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5 篇 【篇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我们的工作,通过近年天来的培训、实践我对 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但是,在涉及新课程 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 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 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我们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 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 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 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 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 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 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 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 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 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笔者 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道德与法 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我国第八次新课程 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 教学任务。 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如果“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 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 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 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 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 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 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 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缺少信息沟通,学生翻翻教材就 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 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 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当是客人,惟师独尊不可取,惟生 独尊同样不可取,两者都是畸形的师生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必要的课堂纪律作 保证,那么学生尊重他人、尊重集体的素养如何培养?缺少自我约束力的学生,难以养成刻 苦认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难以成大器。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不应当步入“精 讲少讲”的误区。该讲的就理直气壮地讲。课堂上,教师不敢讲、泛泛讲、过多讲,都是对 学生的不负责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 形式化。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 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到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 旗号。 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但是,教学中如果合 作学习目的不明确,过程设计简单,时机把握不好,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 习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 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 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学习究竟对学生有益还是有害?因此, 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分青红皂白地搞合作学习, 必然有害无益。 因此,在学习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 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适应社会。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 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篇二】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开放性教学 摘要:在课改全面推行的今天,作为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凸现出了其举足轻 重的作用。但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个弊端,那就是“重说教”、“轻实践”,因而造成学生 “知”“行”脱节、“说”“做”不一。其实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紧密结合 的学科,作者旨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开放性导课,开放性教学内容,开放性教学过程,开 放评价形式四方面着手,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真正实现知 行的统一。 关键词:开放性教学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一、注重导课的开放性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品社课的新课导入, 犹如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主动地进入 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地调动起来。可见,良好的新课导 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前提。 1、音乐渲染。针对小学生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容易被新异的刺激吸引这一特点,播放与教学 内容相关的音乐导入新课,能很快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劳动光荣》一课,教师可播放 《劳动光荣》的歌曲让学生欣赏并跟唱,在学生受到美妙的歌曲感染之后,教师可顺势揭示课 题。 2、实验操作。运用实验操作法有利于学生在动手、动脑操作中,很自然地进入课堂教学活动 之中。 3、趣味游戏。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教师通过设计学生容易参与、趣味性浓的游 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进入课堂学习。 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利用电教媒体、讲述故事、实物演示、小品表演、猜测谜语等, 如果教师能在"趣"字上做文章,在"开放"上下功夫,就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实践告诉我们,各种导入方法各有各的特点,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条件与学生实际,灵活, 交替地运用,才会使学生感到新鲜,使新课充满活力,从而达到开放性教学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 提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 要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我们的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 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 1、教材内容向生活开放 事实证明,那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真实、可靠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期望目标。因 此,只有把教材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找准教材与学生实际的切合点,巧妙地选取学生的事例 整合教材,才能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目标的达成。 2、教学内容向社会开放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 这条鸿沟填满。"这说明只有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实践活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形成。因 此我本着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近社会的思想进行教学。 三、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德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品社课是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更应以德育人、以情感人。教师要充分 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应有充分的情感交流,以心灵撞击心灵,以心灵 赢得心灵。为此,笔者认为教者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一种和孩子"等高"的平等气氛,让孩子在 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坦露一切,把个性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地学习,尽情享受 童年的欢乐,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要实施开放化、活动化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解放思想,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 1、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台上台下"式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妨改为"茶馆式",即把 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团团围坐,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推选出代表汇报 交流本组活动成果;也可改成组与组竞赛的"对垒"式。 