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5年某领导在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讲话稿和全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问题调研报告稿合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2025年某领导在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讲话稿和全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问题调研报告稿合编

2021——2025 年某领导在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 作会议讲话稿和全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问题 调研报告稿合编 2021——2025 年某领导在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讲话 同志们: 经请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意,今天我们召开“十四五”规 划编制工作视频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十四五”规划 编制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谋划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相关工作,促 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刚才,xx 同志就“十四五”规划编 制工作作了全面、系统地安排,讲得非常具体、非常实在,有逻辑、 有方法、有重点,希望大家认真抓好组织实施。下面,为抓实抓好全 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认识是基础,务必重视再重视 抓好编制工作,认识是基础、重视是前提。具体要明确好“是什么” 和“为什么”的问题。 (一)明确“是什么”的问题。何谓规划?规划就是对未来整体 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是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方案。 “规”是起、“划”是落,中心在未来、关键在设计,时间维度侧重 长远,内容角度侧重战略,重指导性和原则性。通俗讲,就是“定目 标、立计划、推落实、见成效”的过程。规划的特有属性及规律希望 大家一定要理解透、研究透,进而把握好、实践好。 (二)明确“为什么”的问题。重要性是回答“为什么”的最强 音。“十四五”规划作为我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 我市接力奋进、对标补短、抢抓机遇、再谋新篇的指南针,是统筹推 进“生态、发展、民生、稳定、作风”五个关键的压舱石,是加快推 进我市“一市两区三家园”建设向更深层次、更高领域迈进的总航标, 其重要性怎么讲都不为过。举个例子,一个地方要修一条路,就必须 要先纳入规划,没纳入规划一切都无从谈起。大家知道投资是跟着政 策走、资金是跟着项目走、项目是跟着规划走,可以说没有规划就没 有目标、没有规划就没有方向、没有规划就没有项目支撑。大家要把 心思用在研究重大政策上、推进重大改革上、谋划重大项目上。希望 大家在思想上、行动上都予以高度重视,重视程度提高了、工作状态 就对了,格局大了、路也就宽了、成效自然也就出来了。 二、编制是核心,务必用心再用心 规划的生命在于实施,实施的关键在于编制。大家要以习总书记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总 书记同志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厚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并贯穿规划编制实 施全过程。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严密逻辑、强化支撑、精 准时序,项目要充分、政策要可行,具体抓好以下工作。 (一)调研分析要“深”。成熟的规划是建立在大量调研、深入研 究分析的基础上,直接关乎“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成败。各县(市)、 各部门既要吃透上情,将国家和省的大政方针研究透,又要摸清摸透 下情,将区域发展和产业重点研究透。要紧紧围绕“一屏四带、全域 生态”“三地共建、五业同优”等“十四五”规划的相关内容和重点 问题,全面分析国内外环境特别是经济运行情况,深入研判国家、省 “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的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科学提出全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布局,确定支 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布局,形成一些总体性、趋势性 判断。要根据规划编制的要求和时间安排,深入挖掘、深入论证,查 漏补缺、丰富完善,确保规划内容更加符合基本规律和总体发展趋势。 (二)民主参与要“广”。“十四五”规划编制涉及点多面广,专 业性、科学性强,必须要坚持规范化、民主化的程序,起草、衔接、 论证、审批、发布等程序要制度化、规范化。编制过程中,要善于借 智借力,充分尊重专业团队和专家的建议意见,同时要接地气,积极 拓宽民主渠道,注重扩大民主参与、广开言路,向企业、基层一线学 习经验、听取意见,充分借助现代信息化平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问题听群众意见,制定发展 措施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群众评 判,把群众最关心、最急迫、最困难的问题和困难纳入规划内容系统 研究,并妥善加以解决。 (三)项目支撑要“实”。项目投资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 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好规划,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在 重点行业中得以支撑。各县(市)、各部门要立足实际,开动脑筋、 创新思路,紧紧围绕基础设施不完善、区域发展不均衡、产业培育不 充分等实际,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纷繁的工作内容、艰巨的工作任 务,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抓起、从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以改革红 利不断弥补劣势,以开放合作不断弥补发展短板,提升发展质量,更 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要做好争取对接,穷尽 一切办法,找准突破口和发力点,抢抓机遇、主动对接、积极争取, 以获得最大限度的支持。特别是要争取将市、县(市)的项目(全市 近 x 万亿的项目)尽可能多地挤进规划“盘子”。 三、保障是关键,务必精细再精细 “十四五”规划编制是个系统工程,保障工作至关重要。 (一)组织领导要到位。各县(市)、各部门“一把手”要将编 制工作作为“头号工程”“民生工程”“发展工程”来亲自抓、亲自 督促、亲自推进,层层压实靠牢各级责任,进一步明确要求、明确责 任、明确时限,具体到点、落实到人,确保组织有序、领导有力。 (二)协调配合要到位。各职能部门尤其是统计、发改等部门要 加强沟通衔接,对指标参数要深入论证和科学测算,确保指标体系更 加科学完善。要在充分测算我市经济潜在增长率基础上,研究提出一 个“合理”的经济增长目标。同时,各级、各部门要协作联动,共同 “搭台唱戏”,要注重多规衔接,避免各项规划在空间布局、约束性 指标方面相互冲突,通过部门协同和集思广益,切实提高规划编制质 量。 (三)要素保障要到位。各县(市)、各部门要及时落实人力、物 力、财力等各方面保障,确保编制工作有人抓、抓得好,有人管、管 的好,有钱用、保障好,全市上下集中精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共同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 同志们:“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重大。今天的会 议就是动员会、部署会,希望大家千万不要“等水排沟、等米下锅”, 要快速反应、快速行动、快速落实,深谋远虑、集思广益、精益求精, 力争编制出更具前瞻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切 实助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21——2025 年全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问题 调研报告 7070 字范文稿 我市是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深入研究和解决“十三五” 期间人 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 增强人才服 务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对于提高“十四五”区域 竞争能力和水平 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十三五”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多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 推进人 才强市战略,以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为抓手,大力实 施 XX 等重 点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全市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得到 了提升。 (一)加强宏观指导,健全人才工作格局。 印发了《关于 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先后颁布 X 个中长期人才规划、X 个人才队伍专项规划、X 个重点领域人才规划, 形成了配套协调、科学规范的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建立了党 委 和政府领导人才工作联系点,加强对重点领域人才工作的指导。 (二)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干事创业环境。 先后出台《XX 人才资源开发条例》、《XX 人才市场条例》、《XX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 XX 人才资源和社 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 XX 人才发展“小环境”建设 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和引进急需紧缺人才 的 若干规定》等 X 多项政策法规文件,推动了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制 度化,努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三)推动内引外联,为科学发展聚集英才。 各级党委政 府主动作为、服务一线,支持用人单位引进急需紧缺 人才,促 进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健康快速发展。市党委 政府 借助 XX 等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需要,柔性引进院士 XX 名、 国内外知名专家 XX 名,全职引进博士 XX 名。加强同国内著名高校 人才交流合作,与 XX 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 XX 大学签署人才 合作框架协议,推动 XX 与 X 签署了“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 XX 试 点基地协议”、“共建研究生骨干地方短期挂职锻炼 XX 基地协议” 等,开辟了引才的新路子。各县还搭建校企合作平 台,组织各类企 业赴国内高校引才聚才、建立合作关系,取得 了良好效果。 (四)打造创业创新载体,增强人才工作实效。 市党委政府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启动建设了 XX 产业“人才高 地”。创建了 XX“人才特区”,进一步增强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聚 集效应。大力实施面向 X 国家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科技特派员创 业行动、市专家服务团等,不断增强人才工作的实效性。建 立市科 技创新团队 X 个,已承担国家及市科技项目 X 项,取得了一大批新 成果,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以来,市党委政府共表彰“XX”XX 名,累计投入奖励 专项经费 XX 万元,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重才爱才氛围。 (五)加大育才力度,提升各类人才素质。“十三五”以 来,市 组织 XX 万人次参加了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组织 XX 个职业工种、XX 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选拔高级工 XX 人、技师 XX 人、高级技师 XX 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XX 万人、农业职业技能人才 XX 万人、 农业专项技术人才 XX 万人。实施 XX、XX 等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一 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到市、发达地区或国 外科研机构、医院、高校进 行中长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的素 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总结近些年来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级党委在人才工作上只有发 挥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 务” 的职责,才能形成推动人才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人才工 作沿着正 确的方向前进。