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0-20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大庆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大庆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 和第II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 第I卷(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司马迁《史记太公自序》中评价诸子百家中的某学派“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下列思想主张也属于该学派的是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C.治大国,若烹小鲜 D.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2.“天之生民,非为君也,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在这里,荀子强调 A.尊君 B.重民 C.礼法 D.仁义 3.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汉自宣、元以后,任职丞相者共18人,其中就有14人以明习经学起家。上述现象 A.说明丞相素质得到了提升 B.表明经学己成为统治思想 C.是“独尊儒术”的结果 D.有助于广大平民参与政治 4.分析我国未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下表)可知,从宋代至明清,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9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66 A.官办书院比例上升制约着古代文化的发展 B.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 C.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 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C.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6.《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术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据此可知 A.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B.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C.刻板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 D.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 7.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书同文”的推行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文字的频繁使用 8.柳宗元是唐代思想家、文学家,虽什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C.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9.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和19 世纪中期的英国风景画,通常都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中西文化交流使两国的绘画风格相互交融 B.相似的社会环境使两国绘画主题趋于一致 C.英国风景画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 D.明清山水画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艺术上的反映 10.恩格斯曾写到:“现代的自然研究,和整个近代史一样,是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算起,这个时代,我们德国人由于当时我们所遭遇的民族不幸而称之为宗教改革,法国人称之为文艺复兴,而意大利人则称之为五百年代(即16 世纪),但这些名称没有一个能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他认为这个时代应该是 A.“信仰自由”时代 B.“信息科学”时代 C.“发现人“的时代 D.强调“理性”时代 11.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宜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和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一切臣民在需要时都得作效忠至尊的宣誓,承认亨利而否定教皇的宗教领袖地位。英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B.维护民族国家的利益 C.加强世俗统治的权力 D.摆脱罗马教皇控制 12.……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被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以上省略的内容应是 A.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空想社会主义 D.启蒙运动 13.学者陈衡哲在《西洋史》中写道:“科学与文艺是文化的双翼,缺了一样,那个文化便成为畸形的了。科学是偏向理性的,文艺是偏于情感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对启蒙运动兴起所起作用最大的莫过于 A.牛顿 B.达尔文 C.达芬奇 D.莎士比亚 14.下表所列内容介绍的是某一科学理论。据此推断该理论是 A.经典力学体系 B.狭义相对论 C.光量子假说 D.电磁感应理论 15.沃尔特•李普曼说:“人们已经发明了做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做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这种现象体现了 A 自然科学取得巨大进步 B.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C.机械制造水平的大幅提高 D.科学的重要性显著增强 16.近代西方的一些画家“竭力回避尖锐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在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光和色的美,寄托自己敏锐的探索精神”。下列作品能够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A.《拾穗者》 B.《自由引导人民》 C.《旋转木马》 D.《向日葵》 17.卢卡契在评论19世纪某一作家时认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尽管他有那些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偏见,他依然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所产生的矛盾,并忠实地描述他们。”由此判断,这一评论所指的作家是 A.莎士比亚 B.巴尔扎克 C.拜伦 D.薄伽丘 18.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C.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1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20.金耀基教授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中指出:“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中国“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的主要表现是 A.学习西方的器物 B.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C.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D.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21.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是 A.民族主义 B.民主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22.下面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撰写的一本著作的目录,这本著作的名称是 (1) 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2) 割据地区现势(3) 军事一些问题(4) 土地一些问题 (5) 党的组织问题(6) 革命性质问题(7) 割据地区问题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井冈山的斗争》 D.