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高台一中2019年秋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西周时期,士是最下层贵族,但到了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这一现象 A. 加剧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 B. 反映了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 C. 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和崩溃 D. 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答案】B ‎【解析】‎ ‎【详解】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逐步改变血缘世袭特权,说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故B正确。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的思想得到传播,与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的瓦解和崩溃,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排除D。‎ ‎2.孔子时代,儒家比较侧重强调“仁”和“礼”,汉代儒家比较侧重强调“孝”,并有“汉以孝治天下”之说。据此推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学深受黄老之学的影响 B 察举制取代了军功授爵制 C. 汉武帝采取诸多尊儒措施 D. 汉代巩固统治的现实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 汉代儒学又称为经学,通经致用是其显著特点之一,它脱胎于先秦儒学又不同于先秦儒学,这中间的变化原因主要在于社会背景的变化。汉武帝时期,内有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王国尾大不掉之势以及因土地兼并而导致的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外有北方匈奴威胁,因此急需一套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理论,同时小农经济条件下小农已成为社会基本细胞,所以,把“孝”这种家庭伦理观念放大,就可以用来规范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故答案为D;材料并非说明儒学所受到的影响因素,同时也不能说明儒学深受黄老之学影响,A排除;察举制也是深受汉代治国思想变化的影响,B排除;汉武帝采取的诸多尊儒措施是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C排除。‎ ‎3.两汉的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贤良方正时,便有对策之试。如《石林燕语》载:“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对上述两汉用人政策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 以德取人的录用原则 B. 德才兼备的取仕倾向 C. 考试人仕的选才标准 D. 唯才录用的用人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两汉的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贤良方正时,便有对策之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可知汉代选官标准是“孝廉”和才学,故B正确;选项A、D表述片面,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出现才出现考试入仕的选才标准,故C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两汉的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贤良方正时,便有对策之试”的解读,即汉代的选拔方式既考察德行,又考查才学。‎ ‎4.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 A. 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 B. 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 C. 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 D. 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儒、道、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出现了合流的趋势,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佛、道并未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儒学仍然是正统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儒、道、佛的终极目标各不一样,是不一致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三教并非融为一体,即三教并非合归儒,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三教合一并非三教合归儒,三教的终极目标也不一致等。‎ ‎5.‎ 宋代实行差遣制度,无论地方或中央官员,他们的官名和所任职务大都分离。当时有所谓“官”、“职”、“差遣”的区别。“官”成了一种等级待遇,“职”是一种加官,“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一举措 A. 便于皇帝驾驭群臣 B. 结束武人专横跋启局面 C.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材料信息看,宋代官名和所任职务大都分离,有“官”、“职”、“差遣”的区别,这一做法导致权力的分散,便于皇帝对群臣的驾驭,故选A项。这一举措不局限于武人,结束武人专横跋启局面属于军事方面的举措,故排除B项;这一做法导致官员剧增,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这一举措不仅仅针对地方官员的,排除D项。‎ ‎6.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是对所有社会成员而言的,尤其是针对君王贵族和士大夫阶层而言的,但这种主张被推行的实际结果,变成了统治者限制平民百姓享受最基本的生活权利的利器。这一现象表明 A. 理学背离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 理学不能适应现实政治需要 C. 理学家使民众生活日益艰难 D. 理想诉求与现实实践的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理学家的主张在实践过程中理想诉求和现实实践的差异,选项D正确;根据材料“变成了统治者限制平民百姓享受最基本的生活权利的利器”这不是理学家的问题,而是统治者实施的问题,因而不能得出理学背离儒家民本思想的结论,排除A;选项B表述错误,理学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仅凭统治者限制民众生活的权利,不能得出民众生活日益艰难的结论,排除C。