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始终 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才能 树立先进理念、开阔用人视野,才 能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克 服人才工作中重财轻人、重使用轻开发、 重资历轻业绩、急用 现引等 问题,才能打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 三是必须不断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只有把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人 才队伍建 设的根本着力点,不断深化人才工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 健全 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 制,畅通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流动的渠 道,才能有效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 用。 四是必须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创新人才政策, 增强对人才的服务功能,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 才能形成吸引、聚集各类优秀人才的洼地。五是必须注重发挥市场配 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市场主体重才、引才、用才、 育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才工作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 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 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二、“十三五”人才工作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 从宏观上看: 一是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我市人才占 总人口比例为 X,比 全国平均水平低 X 个百分点。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X 万人, 高层次科技人才 X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仅有 X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 的在职中青年专家 X 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X 人、国家“百千 万人才工程” 二层次在职人选 X 人,与全国各市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我市 高层次人才的比例很低。 二是人才结构、分布不够合理。从全市人 才队伍结构来看,传统 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普通型人才 多,产业化人才少;基础研 究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继承型 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从区域 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城 市,山区、农村的人才相对较少;从 行业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医疗、教育、农牧等领域,而能源、 化工、冶金、建材、 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人 才非常短缺。调查统计显示,到“十三五”末,我市能源、化工等 X 个重点领域现有人才 X 万人、缺少 X 万多人,其中能源化工缺 X 万 人、装备制造缺 X 万人、XX 产业缺 X 多人、新材料缺 XX 多人、 现代农业缺 XX 多人。 三是人才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健全, 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人才评价不够科学,特别 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建立起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评价体 系,评价方法简单、粗放。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受表彰的人 往往 “老面孔”较多,对那些正在埋头苦干、破茧欲出的中青年人 才缺乏激励;薪酬激励机制尚未普遍形成,人才价值难以有效体现。 人才使用机制缺乏活力,导致人才流向党政机关的多,出现学非所用、 专业不对口现象,带来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一些非公有制企业 实行家族式管理,用人唯亲不唯才、放手不放心,没有成熟的用人机 制,缺乏人才吸引力。 四是人才观念落后,人才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些地方领导和企业 存在“引人不如引资”、“引智不如引项目”、“重硬件投入、轻人 才投入”等思想观念,有的还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所有轻所用的现 象,导致人才“引进来、用不好、留不住”。有的崇信“外来的和尚 会念经”,对引进区外人才比较重视,对本地本单位人才关注不够。 五是人才工作经费普遍投入不足。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 XXX 万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津贴等专项经费, 用 于人才资源开发的经费较少。 从具体问题上看: 一是人才市场化配置不畅,人才流通困难。受编制、身份的限制, 一些单位急需紧缺的人才引不进来; 一些地方对引进人才在户籍、 社保等方面存在政策“壁垒”, 制约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二是职称评聘受限,影响人才稳定。特别是基层科研、文化、医疗、 学校等单位,符合职称评聘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多,但由于受职称 名额限制, 许多人难以评定职称或职称晋级,成为当前影响人才队 伍稳定的焦点问题。 三是人才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事业单位 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以业绩考评为核心, 以考评定津贴、定优劣、定奖惩的激励制度尚未建立,一定程度上 存在着平均主义现象,分配不能向优秀人才倾斜,不能向关键岗位倾 斜,导致有事无人干,有人不干事。 四是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由于地区发展、行业发展不 平衡和基层待遇差、发展空间小等,导致人才结构、分布失衡,产生 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现象。 