以后自己去消化、去感悟、去把握,给学生一个消化的空间。 这样的“模糊教育”不仅能节约时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有人比喻语文教学就好比浩瀚的大海,我只是这浩瀚大海中的一叶小舟,语文这片大海给了我美丽的风景,希望我的收获会越来越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