‎ ‎7.唐代民间工匠必须在官府作坊服差役,从事一定天数的无偿劳役;宋代工匠服官府差役,官府会付给﹣定的“雇值”,有的生产部门如铸钱作坊,还出现了类似计件给雇值的方式。这表明 A. 铸钱作坊带动了生产领域的流通 B. 宋代工匠的社会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C. 官营手工业体系在宋代已经瓦解 D. 唐代民间工匠的技术水平低于宋代 ‎【答案】B ‎【解析】‎ 材料“唐代民间工匠必须在官府作坊服差役”“无偿劳役”,而宋代出现“雇值”,反映了宋朝官府和工匠之间存在一种类似雇佣的关系,这说明宋代工匠有一定的自主选择自由,工匠社会地位被逐步肯定,故选B。题干没有体现生产领域的流通,排除A;官营手工在明代前期仍占统治地位,排除C;题干没有涉及民间工匠的技术,排除D。‎ ‎8.明清时期,出现大量“商书”,如明代壮游子《水陆路程》、清代崔亭子《路程要览》等,详细记载了当时由京城至各地、各行省之间的交通线、所经站名、里程等,并有沿途的风俗物产介绍。据此可知当时 A. 重农抑商逐渐松弛 B. 国内市场开始形成 C. 长途贸易得到发展 D. 统治疆域空前辽阔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详细记载了当时由京城至各地、各行省之间交通线、所经站名、里程等”体现的是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全国各地联系日益密切,C选项符合题意;明清时期顽固的坚持重农抑商政策,A选项排除;明清之前国内市场早已开始形成,B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9.明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他专教些实用的东西,还让学生猜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这体现了李贽 A. 以“异端”自居,提倡工商皆本 B.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C. 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 注重学以致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他专教些实用的东西”并结合李贽的思想主张可知,这体现了注重学以致用,挑战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学的正统权威,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排除A项;“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李贽对“理”的认识,故C项错误。‎ ‎10.罗马法对占有的保护措施主要是占有令状,但并不禁止自力救济,允许自力救济存在,毕竟可以通过自力救济解决占有被侵占的问题,不必再向裁判官申请“保护占有令状”;而占有人需要令状保护的占有问题必定也是自力救济解决不了的。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 A. 奴隶主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法律约束和社会自我调节相结合 C. 占有令状和自力救济相互冲突 D. 强化社会自力救济解决财产纠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古代罗马法允许“自力救济”解决占有被侵占的问题,对于自力救济解决不了的,则通过占有令状保护的占有问题,可以推理出罗马法对占有保护实行法律约束和社会自我调节相结合的做法,B项正确;罗马法用两种方法保护占有,体现了其灵活实用,而不是强调法律的基本作用,不是强调保护私有财产,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占有令状和自力救济相辅相成,并不冲突,C项错误;罗马法提供了两种方法解决占有侵占问题,没有强化自力救济的相关信息,D项不符合题意。‎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在按照社会道德准则选择的基础上,更应尊重道德选择中的个人意志自由。……行为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德行和恶行都出于人的目的。亚里士多德 A. 认为凡是关于手段的行为必定受到道德约束 B. 实质上否定道德主张自由意志 C. 主张的自由意志实质是德性自愿 D. 主张和传统儒家思想的“性本善”内涵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行为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德行和恶行都出于人的目的”可知,亚里士多德认为德行和恶行都出于人的目的,而人的目的是“道德选择中的个人意志自由”,由此可知,亚里士多德主张的自由意志实质是德性自愿,选项C正确;材料认为目的会导致“德行和恶性”,由此证明关于手段的行为未必受到道德约束,选项A排除;亚里士多德赞成道德,主张自由意志,选项B排除;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在自由意志下会有“德行和恶行”,说明其与儒家的“性本善”不同,排除D。‎ ‎12.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他们追求“人”的本能发挥,追求真善美的动力。材料中的“他们”‎ A. 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 B. 力图推翻罗马天主教会统治 C. 以“人性”对抗“神性” D. 提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蓝图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可知,“他们”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以“人性”对抗“神性”,故C正确;智者学派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故A错误;宗教改革运动力图推翻罗马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故B错误;启蒙运动提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蓝图,故D错误。‎ ‎13.英法两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1850—1900年)‎ 据如表可知,在19世纪中后期 A. 英法两国工人的生活水平同步提升 B. 英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法国 C. 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得到了缓和 D. 西欧福利制度不断得到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法两国工人实际工资在不断增长,且增长幅度大致相同,而工资收入的增加使得两国工人的生活水平同步提升,故A项符合题意;仅从工人工资实际增长来看,两国数据差不多,并不能反映出英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法国,故B项错误;工资增长并不代表矛盾得到了缓和,排除C项;西欧的福利制度开始于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 ‎14.1746年,英国乔治二世否决了时任首相配兰的提案,导致内阁集体辞职。乔治二世于是任命巴思伯爵为新的财政大臣,但是巴思伯爵受到抵制,只当了两天首相就被迫辞职。