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6-27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考历史试题
天水市一中高一级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 具有民主色彩 B. 以血缘为纽带 C. 权力高度集中 D. 神权王权结合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商朝统治者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是因为商王把占卜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体现出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题干强调商朝体现神权王权结合,与具有民主色彩不符,排除A。以血缘为纽带也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是与题干强调神权王权结合不符,排除B。商朝尚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浓重的 A. 宗教色彩 B. 宗族色彩 C. 神权色彩 D. 王权色彩 【答案】B 【解析】 【详解】 通过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族”姓中的“族”即“宗族”的意思,而周王“族”“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则足以证明周代政治的确具有宗族色彩。故答案为B项。A项,“宗教色彩”,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神权”,排除;D项,周代政治不具有皇权色彩,皇帝制度是秦朝才确立的,排除。 3.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是谓小康。”这表明“小康”之世的特点是 A. 以和谐为目标建立统一国家 B. 以家庭为中心构建家国体系 C. 以血缘为纽带实行礼仪教化 D. 以儒家为基础实现政治理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可知,“小康”之世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礼仪教化,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家统一安定,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是宗法观念,但没有体现出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国体系,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儒家思想,故D项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有‘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结合所学宗法制的特点分析解答。 4.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宗法制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B. 大宗和小宗既是宗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C. 长子都被称为大宗 D. 各级贵族均享受世卿世祿制度 【答案】C 【解析】 嫡长子才被称为大宗,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宗法制的确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大宗和小宗是双重关系,即既是宗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选项B 不符合题意,排除;在宗法制度之下各级贵族是均享受世卿世祿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5.《礼记》记述了周代贵族朝会的列位: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 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这反映了当时 A. 严格的礼制秩序 B. 宗族内部等级森严 C. 诸侯向天子朝贡 D. 分封子弟尊卑分明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天子,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位置的信息可知,材料凸显出等级,进一步可以推断出题干所述现象体现了周朝实行严格的礼制秩序,A正确;材料涉及的不单单是宗族内部事务,B不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要突出诸侯有朝贡的义务,C不正确;材料所涉及的并非某一宗族子弟的尊卑等级,D不正确。 6.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共同本质 A. 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都体现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C. 都规定了地方服从中央 D. 都属于西周社会的上层建筑,维护周朝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分封制都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们共同维护西周社会的统治秩序。故答案为D项。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分封制不符,排除;B项,宗法制确立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分封制确立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排除;C项,分封制下,地方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与宗法制不符,排除。 7.“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材料中“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 A. 完成了国家统一 B. 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修筑了万里长城 D. 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 【答案】B 【解析】 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影响中国到20世纪,其影响“深刻而持久”,此题最大干扰项为A。但从历史来看,中国后来仍多次发生过分裂,并没能“持久”。CD项不是深刻持久的。 8.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答案】B 【解析】 材料所说的“封建政治”为分封制,“郡县政治”为中央集权制。结合所学,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分封制有利于维护贵族的垄断地位和特权,所以是贵族政治,而郡县制官吏的任免权在中央,所以是官僚政治,B正确;中央集权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因此C项错误;郡县制维护的是封建制度,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郡县制,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9.假如有一位秦代朝廷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归纳整理大臣们的奏章之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该是 A. 丞相 B. 太尉 C. 郡守 D. 御史大夫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秦代朝廷高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朝,丞相分管行政,太尉分管军事,御史大夫是监察百官并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所以排除AB,选D。秦朝在地方管理推行郡县制,其中郡的行政长官是郡守,排除C。 10.秦始皇统治时期,“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要表现在 ①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②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③皇帝控制了调动军队的虎符 ④攻伐征战都由皇帝亲自带兵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皇帝亲自带兵的说法不准确,带兵是具体将军负责,故排除④。本题选择C项正确。 1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秦始皇”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 皇权至高无上 C. 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D. 书同文,行同伦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所述“新制度”指 秦始皇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皇权的至高无上,故B项正确;A项是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排除;C项是郡县制的特点,排除;D项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 12.下图所示,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 A. 削弱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B. 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C. 中朝权力扩大外朝权力分散 D.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答案】D 【解析】 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指的是推恩令,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恩令和削弱相权无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说法绝对,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不符合题意,排除;图片不涉及中朝、外朝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推恩令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 13.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 扩大统治区域 B. 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C. 加强专制皇权 D. 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犬牙交错”的原则增加了区域内的管理和交流的难度,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故本题答案选D项;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并不能扩大统治区域,排除A项;“犬牙交错”的原则造成了同一行政区内的较大差异,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排除B项;“犬牙交错”的原则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是加强专制皇权,排除C项。 14.1870年,史皮尔在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材料所评论的是中国的 A. 郡县制 B. 科举制 C. 三省六部制 D. 三公九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作者不主张任人唯亲,这是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吏选拨的垄断,这是科举制度的功效,故B项正确;郡县制度是地方管理模式,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央的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这三者都与选官制度无关,故排除ACD三项。 15. 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强化君主集权 C. 分割宰相权力 D. 利于集思广益 【答案】B 【解析】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说明了宰相权力被分散了,其目的在于为了强化专制皇权。 16. 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 决策权 B. 行政权 C. 军政权 D. 财政权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掌握,宋代的中书门下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17.下面是秦朝至元朝地方行政建制简表,其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秦朝 以郡统县,地方行政制度为两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元朝 形成路、府、州、县多层管理体制 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 从秦朝到元朝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秦到唐末, 地方行政制度层级处在二级与三级的不断变化中,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管理的矛盾心态,故B项正确。