2、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让每个孩子的思维都被激活,让每个孩子 的情感都受到激发,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茶馆式"教学模式 就为人人参与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四、尝试开放性的品德评价机制 对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进行评价是品社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 评价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特别是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测试效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近几年我在评价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实验和改革,通过尝试"开放 性"的品德评价机制,明显提高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 1、调整评价目标 教师对学生在思品活动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评价时,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 态度、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良好心理素质、关注生活和社会程度。 2、充实评价内容 在思品活动中,评价学生对道德认知的掌握,侧重于"再认、再现能力";评价学生学习活动中的 能力侧重于合作能力及心理品质、创造性思维;评价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正确与否侧 重于平时活动中的态度、真实表现及是否关注社会。 3、尝试开放性品德成绩测试 所谓"开放性"是相对于闭卷测试或开卷测试而言的,即测试内容、测试时间、测试地点都开放。 它无须教师或其他人员监考,不要求学生在教室或统一地点答题,测试时间长达一天。一天内 若因调查、了解或实践活动影响了答题,时间还可延长,直到做完为止。 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的开放性,必将引起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变化, 从而改变过去从教材到课堂封闭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真正实现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 地加强育人教育。当然,开放的内涵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地去探索。 【篇三】 现在的新课标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小学思品课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学科 课程,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品德知识和规范要求,懂得道德思维方式方法,更要让学生学会 在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规范行为,即学会做人,最终实现教育的本质,即促进人的社 会化,将自然人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而《道德与法治》更使人耳目一新,它突出的表现 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 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通过一年多的 教学试验,我明白了《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是以儿童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的形态展现在我们 面前的,不但使学生在兴趣、愉快中潜移默化的学习知识、培养品质,也给教师注入了更多、 更新的活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还未能紧跟上时代的步 伐,还未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仍有些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脱离社会、脱离家庭,重于“说教”,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甚至造成学校教育与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背离的现象,造成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因为学校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 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但就现状而言并不乐观。学校教育学生,同学之间的小磨擦应文明 解决,以理服人,而有些家长则对子女讲,要以牙还牙,不能吃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 矛盾直接影响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 (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实际行为的矛盾。道德与法治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必须讲 理。但教育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说教的弊病。学生从本性上不能接受“赤裸裸”的教育形 式。这就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他们在思想上知道该怎么做,但实际行为却有很大 反差。如学生知道乘车要让座的道理,但在实际乘车过程中,有几名学生能真正做到让座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矛盾。这一问题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红灯停,绿灯行”。 当小学生在路口碰到红灯时,他是听学校课堂上说的“停”呢?还是随人流“行”呢?不论 是“停”还是“行”都对学生是一个疑问,“为什么学校里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社会上人的行 为是不一致的?”这些问题,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脱离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的原因,也 有学校生活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不能整合的原因,说到底是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生活 实际脱节、背离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就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生活化问题进行思考与对 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丰富学生生活知识,提高其适 应与创造生活能力,确立其积极生活态度,形成其健康人格为宗旨,通过教师的组织、参与、 指导、帮助,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真正使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确立起健康向上、合理 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生活理念,优化其生活过程,提高其生活质量,构建起良好道德品质,促 进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高,让小学思品课教学成为回归生活的教学,让小学思品教育成为回 归生活的教育。 在教学中,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根据本课程的特征,让学生走出 课堂,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 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 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作为一名教师,在道德 与法治教学工作过程中,我针对我班学生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放心。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 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 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有的说:“我长大了,我学习了很多知识,我 行的,你就让我做吧。”有的说:“我长大了,我给爸爸、妈妈倒水。”有的说:“我长大了, 我给爷爷、奶奶捶背。”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有的学生说: “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让他们在旁边看着。”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 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 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 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再现生活情景,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 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儿童的眼光看社会,努力发现学生生活中的 社会问题,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的多样化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自 然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学会把握自己生活的方向,学会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经 验联系起来,从而走进生活,认识社会,健康成长。 学生平日里的生活丰富多彩,生活感受可谓丰富多样,如果在课堂上再现学生的生活情景、 生活场景,学生肯定会情趣盎然,再次得到与生活的亲密接触、体验、感悟,进一步明确生 活中所蕴含的做人的道理。 (3)走进真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实践生活。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 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 种挫折,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育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 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 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 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道德与法治课 程的重要作用。 (4)课堂教学,多角度地展开 要改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不同题材的 主题课程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经过这些年教学的打磨,临沂市探索出以下两种较为有效的 教学对策:“历史与文化题材”教学策略和“地理与环境题材”教学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有关历史与文化题材的内容,都是以某一特定的“散点”事件出现的,选 取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来以事带史、以人带史,折射我国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了解我国近代的屈辱史、抗争史以及人类的文明遗产,没有系统完整的历史事 件发展脉络。