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关于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年度工作安排,5 月份以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 了以王国强副主任为组长的调研组,就我市工业经济 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本级相关 部门的情况介绍,到九个县(市、区)及金华开发区, 深入园区、企业,采取听取汇报、开展座谈、走访等 方式,广泛了解各方面情况和意见建议,对“十二五” 以来我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 级的成绩和不足,对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存在的困难和 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梳理。黄锦朝主任亲自参加了调 研活动,指导调研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二五”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十二五”以来,我市各级政府积极贯彻实施“工业 强市”发展战略,坚持把工业作为推进赶超发展、加快 浙中崛起的重要抓手,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今 年以来,以产业集聚和功能区整合提升为抓手,致力 于培育“五大千亿”产业,推动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工 业经济转型升级扎实推进。 (一)工业规模跨上新台阶。2014 年全部工业增 加值 1302.83 亿元,比 2010 年的 938.86 亿元,增长 了 38.76%,年均增长 9.7%。2014 年,全市规模以上 企业工业总产值 4796.3 亿元,比 2010 年的 3393.3 亿元,增长了 41.3%,年均增长 10.3%。规上工业增加 值在全省的份额从 2010 年的 6.6%提升到 2014 年的 7.5%。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从 2010 年的 623 家增加到 2014 年的 975 家,10 亿元以 上企业从 30 家增加到 43 家。 (二)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近年来,我市各级政 府通过大力推进平台整合提升、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 入、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等工作,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明 显成效。一是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在规模以上 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优势主导产业从 2010 年的 2413.39 亿元增加到 2014 年的 3246.66 亿元,占到规 模以上企业总量的 70%。块状经济加快向现代产业集 群转变,全市形成了 9 个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的区块, 产值总量占全部规上工业的 80.4%,其中产值超 20 亿 元区块 5 个、产值超 500 亿元区块 2 个。二是工业质 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截止 2014 年底,全市拥有浙江名 牌 284 个,其中工业名牌 211 个,列全省第 5。工业 名牌产品实现总产值 2166 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 值的 45.2%,实现利税 186 亿元,占规上企业的 54.5%; 2013 年以来,全市行政认定驰名商标 14 件,新认定 省著名商标 73 件,注册商标累计数达 12.7 万余件, 排全省第三。新产品产值率从 2010 年的 15%上升到 25.7%,新产品产值连续四年保持 25%以上的高速增 长。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204.2亿元,比2010 年增长 23.3%,年均增长 5.2%。三是落后产能淘汰和 节能降耗工作全面推进。完成印染、造纸、化工等重 污染高能耗行业整治提升 349 家企业,关停铸造、水 晶等家庭作坊近 2 万家;2014 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综 合能耗 0.53 吨标准煤,比 2010 年的 0.745 吨标准煤 下降 28.9%,提前超额完成 “十二五”目标任务。 (三)创新驱动取得新成效。2011 年至 2014 年全 市累计实施市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 3012 个,其中国家 级 363 项、省级 1512 项。企业创新能力稳步提高,以 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 体系加快构建,2014 年底累计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178 个,其中国家级 3 个、省级 83 个;累计创建省级工业 设计基地 2 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4 家、市级设计中 心 48 家。企业创新投入不断增加,2014 年规模以上 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 2010 年增长 136%,2013 年 全市 R&D 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达 1.71%,比 2010 年 提高了 0.38 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较 2010 年缩小了 0.02 个百分点。 二、当前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困难和 问题 调研中发现,我市工业经济总量不大、质量效益 不高,低小散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工业经济基础 和整体实力依然不强。