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深入挖掘文本,注重课堂生成——阅读教学中如何把握文本之我见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深入挖掘文本,注重课堂生成——阅读教学中如何把握文本之我见

语文论文之深入挖掘文本,注重课堂生成——阅读教学中如何把握文本之我见 ‎ 深入挖掘文本,注重课堂生成——阅读教学中如何把握文本之我见江虎团(四川省威远中学校  四川  威远  642450)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有紧扣文本的意识,这是目前同仁们的一个共识。在文本解读上,可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仅仅对文本进行多向解读是不够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既要能够把握预设的问题,更要学会抓住课堂临时生成,从中发现阅读的契机,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从平淡甚至枯燥的文本中发现思维的亮点,进而点燃他们的智慧。笔者有这样一些想法和尝试,在此与同行商讨。1   深入挖掘文本,于平常处见奇崛只有教师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进而完成对文本的解读甚至是精彩的解读,这就要求教师不能“跪着”教书,而要“站着”教书,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独立的见解,对于文章不能总是看教参,看别人的说法,首先把自己当作学生对文本进行一个多方位的解读,从知识、思维、情感等多角度分析。笔者在教授鲁迅先生《祝福》一课时,就其中对祥林嫂眼睛描写的变化让学生进行了认真解读,从她刚到鲁镇时的“又只是顺着眼”以及后来的“又只是顺着眼,眼光没有先前精神”、“祥林嫂抬起没有神采的眼睛”‎ ‎,最后一次见到她时的“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从她眼睛的变化,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主人公人物命运的变化,从而解读出小说的主题。2   借鉴名家看法,挖掘文本内涵文学作品中的文本内涵是很深奥的,在教学中,笔者便经常借助名家的观点和见解进行解读和挖掘文本内涵。在教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时,就借鉴名家鉴赏,抓住文末一句“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一句中“立”字要求学生分析这一字的好处。并引导学生将刘邦这个行为和项羽的行为进行对比,经过分析学生得出结论,这个字体现了刘邦的果断,他比项羽有魄力,有决断,所以他能最终战胜项羽。原本是项羽手下的大将的韩信后来投奔刘邦去了,他这样评价项羽“妇人之仁”。好一个“妇人之仁”!也就是这个妇人之仁让项羽丢掉了天下!司马迁在这个文章里用这样一字来形容刘邦,至少说明他对刘邦的这个做法是表示肯定的。即便刘邦是草莽出身,但是在围着自己的目标追求的时候,体现出的这种能力是完全应该的,成大事者必须具备这样的魄力。3   借鉴学生思想,点燃学生智慧在语文教学中,仅仅是教师唱独角戏是不行的,学生们是鲜活的个体,他们都有聪明的智慧和睿智的思想,只有点燃学生们的激情,教学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屈原列传》中太史公开篇这样介绍“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按照一般的人物传记,只需要说“屈原者,名平。”即可,这样交代完全清楚了,何必要多说一句“楚之同姓也”‎ ‎?学生是难得其解。此时教师也不急于介绍答案。而是随着课堂的进展,随着文章的推进,我们逐渐发现屈原那么爱他的国家,那么忠于他的君王,哪怕楚国几代君王都是昏君!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仍然“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学生自然提出疑问,屈原这种忠是“愚忠”,不可取,他完全可以投奔其他国家,以其“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才华,不愁功名不立,在其他国家有了发展后再回头来振兴楚国或许还有点希望。此时笔者要求学生回头去思考文章开头的那个句子,想想其作用。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忠于明白,这个句子说明,屈原不仅是怀着一颗爱过的的心来看待楚国,更是把楚国当作自己的家族来对待的,因为他是“楚之同姓”。就是楚王的同一家族的,也就是说加过之爱是一体的,所以才能在他身上体现那么强烈的爱过情怀,在他那里,爱国就是爱家。试想,有谁愿意看到自己的家被小人毁灭呢?4   巧借课堂生成,形成互动精彩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互动,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一次课堂上,笔者让学生朗读《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一文,笔者请学生朗读文章,其中作者写到苏轼被贬到黄州后成了苏东坡,写他受到老朋友马梦得的照顾找到一块废弃的营地用以耕种,写苏东坡种粮,酿酒喝,“醒了又醉,醒了又醉”当时没有查到原文,不知道是不是打印错误,而学生根据惯性思维将之读成了“醒了又醉,醉了又醒”‎ ‎。笔者忽然灵机一动,觉得此处完全可以用来做点文章,于是,笔者要求学生分析这两种表达的异同。学生眼睛一亮,开始小声讨论,笔者提醒学生利用所学的答题技巧来分析,考虑句子的意思、手法等。通过分析,学生得出结论,“醒了又醉”连续用可以构成反复,起到咏叹的效果,而且有强化的作用,说明苏轼在人生的低谷时那种苦闷的心情,内心有愁苦需要用酒来消解是很正常行为;同时,也说明他经常喝醉,也许到后来就不再是因为苦闷而喝醉了,而是因为自己能做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不再为别人而活着而感到高兴,所以能够“自喜渐不为人知”。这为后文写只有做自己才能体会到但的滋味是一个很好的伏笔,为文章表达主旨“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作铺垫。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自然有更深的体会,将三篇文章里类似的情节连起来告诉学生,让他们思考,可以让学生自觉地学会赏析文章的句子,从句子的细微之处发现深刻的东西,进而提高他们赏析文章的能力。       总之,在平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搜集,善于发现,充分利用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认真挖掘文本,一定能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