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6-22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二下学期补考历史试题 Word版
考试时间:2018年7月 — 日 上饶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补考 历 史 试 卷 命题人:李 萍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初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以上历史现象根源于 A.诸侯争霸的推动 B.铁犁牛耕的使用 C.分封制走向崩溃 D.法家思想的推广 2.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 C.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 D.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 3.古罗马3世纪法学家莫德斯丁给婚姻下的定义是:“婚姻是男女间的结合,是神法和人法的结合。”而《民法大全》则规定“如果没有当事人的同意,婚姻不能成立”,“任何人既不能被强迫缔结婚姻,也不能被强迫重新恢复一个业已离异的婚姻。”这表明《民法大全》 A. 提倡婚姻中男女双方地位平等 B. 只重视维护罗马贵族的婚姻自由 C. 在婚姻中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D. 恪守罗马早期法学家的婚姻定义 4.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而同一时期古希腊梭伦改革也正在进行中。中西方这两次改革的共性 A. 都是商品经济的结果 B. 都是自下而上的改革 C. 涉及的领域都比较广泛 D. 都冲击了贵族的利益 5.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 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 A. 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B. 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 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 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6.东汉前期,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体现出当时的田庄 A. 土地归封建国家所有 B. 存在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C. 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D. 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 7.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因为它 A. 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 B. 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 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 D. 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8.山西太原县前清举人刘大鹏在辛亥革命后一直以“清代遗民”自居,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后,他才逐步放弃“大清”和“民国”的区分,而基本以“中国人”为其身份认同。作为例证,这一变化可说明 A.传统士大夫思想保守 B.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国人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9.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这表明 A. 儒学正统坚不可摧 B. 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C. 君主皆为道德楷模 D. 宗法制度得以延续 10.1953年至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8%,其中内地为20.4%,沿海为16.8%。“二五”期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政府采用均衡发展的战略 B.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 C.内陆地区有良好的工业基础 D.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11.英国《经济学家》预测:“ 21世纪的欧洲,不会被炮火摧毁,但可能会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这已经成为一场‘国家战争’——纳税人不惜用示威骚乱逼迫政府,要为他们的人生负责。”这表明欧洲国家 A. 示威骚乱有可能演变为战争 B. 面临严重的财政与政治危机 C. 福利政策问题不断显现 D. 福利政策已不能缓和社会矛盾 12.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娘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最有可能指的是 A. 大国霸权主义 B. 布雷顿森林体系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 经济全球化趋势 13.表3是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的排名,对该表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机器制造业 4 4 2 2 联合收割机 无 无 2 1 电力 15 10 7 3 煤 6 6 4 4 石油 2 3 2 2 钢 5 5 5 3 A.1913—1928年停滞不前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促进了1928—1932年工业地位的快速提升 C.1928—1937年工业不断发展得益于国家计划经济的开展 D.在“斯大林模式”的指引下苏联经济得到了健康持续发展 14.苏格拉底曾说:“安提丰(注:智者的代表人物),你好像认为,幸福就在于奢华宴乐;而 我则认为,能够一无所求才是像神仙一样,所需求的愈少也就会愈接近于神仙……也就是愈 接近于完善。”在苏格拉底看来,幸福的真谛是 A.立足现实,追求完美 B.物质富足,精神白由 C.人欲有度,服从神性 D.清心寡欲,讲究道德 15.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16.1936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的《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规定:“一切汉奸卖国贼的土地财产全部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粮食、房屋、财产一律没收,没收之后仍分给耕种份地及必须的生活生产资料”;“生活情况很坏的小地主的土地不没收”。其旨在 A.维护土地革命成果 B.建立新型农村生产关系 C.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7.1852年屈维廉、诺斯科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报告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这一做法 A. 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 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 B. 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 D. 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 18.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 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 C.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 D.改变了落后的军事观念 19.朝鲜战争中,苏联选择了旁观;柏林墙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中,苏 联做出了退让。这反映出美苏 A.双方尊重对方的利益要求 B.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的政策 C.在争霸中相互妥协与克制 D.军事克制是双方冷战的主题 20.对下表分析正确的是 1840年前 1894年 商品值 其中国内销售 商品值 其中国内销售 茶叶 1414.06 1184.01 4784.6 1467.01 棉花 1146.79 1146.79 2437.26 1701.13 粮食 15533.30 15533.30 37250.00 37054.20 ——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A.中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B.中国商品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C.中国商品国际份额激增 D.工业革命引领中国经济增长 21. 据统计,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 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这表明 A.经济危机并没对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 B.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C.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 D.