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北京四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测试历史试卷 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 《史记·殷本纪》记载:“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对上述史料看法正确的是 A. 《史记》素以“信史”著称故该史料可信 B. 该记述属于神话传说,基本无历史价值 C. 该史料属于一手史料,有一定参考价值 D. 该史料属于文献史料,可寻求实物印证 ‎2. 下图是甲骨文中三个字,依次是“丝”、“桑”和“蚕”,能从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有 ‎①中国丝织业的产生不晚于商朝 ②商朝时中国的农业生产高度发达 ‎③商朝时中国人已能种桑、养蚕 ④商朝时中国人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 “天子之尊,非复(不再是)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这反映的周代政治制度是 A. 王位世袭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礼乐制度 ‎4. 下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盠(lí)驹尊。器身所刻铭文大意是周王亲赐盠(人名)两匹马驹,盠拜赐后,称颂周王不忘旧宗小子,称赞周先王奠定了伟大基业,万年永保万代宗族。该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A. 礼乐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井田制 ‎5.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农具与技术的改进 B. 劳动者身份的变化 C. 郡县制的普遍建立 D.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6.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以上主张分别属于 A. 法家、儒家、道家 B. 儒家、法家、墨家 C. 儒家、墨家、道家 D. 儒家、道家、法家 ‎7. 有史家将春秋战国时期视作中国的“化成时代”,意为经此时期中国古代制度、文化等基本定型。下列史实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王位世袭制开始取代禅让制 ②分封制确定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管理模式 ‎③职业官僚制取代世卿世禄制 ④诸子百家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8. 下列秦始皇的举措,旨在巩固国家统一并顺应时代发展的是 ‎①“兼并天下”“设置郡县” ②“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③“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④“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 A. ①②③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9. 嬴政统一全国后,改革制度,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并在重要物品上铭刻诏令。下图为刻有诏文的“权”,意在显示 A. 嬴政功盖三皇五帝 B. 皇权不可僭越 C. 效法商周制度的决心 D. 秦重视商业发展 ‎10. 湖南长沙出土的一面汉代铜镜上铸有“中国大宁”等字样,折射出时人对统一国家的认同。下列属于汉承秦制,并对统一国家认同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内外朝制 D. 郡县制 ‎11. 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展馆中的一件名为“琅琊刻石”的文物,它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到琅琊郡时立刻,相传文字为李斯所书。刻石的字体最可能是 A. 甲骨文 B. 篆书 C. 楷书 D. 草书 ‎12. 以下两则材料均出自司马迁《史记》:“‎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结合汉初史实,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史记》中对汉初商业政策的记载自相矛盾 ‎②汉初抑商侧重于压制商人社会地位 ‎③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④政策的松动推动了商业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3. 下侧示意图表达了政治、教育、思想、儒学四位一体的主张,这一主张可能最早出现在 A. 《史记·孔子世家》‎ B. 《史记·秦始皇本纪》‎ C. 《汉书·董仲舒列传》‎ D. 《旧唐书·韩愈列传》‎ ‎14. 关于汉赋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是汉代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 B. 突出特点是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 C. 主要描述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 D. 以楚辞为基础,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15. 《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王沈缺乏治国才能 B. 九品中正制存在明显的弊端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贫寒之士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16. 下列是魏晋南北朝政权变迁简易示意图。按照时间发生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 甲丙乙丁 B. 甲乙丙丁 C. 乙甲丙丁 D. 甲乙丁丙 ‎17. 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选项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促进民族交融 B. “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激化民族矛盾 C. “班赐冠服”——废除鲜卑文化 D. “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削弱国家对人民的控制 ‎18.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灿烂辉煌,下列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A.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 《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理论数学著作 C.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著作 D. 唐宋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书术 ‎19. 