对于历史知识教学,鲁洁教授认为:小学不应过于强调历史的知识点,而应教 给孩子“活着的历史”。不应教给学生一个个死板的知识点,而应呈现给学生一个个鲜活灵 动的生命,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赞歌。蕴涵人类经验的历史要成为联 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桥梁,让儿童通过对历史与文化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 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将部分地理题材的内容吸纳其中,地理题材仅涉及了一些简单的地图知 识和区域地理内容,大致包括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的各 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小学品德教材中的地理应该是生活的地理,人文的地理。因此,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依托,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 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最大限度地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在学生 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问题探究式学习体验活动的过程。 题材不同,策略不同,教学的方法就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一周吃透教材,从德 育资源库中搜集必用资料,并布置学生预习,引领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主题进行初 步探究,提出困惑,教师适当指导探究方法。课中老师根据策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合作、 探究、交流的基础上有所“感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或深化认识,提升情感进而引 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广阔的地理空间。 (4)触动学生幼小心灵,让良好品德引领生活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新课程,它与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有所不同的是,课程在内容上更贴 近生活,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出发点,通过课堂上构建一个活动来模拟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 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因此,在上 课前,我都会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每个块面的活动。可以这么说,活动对于《道德与法治》这 门课程来说就是它的生命所在,那么在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得到发展这方面应该 注意什么呢?首先活动的主题来源必须使学生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具有实践意义。因为只有 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发生联系时那种学习才是有效的。 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小学思品教材不只 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老师在教学中要大胆 地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需要、道德困惑、思想难题及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对教材进行 适当的增、删、添、改,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资源,科学地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使教学内 容与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教材资源,而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为“社会”进入 课堂奠定基础。因为老师在实施课程的同时还担任着课程开发者的角色。新课程指出,道德 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通过生活学会生活,以提升学 生的生活能力,让品德教学真正地突显出它的有效性。要想真正教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 程,教师就应该多想方法,不断创新,在探索中求进步、促发展、我坚信只有自己心中拥有 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生活化、 活动化、综合化是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三者密不可分。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 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 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 【篇四】 《道德与法治》课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 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道德与法治》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 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道德与法治》 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 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 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可是,由于许多客观 和主观的原因使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笔 者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 一、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道 德与法治》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 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了《道德与 法治》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担任《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 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 很少研究教法。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道德与法 治》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道德与法治》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 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 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道德与法治》课把 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 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 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 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凡此种种,教学偏于一隅, 不能把《道德与法治》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 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许多 适用于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 使用。还有不少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教 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评价不科学,应试教育氛围浓。 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很少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也不对学生的 道德行为进行测评,既没有教学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考察,也不管学生在了解、体验、 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 有,更没注意在一堂课中学生转变了哪些态度,养成了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体验了哪些情 感,获得了哪些知识,锻炼了哪些能力……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一张期末统测试卷,并同教师 经济利益挂钩。这些现象导致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常常被占用,三至六年级《道德 与法治》课上出现死记硬背现象,应试教育氛围浓。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道德与法治》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 严重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应对现状的基本策略。 1、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课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提高 认识,就要求学校管理部门从思想上重视,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工作,安排专门的 教师从事《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工作让《道德与法治》课,同时更要求任课教师从思想上 重视,让《道德与法治》课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笔者在《道德与法治》 课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 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 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 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 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 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 种挫折,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 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 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 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道德与法治课 程的重要作用。 