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语文论文之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 ‎ ‎ ‎  温岭市松门镇第三小学 朱海燕 ‎  【摘 要】在教学实践中,常听学生抱怨作文难写,也常看到老师们的困惑:作文教学花费的气力最大,可总是收效甚微。造成了“学生怕写,教师难改”的尴尬局面,着实成了语文老师的一块心病。那怎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找到写作的“源头活水”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呢?笔者结合多年作文教学实践,通过引导学生体验自然情趣、复活经典游戏、开发海边嬉戏以及自创多彩游戏等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合理引导,使学生们体验到作文的情趣,享受到作文的快乐。‎ ‎  【关键词】作文;生活;快乐 ‎  在教学实践中,常听学生抱怨作文难写,也常看到老师们的困惑:作文教学花费的气力最大,可总是收效甚微。造成了“学生怕写,教师难改”‎ 的尴尬局面,着实成了语文老师的一块心病。我认为,习作教学之所以这般不容乐观,归根究底原因有三:1、缺乏积累,语言贫乏;2、脱离生活,内容空洞。3、说易写难,表达不出。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寻到一个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且受师生双方都欢迎的方法呢?‎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习作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叶圣陶先生说:“习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歇。”传统的作文教学,将孩子关在教室里,用乏味的方法讲解、大量的命题来挤满他们的写作教程,导致孩子童年的生态被破坏。‎ ‎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强调:“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我们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我们农村小学应该因地制宜,重视挖掘、运用学生生活中的作文教学资源,千方百计通过多种渠道,充裕学生生活,并且引导其感悟生活,促使学生“有话要说”、“有情要抒”的习作欲望!‎ ‎  一、体验自然情趣,提纯儿童感受,让作文成为儿童生活的享受和幸福的源泉。‎ ‎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体验是作文的生命。童年时期,对大地的观察和感受,与大自然之间的理解,是所有感受的来源。‎ ‎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这样一句话:“听到的,过眼云烟;看见的,铭记在心;做过的,刻骨铭心。”相比从他人处听说或者静默观察,身临其境地参加活动是形成活动体验的更为关键的方式。将孩子送回大自然,让他们和花草树木尽情地嬉戏,用心去采撷童年的快乐,让童心如春日繁花,天天在他们的心头绽放,让孩子真正去“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找回天性。‎ ‎  农村是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农村的孩子们自小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繁茂的树木、广阔的田野、神奇的晚霞、青山绿水、花草野果……如许多姿的自然风光给咱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资源加入了新鲜的源头活水,给孩子们以美的熏陶。只要我们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那么他们描写生活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写作源泉,就可以为他们抒写真善美奠定基础。‎ ‎  田园风光、名胜山水、农村新貌等等都是学生写作的好题材。我们预想在习作活动中指导学生观察身旁的事物,投身于熟知的家乡寻找美的足迹,让学生在取材中发现美,在习作中描写美,抒发情。‎ ‎  1.采田园风光。农村田园风光美,美不胜收。油菜花开、水稻穗抽、菜地碧绿……形态、颜色、生长过程,各有特点,根据季节的交替变化构成了一幅又幅美丽的画卷:春天百花绽放,生机勃勃;夏天赤日炎炎,暑气逼人;秋天果实累累,秋色宜人;冬天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普普普通通的、不引人注目的甚至是被人遗忘的事物中,去发现事物的潜在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热爱之情。这些都是学生习作的好素材。‎ ‎  2.赏名胜山水。松门周边景点众多,峒下沙滩、水桶岙、石塘石堡楼、千年曙光碑……各具特色。在游玩、自豪的同时,激发孩子们的习作兴趣。‎ ‎  3.观农村新貌。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了农村的无限生机。