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鹤壁淇滨高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 ‎1.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取消了原有的部落组织形式,建立了十个实际上是按地区划分而不是基于氏族血缘关系的新部落。这项改革 ( )‎ A.激化了雅典的社会矛盾 B.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C.债务奴隶重新获得自由 D.严重削弱了贵族的政治力量 ‎2.美国老报人斯东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中说,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的惩罚。这些史实表明 ( ) ‎ A.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 B.苏格拉底等人仇视民众,主张实行贵族政治 C.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 D.雅典的民主政治保护了全体雅典人的利益 ‎3.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梭伦改革的措施中直接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是( ) ‎ A.颁布“解负令” ‎ 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 C.设立“四百人会议” ‎ D.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 ‎4.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下列变法措施与评价对应准确的是 ( ) ‎ 选项 变法措施 评价 A 梭伦改革:解负令 废除所有债务,消除了财产等级差别 B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推行县制 限制旧贵族特权,促进官僚制度的发展 C 孝文帝改革:租调制 均田制实施的基础,形成编户齐民制度 D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节省政府购买和运输物资的财政开支 ‎5.下列表述最能揭示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本质是( )‎ A.铁器的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B.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C.为提高生产效率,秦国以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取代以往的个体劳动 D.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 ‎6.《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毛,与子同仇。”《吴子∙料敌》:“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能够起到鼓舞上述风气形成与发展的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 B.奖励军功,实行军功授爵制 C.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 D.普遍推行县制 ‎7.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 A.青苗法、募役法 ‎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 C.免役法、更戍法 ‎ D.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8.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9.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 ‎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10.《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 ‎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 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 ( )‎ A 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 B.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 C 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 D.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12.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 )‎ 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13.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 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 )‎ A. 一夫一妻多妾制习俗长期延续 B.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 C.皇位继承“立嫡以长不以贤” D. 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 ‎14. 西周初期,王室能够推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时期则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化表明春秋时期( )‎ A.华夷之争已日趋激烈 B.王权的影响已经不复存在 C.君臣契约关系的解体 D.王权衰微与大国争霸并存 ‎15.学者王亚楠指出,“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经济政治大权集中于一身,他就有无上的富、无上的贵、无上的尊严,‘朕即国家”’‎ ‎。材料中的“根本决定”应是( )‎ ‎ A.设立皇帝称号 B.规定王位世袭 ‎ C.分封子弟为王 D.推行郡县制度 ‎16.法国汉学家汪得迈曾说:“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材料所评述的制度( )‎ ‎ A.完善了君主专制制度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 C.使君臣关系趋向平等 D.为官员升迁提供方便 ‎17. 有学者认为,古代推行的某种制度是该王朝“无为而治”治国思想的体现,它增大了地方行使政治经济的自主权力,促进了地方发展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发挥地方优势。此学者论述的制度属于 ( )‎ A.郡国并行制 B.节度使制 C.转运使制 D.地方三司制 ‎18.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效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 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己。”作者旨在说明( )‎ B.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C.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 ‎19..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逑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贵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B.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20.读表:‎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敗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靜(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凊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名•太宗本纪》‎ 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 )‎ A.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B.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C.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21.下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作用是( )‎ A.增加财政收入 B.巩固分封制度 C.加强中央集权 D. 增强封国势力 ‎22.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 ‎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23.《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罝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宰相),迥乎异矣。”