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在全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发言材料和在全市党建工作推进会交流发言稿合编
2020 年在全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发言材料和在全市 党建工作推进会交流发言稿合编 2020 年在全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上的发言材料 3590 字文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源泉,也是湖湘文化“心忧天下、 敢为人先”的基本品格和精神特质。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战胜大灾 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总书记 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加快推 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科技创新正为三湘大地注入无穷生机与活力。一 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在湘布局,长沙、株洲、 衡阳三市列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郴州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 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级应用数学中心、木本油料、淡水鱼类国家 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岳麓山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建 设蓬勃发展,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挂牌运行。 二是创新投入持续加大。出台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三年行动计划、 创新型省份建设“财政科技十条”、支持企业研发财政奖补办法等政 策,省级、市县级财政科技投入平均增幅分别达 34%、36.8%。2017 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的提升幅度接近“十二五”五年之和,2018 年 提升幅度再居中部省份首位,预计 2019 年又有较大幅度提升,增幅 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创新人才和成果加速涌现。大力实施“芙 蓉人才行动计划”,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 70 余个、高层次专家 1100 多名。2017 年、2019 年分别有 4 人、7 人当选两院院士,目前在湘 两院院士达 69 名。去年我省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共 31 项,获奖总数跻 身全国前列,其中我省主持牵头完成共 15 项。四是创新活力不断释 放。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 2017 年的 3153 家,增加到去年的 6287 家, 接近翻一番。三年专利授权量增长 60.8%,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 4.1 个百分点、达 58.7%,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 367.3%,高新技术产业投 资平均增长 37.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提高 1.85 个百 分点。五是创新增进民生福祉的作用持续增强。实施人口与健康、出 生缺陷防治等重大专项技术攻关,构建全覆盖、高水平的临床医学协 同研究网络。在今年疫情防控斗争中,我们加快核酸检测研发生产, 充分应用远程会诊平台等手段,加强中医药研发推广和中西医协同, 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将大数据技术与基层联防联控有机结合,为打赢 疫情防控这场硬仗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科技创新作为第一推动力, 正有力驱动全省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益改善,极大增进民生福祉、改 善人民生活。 总书记指出,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衰退,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 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面对我国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 不确定性大幅增加的严峻复杂形势,我们要做好“六稳”工作、完成 “六保”任务,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做实做强做优制造业,实现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更加需要发挥创新第一动力的作 用,更加需要坚定不移走好创新驱动发展路子。 我们要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大力实施创新 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奋力走在中部地区崛起前列。坚持“发展是第一 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 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把科技作为培养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的 有效途径,把我省人力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优势紧密结合起来, 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着力打造内陆创新高地、创业高地、科技高地、 人才高地,真正依靠科技来引领变局、开拓新局,使创新真正成为建 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强大引擎。 我们要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 前沿,优化科研布局,更高效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 要方法,坚持依靠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破 解民生难题,为发展赋能、为生活添彩。 围绕满足国家需要,积极创建长株潭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岳麓 山种业创新中心,发挥好现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作用, 支持前沿科技和重点基础学科研究,加强自主可控、智能技术、生物 种业、粮食安全等战略高新技术研究,开展“四基”领域基础研究和 原始创新,取得更多的“从 0 到 1”的原创成果,为筑牢科技创新根 基,解决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问题,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贡献湖南力量。 