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行唐县第三中学2018-2019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行唐县第三中学2018-2019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卷

石家庄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4月考试卷 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贵族专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 ‎ ①平民    ②奴隶    ③工商业奴隶主    ④外部城邦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 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雅典的首席执行官,他上台后推行的第一项重大改革是 A. 颁布“解负令” B.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 ‎. 设立陪审法庭 D.设立“四百人会议”‎ 3. 梭伦改革规定,废除所有债务,禁止借贷以人身作抵押,这主要是为了 A. 满足工商业奴隶主的要求 B. 实现雅典社会的稳定 C.彻底解决平民面临的问题 D. 为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4. 梭伦注重在制度上和社会风气上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主要表现在()‎ ‎ ①改革币值与度量衡制 ②确立私有制,承认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 ‎ ③ 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 ④惩罚游手好闲之徒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5.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 发展封建经济 ‎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6.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 A. 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 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 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 7. 商鞅推行县治和秦始皇实行郡县制都具有()‎ A. 经济制度改革的性质 B. 管制改革的性质 C.检查制度的性质 D.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性质 8. 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①. 奖励军工 ②重农抑商 ③为田开阡陌封疆 ④废分封行县制 ⑤实行连坐法 A. ‎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 A. 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B.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B. 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 D.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10.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 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B.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11.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 ‎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表明北宋政府()‎ A. 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充实国库 13. 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A.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14. 北宋中期兴起变法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①北宋统治黑暗腐朽 ②财政危机的困扰 ③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 ④阶级矛盾的突出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③④ D.②④‎ 15. 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 ①②④‎ 13. 天主教会规定统一的《圣经》版本的目的是()‎ A. 进一步钳制人们的思想 B.为了思想解放 ‎ B. 为了繁荣各种文化 D.为了传播各种先进文化 ‎17.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 文艺复兴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王权的矛盾激化 C.世俗封建主要剥夺天主教的经济特权 D.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束缚 ‎18.中世纪欧洲的基本政治状况是()‎ ‎ ①封建割据严重 ②封建王权衰弱 ③天主教会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④世俗王权与教会神权处于绝对对立状态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 下列对马丁·路德的新教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教不再以《圣经》为权威 B.新教脱离了教皇的管辖 C.新教简化了宗教仪式 D.新教允许神职人员结婚 20. 穆罕默德·阿里大力发展军事方面的措施有()‎ ‎ ①创办军事工业 ②实行征兵制 ③建立海军舰队 ④派遣留学生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1.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入侵埃及不同于法国入侵埃及的特点是()‎ A. 侵占埃及,建立殖民统治 B.联合奥斯曼帝国和扶植马木鲁克势力侵略 C.进行科学文化侵略 D.镇压人们起义 ‎22.下列不属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土地制度的措施是()‎ ‎ A.取消纳税人的免税地 B.没收违规宗教地产 ‎ C.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 D.确立土地私有制制度 ‎23.穆罕默德·阿里政治改革的影响有()‎ ‎ ①结束了分裂割据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④推动了民主制的发展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4. 下列有关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农奴制正式确立 B.彼得一世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C. 农奴开始成为地主的私有财产 D.农奴制危机加剧,农奴反抗斗争激增 25. ‎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B.导致了农民两极分化严重 C.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 D.政府采取了措施鼓励农民进行农业投资 24.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促进了俄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其表现有()‎ ‎ ①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②国内销售市场不断扩大 ③逐渐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④外国资本逐渐被挤出俄国市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5.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国内背景是()‎ ‎ A.国内局势动荡不安 B.新思潮涌动 C.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D.国际地位下降 ‎28.之所以称俄国“二一九法令”为解放法令,主要是因为他宣布()‎ ‎ A.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 B.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 ‎ C.被解放的农奴均隶属地方政府委派的调停吏管理 ‎ D.国家直接控制的农奴也得到解放 ‎29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最主要成果是()‎ A. 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 B.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 C.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30.日本幕府统治集团的统治基础是()‎ ‎ A.天皇 B.将军 C. 大名 D. 武士 ‎31.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 ‎ 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派进行改革 ‎ B.废藩置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近代同一国家 ‎ C.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 D.倒幕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改革 ‎32.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最突出的是()‎ ‎ A.掌握政权的人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 ‎ B.不少垄断资本家由旧式特权商人脱胎而来 ‎ C.垄断集团与军阀集团相勾结,推行军国主义政策 ‎ D.天皇是国家元首兼国家最高统帅,拥有专制权利 33. 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对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最有利的是()‎ A.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B.废除土地买卖禁令 C.实行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 D.实行征兵制 ‎34.明治维新措施中,最能体现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是()‎ ‎ A.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B.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 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D.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35.中国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国民革命运动 D.辛亥革命 ‎ 36. 戊戌政变发生后,百日维新的措施中仅保留了()‎ ‎ A.编练新军 B.京师大学堂 C.农工商总局 D.官民上书 ‎37.戊戌变法的实质性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 B.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 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 D.推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兴起 ‎38.戊戌变法具有强烈的爱国性,主要表现在它()‎ ‎ A.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 B.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 ‎ C.主张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D.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39.揭示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 A.创办强学会 B.创办《实务报》 C.维新思潮兴起 D.公车上书 ‎40.维新运动在19世纪末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B.甲午战败的震撼 ‎ C.帝国主义支持光绪帝变法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1小题,20分)‎ 41. 材料 ‎ 材料一:具呈举人康祖诏等,为要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迁都练兵,受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据外夷,保疆上而延国命,呈请代奏事。‎ ‎ 材料二:窃闻与日本议和,有割奉天沿边及台湾一省,补兵饷二万万两及通商苏杭,听机器洋货流行内地,免其厘税等款,此外尚有缴械、献俘、迁民之说,……‎ ‎ 材料三:不揣狂愚,统筹大计,近之为可战可和,而必不致割地弃民之策,远之为可富可强,而必无敌国外患之来,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 请回答:‎ (1) 以上三则材料均引自同一历史文献。请写出该文献作者。这一文献曾引起一件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有何影响?‎ (2) 材料二提及“与日本议和”的背景是什么?签订了什么条约?‎ (3) 材料三中皇上是谁?以作者为代表的派别叫什么?主张变法的代表人物还有哪些?‎ ‎高二历史答案(4月)‎ ‎1---5CA BBC ‎ ‎6---10ADABB ‎11-15ACBDD ‎16-20ADBAA ‎21-25BCBDC ‎26-30AAABD ‎31-35DDCCB ‎36-40BDADD 1. ‎(1)康有为, 公车上书, 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2)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 (3) 光绪帝; 资产阶级维新派; 梁启超、谭嗣同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