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坚守语文本位,扎根语言训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坚守语文本位,扎根语言训练

语文论文之坚守语文本位,扎根语言训练 ‎ ‎   太平小学    林壮丽 ‎  【摘要】课改十年,风起云涌,多少热血青年急功近利,被华丽的表象纷扰了双眼,误入“人文深处”,漠视了那人事、情感、灵性背后的“精彩言语”,把语文中语言本身的美给淡化了;课改十年,跌宕起伏,有多少名师、特级敢为人先,亲历课改一线实践探索,咬定青山不放松,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课改十年,铅华洗净,志士仁人坚守语文本位,拨开云雾,让“语言文字训练”尘埃落定,回归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本文博采众长,结合自身课堂教学实践,以语言训练为核心,从“语文本位,语言训练点,语言训练途径”三个方面就教学中如何开展扎实有效地语言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作详细的表述。‎ ‎  【关键词】   语文本位   语言训练点   语言训练途径 ‎  语言是语文的核心要素,是语文的DNA,离开了对语言的学习,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清代的金缨说:“鱼离水则鳞枯,人离书则神索。”语言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正如水之于鱼,书之于人。语言文字就是语文的根本,抓住了语言文字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灵魂。‎ ‎  一、坚守语文教学本位 ‎  曾几何时,语文课成了花架子,课堂成了菜市场,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想读哪段就哪段,热闹则热闹,然一节课下来,学生天马行空,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老师也怕上语文课,生怕课上没有“花头”,没有“亮点”,缺少“理念”,因此,费尽心思创设的情境犹如“镜中花,水中月”,使语文课失去了应有的韵味。‎ ‎  小语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的首要任务,核心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语文能力,习得方法,养成习惯。“坚守语文本位”,就是语文教学坚持“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基点”,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语文课让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因此,坚守语文本位,扎根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中真正获取语文知识与能力,使语文阅读课堂得以持续性的生态化发展这是语文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但仅有阅读感受和体验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中可进行的语文训练点来进行语言训练。‎ ‎  二、准确定位语言训练点 ‎  1.低段,凸显字词和朗读训练 ‎  训练,贵在抓住重点和难点。低段的训练,重点和难点是识字写字、常用词语和朗读。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根本,其他内容可让学生自己解决或点到为止。‎ ‎  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训练的内容有如下几项:⑴会认“壁、虎”等9个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⑵分角色朗读课文;⑶积累“*来*去”式词语;⑷体会用疑问句传达的富有礼貌的情感;⑸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⑹理解课文内容;⑺了解童话有三次反复、对话多等特点;⑻知道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用处及壁虎尾巴的特点;⑼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⑽教授自主识字的方法。如果选定以上10项作为教学内容,那么,两课时教完的话,每课时的训练内容就有5项之多。“多则惑”,一手抓5只跳蚤,结果一只也抓不住。‎ ‎  对以上训练内容,可作如下选择:⑴⑵⑶项是关于识字写字、词语、朗读等内容。是低段的教学重点,应牢牢抓住不放;⑷项是疑问句,比较常见,在文中也出现了三次,不如放到朗读中去训练;⑸⑹两项理解课文内容,一点不难,学生读一两遍就能明白,不必再强调;⑺童话文体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对于结构反复与对话较多这些特点,学生已经多次接触;(8)项关于尾巴的知识,课文阐述得清楚而富有童趣,学生一读即懂,不必大耗时间,可适当迁移拓展。⑼项培养科学精神,应以渗透为特征,不必单独设项训练;⑽项教给学生自主学习识字的方法,可融入①项进行。这样经过筛选、整合,语言训练内容只剩下①②③项,其中③学词语又可以与①②项结合着进行。因此真正需要强化训练的是①与②,可以分别安排在两课时中完成。这样安排,每课时凸显一个训练点,这比面面俱到地教、蜻蜓点水式地练,效率会高很多。‎ ‎  又如《地球爷爷的手》,花太多时间学习“地心引力”,就大可不必,有不少教师甚至以此为训练重点,更是费力不讨好。再如教《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是怎样反反复复才找到妈妈,花许多时间去问,也似乎大可不必,多读几遍,再模仿着自创一段,岂不更好!总之,低段课文训练点的选择,一般都应该遵循强化字词和朗读的原则,为学生打下一个比较坚实的语文基础。‎ ‎  2.高段,侧重表达方式的领悟,力求读写结合 ‎  高年级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凡是学生已学已知的,决不重复训练;凡是学生能自己学懂的,教师决不越俎代疱。语言训练重点的选择必须安排在学生掌握而又未能掌握的内容。‎ ‎  如薛法根老师教《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只重点选择了两个训练点:一是课文中的一个重点句子--把“?”号拉成了“!”号,二是让学生发现这篇叙述三个事例时写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其余如生字、生词、朗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课文里讲的三个故事等内容,一般教师都可能选作训练重点的,他都没训练。