围绕满足市场需求,聚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 动机和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发展,聚焦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聚焦数字经 济、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实施一批重大 专项,抢占新兴技术制高点,攻克优势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关键 产品保障和进口替代,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动全省产业基础 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围绕满足民生急需,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科技创新 全过程,加快推动科技惠民、利民、富民,着力在污染防治、社会治 理、交通出行等方面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让技术贴近群众、创新 造福人民。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是国之重器,要 认真落实总书记“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要求,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快推进人口健康、生物安全等领域科研力量布 局,积极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加强生命科学领域的基 础研究和医疗健康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 完善平战结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织牢织密公共卫 生防护网。 科技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凤凰县菖蒲塘 村依托该村 69 名农技师、13 户科技示范户,大力发展水果产业,有 效带动了全村脱贫致富。目前,全省有 2.6 万名科技特派员把科技成 果送到田间地头,切实提升了群众运用科技脱贫增收的能力。我们要 推广菖蒲塘村经验,推动创新资源、科技服务向基层下沉,加快补齐 贫困地区的农技短板。要落实好科技特派员制度,更好发挥科技特派 员作为“三农”政策宣传队、农业科技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领头羊、 乡村脱贫致富带头人的作用,为决战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 撑。 我们要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 用,优化创新生态,更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改革方向,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科技创新规律,加大科技领域 “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动科技计划、研发投入、成果转化、收益分 配等改革,下放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完善创新制度, 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拓展科研管理“绿色通道”,着 力提高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要深化项目经费使用管理改革,让科研 院所和高校在选人用人、科研立项、成果处置、职称评审、薪酬分配 等方面有更大的灵活度,把广大科研人员自主权真正落到实处。要加 强政策引导,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 型举国体制要求,统筹科技计划、资金、项目的创新资源,鼓励重大 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多元投入,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参与技术攻关、承担科研任务,推动科研基础设施更大范围开放共享, 加快潇湘科技要素市场覆盖全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精准 对接。要激活创新主体,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增研发投入 奖补、仪器设备折旧等优惠政策,加强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平 台建设,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优化技术转移、创业 孵化服务,充分释放各类创新主体潜能,促进创新成果多点迸发突破。 我们要大力营造鼓励、支持、肯定创新的浓厚氛围,调动人的积 极性,更有效增强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 力量。我省科研人员数量众多,建设创新型省份必须把广大科技工作 者的创新创造潜能充分激活起来。要充分尊重、科学评价科技工作价 值,改变片面追求论文、专利、资金数量的评价标准,建立以创新能 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 凭本事说话、依成果评价,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钻研,让科技工作得 到社会尊崇。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 快保护、同保护工作体系,加大专利、商标行政执法力度,依法严惩 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要建设创新人才梯队,深入推进“芙蓉人才行动 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大引才聚才力度,强化子女就学、 社保医疗、住房等方面保障,想方设法引进培养创新团队、企业家团 队。要在科研一线使用、锻炼青年人才,让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担 重任。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要有祖国”。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 报国之志,牢记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初心使命,把论文写在祖国的 大地上,写在三湘大地上,以舍我其谁的创新自信,勇攀更高科技高 峰,采摘更璀璨的科技明珠。弘扬科学精神,保持向未知世界、未知 领域探索的大无畏气概,保持敢为人先、不盲从权威、不迷信教条的 优秀品格,实事求是、踏踏实实,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 境界笃定前行。