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 汉武帝在①颁布推恩令 B. 北魏孝文帝在②推行移风易俗 C. 隋炀帝在③创立进士科 D. 王安石在④主持变法 ‎20. 钱穆《国史新论》里描述唐代中央决策制度,凡军国大事,照例先由①属官各拟意见,再由该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②画敕后,再须送由③属官一番复审,若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①②③横线上应填写的分别是 A. 中书省 皇帝 门下省 B. 中书省 门下省 皇帝 C.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D. 门下省 皇帝 尚书省 ‎21.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突出体现这一民族观的事例是 A. 设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者 B. 发动“玄武门之变”‎ C. 在洛阳亲自召见玄奘 D. 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22. 下图为“唐朝后期形势图”,下列表述与图中信息不相符的是 A. 黄河流域仍是王朝统治中心 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已经解决 C. 地方势力类型多样 D. 地方割据势力较大 ‎23. 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图片资料,据此判断,他的研究主题可能是 战国都江堰 秦朝灵渠 汉代关中水利工程 隋朝大运河 A. 关中地区水利工程的演变 B. 水利工程与经济重心南移 C. 水利工程与社会经济发展 D. 水利工程与王朝的衰落 ‎24. 下面的时间轴反映了中国古代制瓷业的成就。在空白处应填写的是 A. 开始出现成熟青瓷 B.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C. 青花瓷被奉为珍品 D. 彩瓷、珐琅彩制作技术高超 ‎25. 唐朝出现诗歌繁荣的局面,主要是因为 ‎①魏晋以来,诗歌创作渐趋成熟 ②科举考试的推动 ‎③社会比较繁荣 ④实行开放和多元的政策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26. 下列词句 ‎①休养生息 ②杯酒释兵权 ③犯颜直谏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可以作为萧何、魏征、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中国古代宰相小传的关键词句,对应的排序是 A. ③①②⑤④ B. ①③②④⑤ ‎ C. ③①④②⑤ D. ①③⑤④②‎ ‎27.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 通判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通判负责监督州郡长官 C. 参知政事管理国家军务 D. 知州负责管理地方行政 ‎28. 王安石变法中实行了保甲法、保马法和将兵法,这些措施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 抑制土地兼并 B. 限制高利贷盘剥 C. 减轻农民负担 D. 提高军队战斗力 ‎29. 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A. 唐长安 B. 宋开封 C. 元大都 D. 明北京 ‎30. 费正清在其著作《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史实能作为其论据的是 ‎①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②贵金属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③柜坊、飞钱开始出现 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②④‎ ‎31. 在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有学者“泛滥(即广博)于诸家,出入于老、释(即佛教)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这位学者可能是 A. 孟子 B. 董仲舒 C. 程颢 D. 顾炎武 ‎32. 下图为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它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上雕有众多的石狮子。‎ 下列对该桥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石桥的重要实例 B. 它体现了金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C. 它是北京作为文明古都的标志建筑 D. 它是研究北京开始建城的重要证据 二、非选择题。(33题16分,34题14分,35题8分,36题14分,共52分)‎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公元前六世纪,大流士首创行省制度,将全国分为20多个行省,其总督由皇帝任命。各省有固定的税收额度,并统一了全国的币制,金币的铸造权归中央。为解决国内民族众多、语言互异的问题,将阿拉米亚语确定为全国通用语言。大流士强化“国王的意志和命令就是法律”的君主制传统,并使各行省驻军归中央政府节制。‎ 秦帝国在地方上废除了分封制,全盘实行自战国以来各国陆续采取的郡县制,由皇帝任免地方行政首长。实行土地私有制,社会成员以统一的田租、口赋、兵役、力役等形式向国家尽义务。为使帝国境内的经济发展,秦始皇在统一当年就采取了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以及车轨的措施,并以秦国成文法为基础,制定和颁行全国统一的法律。在军事上,秦帝国的三大兵种分属地方和中央两大系统,军权集中于皇帝本人。‎ ‎——摘自段清波《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波斯帝国和秦始皇在国家治理方面的相同点。(6分)‎ 材料二 科举选官制是中国古代文官制的基石。因为它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正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因此从隋唐时期开始就成为历代统治者选官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的儒家经义,与各种政务并不相合,主要的目的是笼络读书人,愚化百姓。科举考试的形式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从初级到高级的层级考试选拔,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已深深地灌输到应试士子的心里,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统治的社会基础。‎ ‎ ——摘编自逯慧娟《同文馆与中国文官制的近代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选官制的特点和影响。(10分)‎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东市和西市是当时长安两个集中的商业区。‎ 唐朝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长安城东市和西市的异同。(8分)‎ 材料二 714年,唐朝在广州正式设立了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机构——市舶司。唐朝对外商采取积极的奖励政策,海外贸易主要由政府组织进行。唐政府努力发展丝织、制瓷等手工业,促进了丝绸和瓷器作为出口外销商品的生产。唐朝的财政以盐茶为大宗,并不很重视市舶收入。