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赴延安培训心得体会五
赴延安培训心得体会五 20 日至 25 日,省厅党组在延安市委党校举办全省系统党支部书记培 训班。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走入了革命圣地延安,近距离地触摸共 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在这一周里,我们系统地学习了党中央在延安十 三年的历程,了解了党的七大、大生产运动等历史,现场参观了延安 革命纪念馆、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西北局革命纪念馆和凤凰山、杨 家岭、王家坪、枣园等革命旧址,观看了舞台剧《延安保育院》,诵 读了名篇《为人民服务》,重温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听学院老师和 讲解员现场讲解这些地方发生过的历史,点评和感受其中的内涵和意 义,领悟延安精神。这些都使我们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撼,使我们 再次寻找到了力量的源泉。 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从来到 这里的那一刻起,时时刻刻都可以感受到。从破旧的窑洞、简陋的 器 具,到小米加步枪、打满补钉的破军服,我仿佛看到了革命先辈们的 形象,他们的身躯是消瘦的,但他们的目光却无比坚毅而明亮。在延 安,我注意到了这段历史资料:1940 年,66 岁的陈嘉庚回国考察抗 战。他先到重庆,蒋介石十分重视,对他非常款待,招待豪华。前方 将士浴血奋战,供给十分困难,后方却如此铺张浪费,陈嘉庚对此极 为反感。后来,陈嘉庚到了延安,毛主席在延安宴请他,吃的是自己 种的西红柿、豆角、辣椒等常见蔬菜,一顿饭还不到两块钱,吃饭用 的小方桌还是从老乡家借来的,因为太旧,还铺了两张旧报纸。在延 安的几天,他看到延安军民官兵平等,干部群众衣着简朴、生活朴素, 但情绪饱满、精神振奋,给他的印象极好。后来,他回到南洋大声疾 呼,“中国希望在延安!”。还有一个故事,美国记者斯诺 1936 年 和 1939 年先后两次赴陕北和延安采访,他“看到毛泽东住在简单的 窑洞里,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和辣椒土豆丝;周恩 来睡在土炕上;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敌人的降落伞做的,林伯渠 的耳朵上用线绳系着断了一只腿的眼镜”。在延安,他“只见公仆不 见官”。在《西行漫记》一书中他写道:“我真正看到了共产党坚定 不移的抗战决心,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风,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在梁家河参观时,我也被习近平总书记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所感 动。1969 年初,当时还只有十五六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大队插 队,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住窑洞、睡土炕,打坝挑粪、建沼气。 后来,他用自己的劳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在这里入了党,担 任大队支部书记,直到 1975 年秋天才离开这里。这7年时间对于一 个原本生活在城市的青年而言,无疑是极为艰苦的,但却也是受益终 生,在这里,他读懂了老百姓、读懂了中国基层农村,从此建立了对 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现在我们国家强盛、人民幸福,这些艰难 困苦的岁月已经远去,但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必须永远 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 人的品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基,也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的根基。” 迈入新时代,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延安精神中汲取矢志奋斗的力 量,自力更生的意志不能移,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干事创业的激 情不能减,保持昂扬的精神干事创业,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为党和 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