2、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 要改变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推行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就是以 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渠道, 以主体参与贯彻始终,以提高品社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 目标。笔者认为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有下面几个方面: (1)、广阔的教学阵地。开放性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里教学外,还可以 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如《平安回家》一课,就可以 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实地了解交通标志、交通信号、交通标线,走进生活的教学要比把学生关 在教室里死啃书本强得多。 (2)、交互的动态讨论。“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 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 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课标》)动态式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 念,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究,使课堂成为 信息交流所。如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在从讲究营养、穿衣舒适简朴、锻炼身体 的正面引导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不良的生活习惯还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做?”使其交流 互动,扩展认知范围,形成正确的认知与行为,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多样的情景表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取讲故事、听歌曲、情景朗读、角色游戏、 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景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 文的理解,也很受学生欢迎。这种教学形式学生能充分参与、积极表现,比较自然地主动发 展,从而深化道德意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激活课堂。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教材有内在的兴趣。”可见教师把 握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电化教学能将抽象的 观点、道德观点形象化,能将枯燥的定义、理论化为美好的形象,电教媒体能以它得天独厚 的优越条件,为选用典型事例声、像结合,为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供很大的方便条件,充分 发挥道德与法治课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高尚行为的育人作用。以“孝敬父母”为例,教 学中,我安排学生们听一段截至网上的录音《给妈妈的一封信》。在时而深沉舒缓,时而高 亢铿锵的钢琴声中,黎平对母亲那深情的话语字字句句震人心弦:妈妈,那记载着辛勤劳动 的白发和皱纹竟过早地爬上了你的头和脸,而那讨厌的病魔也终于缠上了你……。当录音机 中传出《世上只有妈妈好》时,学生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课堂气氛也推上了高潮。 所以,发挥电教手段的作用,往往能激发学生向上的信心和力量,在有情趣的教学中,得到 美的享受和精神满足,对所学的事理能铭记不忘。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 希望县教研室对《道德与法治》也进行备课、听课、教研、反思。教育教学中实践的作用也 异常关键,通过适当适量的社会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开阔学生的视野, 更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进而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可见,弘扬人的实践性,是时代的呼唤, 是社会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学校德育的明智选择。 【篇五】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面貌、政治观念、道德品质等,而道德品质是通过他的道德 行为表现的。而道德行为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习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 将终身受益。 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时,我 们要正确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知”是先导,“行”是关键,完全没有“知”的行, 是盲目的行;没有“行”的“知”是不牢固的知。古人说,知之深,爱知切,行之坚。一个 人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明是非、辨美丑、识善恶、知荣辱,进而才能产生强烈的 道德情感,才能知道为何行动和怎样行动,并把正确的行为坚持下去,表现出道德的自律和 一贯。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言道:言传身教,言教在说理,以提 高道德认识,身教在示范,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在学校里,一个班学生的大小事情都离 不开班主任,因此,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学识文化等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具有明显的示范性 与导向性。小学班主任的素质是做好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本条件。班主任的思想、行 为决定着班风的形成,班主任如果能严格管理班级,正确引导学生,详细制定计划,加深师 生感情和加强班级凝聚力,班级会更团结,学生会更进步。常言道:打铁须得自身硬,小学 班主任作为带路人,要具备为小学生发展导航的能力。要学生讲诚信,班主任首先要言必信、 行必果;要学生有爱心,班主任首先要有爱心;要学生有进取心,班主任自己要体现出自强 不息的精神。 小学生处于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政治态度、价值观与世界观、道德品质、成才理念 等方面,需要通过班主任的正确引导,才能往正确的方向发展。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要充满爱心。学生越是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就越亲近和信任他,教师的教育就越容易被学生 理解,从而达到所期望的教育效果。因而,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作为班主任应该与学生平 等对话,将心比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己的爱心来换取学生的真心,用希望、激励 等科学教育方法,激发学生上进的信心。小学班主任还应该培养好班集体,组织丰富多彩的 班会,形成团结、向上、文明、进步的集体舆论。除此之外,小学班主任指导开展文体活动 是新形势下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文化阵地。这既是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又是班主任 的教学任务之一 具体到日常教育和管理中,首先,要抓好《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宣传 和学习,增强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课堂行为规范》等条 文的自觉性。充分利用班会课、少先队活动、课外活动、办小报等阵地,引导学生成功地组 织举办好各种班级活动,对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树立良好团队意识 和团队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创建优良班风、学风的有效途径。 其次,从小事抓起,重视学生品行习惯的养成。 对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养成教育”。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 人是我们的职责,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懂得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良好的养成教 育对一个人道德与法治的形成非常重要,班主任都应十分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文 明习惯的养成要从身边的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做人的一言一行抓起,逐步养成说话 有礼貌、办事有分寸、行为有规范的习惯;从自尊、自重、自强、自信、自律开始,逐步养 成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爱身边的人的感情;从爱自己的物品开始,逐步养成爱自己的 课桌椅、爱教室、爱学校、爱家庭、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从遵守课堂纪律、学校规章制 度,逐步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的习惯;从关心和爱护班级并为之做贡献开始,逐步 养成集体主义的观念和品格。总之,养成教育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教育,也是小学生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只要我们教师重视学生养成教育并 持之以恒学生的良好品行定能形成。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在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更 要在教育、教学中从小处着眼,从小事抓起重视学生品行习惯的养成,因为这对孩子的健康 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千万不能忽视的。当然,我们教师在学生的品行养成教育中更应是 先行者,小学生的可塑性极强,模仿性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密切家校联系,形成思想道德教育合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只有在家庭教育配合和支持下才会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因此,要在班内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和思想情况。班主任为加强与 家长的联系,除了通过传统的家访方式外,还可利用电话、校讯通等方式经常与家长交流家 教工作,实现与家长的互动,也非常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现在我们班的学生绝大多数能自觉执行《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 行为规范》,学生的道德意识能力有了提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有所增强,“心中有他人、 有集体、有人民、有祖国”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好思想正在学生中逐步形成,也受到了学校老 师和家长的好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