甘于无私奉献,保持对知识、对真理、对创新的热烈 追求,以几十年如一日坐冷板凳的毅力,不计一时一地名利,为全省、 全国、乃至全人类的科技发展贡献毕生力量。 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又一次解放了思想, 打破了禁锢,必将催生科技创新又一灿烂的春天。让我们共同努力、 继续创造,不断探索、不懈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再作新的更大贡献! 2020 年在全市党建工作推进会上的交流发言 4480 字 范文稿 今年以来,X 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巩固提升 党建为前提,紧紧围绕市委书记 X 提出的“五个两”要求,以实施“X” 党建工程(即贯穿全面从严管党治党“这一主线”;抓好党组织书记、 党务工作者、党员“三支队伍”;突出社区、“两新”、机关和学校 “三个领域”;实施责任、素质、共建、旗帜、创新、保障“六大工 程”)为载体,全领域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 不断强化,为助力 X 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一、突出特色,党建稳步实施 按照城市基层党建巩固提升年有关要求,X 区从责任落实、工作 制度、推进措施、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大力度,确保党建取得实效。 (一)强化责任促落实。区委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委副 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区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为副组长的党 建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基层党建工作开展;区委、区属党(工)委、 基层党组织三级层层签订党建目标责任书,并对区属党(工)委实行 了“三单制”管理,在 X 个区属党(工)委、X 个社区和 X 个区直机 关党组织建立了书记抓党建工作台账,实行每季度上报任务清单完成 情况,把督促指导、跟踪问效、严格考核贯穿基层党建工作全过程; 建立党建巩固提升工作例会制度,明确每月第一周召开工作例会并建 立例会工作台账,通过一月一主题,赛进度亮成绩,查问题找原因, 交任务抓落实,有效推动了党建在 X 的落实。同时,区财政还列支 X 万元,作为基层党建工作专项经费,用于阵地建设、功能提升、教育 培训等。各街道党工委也加大资金投入和保障力度,先后筹集 X 余万 元,新建社区活动场所 X 个,改扩建社区活动场所 X 个。 (二)示范带动促提升。按照“建点连线成片、形成区(带)” 的工作思路,以创建社区、“两新”组织、机关、学校等不同类型党 建示范点为依托,通过创新服务载体确保每个示范点都特色鲜明,如 X 等特色做法,深受辖区居民欢迎,取得了“看得见、评价好、居民 满意”的实效,充分发挥了党建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打造 X 党建示范区、X 党建示范带和 X 商圈党群服务中心,“一区一带一圈” 党建示范格局逐渐形成;同时,按照“一社一特色”党建服务品牌创 建目标,采取年初定项目、年中抓管理、年底严考核的方式,对基层 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施“项目化”管理,先后打造社区党建特色品牌 X 个,如 X 等,形成了品牌效应助推城市基层党建发展的新局面。 (三)星级创评强发展。深化“两新”党组织“星级创评、分类 定级”工作机制,开展以“把党员培养成企业标兵、把企业骨干培养 成党员,党员带领职工创名优品牌、党组织带领企业创更高效益”为 主要内容的“双培双创”活动。年初,召开“两新”星级党组织授牌 仪式暨工作推进会,对 X 年度在党组织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等方 面成效明显、社会影响较好的 X 个星级“两新”党组织进行表彰,并 给予党建经费奖励,进一步激发了“两新”党组织干事创业的热情。 如“五星级”党组织 X 公司党委和“四星级”党组织 X 市心理咨询师 协会党支部,率先在全区“两新”党组织中建立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 丰富党员组织生活的形式和内容,示范引领全区“两新”党建工作全 面提升。 (四)注重创新增活力。以创新组织生活形式、创新地企党建交 流机制、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形式为载体,促进党建在 X 落地生根。一 是丰富开放式组织生活。本着服务党员、资源共享、联建联用原则, 通过整合辖区各类党建资源,着力打造基础型、红色型、公益型、科 技型等不同类型的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 X 个,制定特色“菜单”、开 发线上线下预约、打造由 X 名志愿者组成的讲师团队,为驻区单位、 “两新”组织和流动党员等就近参加组织生活提供便利,实现了组织 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先后有 X 批 X 余名党员到基地开展活动, 其做法先后被《光明日报》《X 日报》采访报道。二是探索地企党建 共建机制。按照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党建的要求,立足 X 大 型企业多、职工党员多的实际,在全市率先建立国有企业党建联席会 议制度,研究制定了《议事规则》《成员单位职责》等,以“十联十 共”为抓手,进一步深化驻 X 国有企业与区委、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 门、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工作联系,为推动国企党建、企业生产经营和 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搭建了平台。X 月 X 日,全市国有企业党建联 席会第一次会议在 X 召开,我区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三是创新“党 建+”教育管理平台。以“X 党建服务平台”为依托,开发推广发展 党员全程纪实、组织关系在线接转、“三会一课”线上调阅等功能。 同时,对“X 组工”微信公众号进行功能升级,开设三大版块 X 项内 容,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学习、办理业务提供更加直观、便捷的综合信 息服务平台,把线下教育与线上交流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宽党员学习 教育渠道。先后在线接转组织关系 X 人次,调阅“三会一课”记录 X 余条,受理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网上预约 X 批,推送政治生日短信 X 条,推送党建学习专题内容 X 期 X 条,收纳各类参考资料 X 余篇。 二、创新机制,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基本形成 今年以来,X 区全面深化以街道社区为基础,以辖区单位为依托, 以健全和完善共建协作机制为关键,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为纽带的 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构建了“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 互补、共驻共建”的党建新格局。