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辽宁省阜新二高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阜新二高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2017-2018学年辽宁省阜新二高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王红丽 一. 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1.   历史上中国社会经常动荡不安,但文化仍能保持传承,这得益于中国有一个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它是中华民族重新走向聚合的社会基础。这表明宗法制 A.有助于社会长治久安                 B.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 C.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D.保证了各民族间团结 ‎2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①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②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④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3.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表对历史概念解释准确的是 A 内外朝制 中朝即內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掌握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外朝即外廷,指公卿大夫。‎ B 行省制 行省是元朝最高地方行政区域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各行省有很大的自主权,可自行处理境内重大民事权力。‎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根本大法,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和贵任内阁制等原则.为推翻清王朝奠定法律基础,加速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D 人民公社 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基层单位,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组织的基层单位。是从一九五八年开始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探索。‎ A.A          B.B          C.C          D.D ‎4.  有学者指出:国君时常通过不断纳妾来显示自己的实力与财富,于是就有了同父异母的许多个儿子。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观点实质上 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 D.抨击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5、“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保留习惯旧俗 B.重视法律程序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6.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 A.中国先人有“道法自然”的理念 B.历代气象的变化有规律可寻 C.重农抑商政策对科技发展有影响 D.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控性 ‎7.   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由多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 C.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 D.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了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的格局 C.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 ‎9.   1933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向满洲省委发出《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提出,党在东北的总策略是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力量,共同地与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此后满洲省委着手联合其他抗日队伍,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后发展为抗日联军。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东北抗战得到了各阶层的有力支持 D.中国战场成为二战东方主战场 ‎10.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赋役制度的变化                    B.以“孝道”治天下 C.郡县制度的发展                    D.皇帝制度的形成 ‎11.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12.战国时期秦国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要把当事人的姓名、身份、籍贯、是否有前科等问题写成书面报告;然后前往现场勘验、调查,每一过程都要做笔录;庭审时要听取当事人双方的口供,可进行刑讯;最后,司法机关做出判决。整个审判过程都记录下来,制作成“爰书”。秦国的这种做法 A.成为统一六国的司法保障 B.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C.反映了对司法程序的重视 D.保证了审判公正合理 ‎13.东晋南朝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弼之撰《十八州士族谱》,共七百多卷。宋刘湛、齐王俭、梁王僧孺也都有谱学专著。谱学盛行反映了 A.士族用谱学挽救衰亡的命运 B.士族注重本家族的谱系 C.突破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 D.谱学是选官的重要依据 ‎14.最近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引发了收视热潮。1723年,雍正帝曾推行“养廉银”制度,即政府给予官员足够高的俸禄,以此杜绝官场贪污腐败现象。但事实上最终只剩下“高薪”而没有实现“养廉”。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惩治腐败不能仅靠制度建设 B.雍正“养廉”制度不够完善 C.“人治”之下的腐败难以根治 D.自古至今腐败现象不能根除 ‎15.伯利克里曾说:“法律对于一切人们,不问其个人的差异如何,皆予以平等的正义……但我们在私人关系所享有的一切安逸不应使我们成为不守法的市民。为免陷于这种危险,我们的主要防护措施,即在于教导我们服从裁判官和法律。"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保护公民平等而轻视自由 B.公民意识等同于法律至上意识 C.法律体系已经达到完备的程度 D.公民的个人才能不被城邦重视 ‎16.西方学者安德鲁斯指出:“对于雅典来说,公元前6世纪初,它面临着这样一个选择:是减少公民的人数而把他们降为奴隶,还是从国外大量进口奴隶?唯有通过巨大的技术革新如近代工业革命,才可能有效地扭转这样的奴隶制局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古希腊民主政治存在着严重弊端 B.技术革新利于解决雅典社会问题 C.希波战争促进了奴隶贸易的繁荣 D.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地位逐步增强 ‎17.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这主要体现了罗马法 A.完整法律体系至此最终确立 B.已完全摒弃了习惯法痕迹 C.以维护平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D.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18.早期罗马公民法中,奴隶交易要求买卖双方必须出场,当着五名作为见证人的罗马成年市民的面,由另一位市民手持一把铜秤主持完成交易仪式。后来罗马市民更多采用万民法发展出来的“让渡”形式,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形式。这种变化表明 A.