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个人心得体会五篇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个人心得体会五篇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个人心得体会一 1937 年 12 月的南京,是一片荒凉的死城,它弥漫着死气沉沉和绝望的气息。 电影开始了,电脑上显示出了四个巨大的字:“南京!南京!”然后过了一会儿,电影上出来 了几行书法字,上面写着从 1937 年 12 月到 1938 年 2 月初,仅仅 6 个星期内,毫无人性的 日本人侵略入江苏省南京市,将南京的老百性一个也不放过地给残忍地杀了。他们以枪杀、 刀砍、焚烧、活埋,水溺等许多残忍的酷刑对待我无辜的市民,日本人们将烧光、杀光,枪 过作为口号,向我国的南京人民进行大屠杀。 他们将五万四千七百名老百姓赶到一片洼地里,架起机关枪,对着那些痛苦的人群扫所 射……除了个别的幸存者外,绝大多数都躺在了满是血腥味的血泊里,连一幢大多数完好的 楼房也没有,都被可恶的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将南京这座曾是六朝古都的历史名城变成 了人间地狱,可怕极了!日本军队还齐心协力将孙中山的雕像用铁链拉起来推倒,扔到大江 深处。再看看一些勇敢的人们:当姜淑云讲出日军需要一百名慰安妇的时候,她是第一个站 出来的,小江的勇气是为了能够让所有人换取更多的食物,带来生命,最后回眸的瞬间有可 能知道一去不复返。她是一个很悲惨的角色,不堪凌辱,最后赤裸裸地死去。一批人死前, 他们大大声地大喊:“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个人心得体会二 侵华日军南京_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中国南京市人民政府为铭记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南京_ 事件而筹建。位于中国南京城西江东门茶亭东街原日军_遗址之一的万人坑。为悼念遇难者, 南京人民政府于 1985 年建成这座纪念馆,1995 年又进行了扩建。纪念馆占地面积 3 万平方 米,建筑面积 5 千平方米。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 来到一个大空地的地方,有一个母亲唤子的雕像,这个雕像就像是一个母亲正在呼唤自己的 孩子,而孩子却迟迟未现,这个情景真动人心弦。过了大空地,便看见一小块地喷着十股小 喷泉,这个便是“祭灵泉”。过了“祭灵泉”,就来到了“万人坑”遗址,这个“万人坑”遗 址就是日本侵略者杀害南京同胞的铁证,上面赫然用中、日、英三种文字镌刻着“遇难者 300000”。中文和英文,这容易理解;日文,用在这里,更容易理解。这是一座用日本侵略者 屠刀建起来的建筑。对具有正义感的日本人来说,这是一根日本民族的耻辱柱。 我没有哭的_,因为我没有看到血腥。这里是战场,这里又不是战场;来这的人很多都很虔诚, 大家心无杂念地在悲凉的歌声红拜祭着漂浮在头顶上的冤魂,一切都那么清晰。 这里面的人的遗骨,有的残缺不齐,有的已经被子弹射得乱七八糟,有的还很完整,有的遗 骨已经消失无踪了。同时望着飘着小雨的天空,苍天仿佛也在为死去的同胞落泪。 馆内很大,但却没什么建筑,大片的空坪占据它的中心。坪中散落着鹅卵石,散落着沙粒。 在这看不到生机勃勃的空坪中,偶尔又能遇到挺拔的小草,在悲颤的音乐中亭亭玉立。小草 啊,你是真的不了解你脚下的土地吗? “滴……嗒……滴……嗒……”,不知是什么声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出一点声响,像水 滴的声音。随着这声音的发源的方向,我渐渐地看见了三个大字“十二秒”,我很好奇,便 走了进去。里面比较黑暗,墙上也后很多很小的照片,总是一闪一闪的,还散发着微弱的亮 光,看了注释后才明白——墙上那小小的模糊得看不清的照片,是被杀者的照片,而每隔 12 秒,一个照片就将在墙上消失—落下,并发出像水滴落下的声音,这样就代表这个人从 人时间结束了宝贵的生命。我看完后,给我的震撼非常大,这是太残忍了!它们仿佛像一道 闪电从我的心头划过,把我的心划痛,并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出门,发现在门口的雕塑柱上,停着一群白色的鸽子。鸽子象征着和平,但这只是代表了善 良的中国人的心思,当人家不想和平的时候,只有战争才能找到和平之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我们记住这一段惨痛的历史,齐心协力,振兴中华,是祖国变得更 加繁荣强大! 建党九十周年了,祖国在一天天繁荣昌盛,但是,我们还是与别的国家有差距。我们要更加 好好学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蓝天! 走出纪念馆,空气格外新鲜,天特蓝,一切就像被雨冲刷过,也许这就是的结局吧。