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9-2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 2017-2018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第一卷选择题(共 6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有一家的思想价值原则可概括为“当今争于气力”。 那么这一家是 A. 法家 B. 儒家 C. 道家 D. 墨家 【答案】A 【解析】根据“春秋战国时期”“当今争于气力”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人多物少,争于气 力,因此就不可以行仁义,而需要用法治,这与法家思想相一致,故 A 项正确;BCD 项不符合 题意。点睛:“当今争于气力”前两句是“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连起来的大体意 思是:上古中古人口稀少,条件简陋,可以行仁义;现代社会人多物少,争于气力,因此就 不可以行仁义,而需要用法治.每一时代的世情事态都不一样,一切政治政策都要以当时的 世情事态为出发点,这与法家的主张一致,这种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历史认知的发展,也是生 产力水平提高的反应。 2. “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 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所求 于天。”(《春秋繁露·基义》)这一理论有利于 A. 将自然之天发展为神灵之天 B. 提升儒生的社会地位 C. 利用宗教神学为统治服务 D. 构建完整的天人之学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君主是天,荫庇臣民,臣民是地,承载君恩,君臣关系即天地 关系,这一理论构建完整的天人理论,故 D 项正确;ABC 项不符合题意。 3.朱熹曾讽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元气(物质)不灭的思想为佛教的“大轮回”;后来的王夫之 指出,恰好是朱熹自己的学说和佛教的唯心主义相一致。这主要反映出 A. 宋明对外来文化的抵制 B. 理学各学派间的相互攻讦 C. 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 D. 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及材料可知,无论张载的“元气”说,还是朱熹的主张,都有对佛教思想 的吸收与借鉴,故 C 项正确;理学是对外来文化吸收,故 A 错误;王夫之不是理学家,故 B 错误;D 不是材料体现主旨。 4. 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庶人之议矣”。 顾炎武这一主张 A. 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 B. 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 C. 彻底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权威 D. 是对专制君主的猛烈抨击 【答案】B 【解析】材料“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体现了顾炎武关心时政的经世致用的 思想,这是对先秦时期传统儒学中“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的继承与发展,故 B 项正 确,A 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对孔子思想权威的彻底否定及对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的影响,故无 法得出 C、D 两项的结论。 5. 下面是几副颂扬元明时期著名科学家,发明家的对联。哪副对联所颂扬的名人曾在其著作 中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A. 一梭穿行宇宙,两手织就云裳 B. 治水业绩江河长在,观天成就日月同辉 C. 钜著仰先贤纲举目张传本草,大名驰四极西欧东亚拜崇丘 D. 虔信天学泛爱众人富国利民树贤范,深研博物躬行农政学贯中西创伟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虔信天学泛爱众 人富国利民树贤范,深研博物躬行农政学贯中西创伟功”说明的水利与农业关系,是从水利 角度阐述,故D项正确;A是太空;B 是河流;C 是医学。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科技成就·水利 【名师点睛】 6. 2016 年为农历猴年,古人认为,猴子有善变多计、狡猾伪善的天性,与古时候诸侯性质很 相近,古时候诸侯们各据一方,个个计谋善变,狡猾欺诈,所以当初形容他们像猴子的王一 样,因而诸侯的“侯”字是将“猴”的犬去除,代表人而成“侯”,由此可见 A. 汉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B.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C.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答案】A ..............................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的文化内涵 7.“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等表达的是 对中国戏曲形象生动的描述。这种描述反映了中国古代戏曲的主要特点是 A. 场景虚拟化 B. 动作程式化 C. 人物脸谱化 D. 语言音乐化 【答案】A 【解析】材料“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 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夸张的虚拟 化场景,故 A 项正确;BCD 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 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 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 8. 公元前 5 世纪,希腊出现了智者学派。下列有关其表述不确切的是 A. 他们的思想蕴含着人文主义的萌芽 B. 它是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物 C. 它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D. 它促进了希腊文化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可知,智者学派的思想蕴含着人文主义的萌芽,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 意;智者学派是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物,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 项是苏格拉底的影响,不 属于智者学派,符合题意;智者学派促进了希腊文化的发展,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9. 苏格拉底批评他们(指智者)收费的根据与众不同,他主张,由于收受金钱,他们剥夺了 自己的自由。他们只能同可以付给他们费用的人接触,而他(指苏格拉底)自由地享有由他 任意挑选的人组成的团体。苏格拉底 A. 反对开放式的教育模式 B. 提倡自由精神 C. 反对将学术直接商业化 D. 肯定民主政治 【答案】B 【解析】材料“自由地享有由他任意挑选的人组成的团体”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提倡自由精神, 故 B 项正确;AC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10.薄伽丘的《十日谈》因充满“可怕的人欲”而为教会所不容,该书所反映的人文主义的内 涵是 A. 反对专制王权 B. 批判古典主义 C. 讴歌自然的人性 D. 追求伦理道德 【答案】C 【解析】通过故事的讲述,批判天主教会,嘲笑教会的黑暗和罪恶,赞美爱情是才华和高尚 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强调人的个性,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故 C 项正确;A 项是启蒙 思想,排除;B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11.“(人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饰,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 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这样的“改变”始于 A. 工业革命 B. 启蒙运动 C. 宗教改革 D. 