公民法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万民法与公民法界限棋栩不清 C.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D.罗马法伴随社会发展与时俱进 ‎19.英国诗人巴特摩尔发表的《家中天使》一诗,颂赞自己的妻子Angel in the House。“家中天使”是指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的中产阶级妇女在家中照顾子女,让在外辛苦工作的丈夫,回家后可以得到温暖。下列哪一观点恰当地解释了这种家庭价值观的成因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女权运动的成果 C.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启蒙思想的影响 D.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推动 ‎20.黄牧航在《比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文中指出,“1873年为对付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运动,俾斯麦提出新闻版法草案,帝国议会的资产阶级自由派担心这个草案会损害言论自由,没有通过。1878年5月发生了刺杀威廉一世的事件,俾斯麦以此为由提出取缔社会民主党,议会中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再次予以拒绝。”当时帝国议会出现这种现象 A.说明其权利大于联邦议会 B.说明其支持社会主义运动 C.是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 D.反映了其受到工业化影响 ‎21.据有关资料显示,19世纪初,英格兰的202个选邑(城镇选区)中,有40—50个人口在100—200人之间,14个在50—100人之间,20个在20—50人之间,4个在10—19人之间,有1个镇只有5名居民,有2个镇根本没有人居住。上述现象表明 A.英国代议制民主形同虚设 B.英国各地人口在大量的减少 C.英国的议会选举弊端丛生 D.英国迫切需要进行议会改革 ‎22.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简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宜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 B.清政府己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23.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号召“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同胞起来呀!”‎ ‎“同胞们起来”掀起的运动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五卅运动     D.一二·九运动 ‎24.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下列针对或反映此矛盾的有 ‎①英国亚当·斯密提出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 ‎②现实主义文艺兴起,揭露社会的罪恶现象 ‎③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大规模工人运动 ‎④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美]迈克尔·郝德森在《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中认为“‘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的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胜出的原因不包括 A.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B.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在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C.通过关贸总协定,主导国际贸易 D.建立北约组织,发动针对苏联的冷战 ‎26.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27.   16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的呢绒、德国的金属制品和织物、德法两国的酒、西班牙的羊毛、葡萄牙和意大利来自东方的香料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小麦,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这反映出 A.西欧国家商业繁荣 B.新航路开辟推高了欧洲的物价 C.荷兰贸易出现顺差 D.世界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东岸 ‎28.“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的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从这一角度看,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促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联系日益紧密 C.促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原始积累加速,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29.光绪五年(1879年),旅日华侨卫省轩在广东佛山开办了第一家火柴厂。19世纪80年代后期,天津、上海、重庆、广州、福州、太原等地相继建立火柴厂。”……天津自来火公司成立于十二年,由官绅杨宗濂、买办吴懋鼎、淮军将领周盛波等合资设立。19世纪90年代初又集股扩大投资,资本达4.5万两。以下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打破了洋火垄断中国市场局面 B.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民族资本近代企业 C.成本高质量低,难同洋货竞争 D.列强的资本输出客观上推动了其发展 ‎30.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内基本建设项目开工12694个,建成455个。1956年初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基建会议将建设项目追加到745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477个;不久又将建设项目追加到800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500多个。据此推知 A.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充满理想色彩 B.建国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C.工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相适应 D.一五计划初期建设思想相对保守 ‎31.   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32.   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授权总统为扩大对外贸易,可以与外国签订互惠贸易协定,可以在现行关税上下50%的范围内调整关税。该法还规定了无条件最惠国待遇条款,从而使双边协定达到了多边开放的效果。下列对此解释正确的是,该法 A.是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产物 B.推动了美国贸易自由化进程 C.是政治霸权在经济上的体现 D.突破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33.   据统计,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人均收入差距,1850年为5:1;1900年为6:1;1960年为10:1;1970年为14:1。而在传统的农业社会,贫国与富国的悬殊是有限的。这反映了 A.落后国家无法赶超先进国家 B.工业化改变了世界面貌 C.东西方之间的发展差距不大 D.各国经济发展差距缩小 ‎34.20世纪90年代,德国因为翻修柏林国会大厦启用外来劳动力,导致国内工人暴动;在西班牙南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的居民深受传说中外来者“窃取”本国工作机会的困扰;欧洲高科技产业工人心酸地称自己被“班加罗尔(印度的高科技中心)化了”。上述材料反映了 A.世界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平衡 B.全球化时代国家间休戚相关 C.经济全球化激化了国际矛盾 D.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35.   