因为他认为,学生在课前对这些内容已作充分预习,学生手里占有的资料甚至比教师的还多,再训练这些,难免在已知中兜圈子。教学效果证明,这样的选择的确高人一等。‎ ‎  又如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可选择的语言训练点有许多:⑴学生字;⑵学词语;⑶学句子;⑷抄写句子;⑸学朗读;⑹学默读;⑺‎ 理解人物;⑻体会真情;⑼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⑽把握写作顺序;⑾了解省略号的用法;⑿学习怎样写对话;⒀了解小说三要素;⒁理解环境描写;⒂学习外貌、动作描写;⒃学习心理描写;⒄心理描写练笔。除了这17项内容,可分为以下五类:第一类,是学生自学即可弄懂的,如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第二类,是学生已知已懂的,如⑽⑾⑿;第三类,是暂时还不需要练的,如⒀;第四类,是可以放到别的课文中去训练的,如⒁⒂;第五类,是需要教师训练的,如⒃⒄。为什么选⒃⒄呢?第一,本课的心理描写最有特色,最值得学习的,最值得训练的;第二,理解心理描写是难点,难点破了,其他掌握重点词句、朗读、人物形象的理解均可同步跟进,情感亦可渗透其中,抓一点可以带动多点;第三,抓住心理描写,一课突出一个重点,可以实现读写有机结合。‎ ‎  教高年级的课文,切忌四面出击。教师要舍得“割爱”,舍得“丢弃”。“丢”是为了更有效地“得”。如《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重在学习人物动作描写的准确生动,其他可以不必训练;《一面》,重在学会人物外貌描写的特点,其他可以不练;《一夜的工作》,重在习得“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其他可以不练……精选一点来进行语言训练,比起一堂课选若干点来练,效果要好得多。“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四面出击不如突破一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3.中段,因课而异拿捏语言训练点 ‎  教中段的课文,有的可侧重于理解语言,有的可侧重于运用语言。字、词、句难点较多,可侧重于理解语言;字、词、句难点较少的,可侧重于运用语言。而与理解、运用语言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则可不练或少练。语言训练,不要让学生老有“炒现饭”的感觉,要有一点新鲜感,有一点挑战性。教《记金华的双龙洞》,内容的理解、游览线索的交代等,都是学生自学可以解决的,而画一幅双龙洞的平面图、画出水流的路线却不容易;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对于文中的加速度知识,我们大可不必花许多时间去教(教了学生也不懂),而其中的场面描写则很值得琢磨一番;教《乡下人家》,屋前种瓜、门前种花、喂养鸡鸭等,大可不必问来问去,而如何抓住乡下人家独特的景象来写,则很值得训练一番。紧紧抓住语言理解和表达的特点来训练语言,就会练得有趣,练得有效。‎ ‎  三、开辟语言训练的路径 ‎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强化语言训练,把语言实践与感悟有机结合,力求一种无痕的训练,才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位。那么,语言训练的路在何方呢?‎ ‎  1.字词句段,积累语言。‎ ‎  言语的发展离不开生字、新词的积累,扎实的句式训练,教学时教师要长有一双慧眼,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提供的可进行句式训练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仿照或重组提供的言语材料,完成新的表达。“‎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完全跳开书本去学习语言往往是低效的。教材里面有丰富的、可供学生运用语言的方法和技巧,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也是学习遣词造句的例子。‎ ‎  如《槐乡五月》第一段后半段中句子:“‘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这段话文字优美,节奏感强,句式相同,读来琅琅上口,象声词的运用更让我们感觉出蜜蜂采蜜的热闹和孩子们跑动时的欢快。教学时,将这段语句分行显示改成诗,把课文以诗歌的形式展现,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感受到课文语言的诗意美。通过课文语言的重组,这种用诗的语言来朗读课文的方法,能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加深对课文的感悟,陶冶性情,提高语言文字素养。‎ ‎  再如人教版《搭石》一课的教学,紧紧抓住文中“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为切入点,层层深入,围绕“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走搭石、“背着老人”走搭石三个片段进行教学,通过指导学生品读文本去感悟“风景”的内涵后,教师引导学生适度跳离教材,依据教材特点延伸拓展,了无痕迹设计读写结合点:‎ ‎  师:展开你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啊,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一群放学的孩子来走搭石--假如--‎ ‎  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 ‎  课堂上抓重点字词,通过让学生想句子、说句子、写句子,有效地借鉴文本,进行创造性地练笔,将“潜在的文本”变成了“现实的文本”,锻炼了言语能力,把课文规范语言积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  2.听说读演,感悟语言。‎ ‎  大语文教学观下,我们应该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作品进行一次心灵对话。‎ ‎  如《小珊迪》一课,笔者与学生表演小珊迪被马车轧断双腿后吩咐他的弟弟小利比的对话过程:“看着珊迪血肉模糊的双腿,小利比吓呆了……”‎ ‎  师:“天那,哥哥,你这是怎么了?”‎ ‎  生:“哦,利比,我替买火柴的先生换好零钱往回跑时,被马车撞了,我的腿被轧断了。”‎ ‎  师:“你现在好吗?我能为你做什么?”‎ ‎  生:“这是我从地上捡回来的四便士,你把它还给住在旅馆的那位先生。”‎ ‎  师:“可是我们不是正需要钱吗?况且你又伤成这样!”‎ ‎  生:“不行!