三、加强我市“十四五”人才工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市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要 加强顶 层设计,综合分析、整体谋划,重点突破、统筹推进。 (一)健全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形成党管人才合力。 一是健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以贯彻落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 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全市人才工作决策 机制、 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协调推进的 人才工作运 行机制。健全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 各级党政领导班 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 重。充分发挥组织部 门牵头抓总和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 进一步调动各行业做人才工作的主动 性创造性,形成职责清晰、分 工协作的人才工作合力。 二是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整合市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局 人才工作机构,组建新的人才工作机构。 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 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 适应的人才管理制 度。 三是健全人才发展规划落实的长效机制。按照市人才规划 部署, 细化工作内容,分年度、有步骤地深入实施,重点围绕 急需紧缺人 才的引、留、用等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并抓好落 实。深入开展调 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人才规划实施中出现的 新情况新问题,建立 完善的人才规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估和考核体系。 (二)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 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 度。 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 本投资比 重,提高投资效益。研究制定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 面的优惠政策, 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进行人才投入。 二是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疏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 才相互流动机制,盘活人力资源,激发人才活力。健全人才向基层、 艰苦地区、生产一线流动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的 津贴标准,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 制度,为人才在不同地区、 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 提供保障。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机制,整合我市各类人才资源市场, 积极培育、扶持新型专业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健全人才市场服务标 准,形成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 三是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 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注重依 据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既突出用人单位评价人 才的主体作用,也要注重发挥业内专家在标准制定及评审工作中的作 用, 增强评价结果的公信力。研究制定科学、规范、公平的评价规 则,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 四是健全人才待遇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本地人才,要给予 与引进人才同等待遇;企事业单位选聘的急需紧缺或关键岗位上的专 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工资、项目工资 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 理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制定高端人才、优秀人才休假疗养制度。 大力开展“XX”评选活动,对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 表彰奖励。 (三)推进人才政策创新,激发各类人才活力。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政策。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学校教育与 实践锻炼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 培训资源和项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实施一批人 才培养中长期项目。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学术交流活动,举办高层次 的全国性、国际性专业论坛,为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合作创造条件。 探索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行动”,通过保留身份、 项目支持、奖励等方式,鼓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 逐步向企业集聚。 二是完善稳定与用好人才的关爱政策。大力实施市“XX”工程。完 善在 XX 工作的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 才工程”等人选的津贴发放办法。适应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需要,依 托 XX 经济区建设、XX 扶贫攻坚和“XX”园区建设等工程,重点打 造一批人才平台,盘活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作用。 