今年 1 至 4 月份,我市工业经 济出现严重滑坡,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总产值、销 售产值增速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 3.2、5.6、5 个百分 点。工业投资乏力,1 至 4 月完成工业投资 169.8 亿 元,同比下降 6.5%,较 1 至 3 月增速回落 1.9 个百分 点,工业用电量累计同比下降 3.2%。我市工业经济发 展主要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发展氛围不浓。调研中,基层领导干 部和许多企业反映当前工业经济发展氛围不浓,一些 地方主要领导不够重视工业经济发展。去年以来一些 地方工业经济的考核分值大幅度降低,力度减弱;受 环境容量和空间制约,发展工业经济的难度进一步加 大,有的领导干部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信心不足。随 着网络经济的快速崛起,部分领导干部重视网络经济, 而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有的地方因为前些年发展 工业有教训,开拓精神萎靡。由于“五水共治”、“三改 一拆”等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有的领导干部没有足够 精力抓工业经济的发展。调研中部分企业主反映,领 导干部对大企业和引进外来企业比较重视,面广量大 的本地小企业享受不到政府的阳光雨露。 (二)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当前经济形势严峻复 杂,工业企业不仅利润空间受挤压,且投资风险越来 越高,企业家投资积极性严重受挫,企业投资意愿不 强。据国土部门反映,前些年,许多企业想扩大生产, 但拿不到土地,这两年,部分企业拿到土地后也在“晒 太阳”。调研时,部分企业家道出了“以前办企业很风 光,现在办企业很风险”的心声;有的企业家前些年涉 足房地产,这两年从事股票等投资,获得过高额回报, 对低回报的工业投资缺少了积极性;外贸形势不容乐 观,参加春季广交会的企业反映,展会比较冷清,企 业订单明显减少,以前大单、长单为主,现在小单、 短单居多。由于汇率变化,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受挤压, 效益打折。在当前复杂严峻经济形势下,许多企业不 愿投资、不敢投资。 (三)企业两链风险严峻。近年来,我市企业“两 链”风险问题比较突出, 2014 年以来在局部地区加速 恶化。全市目前存在两链风险企业超过 400 家(保守 统计),涉险企业主要集中兰溪、永康、武义等地。 据分析,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尚未有见底迹象。一 些本来兴旺的企业因为受牵连,无法维持生产,欠税 欠薪,无力回天。虽然各地政府采取了加强银企协调、 设立转贷资金、加快处置不良资产等措施,但由于银 行系统顶层设计、法律障碍、地方政府权限等制约,“两 链”风险难以有效化解,甚至还有形成“多米诺骨牌效 应”的可能。 (四)企业负担依然过重。一是融资难、融资贵 问题依然突出。我市绝大部分企业依靠单一的银行贷 款,虽然从去年年底开始,银行贷款利率有所下降, 但中小企业贷款实际成本仍然较高。二是劳动力成本 增长较快。近两年,员工工资增长较快,给企业增加 了经营成本。三是不合理规费仍然较多,费用较高。 调研中有些企业反应,政府及相关部门征收的各项保 证金较多,有些税费采取先征后返,增加了企业经营 成本。 (五)发展环境不尽人意。一是行政审批制度改 革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去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行 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放的 多、减的少”,且在“放”的当中,含金量高的审批权力 还没有真正被触动,有的部门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审批 事项下放;有的部门为了完成任务,将单项行政审批 事项拆分成多项下放;有的部门将“行政审批”转移至 指定的中介机构,企业对审批制度改革红利的获得感 不强。二是“为官不为”现象时有存在。一些领导干部 缺乏担当精神,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宗旨意识不强,主 动服务企业的观念淡漠。办事效率低下,慵懒堵现象 还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企业反应,中央颁布“八项规 定”后,一些部门领导干部饭不吃了、礼不收了,但事 也不办了;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但事还是难办。 三、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工业强市,是我市的既定战略。新常态下,我市 发展工业机遇和挑战并存。大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发展战略新型产业,“四换三名”,推动工业化和信息 化融合发展,实现工业强市的宏伟目标,任重而道远。 为此,调研组建议: (一)再造氛围,重拾信心。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正处在 一个重要关口。逆水行舟,不进即退,在这样一个时 候,最重要的是坚定信念,再造氛围,重拾信心。市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 “工业 强市”发展战略,要把工业经济发展放在事关全局、事 关长远发展的高度真正加以重视。政府领导的信心强 了,可以影响带动企业家提振信心。各级政府要对当 前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一次全面的分 析,认真找准攻坚克难的突破口,共同推动工业经济 更好的发展。建议加大对工业经济的调研、指导、检 查、督促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在全市重新营造浓厚的 兴工氛围,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建议调整对县(市、 区)工作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工业经济的考核,要注 重科技进步、转型升级的内容,避免用简单化的增长 速度和排名来考核新常态下的县(市、区)工作,提 高对县(市、区)工作指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深化改革,鼓励创新。 