文艺复兴 【答案】D 12. 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说:“如果生活中没有那种傻得可爱的感官快乐来调剂和平衡, 那么……人生就是一个充满忧郁、单调乏味、令人讨厌、无法忍受和十分艰难的过程。”这 表明伊拉斯谟 A. 反对社会不平等现象 B. 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人生观 C. 批判世俗的享乐主义 D. 开启了追求理性人生的先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伊拉斯谟强调的是现实生活的幸福,宣扬了新兴资产阶 级人生观,B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反对社会不平等现象,排除 A;材料强调的是现实生活的幸 福,而不是批判世俗的享乐主义,排除 C;“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排除 D。所以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内容 13.马丁·路德认为:“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购买赎罪券就不需要痛悔的人,宣传的不是基 督教的道理……每一个真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应完全赦免惩罚和罪责。”该 主张的直接目的是 A. 推动宗教信仰自由 B. 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 C. 否定教会的权威 D. 传播无神论思想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每一个真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应完全赦免惩罚和罪责” 可知,马丁•路德的直接目的是反对教皇出售赎罪券,而不是“推动宗教信仰自由”,故 A 项 错误;马丁•路德反对教皇出售赎罪券的直接目的是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故 C 项正确;马丁 •路德主张信仰得救,否定教会权威,本身说法无错,但与题意不符,故 C 项错误; D 项说法 本身错误。 点睛: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1)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 (2)经济上: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3)思想上:打破 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总 之,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向现代社会 的转型。 14.“一场严肃的祷告,同样可以在草屋中或者猪圈里进行。……有说话声音的地方,就是上 帝的所在。……只有在最后一个穷人得到照应后,才能考虑兴建教堂。至于教堂的建造、风 格和装饰都无关紧要。”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 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B. 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的统治 C. 构筑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D. 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只有在最后一个穷人得到照应后,才能考虑兴建教堂。至于教堂的 建造、风格和装饰都无关紧要”可知,材料主张在没有穷人时才可以兴建简单的教堂,即反 对罗马天主教会对人们的掠夺,根据所学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指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使人 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故 D 项正确;AC 项是启蒙运动的影响;B 项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15. 下列事件中促进欧洲民族意识高涨和民族国家发展的是 A. 新航路开辟 B. 百家争鸣 C. 文艺复兴 D. 宗教改革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的权威,具有促进欧洲民族 意识高涨和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中世纪以来,天主教在之前是一种跨国性质的组织,教权 高于王权,而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的权威,具有促进欧洲民族意识高涨和民族 国家发展的作用,故 D 项正确。ABC 项不符合题意。 16. 伏尔泰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成就,孟德斯鸠写过多篇自认科学的论文,康德在 46 岁之前著 述也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他们“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的关系,形成了 自然法轮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据此可见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 A. 汲取了理性思考的精神 B. 偏离了文艺复兴的轨道 C. 划清与自然科学的界限 D. 开启近代思想解放序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开展反对封建 统治和教会特权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先驱们敬畏真实,尊重科学,崇尚“理性”,运用人 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理智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故 A 项 正确,B 项错误;材料“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轮中 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说明 C 项错误;D 项是指文艺复兴,不符合题意。 点睛: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共同点:都注重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的思想; 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 阶级的利益。 17.“当立法者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的奴役状态时,人 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民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材料体现的主要 思想是 A. 民主共和 B. 君主立宪 C. 主权在民 D. 三权分立 【答案】C 【解析】材料“当立法者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 体现了卢梭的主权在民的思想,故 C 项正确;AB 项材料没有体现出;D 项是孟德斯鸠的思想, 排除。 18.“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都是平等的;当他们发挥各种动物机能的时候,以及 运用他们的理智的时候,他们是平等的。”这一言论体现的启蒙思想包括 ①天赋人权 ②理性主义 ③主权在民 ④社会契约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都是平等的”体现了“天赋人 权”;材料“当他们发挥各种动物机能的时候,以及运用他们的理智的时候,他们是平等的” 体现了理性主义的思想;主权在民指的是人民当家做主;社会契约指的是国家的来源,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启蒙思想的主张 点评:关于启蒙思想,还可以考查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 卢梭、康德等,这些人主张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都是常考的内容 19.《美国宪政历程》指出:“美国法制的中心内容是政府是自由的、是具有道德的人们自愿 同意的人为产物,不存在天然的政治权威。”这一思想源于 A. 西塞罗的自然法精神 B. 伏尔泰的天赋人权 C.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 D.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学生对材料正确理 解能力。根据题干可知政府是是具有道德的人们自愿同意的人为产物,是人们达成及契约的 产物。