乔治二世只得被迫请配兰复职。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B. 国王最终走向了“虚君”地位 C. 君主立宪制尚待完善 D. 彼此妥协构成政治斗争的主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出乔治二世时期的英国内阁受到来自国王的干扰,英国当时完全形成国王“统而不治”的虚君政治,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还有待完善,故C项正确,B项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排除。D项,题干并非强调政治妥协成为英国当时主要的政治生活,排除。‎ ‎15.下图是2012年美国一幅标题为《束手无策》的政治漫画。释文为:“世界经济(白雪公主)误吃‘新自由主义’毒苹果而陷人昏迷,旁边的八国集团领导人束手无策”。这反映出 A. 发达国家丧失国际经济主导权 B. 经济区域集团化遭受重大挫折 C. 西方国家无法摆脱经济“滞胀”‎ D. 加强国家干预的回归成为共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漫画反映的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已经失灵,因此重新加强国家干预才是渡过危机的必由之路,故D项正确。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仍掌握国际经济主导权,故A项错误;八国集团不属于区域性经济集团,故B项错误;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摆脱经济“滞胀”状态,故C项错误。‎ ‎16.1922年,列宁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提到当时苏联农民“正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复自己的农具、房舍和各种设施。”据统计,1923年的苏联农民平均每天有11.51小时用于生产劳动。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A. 生产关系调整符合农民的愿望 B.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C. 农业集体化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D. 人民在战争时甘于奉献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922年正值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时期,粮食税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1936年新宪法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从20年代后期开始,排除C项;1922年国内外战争基本结束,也不符合余粮收集制下的农民生产状态,排除D项。‎ ‎17.如表:1868年中国进口洋布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价格对比(计价单位:匹)‎ 如表中的地区差价 A. 便利了洋布抢占内地市场份额 B. 导致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C. 反映了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 D. 密切了国内外经济联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此时进口洋布在通商口岸的价格低于内地城市价格,有利于洋布抢占内地市场的份额,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刚刚产生,此时进口洋布冲击的主要是手工土布,不能体现民族工业日益萎缩;C选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中国不能单独决定关税税率,材料并未体现;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进口洋布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的价格差价,不能体现国内外经济联系的密切。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8.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 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 民间市场活力得到激发 C. 官办企业已经难以继 D. 官僚资本主义逐渐膨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统计的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表看,这时期商办,即民族工业呈现发展态势,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市场活力得到激发,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无法得出官办企业已经难以为继的结论,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僚资本主义于1927年产生,故D选项不符合材料。‎ ‎19.以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在中国的外资大型工矿业企业来计算,1840~1894年为23家,创办时的资本总额共为7631千元。1895~1913年增加到136家,创办资本总额为103153千元,后者为前者的13.5倍。外资企业在华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A.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日益腐败 B. 晚清政府积极引进外国资本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合法化 D. 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突飞猛进 ‎【答案】C ‎【解析】‎ ‎【详解】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表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合法化,故答案为C ‎;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的腐败,排除A;选项B不符合史实,当时清政府主要放宽了民间设厂的规定,并未大量引入外资,排除;西方工业革命发展会促进外资在华增加,但是材料强调的是甲午战争后外资激增,而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情况在甲午战争前后并无明显变化,选项D排除。‎ ‎20.“一五”计划期间,上海支援内地,除了大量的工厂内迁外,还约有21万人外派,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3万多人,熟练技工8万余人,还有5万多人参与内地的重点工程建设。这反映了 A. 内地沿海发展趋向平衡 B. 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 C. 上海失去经济中心地位 D. 