你一定要把钱送还给那位先生。”‎ ‎  师:“为什么?人家并不在乎这四个便士呀!”‎ ‎  生:“利比,你听我说,这是别人的钱,我们不能要,做人最要紧的是诚实、守信啊!”‎ ‎  在听说读演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对课文的理解更为深入,在感受人物可贵品质的同时,获得情感的熏陶。这比平时我们让学生空谈你认为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更能体会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心灵和难逃厄运结局。学生在特定情景中将倾听、阅读、表达及生活运用有机结合,形成创新运用的能力,并解决以前没有直接学过的问题,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达到的目的。‎ ‎  学生专心致志的倾听,饶有兴趣的表演,不拘一格的想象,富有个性的表达,无疑提高了学生言语水平。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创意的表述中迸发思维的火花、荡涤心灵的真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在课堂这块主阵地上。‎ ‎  3.布局谋篇,习得语言。‎ ‎  人们常说: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而结构则是文章的骨骼。只有具备了坚实匀称的骨骼,血肉和灵魂才能以更美的形式有所依附,有所寄托。同样,只有找到了恰当的结构形式,才能把文章的观点和材料、情节和场面等很好地串联、编织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  小学阶段的课文体裁主要以有记叙文、诗歌、童话、说明文、散文等。只要转换一下角度,许多体裁就可以相互转换。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文体转换,有创造性地布局谋篇不失为一次有趣而充满挑战的语言训练。如《螳螂捕蝉》、《三顾茅庐》等课文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片段改编成剧本;学习“文包诗”《游子呤》、《送孟浩然之广陵》、《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文体后,就可以指导学生将学过的古诗根据诗意或插图写一段话或编一个故事;《狼和鹿》、《海底世界》等说明文,可以改写成童话故事等,并在习作中强调布局谋篇的要领。这样的语言实践是扎实有效的,也是实用的,能促使学生打破思维的固定模式,对课文进行动态分析,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方法。‎ ‎  再如《画杨桃》是人教版六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笔者曾经不止一次地上过、听过此课的教学。但不管是《教师教学用书》,还是多位名师对教材的分析,都持这样的观点:“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细读文本后,笔者发现这篇文章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还是一曲感念恩师的赞歌,更是学生一例真实而鲜活的范文。于是在教学中,我不只停留在“实事求是”‎ 的目标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其实也是对老师、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由衷的感激。这篇文章就是一个生活片段,一首课堂插曲,鲜活得就像发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甚至触摸得到的。我们为什么不把这种善于捕捉生活片段的习惯培养起来,把文中首尾呼应的妙处以及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人物的方法传承下来?于是笔者鼓励学生回忆印象“最深的一节课”、“记忆犹新的一件事”,进行随文练笔。确实,文本的正确处理,来源于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对文本结构的把握,要提倡“两手抓”,既要把好语言文字关,又要把好篇章结构关。‎ ‎  “字词句段篇”是语言存在的几种方式,在作者笔下它们自由组合,巧妙布局,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听读说写”是基本的语文能力,它们是密切结合而并存的,是相互依赖而起作用的。“布局谋篇”是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习得语言后的一种编排和释放。听读是说写的基础,说写是听读的发展。只有将这四个方面合理安排,有机结合,语文教学才能实现目的。教师要善于抓住读写链接的训练点,创设语言转化的情景,把外在的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个人语言,让语言训练成为本位语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课改十年,奏响了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那么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这棵大树的“根”,而文本则是这棵树扎根的沃土。如果我们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偏离了自己的方向,我们的课堂就会种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园。语文课“千教万教,以读为本”,“千学万学,语言为本”,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坚守语文本位,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我们所钟爱的语文根深叶茂,飒爽英姿。‎ ‎  【参考文献】‎ ‎  [1]陈建先:《本位语文》,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  [2]杨再隋、吴忠豪、陈建先:《再谈语文课的训练》,《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4年第4期。‎ ‎  [3]陈宝铝 :《本色语文》,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版;‎ ‎  [4]吴忠豪:《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2013年1月版;‎ ‎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