A项中的“反复无常”表述不准确,C项中的“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依据,材料是加强中央集权,D项中的“君主专制”不符合材料表格主旨。 18.下列中央官制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①三公九卿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中外朝制 ④内阁制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③②④ D. ③②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三公九卿是秦朝设立的;②三省六部是隋唐时期完善的;③中外朝制是汉代设立的;④内阁制是明朝形成的,所以先后顺序是①③②④。故答案为C项。ABD项,综上分析可知,此三项的排列顺序不正确,排除。 【点睛】排序选择题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排列式(先后顺序式)选择题解题思路:①常规办法是首先确定每个事件的时间,然后进行排序。②首尾结合法。解答此类选择题可采取首先从头或从尾判断,即先确定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如能确定最早或最后一个,即使其中个别时间未掌握,也有可能选出正确答案,大大提高命中率。③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确定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能否准确、牢固掌握时间概念是答好此种题型的关键。 19.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 唐代另设机构,架空专制皇权 C. 唐朝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首长制”是一相制,“委员会制”是多相制,说明了中国古代从秦汉到隋唐宰相制度的演变趋势,而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君主通过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而不是架空专制皇权,故答案选B。其它选项均符合历史史实。 20.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 B.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 “龙生龙,凤生凤” 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科举制相关知识可知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度,唐代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设立进士科,故A项正确。“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指的是九品中正制;“龙生龙,凤生凤”指世袭制;“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指的是察举制,故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1.明朝规定入内阁大学士者既有“格心之学”,又有“济世之才”,通过经筵日讲“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据此可知,明代内阁 A. 地位高于其他中央机构 B. 有助于规范君主执政 C. 受到了陆王心学操控 D. 确保中央的决策正确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内阁大学士者……通过经筵日讲‘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代内阁引导皇帝规范执政,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内阁地位高于其他中央机构,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内阁受到了陆王心学操控,故C排除;引导皇帝规范执政并不等于确保中央的决策正确,故D排除。 22.清代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员。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 A. 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对宰相有较大的约束力 C. 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 D. 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说明军机处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故D项正确;材料是从军机处和皇帝的关系中说明军机处在清朝中央机构中的地位,没有涉及这一变化在君主专制加强过程中的地位,故A项排除;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清朝没有宰相制度,故B项错误;军机处与欧美的民主制度无关,故C项排除。 23.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 B. 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 C. 《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 D. 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从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明清皇帝直接编写起居注,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皇帝对史官的控制越来越严格,这表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为唐太宗破坏了皇帝不能查阅起居注的规定,是皇权加强的表现,不是“仁君”的体现,故B项排除;“起居注”是对皇帝的日常行为进行记载,不具备“劝诫”功能,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皇帝与史官的关注点,故D项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发展演变的趋势,即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史实加以回答,对起居注的态度的变化即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体现。 24.君主专制加强的重要表现一般体现在君权对相权的分割及君主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的史实,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A. 汉武帝组建内外朝 B. 隋唐三省的形成 C. 元朝行省制度的形成 D. 明清分别设置内阁和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行省制是元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与皇权的加强无关,而是加强了中央集权,不符合材料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BD项,内外朝制度,内朝牵制外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均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以上都与材料意思(君权、相权矛盾)相符,但不符合题目设问,排除。 【点睛】解答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务必要注意的两点: a.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而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b.此类题目较多地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结果、意义、影响等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 25.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 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世袭;官僚政治的典型特征是官员选拔依据是能力,由皇帝任命,有一定任期。因此“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材料体现的是意义是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A选项符合题意。文治强调的是以文教礼乐治民,而秦朝强调的是法治,B选项排除。专制政治属于皇帝独裁,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D选项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一共2小题,第26小题24分。第27小题26分,共50分。) 26.材料一 “朕”上古为人们的自称,无贵贱之分。秦灭六国后,定为皇帝自称,他人禁止使用。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一切臣民皆不得使用。因秦始皇名政,下令改正月为端月。 ——节选自《中国历史文选参考资料》 制曰:“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可不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摘自《东华录》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答案】(1)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或皇权专制)。 (2)汉武帝:中外朝制(内外朝制);唐太宗:三省六部制;宋太祖: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两府三司制)。 (3)①三省之间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完整的相权被分割,使权臣不能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 (4)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主要体现了皇权至尊、皇权至高无上。 (2)宰相的主要职责在材料二中有非常明确的表述即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汉武帝的措施中是内外朝制、唐太宗的措施是三省六部制、 宋太祖的措施则是两府三司制。 (3)三省六部制的评价要抓住两个方面,一三省六部制自是加强皇权的产物,所以加强了皇权,二是三省六部制在客观上又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即可。 (4)在做此题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有两个,即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但材料仅仅体现了前者。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材料一中先秦时期人才选拔方式是什么?其选拔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有何弊端?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从材料四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哪一方面的历史影响? 【答案】(1)世卿世禄制;血缘 (2)初步突破血缘限制,扩大官吏来源。孝廉难以衡量,易出现察举不实现象 (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变化:由以门第为主要标准到考试选官。影响:为封建国家笼络了大批人才。有利于中央集权。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先秦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实际上是贵族政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袭制的选拔标准为血缘关系、等级、门第高低和世袭,贵族垄断了官制。 (2)第一小问,材料二反映是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重“孝廉”,德才皆备,因此标准从血缘到德才皆备,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第二小问,品德很难量化测定,所以容易出现察举不实的现象。 (3)第一小问,由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反映了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第二小问,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门第甚至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从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4)第一小问,材料三反映了以门第为依据的九品中正制,材料四“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反映了唐代实行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科举制,故可以答为:由以门第为主要标准到考试选官。第二小问,由“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反映科举制网络了社会精英,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而科举制将选官权由由地方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