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从材料信息看,“一五”计划期间,上海从人力、物力等方面大力支持内地建设,体现了计划经济下国家调配人力、物力的特征,故选B项。上海支援内地,不能说明沿海内地趋向平衡,排除A项;上海支援全国,实力受到影响,但没有失去经济中心地位,排除C项;人力、物力的调整属于发展生产力,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D项。‎ ‎21.下表是关于1954~1955年间中国外交工作的部分言语的记录。根据这些记录可知,当时中国政府致力于 时间 记录 ‎1954年6月 周恩来访问印度,向尼赫鲁表示:中国赞同正在酝酿中的召开亚非会议的计划 ‎1954年12月 缅句总理吴努访问中国,双方领导人认为,这一会议使向无往来的亚非国家能够会面,可消除误会和隔阂 ‎1955年1月 毛泽东对这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很重视,责成周恩来亲自负责准备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方案 A. 调整政策全面发展睦邻外交 B. 巩固中苏关系维护世界和平 C. 强化对外联系提升国际地位 D. 打破西方孤立拓展外交空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这一会议使向无往来的亚非国家能够会面,可消除误会和隔阂”“ 对这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很重视”等信息,可以看出建国初期中国积极发展同亚洲、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有利于打破西方孤立,拓展外交空间,故D项正确;从材料信息来看,此时的中国积极发展同亚洲、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并非是“发展睦邻外交”,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苏联,排除B项;建国初期中国积极发展同亚洲、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主要是打破西方孤立,而不是为了提升国际地位,排除C项。‎ ‎【点睛】本题解题时要分析材料中的时间信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并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理解。‎ ‎22.1986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计划在上海独资办厂,但当时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最后只能采取合作办厂的方式解决,这是第一家中美合作企业。这说明当时 A. 经济体制滞后于时代要求 B. 国企改革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C. 中美间经贸关系一度受挫 D. 这一做法有悖于全球化趋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当代改革开放。由材料可知1986年不允许外商独资办厂,说明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陈规旧制,明显落后于现实需要,故选A项。不允许独资办厂,是体制上的限制,不是国有企业竟争力增强的结果,另外当时的中美两国关系趋向缓和,故B,C项错误;不允许独资,但允许合资,这不能说是“有悖于全球化趋势”,故排除D项。‎ ‎23.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 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B. 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C. 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D.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美国企图借苏联解体之际称霸世界,建立单极世界;但是其称霸的结果是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即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D正确;据材料“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可知,A错误;据材料“美国越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可知,美国试图建立的单极世界并未真正建立,B错误;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即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的进程加快,C错误。‎ ‎24.学者们普遍认为,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是 A. 全球化威胁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主权 B. 全球化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C. 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反经济全球发展 D.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这就说明这些第三世界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害者,而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故D项正确;这些国家反对是因为不能从全球化中享受到诸多利益,而不是经济主权问题,故A项错误;全球化总体上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因为在全球化中受到损害,并不反对经济全球发展,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世纪中期在美国兴起了为公共教育的实现而进行的斗争,即公立学校运动。这场运动力图把公共教育作为美国教育的基本模式,希望建立起公立小学——公立中学——州立大学的单轨教育阶梯。作为19世纪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领导人,贺拉斯曼坚持不懈地宣传公共教育思想,从而使民众逐步接受了公立学校的模式,并把公立学校与自己的信念和希望联系起来。1852年,马萨诸塞州颁布了美国第一个普及教育法令,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正是通过公立学校运动的兴起,美国公立学校的入学人数在5—19岁中的比例,由1839年的35%增加到1870年的61.1%。‎ ‎——摘编自《美国公立学校运动新论》‎ 材料二 1924年8月,成都市成立了民众教育馆,隶属于市政府教育科领导下的一个社会机构。教育馆把“社会教育为主,辅导本市教育之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历年来,开展了许多活动,进行了民众教育、国防教育、科学教育、电化教育,开展过戏剧、歌咏、体育表演比赛,出版过民众月刊,推行地方自治,宣传“新生活运动”。在抗日烽火迫在眉睫时,教育馆不仅注重对成年市民的启发,而且认识到“儿童为国家将来之主人翁,要判断将来能否战胜敌国,便看今日儿童之培养是否优于敌国。”‎ ‎——摘编自《公共空间与大众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公立学校运动兴起的原因,并对该运动进行简要评价。 ‎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众教育馆设立的影响。‎ ‎【答案】(1)原因: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工业革命);民主、平等精神的推动;民主政治的巩固和完善;社会人士的坚持与努力;政府的鼓励与支持;建立国家教育体系的需要。‎ 评价:有助于美国近代公共教育制度的确立,提高了民众的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体现了公平、平等原则。‎ ‎(2)特点:教育内容范围广;政治色彩浓厚;教育与时俱进;教育与民族命运相结合;注重培养儿童教育。‎ 影响:促进市民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的变迁;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增强民众爱国心。‎ ‎【解析】‎ ‎(1)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材料一中的“为公共教育的实现”、“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领导人,贺拉斯曼和巴纳德坚持不懈地宣传公共教育思想”、“萨诸塞州颁布了美国第一个普及教育法令”可以分别得出其原因有建立国家教育体系的需要、社会人士的坚持与努力、政府的鼓励与支持;根据材料一所提供的美国公立学校运动兴起的时间“19世纪中期”结合所学这一时期的史实可以得出,美国公立学校运动兴起的原因还有工业革命使得经济发展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的推动也是重要原因。‎ 评价:这一问需要从公立学校的功能去考虑。公立学校在美国的兴起,目的是为了建立国家教育体系,各方面的努力肯定使得这项运动推动近代公共教育制度的确立,而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公立学校学习,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人才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它也使得社会公平和平等的原则得以彰显。‎ ‎(2)特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回答。由材料二中的“开展了许多活动,进行了民众教育、国防教育、科学教育、电化教育,开展过戏剧、歌咏、体育表演比赛,出版过民众月刊”可以得出教育内容范围广;由“地方自治”“新生活运动”可得出政治色彩浓厚;由“抗日烽火迫在眉睫时,教育馆不仅注重对成年市民的启发,而且认识到‘儿童为国家将来之主人翁,要判断将来能否战胜敌国,便看今日儿童之培养是否优于敌国’等可以看出具有教育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儿童教育等特点。‎ 影响:由材料二中的“成都市”可以得出其影响是这种教育是在城市搞的民众教育,所以会促进市民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的变迁和提高市民文化素质;而抗日战争时期其宣传和活动则能增强民众爱国心。‎ 点睛:从设问角度看,主观题的审题应该包括四部分:一是答题依据,也就是答案来源于哪里,这一题涉及到了两种,即“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根据材料”,这为考生提供了思考答案的来源;二是答题要求,这一题里有“概括”、“指出”、“分析”等要求;三是答题内容,这一题涉及到了“原因”、“评价”、“特点”、“原因”等;四是答题条件,即修饰答题内容的部分。这些方面明确了,才可以算审题清楚明确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启蒙是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是在民族存亡的压力下有识之士为国家寻找出路而选择的结果,这就决定了启蒙与救亡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启蒙知识分子在启蒙者和救赎者的双重角色中,所追求的现代理念和现代制度,以及现代文明,最终在‘救人’与‘救国’的双重诉求中走向‘国’”这是中国近代启蒙和现代化的独特之处。救亡的目的性导致启蒙思想没有成为启蒙者的政治信念,没有内化为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理论精神,而是使之服从于救国的政治情怀,把它用作达到外在治国平天下政治目标的工具。‎ ‎——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提出自己对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看法,并予以简要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答案】示例:中国近代启蒙与救亡图存互为表里 阐述:英国于1840年侵略中国,爆发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社会;19世纪50‎ 年代,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地主阶级掀起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但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19世纪末,爆发日本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救亡图存掀起学习西方先进制度的维新变法,推动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启蒙的作用;20世纪初,随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民族危机更加加深,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逐渐掀起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运动,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推动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 总之,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系列救亡图存运动起到了启蒙作用,中国近代启蒙与救亡图存互为表里。(示例仅作为参考)‎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主要阐述了中国近代启蒙的特点,中国近代启蒙与救亡图存运动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中国近代启蒙更多的是跟随救亡图存运动而产生。答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中国近代启蒙与救亡图存互为表里的角度、也可以选择中国近代启蒙的特点和评价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27.材料 蜀汉后期,诸葛亮按照《隆中对》进行改革,以期光复汉室。223年诸葛亮派邓芝出使西吴,向孙权深入剖析蜀吴联手抗魏之利,孙权下定决心“绝魏,与蜀连和”。政治上诸葛亮针对蜀国“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弊端,厉行法治,打击、控制“专权自恣”的益州地主,使益州地区“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风化肃然也”。