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个人心得体会三 今天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南京参加南京_国家公祭日活动,纪念 77 年前南京_惨案中 30 万死难者的亡灵,唤起 13 亿人民勿忘国耻,珍惜和平,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 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整个公祭过程庄严肃穆,引领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对历史的回顾,振 奋青年一代对未来的憧憬。 看了公祭过程之后,心不由己地想起身边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太缺乏爱国主义教育了,今天 这样的大型活动,他们是不会自觉观看的,甚至说,既是看了对他们触动也不会太大。 为什么这样说呢?或许你会觉得我是在胡说,但我还是想说说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基 本上是生下来就与父母分离,靠爷爷奶奶抚养长大;这些隔代抚养的孩子,大都任性,自私, 缺乏家庭观念,无集体意识,一切唯我独尊,根本谈不上爱家爱国。等到入学之后,学生从 一年级就被灌输分数观念,学校引导着学生围绕着分数转,什么思想品德、音乐、美术课根 本没有教师教;一些学校干脆把思想品德课本扔在后勤处,过一段当做废品卖掉。学生们从 来没有唱过国歌,参加过升旗仪式,你看到的五星红旗是校长随便叫个学生拉起来的。不少 学生上初中了,还不会左右转,不会唱国歌,更不懂什么历史、国情。 因此,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小学生抓起。使他们从 小就知道社会主义祖国的来历,就能唱国歌中“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冒着敌人的炮 火……”,就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学校应该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当做第一要事 抓,培养学生的家庭、集体观念,引导学生树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处处想祖国,祖 国的利益高一切的理念。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个人心得体会四 作为一名__大学的学生,作为一名水之子,在南京,我呆了已是快满四个月了,我终于鼓起 勇气去参观了南京_纪念馆,去祭奠那些在烽烟战火中永恒消逝的生命。 和我期待中的阴霾天不大一样,这是一个大晴天。从看到初中历史课本上关于南京_的描写 以来,我就一直在想着:有机会的话,应是在那样的一个阴霾天,用滚烫的心去触摸南京_ 纪念馆那灰黑冰凉的记忆。然而这次却有点讽刺,在温暖的,甚至是有点刺眼的阳光中,我 踏入了这座城。 这是一个周末,没有多少人来,冷清的感觉与晴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还未进入馆内, 但气氛已然被旁边的雕塑和音乐烘托得稍显压抑,相信没有一个人看到这组雕塑时心里是没 有震动的。首先进入视野的也是的一个雕塑是一位丈夫死于日本人屠刀之下,手里抱着死去 的孩子,自己也被_了的母亲。她衣衫褴褛,头微仰,像是在哀嚎老天的不公,又像是在控 诉日本人的暴行,表情痛苦欲绝,我能够看到她的绝望与愤怒。再往前,能看到一些稍小的 雕塑:背着已经死去的奶奶的少年,抱着已死小孙子的老人,趴在已死母亲身上的婴儿?? 他们的亲人都是惨死在日本鬼子的钢刀,炮弹之下的。这不是一个人,几个人的仇与恨,而 是一个名族的血与泪!伤痕太深,怎能愈合如初?我知道这些雕塑丝毫没有夸张当时的情景, 自己在之前也想象到了那些血淋淋的场面,然而到这里还是被深深的震撼了。雕塑的基座下 是默默地泛着涟漪的水,那应是整个名族为纪念死难者而流下的永不干涸的清泪。 进入馆门,看到来参观的各色各样的人:像我一样的学生,工人??没有一个人不怀着敬畏的 神情,我感到一丝丝的欣慰。历史的教育没有只停留在课本里,学校中。不管是什么人,只 要是中国人就应该关注这段受难史。整个场馆按照时间的顺序布置,从抗日战争的背景开始 讲起,配以大量的图片,文物,文献,视频和仿真的场景等,讲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以 及对南京_的纪念等。进入第一个展厅,看到墙壁上刻满了遇难者的名字,我忍不住用手轻 轻地抚摸它们,想稍稍抚平他们心中的伤痕,想稍稍安抚它们凄怨的灵魂。橱窗里面看到最 多的是日本兵遗留的_和其他生活用品。刚开始我还抱着些许“考古”的心理,但当我看到 一枚枚桐叶军功章时,我愤怒了----它们是日本人用多少中国人的血铸造的,一枚接着一枚, 暗示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不复存在。那些侵略者将自己的骄傲建立在鲜血之上,他们应该受 到谴责。 往里走,就是重点的南京_部分,配有很多当时日本军人_平民事情的照片,其场景不可谓不 悲惨。所建造的很多仿真场景,也真实地再现了日本人的累累罪行。被轰炸过的房屋满目疮 痍,残垣断壁上的炭火还未熄灭,让人如穿行在狼藉的街巷之中,看着家园顷刻间化为灰烬, 亲人身首异处,有着无尽的恐惧和恨意。