过去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矮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错落有致的高楼。以前狭窄而泥泞不堪的小泥路现在已经建成了一条条四通八达、平坦宽阔的水泥路。而且路边的绿化郁郁葱葱,把道路装点得生机盎然。观察农村新貌,描绘农村美景,激发热爱家乡之情,习作中更能抒发真情实感。‎ ‎  贺宜曾经说:“我曾经问过一些小读者喜欢怎样的儿童诗,他们的回答,无一例外的都是喜欢叙事的、有情节、有故事二又充满激情的诗。原因在于叙事诗较于单纯的抒情诗更有利于出形象。”对于孩子来说,事件重于事物,他们喜欢包含情趣的情节、故事、形象与嬉游。因此,当我们引导学生与自然的事物互动、嬉戏的时候,便会新生出许多乐趣,酿造出高纯度的童趣来。‎ ‎  大自然是得天独厚的课堂。在这个美妙的课堂里,孩子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几篇佳作。他们在大自然中汲取着不尽的精神营养,享受美的滋润,接受美的熏陶,学习观察,学习思考,学习探索,增进想象力与创造力。‎ ‎  绿色童诗,梦里花香。真正的童年存在于大自然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投入自然的怀抱,和花草树木尽情地嬉戏,用心去采撷童年的快乐,让童心如春日繁花,天天在他们的心头绽放,为他们能拥有一个自然的童年、艺术的童年进行小小的探索。‎ ‎  二、复活经典游戏,给予活动自由,使学生的习作拥有汩汩欢唱的源头活水。‎ ‎  丢手绢、滚铁环、跳皮筋、翻花绳、老鹰捉小鸡、捉蜻蜓、摸鱼、捉泥鳅、爬树、爬山、到稻田里嬉戏、到水塘里嬉闹……一个个经典的游戏给我们的童年带来无穷的乐趣,激发着我们身体中最初的原始的心灵野性和身体本能。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渐渐地长大。‎ ‎  那些往昔使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健身游戏,如今已经被电动玩具、电子游戏等一些现代化的玩具替代,而渐行渐远。现在的孩子玩什么?上网、聊天、电子游戏……电脑游戏人物逼真,有声音,有画面,有故事,还有虚拟奖励,怎会不吸引孩子?只是,这类游戏造成的是孩子的孤独的童年,孩子们总是自己玩自己的,缺少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现代科技游戏开发商在一味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的同时,忽略了孩子的体格训练。‎ ‎  我们应该让尘封多年的各项老游戏“重出江湖”,从过去时变为现在时,让我们的童年穿越当今孩子的童年。这样,孩子在玩中学,在动中思,在乐中会,在会中创造,实现了嬉乐活动与习作的同构共生。‎ ‎  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去做。无论是课堂上的集体活动,还是课间的自由活动,都必须明确习作的要求,使孩子们有准备地参加活动,有效地落实习作训练。‎ ‎  1、寻找资料。通过书籍、网络等各种渠道搜寻我国的传统游戏有哪些,以及它们的具体玩法。‎ ‎  2、采访。访问爸爸妈妈或长辈,看看他们小时候喜欢玩哪些游戏,如何玩,是否要用到道具,是什么道具。‎ ‎  3、做道具。学习制作一些游戏的道具,例如:毽子、铁环、小石子……‎ ‎  4、向自己的家长学几样游戏本领,最好学到精湛。‎ ‎  5、分享学会的本领。将自己学到的拿手绝活教给自己的伙伴,分享游戏的快乐。‎ ‎  6、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游戏汇报表演会,让每一个学有所成的学生都来展示自己的游戏本领。‎ ‎  通过在习作之前,有目的地引导孩子们去实践各种游戏,让其玩得开心,做得有乐趣,并从中获取习作资源,让“写”着实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 ‎  三、开发海边嬉戏,激活学生灵性,令学生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源。‎ ‎  和现在的孩子相比,我们的童年似乎有些贫乏,但只限于物质层面。相反,我觉得我们的童年更幸福,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那么多伴随着我们成长的“小可爱们”,它们给我们带来了喜怒哀乐,让我们体验到生命交融的美丽。‎ ‎  我校所处的小镇以“渔”闻名。这里水产丰富,尤其是小鲜,素来被人们青睐。因此,我校的办学传统里也洋溢着浓浓的江海气息。我们可以利用地理优势,进行海涂文化资源构建,并与习作教学有效整合。我们要联系课堂内外,将那些水中的天使带给孩子们,将心里这样一种幸福带给孩子们。‎ ‎  1.组织读书分享会 ‎  组织学生开展校本教材《淋川小鲜》读书会,写心得体会、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同时发动家长和学生子女共同研究海鲜的烹饪方式、食用方法 ,以及相关的捕捞方式和各种捕捞工具的使用。如建议家长在家中创设氛围,引导孩子走进厨房,过一把海鲜烹饪大师的瘾;在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与滩涂进行亲密接触,做一次实地考察、野外探究;充分利用 “围海造田”的参与活动,使其对“沧海变桑田”的壮举有深切的体会,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从现实污染的海洋环境中真正体验海洋污染的恶果,从而培养环保意识。