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内阁实际地位等同于六部 D.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 ‎24. 唐太宗说:“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贞观政要》卷三)据此可知,唐太宗( )‎ A.重视地方官的人选 B.主张提高地方官的素质 C.担忧中央集权弱化 D.反对君主权力受到约束 ‎25.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两宋300余年间基本上做到“无内乱”,没有出现宗室谋篡、外戚干政、宦官专权以及因其而引起的内讧、残杀。这反映出两宋时期 ( ) ‎ A. “家天下”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B. 制度建设预防措施执行较好 C ,士大夫集团与皇权相对制衡 D. 传统伦理道德秩序得以重建 ‎26.唐代任官制度规定,五品以上髙官的任命,先由中书门下审核,然后以君主的名义颁发委任状,六品以下则由吏部任命。但是,谏官补阙(七品)、拾遗(八品)和监察御史(八品)的任命方式却与五品以上高官完全一样。这反映了唐代( )‎ A.三省体制制约了皇权 B.官吏任命方式相对混乱 C.监察与行政职权分立 D.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27.“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 ‎ A.君权神授,权力世袭 B.家国一体,伦理治国 C.强干弱枝,血缘世袭 D.中央集权,贵族世袭 ‎28.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秦之所忧者在孤立,而汉之所忧者在诸侯。”为了解决“汉之所忧”,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 A.频繁更换丞相 B.任用亲信和近臣 ‎ ‎ C.建立刺史制度 D.颁布“推恩令”‎ ‎29.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 ) ‎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地方行政监察体制日益完善 ‎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趋于合理 ‎30. 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宜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离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 ( )‎ A.扩大了地方权力 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40分)‎ ‎31.(14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势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主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到清代,主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 ‎——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材料二 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 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 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 ‎(1) 根据材料一,说明汉、唐、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6分)。‎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3分)‎ ‎(3) 结合所学知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影响? (5分)‎ ‎3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巡视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历代也特别重視巡视制度的建设,唐代制定的“六察法”,内容详细具体,成为历代开展巡视工作遵循的原則……宋辽金时期制定了《御史台仪制》《御史弹奏格》等:明代制定《出巡相见礼仪》《巡历事例》等制度,从巡视内容、巡視程序、巡视官台仪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巡视立法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历代巡视官员的品级一般较低,但巡视时代表皇帝和中央政府,所以权力很大。如汉代巡察郡郡国的刺史只是俸禄为六百石的小官,却能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长官:明代巡按御史的品级只有七品,但三品以上的布政使、按察使也对之十分敬畏。官员巡视地方时,主要有明察和暗访两种方式,但具体巡察方法非常灵活多样,注重发現问题,讲求实效。历代也特别重视巡视官员的选任。唐代时规定巡视官员要有刚正疾恶的品质,要有真才实学,要有实践经验,并规定五品以上的巡察御史由皇帝亲自选任;明朝时还对巡视官员的最低和最高年龄作了规定:清代特别规定,对于受过处罚的人员,出现降级、革职等情况者,一律不能选为巡查官,要求日益严苛。‎ 研究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沿革,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推动当代中国巡视工作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摘编自余少祥《中国古代巡视制度考略》‎ ‎(1) 根据材料,概括古代巡视制度的特点。(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巡视制度的作用。(6分)‎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巡视制度对当代中国巡视工作的启示。(4分)‎ ‎33.(10分)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颁布二十等爵制,不论出身,依军功受爵赏,“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斩“五甲首而隶五家”。而对于私斗,则严加禁止,“各以轻重被刑”。‎ ‎(法令)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就是说单凭血统高贵而没有军功的人,不得列入公族的簿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 摘引自刘泽华主编《中国通史教程·第一卷》‎ 材料二 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以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面。‎ ‎——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1)材料一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2分)这一措施的实行对秦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梭伦改革调适贫富差距的具体措施。(2分)上述材料反映出两位改革家促进公平的共同方式是什么? (2分)‎ 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 ‎1-5 DCBBD 6-10 BDDBC ‎11-15 DDCDD 16-20 AADAA ‎21--25 CBCAB 26-30DBDAC ‎31. (1)①西汉时任用尚书令、侍中,参与决策;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③明朝时废除丞相制度,建立内阁;④清朝时设立军机处。(6分)‎ ‎(2)宋朝①行政上设参知政事;②军事上设枢密使;③财政上设三司使。(3分)‎ ‎(3)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等。‎ 消极影响: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盛行等。‎ ‎(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各答出一点即可)(5分)‎ ‎32.(1)巡视有法律保障或重视巡视立法建设;巡视官员的品级较低,但权力较大;巡察方法灵活多样,讲求实效;重视巡视官员的选任或巡视官员选拔条件严格。(一点2分,任意三点6分)‎ ‎(2)有利于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一定程度上抑制官员腐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6分)‎ ‎( 3)要不断加强巡视立法建设或巡视制度要法制化、科学化;要不断加强巡视官员的选拔;要不断创新巡视方式,提高巡视的时效性。(4分)‎ ‎33.(1)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制,按军功授爵。(2分) 它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创造了灵活用人机制;改变了社会结构与阶级结构,为平民社会地位的提高提供了途径;增强了秦军战斗力,提升了秦国争霸实力。(4分,回答其中两点即可)‎ ‎(2)措施:颁布“解负令 ”、建立陪审法庭等(2分,列举出其中1点即可)‎ 共同方式:立法或建立制度。(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