‎ 北宋政府在杭州、明州(今宁波)、温州、密州(今山东胶县)、秀州(今上海淞江县)等地设市舶司。私人贸易的规模大大超过了官府贸易。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宋朝制瓷业有了飞跃发展,瓷器成为外销的重要商品。‎ ‎ ——摘编自《中国文化史新论》《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宋海外贸易的变化。 (6分)‎ ‎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8分)‎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剑桥大学历史系斯金纳教授为代表的“剑桥学派”注重研究产生那些经典文本或伟大观念的社会源泉,即特定的“历史语境”。他们认为没有脱离语境的无时间限制的真理的存在,只有从历史语境出发,才能更好地把握观念的生成与演变。‎ ‎ ——摘编自《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概括材料的核心观点,并以“汉代新儒学”为例对该观点加以说明。 (8分)‎ ‎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从中提炼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9分)‎ ‎(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史实充分、史论结合、论述全面、逻辑清晰)‎ 材料二 广西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的“金珠饰品”和“琥珀狮子”‎ 金珠饰品 琥珀狮子 出土位置 广西合浦4座汉墓 ‎(广东、山西等地均有出土)‎ 广西合浦凸鬼岭汉墓和黄泥岗汉墓 器物式样/原型 造型基本相同,圆球形,空心,直径在0.5~1.7厘米 ‎(同期西方的金珠直径在0.14厘米左右)‎ 中国没有狮子,汉代后才逐渐传入 器物原料 黄金,产地中外皆有 琥珀,产地基本在国外 器物工艺 出土的金珠饰品焊接方法各异 ‎(国内多用锡焊法,而国外以铜焊法为主)‎ 中国国内未见相关作坊 目前学术界基本一致认为“琥珀狮子”是舶来品,但“金珠饰品”是否为舶来品还存在争议。‎ ‎(2)根据材料二,对比琥珀狮子资料,说明金珠饰品存在争议的原因。 (5分)‎ ‎(要求:论证充分、逻辑严谨)‎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B B A D B A B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C C B D A C A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B C B A B C D C A ‎31‎ ‎32‎ D D 二、非选择题(33题16分,34题14分,35题8分,37题14分,共52分)‎ ‎33. (1)相同:都构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省(郡县)制的国家管理体系;都实现了税制、货币和文字的统一;都实施统一的法律制度;确立皇帝是最高军事统帅。(任意3点得6分)‎ ‎(2)特征:选拔形式具有开放性、公平;选拔程序具有严密性、系统性;考查内容以儒家经义为主(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影响:促进了文官选拔体制的完善;客观上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儒学的进一步传播;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任意3点得6分)‎ ‎34. (1)同:布局:两个商业区的布局基本相同;‎ 管理机构:两市都有市署、平准署、常平仓一类的政府管理商业的机构;‎ 都有提供客商使用的邸店。(任意2点得4分)‎ 异:疏密:西市的商业店铺比东市密集 种类:西市商品种类比东市多。‎ 来源:西市来自西北、西域、波斯的商品和店铺繁多。(任意2点得4分)‎ ‎(2)港口:宋朝设市舶司的港口更多。‎ 主导:唐朝以官府贸易为主;宋朝私人贸易占主导。‎ 商品:唐朝出口丝绸、瓷器;宋朝瓷器出口更重要。‎ 地位:唐朝政府不很重视市舶收入,宋朝市舶收入成为重要的财政支柱之一。‎ 路线:唐朝陆路、海路并重;宋朝以海路为主。(任意3点得6分)‎ ‎35. 观点:思想观念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2分)‎ 说明:董仲舒新儒学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西汉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稳定;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自我调整、发展。(6分)‎ ‎36. (1)【观点一】“重文轻式”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1分)‎ 论述(8分):政治上: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使其能很快铲除军阀割据势力,清除分裂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参政热情高涨。‎ 经济上:社会稳定,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和产量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技上: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以文为贵、武为轻的思想深入骨髓,推动了天文学、机械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的发展。‎ 文化上:宋代的文、史、哲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名著和名作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的全面繁荣。(1分)‎ ‎【观点二】“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1分)‎ 论述(8分):军事上:皇帝直接掌探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和千方百计压制武人,使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 外交上: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再加上统治阶级“强干羽枝”的思想。对外没有积极加强防御,而是一贯采取屈辱忍让、纳币求和的做法。‎ 政治上:为了削弱武将的势力,设置大量文职官员,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在遇到重大军事、政治问题时意见不一,很难制定有效的决策。‎ 社会风气上:重文轻武政策使北宋的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多数人认为“万服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商武精神遭到削弱。‎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弱的局面中。(1分)‎ ‎(2)争议原因:与琥珀狮子有关的资料都没有引发争议,结合器物的狮子式样和琥珀产地,基本可以证明琥珀狮子来自海外。(2分)出土的金珠饰品虽然时代及造型相似,但其式样结构、工艺特点和原料产地分布都不唯一。(2分)综合来看,虽然金珠饰品为舶来品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相关资料说服力不如琥珀狮子,因此是否为舶来品存在争议。(1分)(要求:逻辑严谨、论证充分,即可酌情给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