‎ ‎  2.开展志愿小队活动 ‎  小分队自拟小队名称,自编小队口号,利用多种形式举办“保护泥涂”、“绿色使者”等各具特色的系列实践活动,其间,组织学生走进海涂开展旅游、野餐等活动,鼓励学生做一回小渔民,体验捕鱼捉蟹的生活和乐趣,并且动手烹饪亲手捕捞的海味佳肴。如此,小鲜种类、生活习性以及渔家生活等尽入学生视野。这样更是激发了学生对大海、对家乡的无限挚爱之情。‎ ‎  3.举办学校海鲜节 ‎  通过参观淋川新街菜场、举办海洋科普知识竞赛、民间小鲜顺口溜快板各种才艺表演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现代海洋意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现代海洋发展观。‎ ‎  创造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社会,改造世界”的能力。要彻底解放儿童,解放儿童的脑袋;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和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获取知识,扩大眼界,激发创造灵感。笔者充分利用学生家在海边的地理优势,围绕“海涂--小鲜”文化作为我们学校的特色教育,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为孩子开辟一块洋溢鲜活生命的海洋气息的腥味土壤,还孩子一片畅想未来的天地,同时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 ‎  理想的儿童教育,其起始点和落脚点都应当是儿童的幸福,而且它的内容和过程同样应当能激发儿童的幸福感受,使儿童切身感受到满足和兴奋。所有对于儿童精神成长有益的活动,所有和儿童身心发展需求一致的经历,皆有可能给儿童带来幸福。使儿童充满幸福的关键在于“在儿童教育中运用隐藏在儿童内心深处的那些力量”‎ ‎。幸福的感受能促使儿童不断地创造、探究和成长。‎ ‎  尼采说过:“不但成年,而且少年和童年也有一种自在的价值,不能仅仅看做过渡和桥梁。”周作人在他的儿童文学论中一再强调的“顺应自然”的思想,在当时便有针对性,而在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现代社会的痼疾之一,就是“自然”被伤害。自然的“自然”、社会的“自然”、人的“自然”,特别是童年的“自然”,都受到了深深的伤害。雷达所说的“压缩童稚期和多梦期”之后的“早熟”无疑是儿童的“自然”受到伤害的苦果。儿童并非是走向成人目标的赶路者,他们在成长的途中总是需要慢悠悠地四处游玩、闲逛。只有这样,他们的旅途才会充满乐趣。“游玩、闲逛”赋予他们新鲜的体验。儿童的“游玩、闲逛”是作为有价值的生命方式被充分肯定的。从我们小学作文教学的角度来看,闲逛也是儿童写好作文的一个秘诀。‎ ‎  四、自创多彩游戏,张扬学生个性,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言语交际和写作的素材。‎ ‎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新创一些游戏走进课堂,走进孩子的课余生活,丰盈孩子的写作素材。‎ ‎  弗罗伊德说:“每一个游戏着的儿童与创造性作家一样,是在创造一个他自己的世界,或确切地说,他是在以一种使自己快乐的新的方式重新安排他世界里的东西。”“创造性艺术家与游戏中的儿童是一样的。他创造了他极认真对待的幻想世界--即是说,他向这一幻想世界赋予了极大的情感--而同时又将它与现实世界严格地区分开来。”弗罗伊德的阐述说明了孩童的游戏心态其实和作家的创作心态是类似的,他认为从儿童游戏的心理状态中能够找寻到作家的创作规律。那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就更应该从儿童的“游戏”中发现实现小学生写作能力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了。‎ ‎  作者王安忆说过:“写作只服从心灵的需要。”是的,都说身体和心灵永远是最近的邻居,当每一个孩子都挥洒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广阔的天地间,无论是平时灵活的,还是稍显笨拙的,在此时,都会难分高下。习作在说说、聊聊中具备初步的形态,因为有了真实的经历,孩子们写起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  习作即生活,习作即体验。学生只有在快乐的历程中感受生活带来的乐趣,享受生活给予的情趣,他们的习作才能个性化,才能多元化,才能自由化,才能生活化。我们的学生也才能够乐写,进而达到易写的程度。也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体验到作文的情趣,享受到作文的快乐。‎ ‎  参考文献 ‎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  2.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  3.祁寿华。欧美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  4.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南京:江苏就教育出版社,2011.‎ ‎  5.朱晓斌。写作教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