孔子说,君子在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同时还能坚持独立思想而不苟同于人,小人习惯于附和苟同别人的观点,但内心深处却并不友善。后世儒者经常以此诫勉君臣,这体现出儒学 A.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 B.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C.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 D.重视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 ‎36.古希腊时期,一批所谓“哲人”到处演讲和发表许多奇怪的辩论,传递了许多“负能量”,造成很坏的风气。于是有了苏格拉底,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 他们师徒的共同之处在于 A.着力培养公民的独立人格 B.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结合起来 C.具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D.试图挽救日渐衰败的民主制 ‎37.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本富最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材料反映出 A.司马迁肯定求利的正当性 B.司马迁肯定"重农抑商"的合理性 C.《史记》开创经济史叙事 D.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环境逐步恶化 ‎38.《弢安园文录外编》(1882年出版)中指出“惟有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此话旨在说明中国思想家 A.坚持中体西用 B.学习西方已经由“器物”向“制度”转变 C.进化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D.借助法家思想宣传变法理论 ‎39.在1958年夏天,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提出把蛋白质人工合成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在上海和北京的几次科技展览会上,党中央和上海市委都希望他们加速实现该项目,在研究所内部,青年同志也要求项目提前并确定具体合成对象(1965年最终合成)。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冒进的风气助推了科技发展 B.科学大跃进在全国掀起高潮 C.新中国的科研力量主要是青年 D.大跃进时政府加大了科研投入 ‎40.   恩格斯曾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由此,文学艺术上兴起的流派是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二、材料题(共40分)‎ ‎41、(共24分)与我们生活最为密切的是建筑,而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政治制度的特色。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材料二 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公民集会的场所被设计成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并且是能够容纳几千人的剧院式结构,目的在于确保每一个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得见其他出席的人。 材料三 数百年前,爱尔兰议院模仿古希腊建筑构造了半圆形议事厅,而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宫内部则一直使用长方形的议事厅。后来这两种不同形状的议事厅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丘吉尔概括说:“英国议会机构的全部特质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即议会下院是长方形而不是半圆形的结构。因为长方形的会议厅更适合政党体制。对个人来说,所谓‘左’‘右’立场很容易改变,但穿过发言席的行为需要慎重的考虑。” ——(美)迪耶•萨迪奇•海伦•琼斯著《建筑与民主》 材料四 美国国会大厦俯瞰着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这座由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亲自奠基的大厦,对历任美国总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小心应付的地方。 美国的开国者们因为长久的自治传统……使他们对一个坐拥大权的政治领袖患有极大的忧虑……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地约束总统的权力。不仅是司法、立法制度上的约束,甚至在宪法中加上了弹劾权,对犯有“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重罪轻罪”的总统和其他行政官员进行弹劾,并予以罢免。  ——《大国崛起•美国》     ‎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的描述,能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哪两大特点?(4分) ‎ ‎⑵材料二体现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的特点,但也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请分析持这种观点的最有力证据应该是什么?(2分)并谈谈这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可以借鉴的教训?(4分) ‎ ‎⑶根据材料三所透露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特点。(6分) ‎ ‎⑷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怎样“约束总统的权力”的?(4分) ‎ ‎⑸上述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在历史上都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请综合评价这些政治制度的相同点。(要求:不要分别叙述,要综合概括)(4分)‎ ‎42.(共16分)阅读以下材料:‎ ‎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立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夫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为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6分) ‎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4分) ‎ ‎3.上面的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对当时的社会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6分)‎ 答案 ‎1---5 CBACB 6---10 ADDCC 11---15 BCDDB 16---20BDAAB ‎21---25DDBDD 26---30ADCAA 31---35CBBDA 36---40CABAB ‎41、答案: ⑴特点:皇权至上;中央集权,等级森严。(4分) ⑵证据:雅典民主是原始的直接民主,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使雅典政坛混乱动荡。(2分) 教训:提高参政人员的素质,培养其决策的科学性;强化民主政治监督功能。(任答1项即可)(4分)  ⑶特点: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实行责任内阁制;政党通过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控制国家政权。(答出其中三个特点得6分) ⑷约束:①三权分立,互相制约与平衡。政府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司法独立;②宪法赋予国会拥有对官员的弹劾权。(以答到简要特点为准)(4分) ⑸这些政治制度的产生都符合当时各国的国情,有利于各国的稳定,促进各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推动当地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4分)‎ ‎42、答案: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6分) 2.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主张。(4分) 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因为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