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 年 9 月 三台中学实验学校 2019 年秋季高 2018 级 高二上期 9 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 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1、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 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这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 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人们写下伟大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这也是中 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时代。”下列思想属于“这一时代”的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 “存天理,灭人欲” D.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 有责焉耳矣” 3、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诗》《书》 《论语》等七部 经典。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 46 方石碑,立于太 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 为“熹平石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 B. 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开始进人自 觉阶段 C. 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D. 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 统思想 4、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 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 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A. 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 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C. 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D. 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5、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 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 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 这一观点的是 A. 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C. 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D.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 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 造”是指   A.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 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7、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 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 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 的生活秩序 8、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下列现象对应不正确的是 A.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礼崩乐坏的政治形势 B. 唐代的尊道礼佛崇儒——纲常混乱的现实 C. 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词——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D. 明清时期的反礼教小说——商品经济的繁荣 9、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 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 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 . 天 下 兴 亡 , 匹 夫 有 责 B . 民 为 邦 本 C . 天 下 为 公 D.民贵君轻 10、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 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1、王夫之认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了人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 合理性。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是   A.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 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 C. 理学对人性的压制 D. 知识分子关怀现实的情怀 12、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 史画卷。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 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 特征 13、下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A.在 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B .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 C.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D.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14、 右上图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ú, 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15、下表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 是   平假名 ぁ ぃ ぅ ぇ ぉ か き く け こ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16、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 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 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 观念 17、“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 ‘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 独非《郑》、《卫》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 间性情之响”的是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18、宋代词人柳永经常出入秦楼楚馆,与乐伎、乐工往还,无心于仕途,自称 “白衣卿相”,虽然他后来考取了进士并做了屯田员外郎,还是轻视功名,沉溺 市井,可以说是把全部身心投入适应市井需要的词的创作。柳永这种类型的文人 的出现,说明   A. 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 B. 政府不限制词人的创作 C. 宋代词人多沉溺于市井生活 D. 唐诗宋词并称古典文学高峰 19、“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 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20、清初,徽戏、汉戏、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在北京“百花争艳”。道光年间, 在吸收这些剧种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京剧正式产生。京剧的形成过程反映 出   A. 北京城戏剧创作水平全国领先 B. 专制统治抑制了文化的多元性 C. 政治中心对文艺的集聚与融合 D. 地域特色文化不适应时代需求 21.晚清驻英公使郭嵩焘指出:“西洋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俱有本末,与辽、 金崛起一时,倏盛倏衰,情形绝异”。这反映了郭嵩焘   A. 突破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束缚 B. 放弃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C. 力图处理东西方的矛盾冲突 D. 对传统夷夏观念的理性批判 2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80 年来,中国人从‘师夷 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 和科学。”这表明,先进的中国人   A. 借助西方文明应对工业文明的冲击 B. 学习西方“器物”维护封建 制度 C. 吸收西方启蒙思想以革新政治体制 D. 引进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传统 文化 23.魏源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 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 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这表明《海国 图志》   A. 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B. 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 生 C. 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D. 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 篱 24.19 世纪 50 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 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 60、70 年代后,这 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这一变化 A. 有利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 B. 主要源于民族危机的刺激 C. 推动中体西用思潮的出现 D. 表明清朝政府已认清形势 二.材料解析题(共 52 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0 分) 材料一: 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东面,是直到近代才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 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中国从一开始起,就能供养很可观的人口……如此巨大 无比的人力资源,使中国人能够不管事态发展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特点……还 有中国的农业生活方式。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 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 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操的方言不同, 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种 考试制度最初是综合性的,后来渐渐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官职之门 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 定的行政管理……儒家学说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 则,并做了合理说明,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 础……但到 19 世纪中叶,这一形势发生了突然而剧烈的变化。 材料二: 19 世纪后半期,自我为中心的中国人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和痛苦。 部分中国人开始反思和重新变革自己的文化。有官僚阶层开始的自强运动,有翻 译介绍西学,也有个别人在生存危机下认识到非变革制度不可。商人阶级形成发 展。在 20 世纪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并促成了一场民族解放运动。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 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 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 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 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文明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据此指 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特点。(18 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儒家思想能绵延千年,成为传统 文化主流的主观因素。(1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 先秦时期 出现了一些关于礼教、治国、占卜的著作,民间则出现许多歌谣。 后来,被后人整理成《诗经》《尚书》《周礼》《周易》等 秦汉时期 主要以汉代为主,秦朝文学除了李斯的散文外,再无佳作可言。 汉代文学以散文、汉赋和乐府民歌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 期 文学走向自觉时代。文人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 苦闷情感和自我意识。主要文学成就是诗歌和志人志怪小说 隋唐五代时期 以唐代文学为代表,是古代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把中国古代诗 歌推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两宋时期 源于民间的词在文坛占统治地位 元代 最突出的成就是源于民间的戏曲 明清时期 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 ——摘编自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 从材料中提取关于文学的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 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