国际关系持续恶化影响了世界贸易发展 22.朱熹指出:“小道不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如农囿、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 理在。”朱熹在此 A.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 B.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 C.倡导科学实验探索真理 D.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 23.唐代后期,以门阀政治和偏安王朝的政治形态为基础的六朝骈文受到文人鄙视,而三代 两汉时期的古文受到尊崇。这种“古文运动”实质上体现了 A.科举取士对文学的影响 B.文人阶层志趣的改变 C.文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 D.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24.1928年发表的小说《雨》取材于印第安雨神崇拜观念。讲述大早时节,一个小男孩突然出现,一边撒尿一边唱歌:“大水冲来了,人们快跑啊!”被人收养后,有一天天气突变,小男孩却失踪了,在寻找男孩过程中,却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滂沱大雨。该部小说体现的风格是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 D.魔幻现实主义 二、 非选择题(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被重视,开了隋唐科举制的先声。 唐朝沿用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之法,考试内容也有所变化,有经学基础知识、文采词章、经学理论、改论见解等,还有一些专门知识,如律令、算学等。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定制为三年一次,分州试、省试(中央考试)、殿试(皇帝亲试)三级进行。宋代考试内容一直有变化。在宋代废止了行卷和公荐,实现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宋代考卷实行糊名弥封制乖誊录制。 明清时期的科举,采用八股取士,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殷试三级。乡会试的主考、同考由皇帝钦定派遣。考试有严密程序,考官入院,立即封锁内外门户。考生入院时,要逐人搜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采月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的新变化。(13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历史大事记(节选) 1929年,法国向英美大量兑换黄金,加速经济危机的爆发; 1941年12月,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提出建立“联合国外汇稳定基金”的方案,规定各国的发言权和投票权取决于缴纳资金份额的多少; 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重申战后重建国际经济秩序; 1944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各国在清算联盟中所承担的份额,以二战前三年平均贸易额计算,不需要缴纳现金; 1944年7月,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 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1947年10月,美、中等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逻辑清晰)(12分)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兴盛颇早,授时颁历一直是历代君主的要务。例如,北宋确定了西夏的附属地位后,宋真宗将新历和冬服赐予西夏。在元政府的支持下,郭守敬吸取阿拉伯天文历法的优点,创立《授时历》。它所确定的地球公转时间比实际相差仅26秒。明朝建立后不久,政府对《授时历》进行了微改,并将其命名为《大统历》。清朝政府也将修改历法作为头等大事,传教士汤若望参与制定的《时宪历》很快被颁布实行。 ——摘编自张培瑜等《中国古代历法》 材料二 民国建立之初,以新历(西历)为官方历法,行政机关、城市采用新历,乡村民间可依旧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继续推行中西(新旧)合历。1928年至1934年间,南京国民政府集中力量废除旧历。政府查禁旧历书、颁行新历书,取消“二十四节气”;要求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等;废止旧历节日,代之以新的纪念节日。此后,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成为商界主流。但在推行新历时,政府遇到了许多阻力,特别是禁过旧历年节的做法,遭到百姓的抵制。1934年后,政府不再干涉民众过旧历新年,也渐少提及“废除旧历”。 ——摘编自左玉河《南京国民政府废除旧历运动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历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西合历现象存在的原因。(9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A C D D B A D B A C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D C D D B C B B B C D 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二年级下学期补考 历 史 试 卷 答 案 25.(25分)(1)特点: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步体系化、规范化;程序日益严密。(4分) 影响:有利于吸纳社会精英,形成高素质的官僚队伍;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体现了相对的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对后世的选拔人才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后期走向僵化,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社会转型。(8分) (2)变化:确立相关法律制度;政治色彩浓厚;考试内容和形式更专业化和标准化;与国际接轨。(6分) 评:受西方文明的影响,逐步法制化;初步建立了公务员体系,有利于人才选拔;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的统治;社会动荡,法令无法严格执行,腐败现象严重。(7分) 26. (12分) 示例一: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3分) 阐述:吸取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历史教训,二战以来在国际经济领域,出现了制度性协调机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并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在稳定国际汇率、促进货币合作和全球发展援助等角度发挥作用,为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稳定、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4分);《关贸总协定》是二战后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3分)。 总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2分) 示例二:二战以来,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3分) 阐述:二战以来,欧洲各国的衰落,美国以绝对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积极筹建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获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并通过认缴较多的股金份额,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控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进而确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4分) 为扩大世界市场,打击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美国又推动签署《关贸总协定》,削减各国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便利美国利用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向外经济扩张。(3分) 总之,二战以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掌握了国际规则制定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2分) 符合主题的其他论题,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27.(15分) (1)特点:历史悠久;注重实用;长期领先世界;吸收外来成果;政府主导;政治色彩浓厚。(6分)(任答三点6分) (2)原因: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小农经济占主导;原有社会习俗力量强大;原有历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近代城市工商业发展;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民国历届政府积极推行新历;西方文化的影响。(9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