一要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积极推进科 技管理体制和经费投入机制的改革,完善产学研结合 机制,培育创新主体,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推动企业更好地成为科技投入、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 的主体。二要加大重大科技专项和项目的组织实施力 度,抓好各类科技项目成果的引进和推广,努力攻克 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技术难题。三要加大财政投入,发 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自主加大研究与试 验发展经费投入力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综合竞争力。四要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的创新 型科技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人才质量, 着力引进重点领域的领军人物和高端人才,同时努力 创造能使人才脱颖而出并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氛围和 环境条件。五是要加强知识产权开发与保护,推进专 利成果产业化,培育驰名、著名商标,推进品牌建设。 要把创业创新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要积 极创造条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激发 广大人民群众和企业创业创新的热情。 (三)精准服务,优化环境。 要摒弃政府大包大揽的观念和做法,真正转变政府 职能,把政府职能定位在制定政策、加强监督管理、 优化发展环境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一是要加快推 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三严三实”主题活动,进 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减少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 限,提高审批效率,变政府“端菜”为企业“点菜”,推动 权力清单“瘦身”,责任清单“强身”,负面清单“健身”, 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二是要完善政策措施。 认真分析我市工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出 台新一轮促进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扶持政策体系。要 根据中央最新有关文件的精神,积极筹措资金,加快 兑现已经出台的各项扶工政策,让广大企业尽早尽快 得到实惠。改变以往工业扶持资金的补助方式,设立 产业导向基金,完善产业培育、技术创新、土地供给、 节能减排等政策激励机制。同时加强对各地设立产业 基金的指导,充分发挥资金在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中的 导向作用,促进资源要素向工业实体经济集聚。三是 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要急企业所急,形成为 企业解难题长效服务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 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化解“两链风险”,要创新思路, 多方协调,敢于担当。减轻企业负担,要落实到具体 举措上,真正让企业轻装上阵。四是分类指导。鼓励 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条件,到 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做大做强;引导暂时没有条件做 大的企业做“小精尖”,提高竞争力。五要创新招商引 资思路。经济下行的时候,有能力投资的企业,都是 好企业;经济下行的时候,能抓住机会投资的企业家 都是有眼光的企业家;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是招商 引资的好时机。要改变“轰动式”大型招商方式,积极 开展有选择的定向招商,推行驻点招商,依托市政府 驻外机构、浙商回归机构、市外金华商会等平台,派 精干力量走出去靠前招商,赴重点地区开展驻点招商, 大胆尝试市场化招商、专业化招商、产业链招商。 (四)科学谋划,着眼长远。 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我市各级政府要对照工业发 展“十二五”规划各项工作的实施情况,及时总结五年来工业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吸取的教 训。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订符合我市实际的规划目标。 “十三五”规划制订要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要坚 持转型升级主线;二是要注重与“十二五”规划的衔接;三是 要建立一批工业投资储备项目;四是要制订一套政策引、工 作逼、产业促、创新领的有效工作举措。要坚决摒弃“先污染、 后治理”的老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产业,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正确处理 工业发展与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的关系,利用要素倒逼、成 本倒逼、环境倒逼、资源倒逼的压力机制,主动淘汰、加快 转型,实行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率、少排放可循环的 生产方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