还有根据幸存者回忆出的一个个小房间,隔着窗, 能看见幽暗里惨死的无辜百姓。特别是对一家人的_,我之前对其中的惨状有所耳闻,当我 真的面对这幕场景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个黑色的天,听到了那些痛苦的哀嚎声,闻到了那些 令人作呕的血腥味。 看到那些妇女受迫者的史料,无论是视频,图片,还是文字,都能让我看到一幅幅惨痛的画 面,让我深深的握紧了拳头,我作为男人的自尊被深深伤害,他们残害了我们中国的女人, 世间最恶毒的词都无法形容那些加害她们的日本人!对于她们来说,一生已毁,有的不忍其 辱,了断了性命,但冤魂恐怕永久地留在了人世间,挥之不去;有的为了生活,仍然继续着 一生,她们多希望自己可以失忆,不要再让那些噩梦般的记忆夜夜刺痛着心灵,艰难,漫长...... 还有最惨绝人寰的场景:“万人坑”----层层堆积的白骨,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一开始 我是不愿进去的,并不是怕见这样的尸骨,怕被眼前的一幕幕吓到,或者心里留下什么阴影, 而是怕里面的那种气氛,更是害怕亵渎了这些尸骨的在天之灵。我个人认为我们这些后人应 该做的首先是让这些尸骨入土为安,而不是作为一种历史的罪证而暴露于外,毕竟他们已经 有过不幸。但是最后我还是进去了,不是为了心中的那份对日本人的恨意,而是为了对那些 受难者的铭记。原本以为自己看到那些白骨会慌张,然而我错了,真正临到那一刻,心中反 而有一种异常的平静,不知缘由的平静。这平静不代表麻木,这是一种深思,是一种铭记。 单纯的仇恨已不能代表此刻心中万般纠结的心绪,这些心绪要花一生去清理,关于生命,关 于战争,关于和平...正如李自健的《屠生佛》留给我的思考一样,那幅油画左边是两个手拿 屠刀,趾高气扬的日本士兵,中间是一座尸山,尸山顶端是一个活着的幼儿,右边是两位僧 人。画里有罪孽,有控诉,有苦难,有希望,有宽恕,还有无尽的思考...... 参观虽然略显的匆匆忙忙,但我的内心仍然在略显压抑的纪念馆中激动不已,在此期间我受 到的的触动就是这些不幸的灵魂在那个中华民族最羸弱的时代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 现代人们对那段历史的铭记,对和平的追求,对生命的敬畏。整个过程中,我也体会到纪念 馆设计者们的苦心,他们并不完全是在向世人控诉那段黑色的历史,而是给我们当代人足够 的警示:暴力带来的只是无尽的苦难,和平才是人类应该永远追求的主题。理解了这样的初 衷,才能够理解整个场馆的内容布置。夕阳西下,那橙色的余晖铺满在整个纪念馆内,为端庄 肃穆的纪念馆笼罩上一层温暖的霞光。透过那层柔柔的光线,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永远逝去的 生命。他们不再面目狰狞,眼中不再透着无尽的恨意,相反的,他们面目安详,那是沉淀恨 意之后从内心最深处释放出来的宁静祥和,那是对罪恶的宽容,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在暖 色调的晚霞中,我从内心深处感触到了那段历史带来的无尽的思考,同时也感知到了最真实 的平和。我想,这温暖的霞光不仅温暖了那些无辜的受害者的灵魂,同时也温暖了我们这些 后人,它其实是想让我们不要永远记着恨,不要永远生活在对罪恶的厌恶之中,而是应该记 得那些教训,那些用鲜活的生命换来的和平。回首望去,馆内那破旧的城墙,虽依然孤独地 伫立在那里,却不是在控诉着一段黑色的历史,而是在展望着一段美好的未来...... 丧钟为不幸的逝者而鸣,也将为忘记苦难,曾一度失去精神信仰的民族而鸣。不要让南京_ 纪念馆作为一个景点而被后人铭记,而是作为一段永不被尘封的历史让后人永记于心!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个人心得体会五 翻开历史的篇章,回忆那段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日本军队闯进南京时,城内的军人们用身躯铸成了一道道人墙。可这些都无济于事,日本军 队以强大的冲击力冲垮了人墙,把军人们踏在脚底。大肆的闯进南京。 南京城内所有的战俘都被抓起来了。有的人,葬身在机关枪接二连三的扫射中;有的人被带 到海边,又是一阵疯狂的扫射,人们倒在海边,海水冲刷着他们的身体,将他们轻轻拖入海 中,顿时鲜血染红了整个海面…… 我怎么能不痛恨日本人,我何尝不想让他们付出血的代价。想一想,当他们的孩子在摇篮中 甜甜的入睡时,我们的婴儿却被残忍的摔在地上;想一想,当他们的儿童享受美好的童年时, 我们儿童却要面对死亡;想一想,当他们的老人在家安享晚年时,我们的老爷爷、老奶奶却 流浪在街头无家可归; 正如电影里所说“中国不会亡!”是的,中国没有灭亡,但祖国现在的兴旺付出了惨重的代 价。多少英雄冲锋陷阵,用鲜血和平,他们何尝不想在家和一家老小过平安、幸福的日子可 是日本的侵略打破了这样的生活。为了祖国他们必须要上阵杀敌。 是啊!“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为国家做出贡献,使中国更加强大 这样才不愧对那些抗日英雄,中国才不会重蹈覆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