《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23. 《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 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 A.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 B.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C.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 24.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 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B. “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科技成就 C. “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D. 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成果 25.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D.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共3题,共50分。其中25题25分,26题10分,27题15分。) 26.(2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为辛亥革命补上理念一课,虽然人们把“启蒙运动”的桂冠赠与了它,但它与欧洲启蒙运动,无论是思想谱系,还是前因后果,都有着完全不同的DNA,无法相提并论。中国新文化运动,肇远因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承近因于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以民族主义为前驱,以就亡为己任的。所以当我们追溯那段历史时,不难发现,亡国灭种的阴影,一直盘桓在知识分子的心头,也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贯穿始终的主要话题。 ——摘编自叶曙明《重返五四现场》 材料二 在西方历史上,启蒙运动是一场长达几百年的拉锯式运动,通过不断的争论及无数的启蒙巨子充满真知灼见和战斗性的著作才为新思想的深入人心扫除了障碍,最终为社会大众所接受。但中国的启蒙运动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实际上仅仅持续了五六年,仅从时间的短暂上我们就应该对这场运动究竞会产生多深刻和广泛的影响打个问号。因为解决一个比西方社会问题更严重,而国人又目光短浅,更具思想惰性的国家的社会问题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这场运动充其量只是对中国本来就为数不多的现代知识分子及那些与城市联系紧密的国人施行了精神洗礼,而对远离城市的其他社会阶层的人们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更别说在广大的农民中引发思想地震了——甚至连思想的痉摩也没有。 ——摘编自冰云《陈独秀先生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功过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并指出这场运动和欧洲启蒙运动不同。(12分) (2)根据材料上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和欧洲启蒙运动在思想谱系上的根本区别及两者在斗争目标和影响上的相同之处。(13分) 27.(1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示意图包含了政治、经济等多种信息。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比较图1和图2,提取有关西方和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观点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于以解读说明。 28.(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曹操指责袁绍在冀州吏治败坏时说“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取得冀州后,曹操特别强调“重豪强兼并之法”,下令“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加王脩任魏郡太守,“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杨沛为长社长,曹洪宾客在县界,征调不背如法,沛杀之,曹操“以为能”。司马芝为管长。豪族刘节为郡主薄,宾客千余家多不奉法,包庇宾客不服兵役,司马芝即以刘节为兵。满宠为许令,曹洪的宾客犯法,满宠依法治罪。曹洪向曹操求情。满宠知道后,未等曹操说话,就把曹洪的宾客杀掉了。曹操听到后,高兴地说:“当事不当尔邪?”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操在限制豪强势力方面采取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曹操限制豪强势力的作用。(7分) 答案 1-10:CBCDB ADBCC :11-20:CDABD DBBAD :21-25:DCACD 26.(25分) (1) (12分) 背景: 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主革命发展的需要;启蒙思想的影响。 不同: 前者持续的时间短;社会影响力有限;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后者持续时间长;影响深入;为社会大众所接受。 (2) (13分) 区别: 前者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民族主义)后者是理性主义(或人文主义的发展)。 相同点: 目标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 影响:解放了人们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7.(10分) 示例一: 西方内源近代化是比较平稳的阶梯式推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极不稳定的波折式推进。 新航路开辟前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由此推动近代化逐步展开,随着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逐步确立,政治近代化稳步推进,使近代化更加全面和深入,故西方内源近代化是比较平稳的阶梯式推进。 中国则不一样,洋务运动开启的近代化之路比较曲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艰难,百日维新昙花一现,辛亥革命虽建立了中华民国,却很快名存实亡,总之,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曲折复杂,是极不稳定的波折式推进。 示例二: 西方内源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内部,而中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 资本主义在西欧最早萌芽,由此推动近代化的展开。17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和思想解放运动不断推进,进而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并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由此可见,西方近代化主要是内部力量的推动。 中国的近代化是在西方列强入侵的背景下艰难起步,一定程度上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外来资本入侵下,在自然经济瓦解前提下产生,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中国的政治民主化也深受西方政治制度及思想的影响。所以说,中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 示例三综合示例一和示例二。考生如有其它答案,比如以英、法、美等国为例说明西方内源近代化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赋分。 28.(15分) (1) 整顿地方吏治;抑制豪强兼并土地;禁止豪强转嫁租赋;严惩不法宾客;支持地方官员打击不法豪强。(4点即可,8分) (2) 减轻了百姓负担;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发展;保证了兵源;巩固北方统治。(4点即可,7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