卢梭的中心思想有两点: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国家是人民通过契约这一形式自由协 议的产物,国家必须保障这一自由;国家主权在民,推行民主政治,也就是社会契约和人民 主权这两个理论,所以 D 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 20.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欧洲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它 们共同的历史作用有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②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③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都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结果。三场运动都抨击 了封建制度,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体现了对人文主义的发展,故①③④正确;②不符合 文艺复兴运动,排除。所以答案选 B。 21. 1843 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1851 年,该书传 入日本后,连印十五版,极为畅销,1859 年价格已达首版三倍。该现象说明 A. 日本民族危机比中国更加严重 B. 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整体上比日本守旧 C. 《海国图志》只关注了西方的新技术,中国人对此不感兴趣 D. 《海国图志》要求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在日本国内更有市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魏源的《海国图志》在日本“极为畅销’,并不能说明日本的民族危机比 中国更加严重,故 A 项错误;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 著,由于受中国传统的夷夏观念的影响,在国内的影响不大,而在日本却极为畅销,这说明 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整体上比日本守旧,故 B 项正确;《海国图志》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风土人情等,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故 C 项错误;19 世纪末,民族危机 空前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最早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的要求,故 D 项错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思想的萌发•魏源的思想 22.有人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提出“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思想。提出此观点的是 A. 林则徐、魏源等人 B.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C. 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D. 慈禧、光绪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属于洋务 派,故 C 项正确;A 项属于开明绅士,早于洋务派,排除;B 项属于维新派,排除;D 项属于 顽固派,排除。 23.“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社会文化运动,自有 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B. 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 戊戌变法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 A 错误。因为变法最终失败,中国仍为君主专制制度,故 B 错误。而 D 与新文化运动相关。戊 戌变法有利于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故正确答案为 C。 考点:维新思想 24.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历程深入到思想 文化领域。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A. 使封建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B.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存在全盘否定的倾向 C. 从思想上召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 D. 认为中国的落后是列强侵略的结果 【答案】D 【解析】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封建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在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存在全盘否定的倾向, 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促使青年学生积极开 展爱国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发展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 国的落后不仅是列强的侵略,更主要的是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故 D 项错误,符合题 目要求。 25. 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 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 民生主义思想 B. 民权主义思想 C. 民族主义思想 D. 国民革命思想 【答案】A 【解析】材料“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是指孙中山想在政权建立后,企图解决其他资本主义 国家建立制度后出现贫富分化的弊端,这就是他所设计的资本主义经济纲领,也就是民生主 义,故 A 项正确; B 项是主张创立共和国;C 项是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D 项主要是推翻北 洋军阀的统治。 点睛:列宁的原话:(民生革命)首先是同社会主义空想,同使中国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即 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三民主义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分民族、民权、 民生三部分。民族主义指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民权主义主张建立共和国,是核心;民 生主义是要实现人民的富裕,平均地权。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辛亥革命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26. 《1921 中国社会图景》一文指出,五四运动后,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成为主 要的三大社会思潮。将三大思潮紧密结合的是 A. 中国共产党“一大”制定的最高革命纲领 B. 中国共产党“三大”的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C. 中国国民党“一大”上形成的新三民主义 D. 国民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 义中的普遍平等的民权(自由主义),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社会主义)的三大政策,故新三 民主义紧密结合了三大思潮,C 正确;中国共产党“一大”制定的最高革命纲领是推翻资产阶 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没有体现将三大思潮紧密结合, 排除 A;中国共产党“三大”的革命统一战线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 B;国民革命时期“打倒 列强,除军阀”的口号没有体现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排除 D。