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6-0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辽宁省师大附中高二12月月考(2016
辽师大附中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是 A、对现实的不满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反映 B、对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的描绘 C、对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赞扬 D、对封建统治阶级黑暗统治的强烈谴责 2、“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这句名言反映了诗人 A、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 B、对未来充满幻想,体现乐观精神 C、批判现实主义思想意识 D、追求自由和个人幸福的思想 3、恩格斯说这些作品“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不知道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学到的东西多。”这些作品的作者是 A、拜伦 B、巴尔扎克 C、托尔斯泰 D、贝克特 4、下列评价与《战争与和平》不相符的是 ①时代的史诗 ②近代的《伊利亚特》 ③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④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下列表述和《等待戈多》无关的是 A、作者是法国作家贝克特 B、富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C、被誉为世界荒诞派戏剧史上的里程碑 D、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6、下列关于贝多芬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成功赋予器乐反映社会重大题材的使命 B、确立了印象派音乐的地位 C、最重要的贡献是对交响曲的发展与创新 D、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 7、贝多芬的音乐之所以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气息,主要是由于 A、古典主义音乐的影响 B、启蒙思想的影响 C、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D、他终生追求进步和自由的精神 8、在创作中强调音响和音乐,认为音乐只能提供一种暗示或心境的音乐流派是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印象派 D、现代主义 9、在绘画史上,现代派的特点是 ①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手法 ②根据自己眼睛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色彩的变化 ③提供一种暗示或心境 ④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10、下列选项中属于印象派艺术家的是 A、拜伦和雪莱 B、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 C、莫奈与德彪西 D、贝多芬与莫扎特 11、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的发明者是 A、爱迪生 B、贝尔德 C、贝克特 D、法拉第 12、哪一位被称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A、美国的格里菲斯 B、卢米埃尔兄弟 C、卓别林 D、贝尔德 13、使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的主要因素是 A、电视的出现 B、电影的出现 C、画展的举办 D、音乐会的举办 14、电影、电视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文学艺术的发展 15、二战后的美国总统大选,一直是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1952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几乎所有的专家和媒体都预测竞选双方势均力敌,当选举结果正式揭晓后,所有的人都惊呆了:艾森豪威尔以绝对优势当选,实际得票442票,与此前□□□□的预测只有不到1%的误差率。这里的“□□□□”应该是 A、电话通报 B、电影宣传 C、电视广告 D、电脑统计 16、在一次科技博览会上,大家首次看到“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模型和杂交水稻“南优2号”,推测一下,这次博览会最早可能举行的时间是 A、1980年 B、1970年 C、1990年 D、1973年 17、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不包括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继承解放前科技发展的成就 D、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发展 1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中国获得了真正独立 B、政府的重视 C、人民的辛勤劳动 D、有利的国际环境 19、中国第一次发射成功的载人宇宙飞船是 A、神舟三号 B、神舟四号 C、神舟五号 D、神舟六号 20、我国人均粮食产量不足400千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途径是 A、开垦荒地,搞好国土开发和整治 B、加强生物技术科研,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D、调整农业结构,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21、我国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尖端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③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2、现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 A、经济发展速度的竞争 B、包括经济、科技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C、军事实力的竞争 D、社会制度的竞争 23、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这说明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农业领域获得重大突破 ③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④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已经解决了世界性饥饿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4、被称为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又一个光辉里程碑的成就是 A、杂交水稻 B、青藏铁路的开通 C、“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发射与回收 D、银河系列计算机的研制成功 25、70年代后期,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D、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 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双百方针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提出的 ②双百方针是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针 ③双百方针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 ④双百方针对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27、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28、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新中国成立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反映了我国 A、工业化建设成就 B、“ 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 C、改革开放的实践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29、“第十一条:父母或者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30、谭其骧在1994年说“当前我国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理所当然,在文化上也应该采用同样的政策。”文化上的对内搞活政策,主要指的是 A.三个代表 B.“五讲”“四美” C.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D.三个面向 31、有一副对联,上联:繁荣科技强华夏,下联:发展教育兴中华。你认为最适当的横批是 A、科学发展 B、百花齐放 C、和谐稳定 D、科教兴国 32、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批评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该讲话 A.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C.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D.