经济上,诸葛亮“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大力发展水利,保障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针对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叛乱,诸葛亮采取“心战为上”的措施,军事进攻与心理攻击并用,在少数民族地区“不留兵,不运粮”,获得当地民族的拥戴。‎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蜀汉后期诸葛亮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诸葛亮改革的积极影响。‎ ‎【答案】(1)外结孙吴;整顿吏治;发展农业;安抚少数民族 ‎(2)为蜀国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政治清明,改善社会风气;保障农业生产;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223年诸葛亮派邓芝出使西吴,向孙权深入剖析蜀吴联手抗魏之利”可知诸葛亮联络孙吴共同抗魏;根据材料“政治上诸葛亮针对蜀国‘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弊端,厉行法治”可知在政治上整顿吏治,严肃法治;根据“‘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大力发展水利,保障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可知诸葛亮注重发展农业;针对“少数民族叛乱,诸葛亮采取‘心战为上’的措施,军事进攻与心理攻击并用”来安抚少数民族。‎ ‎(2)通过诸葛亮在政治、经济、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的分析,并根据所学可以总结出积极影响为蜀国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政治清明,改善社会风气;保障农业生产;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21年底,华盛顿会议在美国召开。自1902年以来,英日同盟一直是日本对亚洲大陆进行扩张的国际工具。英日同盟在一次大战后的继续存在,已经成为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进行扩张的潜在威胁。1921年6月初,《远东评论》主编密勒致函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哈定,指出英日同盟“无疑已经直接威胁到美国的在华利益”。一般美国公众也认为,共和党人出身的哈定总统“有义务帮助中国”,因为他“主要是靠山东问题而当选总统的”01919年的五四运动就是因巴黎和会山东问题的交涉失败而引发。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山东问题是最能激发中国人民族主义情绪的外交问题。华盛顿会议邀请中国参加的消息传来后,引起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民众运动的广泛兴起】‎ ‎——摘编自马建标《华盛顿会议期间的国民外交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会议上列强之间关系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变化:英日同盟被拆散;美日争夺远东与太平洋地区霸权;在山东问题上英美支持中国对抗日本;提升了日本海军地位。‎ ‎(2)影响:中国有条件地收回山东主权;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在中国的打一张;推动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解析】‎ ‎【详解】‎ ‎(1)变化:根据“英日同盟在一次大战后的继续存在,已经成为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进行扩张的潜在威胁。”“英日同盟“无疑已经直接威胁到美国的在华利益””可得出英日同盟被拆散。美日争夺远东与太平洋地区霸权;根据“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山东问题是最能激发中国人民族主义情绪的外交问题。华盛顿会议邀请中国参加的消息传来后……”可得出在山东问题上英美支持中国对抗日本;结合所学可得出提升了日本海军地位。‎ ‎(2)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可从中国收回山东主权、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等角度概括。‎ ‎29.材料 岑仲勉(1886—1961)广东顺德人,著名历史学家。少时在私塾接受教育,后考入两广大学堂,最终毕业于北京高等税务学校。自1921年起,岑仲勉在史学界崭露头角,发表数十篇颇具水平的历史文章。在陈垣推荐下,于1937年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由于时代原因,他随史语所长期辗转各地。为响应国家治理黄河决策,岑仲勉写出了50余万字的《黄河变迁史》,并说:“黄河尚可根据马列主义的原则来改变,人们更应该用马列主义来改造自己。”从1948年开始,岑仲勉担任中山大学蒙古史、隋唐史教学工作,利用研究资料和讲义完成《隋唐史》编写。此外,还出版了《突厥集史》和《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直到去世时仍有六部专著在中华书局审阅中。‎ ‎——摘编自孙巍《岑仲勉学术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岑仲勉在历史研究领域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岑仲勉身上所体现时代精神。‎ ‎【答案】(1)贡献:在隋唐史研究领域,从事教学并完成《隋唐史》编写;在民族史研究领域,从事蒙古史教学工作,并出版《突厥集史》《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在历史地理领域撰写《黄河变迁史》。‎ ‎(2)精神:具有历史使命感,将个人学术研究同国家命运相结合;不畏艰辛,长期钻研;勇于求真、创新。‎ ‎【解析】‎ ‎【详解】(1)据材料“岑仲勉担任中山大学蒙古史、隋唐史教学工作,利用研究资料和讲义完成《隋唐史》编写”结合所学得出在隋唐史研究领域,从事教学并完成《隋唐史》编写;据材料“岑仲勉担任中山大学蒙古史、隋唐史教学工作”“还出版了《突厥集史》和《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结合所学得出在民族史研究领域,从事蒙古史教学工作,并出版《突厥集史》《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据材料“为响应国家治理黄河决策,岑仲勉写出了50余万字的《黄河变迁史》”结合所学得出在历史地理领域撰写《黄河变迁史》。‎ ‎(2)据材料“为响应国家治理黄河决策,岑仲勉写出了50‎ 余万字的《黄河变迁史》”结合所学得出具有历史使命感,将个人学术研究同国家命运相结合;据材料“由于时代原因,他随史语所长期辗转各地”“黄河尚可根据马列主义的原则来改变,人们更应该用马列主义来改造自己”“从1948年开始,岑仲勉担任中山大学蒙古史、隋唐史教学工作,利用研究资料和讲义完成《隋唐史》编写。此外,还出版了《突厥集史》和《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直到去世时仍有六部专著在中华书局审阅中”结合所学得出不畏艰辛,长期钻研;勇于求真、创新。‎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