所以选 C 考点: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名师点睛】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1)内容:①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平等的思想;②民权主义,提倡普遍 平等的民权(民权为一般的平民所共有);③民生主义,提出了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 主张,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2)评价: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精 神;②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 的发展和高涨。④局限性: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27. 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 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毛 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指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个步骤,ABD 符合题意,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允许资本主义经济 的存在和发展,C 的表述符合题干中“理解不正确”,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点 28.“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 得到繁荣”。该讲话 A. 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B.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C. 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 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 得到繁荣”。可知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 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故 B 项正 确;ACD 项不符合题意。 29. 1992 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 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基于此,我国积极探索 A. 发展外向型经济 B.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了社会主义建设 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其中当然也包括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成 果,仔细比较备选项,A B C 三项均符合题意,但都包含在 D 项之中,所以 D 项最符合题意。 考点:邓小平理论 点评:1992 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 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 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仔细体会这几句话的含义便会发现邓小平清楚地 表达了市场经济仅仅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而与政治意识形态没有关系,这就打破了原有的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30.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建国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 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其说明了 A. 我国工业化建设 B. “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 C. 改革开放的实践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庆精神和“两弹一 星”精神反映的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工业化设备落后人们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时代精 神;载人航天精神凸显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时代 精神,他们共同折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这一宏大历史主题,所以答案选 D,A 项表述不够准确,B、 C 两项说法过于片面。 考点: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 3 小题,31 题 14 分,32 题 16 分,33 题 10 分,共 40 分) 31. 经世致用的思想为明清之际思想家所提出,对近现代思想解放起到重要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 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 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 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卷九《守令》 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 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 余,合图经而成者。 ——《清史稿》卷四八•《儒林二•顾炎武》 材料二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 言之尤辩。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 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 代之治可复”。而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 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材料三夫利用厚生,崇实际而薄虚玄,本吾国初民之俗;而今日之社会制度,人心思想, 悉自周、汉两代而来……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背道而驰。倘不 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 ——陈独秀《敬告青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的政治主张和治学理念并予以简要评价。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此等论调”指的是什么。阐述“此等论调”与“民 权共和之说”的关系。 (3)材料三中“改弦而更张”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 思想解放的历史趋势 【答案】(1)政治主张: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众 治”主张。治学理念:注重实学,考察源流,审名辨实(在著书过程中经常实地考察,并随 身携带书籍,随时对历史地理和典故进行核实)。 评价:①对封建专制的切中要害的批评,反映出变革封建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 ②顾炎武“众治”的主张蕴含着进步、民主的思想; ③其思想中依然保留着较强的封建皇权意识; ④顾炎武探索出了一条相对客观的治学方法来扭转学风,遂开清朝考据之学风。 (2)“此等论调”: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的主张。 关系: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政治思想,如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 武器。 (3)“改弦而更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历史趋势: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思想对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1)从材料“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莫不穷原究委, 考正得失”中概括出顾炎武的主张。