奠定了“科教兴国”的基础 33、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潮,其思想实质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 A、具有反对外来侵略的爱国传统 B、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C、对清政府统治的不满 D、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4、称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A、认识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堕落 B、认识到了鸦片泛滥的危害 C、开近代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D、是领导禁烟运动的民族英雄 35、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列强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36、“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是谁在什么书中最早提出来的 A、魏源《海国图志》 B、洪仁玕《资政新篇》 C、张之洞《中体西用论》 D、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37、冯桂芬曾提出“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他主张 A、反对西学 B、变法改良 C、中体西用 D、全盘西化 38、洋务派与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共同之处是 A、都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都想实行君主立宪制 C、都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D、都强调给人民以民主和自由 39、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 B、张之洞 C、王韬 D、梁启超 40、系统地将西方近代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是 A、林则徐 B、郑观应 C、康有为 D、严复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41、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 A、推翻君主政体 B、废除不平等条约 C、改革科举制度 D、变革政治制度 42、顽固派的《请毁新学伪经考片》中说:“(康有为)惑世诬民,非圣无法……圣世不容,请焚《新学伪经考》,而禁粤士从学。”这是因为此书 A、否定了孔子的圣人地位 B、批评了封建的伦理道德 C、批判了专制主义的君主制度 D、动摇了顽固派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 43、康有为以儒家的学说作为改革社会的理论基础,严复以“优胜劣汰”作为改革社会的理论基础。这表明两人 ①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 ②所受的外界影响不同 ③所主张的社会改革目的不同 ④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44、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本质相同 B、主张改造儒学 C、主张向西方学习 D、向西方学习的层次是一致的 45、郑观应评价洋务运动时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这实际上是指 A、中国失去了发展的机遇 B、洋务派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C、中国和西方差距太大 D、西方国家阻挠中国工业化进程 46、郑观应地《盛世危言》中提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行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说明以他为代表的部分早期维新派已经 A、与儒家学说的传统文化决裂 B、倡导学习西方的价值观念 C、注意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 D、力主以革命方式实现其政治构想 47、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各阶级各派别都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尽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不同,但却都是“殊途同归”。对文中“同归”的理解正确的是 A.提倡三民主义 B.实行君主立宪 C.推动民主进程 D.建立共和政体 48、“八荣八耻”第三条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与下列哪一运动思想主张的内涵一致 A、维新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整风运动 49、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说“孔子之说,亘古常新……如布帛菽粟不可离。”其根本目的在于 A、压制民主科学思想 B、恢复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D、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 50、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A、思想观念 B、军事技术 C、经济组织 D、教育制度 51、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含义是指它 A、继续反封建专制 B、向西方学习 C、反对尊孔复古 D、主张民主共和 52、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A、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成为革命的对象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儒家学说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 D、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53、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陈独秀说“中国文字即难传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这表明他们 A、开始结合本国国情研究实际问题 B、严重脱离群众,提不出科学纲领 C、对中西文化的看法绝对肯定或否定 D、发现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缺陷和不足 54、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B、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55、回到1917年的北京,你不会看到的是 A、学校的进步青年热切期盼着下一期的《新青年》 B、北京郊区多了不少浓烟滚滚的工厂 C、一些学堂的孔子画像被涂抹 D、书报摊上出现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本 56、1923年,胡适在为《科学与人生观》作序时称:“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材料中所说的这个名词是 A. 民主 B.人权 C.进化论 D.科学 57.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 A.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B.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58、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根本共同点是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59、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歌词内容,分别对应了我们中共的三代领导人,以这三代领导人为核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下列的哪次会议确定的 A、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B、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C、遵义会议、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D、中共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大 60、1982年,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提出这一观点的时代背景是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B.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已制定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三、非选择题:共30分。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 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 1917 年到 1923 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 15 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 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9分) (座位号)两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21 分) 辽师大附中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考试 高二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B B A D B D C A C B A A C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C A C B B B A C C A D D B C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D B D C A A C C C D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D D A C B C C C D A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A B C C D D B D B D 三、非选择题:共30分。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9 分,答出三点即可,每点3分) (2)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3分) 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的精神。(6分) 态度: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3分) 评析: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教训;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潮。(9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