重视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技术中心和高端 人才工作站,完善配套设施和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三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深入实施市“XX 引才百人计 划”,大力吸引海外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 生物产业等方面的人才来 XX 创新创业,并完善我市长期居留、税收、 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特殊政策措施。加大引进国外智 力力度,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 立联合研发基地,推动我市大型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人才开 发的国际交流合 作,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等,加强我市与国外知名 院校、科研 院所和跨国企业的交流合作。 四是实施非公有制经济组 织人才发展专项政策。研究制定加强非 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 的意见,加大非公经济人才培养、引 进、使用、激励力度,引 导专业技术人才到非公经济组织创新创业, 支持高校毕业生到 非公经济组织中就业。 (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一是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开发投入,重点扶持 高中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速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每年遴选 一批企业班子成员及企业监管部门的管理人员,采取合作培训、外派、 委托培养等形式,到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商务基地或国内发达地 区研修或挂职锻炼。继续实施“XX”名校长名医培养计划,选拔中小 学校长、骨干医生到沿海发达省市挂职锻炼或研修。 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 XX ”建设。依托高校、科研 院所、大型企业、经济开发区等优势特色功能区、产业项目和重点学 科,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强化动态管理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创 新团队资助、激励和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团队凝聚、培养、 使用人才的引领作用。推进市能源化工、葡萄产业、设施农业、枸杞 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多领域、多专业、多层次引进一批国际一流 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强人才高地建设规划和落实工作,着 力打造 XX 四大“XX”品牌。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看建筑类央企发展趋势 在贸易战的背景下,“十四五”建筑行业将面临更加不确定的外部 环境,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多的潜在的市场风险,将会对建筑行 业央企的市场经营提出更大的挑战,建筑类央企在“十四五”期间应 该朝着业务细分方向更精准,区域布局更加聚焦,打造“大经营、强 经营”的市场化、国际化的市场经营体系。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发展方向来看,“改革创新”依然是主旋 律,“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 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促进改善生态环 境,改善民生,增强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同时,重点围绕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深化“放 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筑类央企 “十四五”期间将围绕“国际化、市场化、区域化”纵深发展。 国际化——手拉手一起“走出去” 基于国内建筑市场的逐步饱和, 竞争白热化的趋势,各大建筑央企国际化步伐将会进一步加速,参与 国际竞争,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随着国家政府框架项目的进一步 收紧,“十四五”建筑央企在国际上面临的不应该中资企业内部的竞 争,而是与国际工程承包商之间的竞争。 从南北船合并的背后逻辑上来看,“十四五”央企改革也将会朝着 世界一流的方向纵深发展,坚定不移的推进国际化,依靠技术、质量、 资金等综合实力与国际标杆企业开展竞争,业务同质化的央企将会面 临新一轮的合并,减少海外之间的竞争,不仅要“做大做强”,还要 “做强做优”,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 市场化——占领细分领域品质至高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 建筑业也将会朝着“高品质、高科技、惠民生、强运营”的方向发展, 这就要求各大建筑类央企尤其是下属二级单位,作为国家队在细分业 务领域上做精做优,而不是同质化竞争,为了短期考核目标到处打猎, 鳄鱼老虎一起抓,忽视建立细分业务核心优势,则会导致企业长期发 展动力不足,即使抓住短暂的政策机遇,后续增长动力也存在严重不 足。 面临“群雄逐鹿”的建筑市场,各大建筑央企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 跨领域多方位的合作,解放思想,合作共赢,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 纵连横,提升综合项目运作能力,打造细分市场的品质项目。笔者认 为,未来只有具备专项细分领域核心竞争能力的建筑企业才能够实现 高质量的持续发展。 而在细分领域的选择上,“十四五”规划上一定要开展排查式、系 统性的外部市场研究,并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优势,内部与 外部两者步调一致才能够走的更快更远。 区域化——守住重点优势区域几座城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国家的 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区域政策至关重要,如何紧密结合自身区域情 况,开展区域布局,笔者认为在守住自身区位优势的同时适度区域布 局。 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区位优势,有些企业盲目加快全国区域布局, 但由于人力资源、资源投入的限制,往往导致区位优势区域的项目没 有深入挖掘,自身的区位优势也没有发挥出来。如何守住自己的“山 头”,充分挖掘自己“山头”的优质项目,这就要求企业在区域发展 上,立足区域长远发展,站位更高,从政府的角度看待项目,从民生 的角度看待项目,解决区域发展的痛点,集合项目前后端的优势产业 链上下游资源,以产业联盟的方式打造区域生态圈,建设一批惠及民 生的高品质大项目。 同时,打造狼性的经营文化,在经营机制改革、商业模式创新等方 面持续深化改革,以提升经济效益为核心;针对央企下属三级企业且 主要市场来源于集团内部市场,加大这类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向 外要市场,向外要效益,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