截至今年 X 月,在 X 个街道、X 个 社区成立区域党委,实现了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全覆盖,参与共驻共 建党组织 X 个。 (一)抓机制,实现共驻共建全覆盖。积极与驻街道社区单位对 接和互动,形成街道社区建设管理的合力。按照“大事共议、实事共 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的议事原则,每月召开 X 次“区域党委” 会议,每季度召开 X 次党建联席会议,共同协商解决街道社区社会性、 群众性、公益性事务。立足街道社区、驻社区单位及社区党员的服务 需求,与辖区单位签订双向协议书,列出承诺事项,通过契约式管理, 使驻街道社区单位充分发挥在人才、场地、宣传、教育和健康医疗等 方面的资源优势,先后实现共享场地、物资等 X 个,促进了资源和服 务共享。同时,将社区内的“两新”及驻区单位党组织,全部纳入社 区区域党委管理,对无上级主管单位的“两新”党组织的党员实行全 责管理;对有上级主管单位的辖区单位的党员采取双重管理;对流动 党员实行跟踪管理,确保党员发挥作用。截至目前,参与共驻共建机 关事业单位党组织 X 个,国有企业党组织 X 个,“两新”组织党组织 X 个,到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人数达 X 余人。 (二)抓基础,实现基层组织全覆盖。X 区突出“党建”这个核 心,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党组织的作用,夯实基层基础建设。成立街道 社区区域党委,吸纳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物业公司党组织等主 要负责人进入区域党委任兼职委员,同时划分区域网格,成立若干网 格党支部,在居民楼院成立楼院党小组,构建起由区域党委、网格党 支部、楼院党小组组成的三级组织网络。打造横向管理格局,通过整 合社区党组织资源,组建了街道社区区域党委会、党建联席会,本着 “党建共商、事务共管、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活动共办”的原则, 群策群力抓好社区党的建设。拓展基层组织领域,广泛开展非公企业 党建、团建、工建活动,将党建触角延伸至辖区非公企业、新社会组 织,实现党组织全覆盖。 (三)抓载体,实现为民服务全覆盖。街道社区区域党委通过与 辖区内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两新”党组织签订社区服务合作 协议,明确为社区居民群众服务的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帮助街道社区解决“急、难、愁”问题。X 年,共明确承诺事项 X 项。 通过建立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并根据区域内行业特点成立惠民服务团, 根据区域网格内职能特点建立便民服务组,结合职业特点和个人特长 建立在职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主动为社区建设与发展出谋划策。截至 目前,共建立党员志愿者队伍 X 余支。通过街道社区区域党委进一步 完善权责管理、事务协调共商、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在实行“一站式” 便民服务的基础上,推行菜单式、预约式、关爱式 X 项特色服务,探 索出了一批符合社区实际、群众满意率高的服务载体。 三、党建引领,“三社联动”助推城市治理创新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以 X 区入选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 验区为契机,积极构建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党建、公共服务、“三 社联动”和志愿者服务“四位一体”信息化平台为支撑的社区服务体 系,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X 经验”。 (一)建设“三级中心”,夯实硬件基础。X 区先后投入 X 余万 元,建设了信息中心机房,可满足今后 X 年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投入 X 余万元,建成了区、办事处、社区三级服务中心。其中,区级社会 组织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全区专业型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公益创投、社 会筹资、数据分析及计划运行等方面工作;X 个办事处社会组织服务 中心主要负责区域内多元型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 与公益服务;X 个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包括业务办理、展示查询、 休闲等候、服务洽谈四个区域,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目 前,三级服务中心已有家网 X、阳光社工等 X 家社会组织入驻,可以 提供家政、养老、月嫂、法律咨询等贴近群众生活的 X 项服务项目。 (二)首创“四位一体”,实现信息共享。信息是“三社联动” 的灵魂。投入 X 万元,开发了真正实现党建、“三社联动”、公共服 务、志愿者服务四个方面的内容互联互通的“四位一体”综合信息平 台。其中,党建信息系统通过数字化统计、分析党组织活动情况和党 员个人工作、生活情况,实现了党组织和党员管理的信息化;“三社 联动”信息系统拥有政务通、服务通、活动通、社区动态等诸多功能, 同步录入“三级中心”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信息,可以为群众提供 X 大类 X 项在线便民服务;公共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实现了公共服务事项 “前台一口受理,部门协同办理”的工作模式,使社区便民服务窗口 由原来的近 X 个专业窗口减少为受理、咨询和反馈 X 个窗口,实现居 民办事由“群众带着材料跑”向“网络带着信息跑”转变。社区便民 服务办事流程更加精简,业务部门平均办件时长由原来的 X 分钟减少 到 X 分钟,办事所需材料项目由原来平均的 X 件减少到 X 件,每名业 务人员平均办件数量由原来的 X 件增加到 X 件。社区工作人员从繁重 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能够经常深入到小区、楼栋提供上门服务, 进一步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志愿者服务信息系统能够将志愿者组织和 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紧密联系起来,为志愿者组织提供信息化支持、 需求对接,促进志愿互助服务制度化。通过打造“四位一体”综合信 息平台,有效破解了基层社区存在的党建、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等各 类信息各自为战、连接不畅、缺乏整合的问题。 (三)强化“四端服务”,打造便民网络。即:PC 端网站、手 机端移动 APP、电话呼叫中心、上门服务。在居民出行不便或者不熟 悉信息系统时,可以通过呼叫中心或工作人员上门协助完成服务项目 下单;熟悉平台的居民,可通过网站、手机 APP 一键下单申请便民服 务,实现“随时下单、快速反应、及时解决、有效跟踪”。同时,针 对一些必须要到社区现场办理的业务,系统提供了全区各社区的地理 位置分布、办公电话和全景图,可通过系统查询公交路线、驾车路线 以及步行路线,方便党员群众快速找到社区,真正在细节中体现人性 化服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