而其评价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2)由梁启超的分析可见,是黄宗羲的批判君主专制学说,为近代思想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3)结合陈独秀的分析,“今日 ”等可知, 指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而近代思想解放的 趋势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点睛: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四个阶段,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反封建民主思想。关于近代儒学的发展, 要注意维新派、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儒学的态度。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根据自然,我们大家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并且无论是蛮族人,还是希腊人,都 是如此。在这里,应当适当地注意,所有人的自然需求都是一样的。 ——安提丰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至于神, 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 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戈拉 认识人自己。如果认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 ——苏格拉底 材料二近代欧洲之所以然,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是“民族国家”作用的普遍显现,和相 伴而来的诸民族间在历史文化方面的认同。近代欧洲的精神因素,则是人本位的逐渐回归, 并且由此导向人性的解放,即从神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从世界本身去认识世界。 ——摘自陈乐民《欧洲文明扩张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先哲对“人”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欧洲是如何实现“人本位”回归的。 【答案】(1)根据自然,人是平等的。人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人应该具有道德和知 识。 (2)文艺复兴: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了人的尊严、人的 价值。 宗教改革:否认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肯定了人 的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合理性。 启蒙运动:运用理性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对人性和自由的束缚,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 【解析】(1)从材料“根据自然,我们大家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认 识人自己”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从材料“则是人本位的逐渐回归,并且由此导向人性的解放,即从神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从世界本身去认识世界”并结合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相关知识来分析得出答案。 33.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九十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辉业绩,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 磅磷、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城的建立和发展, 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 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 年 1 月) 材料二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亊实上都是 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則任何乡村都是不能“狭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 激烈斗争,则—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红旗》(1930 年 5 月 24 日) 材料三研究邓小平的外国学者,根据邓小平在当代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四个方面对邓小 平历史地位做出了枳极评价。其一,最成功的改革家;其二,"中国现代化之父”;其三,世 界和平的维护者:其四社会主义思想(即社会主义亊业)的救星”。 ——《国内外邛小平理论研究之比较》 材料四“……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 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1)阅读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实质。 (2)外国学者关于邓小平历史地位的评价是否符合实际?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3)材料四是建国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丰功伟绩的写照。歌词中“当家作主站起 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描绘的分别是哪三大理论成果的产物?这些理论成果 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案】(1)不同的观点:材料一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材料二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2)态度:符合。 理由:实行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反对霸权主义 和强权政治,维护了世界和平;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现 代化。 (3)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共同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问题。从革命道路的 选择、邓小平的贡献等方面来分析考查。 (1)材料“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 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出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材料“没有城市 工人激烈斗争,则—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说明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 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分歧是在于对中国革命的道路的选择问题。 (2)从材料“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历史地位做出了枳极评价”可知,外国学者关于邓小平历 史地位的评价符合实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国的外交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等方面来分析。 (3)“当家作主站起来”联系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富起来”联系邓小平为核心 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继往 开来”联系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根据所学知识可 知,三大理论成果都体现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特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